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 ——晉·楊泉」。
醫生,一個多麼偉大的詞語,僅僅是從口出輕輕讀出,就不由自主感到了神聖。醫生,已經不單單是一個職業的名稱,他更代表著作為一個醫生背後所需要承擔的責任。
是在面對一次又一次的悲歡離合時依舊會揚起微笑,依舊充滿活力去面對苦難的人群,陪人間一起面對,陪病痛一起度過,疫情來襲,首先遇到危險的是醫生,但主動請纓要求到前線救死扶傷的還是醫生。
作為醫生,心中要有「懸壺濟世」的信條,翻山越嶺只為了能夠幫助病人遠離疼痛。在世界上最動人的裝扮不是那些價格高傲的高定禮服,也不是金玉鑲鑽的奢侈品,而是在生命垂危時,在病痛侵襲時,所看到的潔白的衣服,銀亮的藥箱,乘有著鮮紅十字的救護車,急匆匆的趕來,恰如從天而降的天使,飛來充滿災難的凡間,帶來一片安寧與祥和。
莊子曾說過:「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美。」自我國古時起,就有不收取費用免費幫助窮人看病的事例,而今,又有袁淑芳老先生勞苦一生,為民造福,在仙逝後,將藥方刻與石碑上供人瞻仰的故事。
大愛無疆,醫者仁心
袁淑芳老先生的墓碑上,將自己行醫80餘年整理的藥方和經驗無私的分享出來。將自己努力一生收集的藥方就這樣無償的分享出來,這到底是有何等的心胸?
或許,如果歷史上多一些像袁淑芳老先生這樣的人,也不會有無數個寶貴的藥方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見蹤跡。
由於袁淑芳老先生所整理、積累的藥方幫助了不知多少人,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親身試驗藥方後立竿見影。這也就導致有許多醫生慕名而來,瞻仰並將墓碑上的藥方記錄下來。從一方墓碑,我們就足以看出袁淑芳老先生寬廣的心胸,讓我們不由得對老先生起到由衷的敬意。
袁淑芳老人大概也沒有想到,自己16歲那一年做的決定,會讓她一生為此而奮鬥終生。
袁淑芳老人得以從事醫學行業,不得不說她所處的家庭和環境。袁淑芳老人出生在民國,一個對女子相對來說較為開放的時代,女子學堂也是在民國時期正式成立,這就給袁淑芳老人學習醫學提供了機會。也多虧袁淑芳老人的家庭較為富裕,才得以提供資金可以供應袁淑芳學醫。
袁淑芳老人出於書香門第,這就養成了她在民國時期中對見到的社會有著犀利的看法,對百姓有著悲憫之情,在受到西方文化衝擊的同時,袁淑芳老人思想已經變得開放,她渴望通過自己的雙手去救死扶傷。儘管受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但袁淑芳老先生一直義無反顧選擇學醫。這一學,就是一生。
如果沒有焚膏繼晷的決心,就算有著再強的天賦也不可能會達到這樣的成就,袁淑芳老先生在開始選擇學醫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做好了準備,通過夜以繼日的學習,春誦夏弦,一年又一年的經驗積累,袁淑芳老人開始變得遠近聞名,尤其在婦科方面,更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一些思想還沒有放開的家庭,婦女們更希望有女大夫幫忙看病。
袁淑芳老人在日復一日的看病中,以接生為多,故有著「送子觀音」的美譽。
對於袁淑芳老人來說,「送子觀音」的稱謂是虛的,為人民造福才是真理。當聽到一個又一個幼小的生命降臨人間時,那悅耳的啼哭聲就是對袁淑芳老人最大的回報。
榜樣的力量
「何妨雲影雜,榜樣自天成。」是袁淑芳老先生為家中子女做出來榜樣,為自己的學生做出了榜樣,以自己為生活的尺,教導他們去如何丈量人生;以自己為模仿的鏡,教導他們如何去正衣冠。
正是因為袁淑芳老先生平時做到了對自己嚴格要求,以自己為榜樣,才讓老先生的話如此具有分量。袁淑芳老先生一家從事醫學不能說沒有袁淑芳先生的教導,在潛移默化中,對家人產生了影響,促使一家人走上了救死扶傷的道路。
「黃金有價藥無價」,醫生這個職業充滿著人們對他的崇敬和讚美,無論何時,人們都離不開醫生,袁淑芳老人經歷了一年年的摸爬滾打,積少成多的經驗,成為了人們口口稱讚的好醫生,成就了美的醫德,美的醫術。
在袁淑芳老人時日不多的時候,為避免自己辛勞半輩子的藥方再一次消失,她在臨死前,仔仔細細的叮嚀自己的二兒子,告訴他一定要把這些藥方刻在墓碑上,造福人類。正是這種最淳樸,也最偉大的方式,再次讓我們感動。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千言萬語,不足以敘述對袁淑芳老人的讚美,千言萬語,不足以描述對醫生這個職業的感動。
橫觀中外,縱觀古今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橫觀中外,縱觀古今,有無數人在救死扶傷,扶危救困的道路上添磚加瓦。
有著「提燈女神」之稱的英國女護士南丁格爾,不顧家人的反對,義無反顧的學習護理,趕赴前線救護與護理傷病員,並創立了一套戰地救護醫院管理制度和救護方法,這一舉措讓傷病員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成立英國第一所護士學校,有力的推動了西歐各國的護士教育,被視作現代護士工作的先驅。在長時間的工作強度下,南丁格爾依然出版《醫院筆記》、《護士筆記》等著作,造福後世。國際上以南丁格爾的生日定為護士節,以表彰南丁格爾所做的貢獻。
「為了一個使命,執著於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屠呦呦女士尋覓古籍,終於製得青蒿素,有效降低了瘧疾患者的死亡率,為祖國帶來了榮耀,為瘧疾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歲月沒有辜負這位為科研事業奉獻了一生的老人,在屠呦呦85歲高齡之際,榮獲諾貝爾獎項。但屠呦呦不求名利,認為自己的研發不過是「點滴」,在醫學的道路上還有很大的路要走。大愛無疆,這就是醫者仁心。
溝通心靈的橋梁
但現在醫鬧事件卻時有報導,為什麼現在會有如此多的醫患糾紛呢?醫院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壓抑的地方,患者及患者家屬更希望可以擺脫困境,此時醫生更應該與患者之間架起心靈的橋梁,在放寬患者心緒時達到最好的醫療效果。
對於袁淑芳老先生來說,當看到病人在用了自己積累整理下來的藥方好起來時,就是她最大的快樂吧。「有的人死了,但他卻活著。」袁淑芳老人雖然仙逝,但她的精神我們應該一直銘記在心,因為老先生的妙手仁心,我們也不應該忘記老先生所做的一切。
正因為那高尚品德,認真的服務態度,耐心的救助,讓醫生的美德揚名四海,您的兩鬢終究有一天會斑白,但您的青春卻百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