在我們中國的歷朝歷代,百姓的識字率各自有多少呢?
從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到堯舜禹夏商西周的時代,我們中國只有貴族和少數的貧民識字,社會的整體識字率大約徘徊在4%左右。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出現了百家爭鳴,有一大批的教育家出現,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社會的識字率提高到了8%-10%左右。
到了漢朝,由於漢朝延續時間非常長,社會相對來說比較安定,百姓大部分時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精神生活的需求大幅度提高,讀書識字的人自然多了,識字率提高到了20%左右。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不斷,再加上五胡亂華,社會的識字率有所下降。
到了偉大的唐朝和宋朝,由於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再加上社會風氣非常的開放,而宋朝是一個極端的重文輕武的朝代,所以兩個朝代的文化事業蓬勃的發展,出現了大批大批的偉大詩人、偉大詞人、文學巨匠,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李清照等等。在唐宋,唐詩宋詞可以說是人人都朗朗上口,在這種氣氛的感染之下,社會識字率達到了30%左右。
到了了不起的大明王朝,國家更加的重視百姓的教育工作,在明朝的各個時期都在大力的興建書院,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明朝全國各地的書院加起來達到了2000所左右。
在明朝的成化年間,有一個被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人,叫楊繼宗,他為了全民普及教育,曾經規定,民間子弟八歲不入學者,罰其父兄。就是說八歲的孩子,如果你還不給他上學,他的父親或者他的哥哥都要受到懲罰。
為了能夠讓兒童更加的容易識字,明朝的內閣首輔楊士奇專門編了一本書,叫《新編對相四言》,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兒童讀物《看圖識字》。
由於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重視,明朝的識字率達到了40%左右,這也是為什麼明朝的很多小說都是針對普通的小市民的,比如說《三言二拍》《封神演義》等等,就是因為普通的百姓識字率非常的高,大家喜歡看這種市井小說,有市場的需求才會有這些作品的出現。
而到了啥也不是的清朝,由於清朝這些玩意兒極端的野蠻落後,極端的自卑,在我們中國瘋狂的大搞文字獄,實行愚民政策,不希望我們中國人通過讀書識字聰明起來。而且清朝百姓吃不飽穿不暖,溫飽都解決不了,根本沒有閒情逸緻去讀書識字。所以清朝的百姓文盲率越來越高。絕大多數百姓都目不識丁,變成了一具具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
在1909年,也就是清朝滅亡的前兩年,曾經做過一個統計,清朝全國的識字的人口不到300萬,而當時清朝一共有4億的人口,也就是說,清朝社會的識字率不到1%。
清朝連我國的遠古時代都遠遠不如。
甚至可以說清朝讓我們倒退回了野人時代。
清朝,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