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2020-12-23 姜子說書

文/李鐵《航海往事》

15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勢力向整個世界拓展,中西文化交流也成為大趨勢。在這方面,最早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是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利瑪竇。

他1578年從葡萄牙裡斯本出發,先在印度傳教5年,又進入澳門,之後前往中國內地,先後在肇慶、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傳教。

因為當時葡萄牙人佔據了澳門,從歐洲來的傳教士們都先在那裡停留學習漢語。萬曆十二年(1584年),利瑪竇獲準入居廣東肇慶。他對中國官員說,自己是從印度來的。那時中國人還不知有天主教,許多人都以為他是來傳播佛教的!

利瑪竇在肇慶建立了「仙花寺」,為了博得人們的好感,他和其他傳教士一樣,全都身穿佛教僧侶的衣服,把頭髮也剃了。平時,行事小心謹慎,十分低調,主要精力用來學習漢語和當地的禮節習俗。

那時,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概念還是「天圓地方」。利瑪竇到肇慶後,製作印行了《山海輿地全圖》,這是一份世界地圖。通過這幅地圖,中國人首次認識到,世界原來是個圓球。為了傳教,他還帶來了聖母像、星盤和三稜鏡等物品,其中還有歐幾裡德《幾何原本》。利瑪竇希望用這些西方新事物吸引好奇的中國人。

他利用解釋西方事物的機會,向中國人介紹了天主教。跟他一起來的傳教士們翻譯了一些天主教資料,如《十誡》、《主的祈禱》、《聖母讚歌》以及《教理問答書》等。看到有些人對天主教產生了興趣,利瑪竇又派發了《天主實錄》小冊子,開始用中文解釋天主教的教義。

在介紹這些天主教知識的同時,利瑪竇也傳播了《歐幾裡德幾何》,現在數學中的許多詞彙,例如:點、線、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對角線、圓心、外切等等,都是他在這一時期首先提出並沿用至今的。

但因為他們是印度來的,穿著打扮也跟和尚無異,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百姓,中國人始終把他們當成佛教徒,傳播的只不過是一個佛教流派而已。在肇慶居住的6年裡,利瑪竇在傳教方面,其實並不是很成功。

萬曆十七年(1589年)夏天,利瑪竇移居廣東韶州。在那裡,利瑪竇的兩個隨員相繼去世了,另一名神父也返回歐洲,只剩下利瑪竇一人還在中國傳教。

在韶州時,利瑪竇攻讀了《四書》,並將其譯為拉丁文。他發現,自己佛教僧侶打扮社會地位比較低,並不受大多數中國人尊重,人們最能看得起的,還是儒士和學者。於是,他開始蓄髮留須,改變了打扮,穿上了他們的服裝。但在傳教方面,仍然沒有什麼進展。

又過了6年,利瑪竇獲準在江西南昌居住,這時他已經在中國生活多年,快成為中國通了。在此期間,他成功預測了一次日食,並向當地官員展示了一些歐洲新玩意,如三稜鏡和西洋時鐘什麼的,這使他聲名大噪,很快成為當地的知名人物。在白鹿洞書院講學時,他也結交了許多權貴,並與一些皇族後裔建立了友好關係。

因為南昌各級官員、皇族後裔都對西方的各種器物和書籍非常感興趣,利瑪竇便在住處舉行一次「科普展覽」,把一些外國的東西詳細介紹一番,此舉結交了不少人。趁此機會,他撰寫了《天主實義》,把天主教介紹給人們。為了能讓中國人更好理解天主教,他還把中國自古就有的「上帝」概念,偷換成「天主」。

由於方法對路,在南昌的3年間,他傳播天主教的效果特別好,與在廣東時完全不同。由於在南昌的成功,歐洲的天主教會任命利瑪竇為耶穌會中國教區負責人,全權負責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利瑪竇的老師還指示他,要想辦法到北京去覲見中國皇帝。但利瑪竇第一次去北京時,正值日本侵略朝鮮,整個北京城氣氛緊張,所有人都怕惹禍上身,不願意結交洋人。利瑪竇在北京四處碰壁,錢也花光了,無奈之下,只住了一個多月,便匆匆返回南京。

雖然沒見到明朝皇帝,但利瑪竇在首次北京之行中,與友人一同編修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同時,還完成了《四書》的翻譯和注釋工作,第一次嘗試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

中日戰爭結束後,利瑪竇再赴北京,這次他成功見到了萬曆皇帝。利瑪竇給萬曆皇帝很多貢品,既有自鳴鐘、西洋琴等日用物品,也有聖母像、十字架等宗教器物。

萬曆皇對天主教十分尊重,把耶穌稱為「活神仙」。對西洋的玩意兒,更是非常感興趣。他最喜歡的是大小兩架自鳴鐘,小的時常帶在身邊把玩,大的那架則放在他常去的閣樓上。

對西洋琴,萬曆皇帝也倍感好奇,讓利瑪竇教太監演奏。利瑪竇為此專門創作了幾首樂曲,填上中文歌詞,並起名為《西琴八曲》。由於自鳴鐘經常需要維護,萬曆皇帝便允許傳教士們定期進宮檢修,這為利瑪竇進入宮廷打開了方便的大門。

在北京期間,利瑪竇出版了《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一幅全新的世界地圖,現在的一些地理概念,如北極、南極、地中海、日本海等,都出自這幅地圖。這幅地圖不僅在中國多次發行,問世後不久,還被介紹到日本。

但利瑪竇主要目的還是傳播天主教,他在宣武門內修建了一座教堂,也就是著名的南堂。利瑪竇在南堂舉辦科學儀器和圖書展覽,吸引了大批明朝官員和學者儒士參觀。當時有數百人開始信奉天主教,其中甚至有著名的徐光啟。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59歲的利瑪竇因病在北京去逝。按照當時慣例,西方傳教士死後不能留在中國大陸,應該回他們自己的據點,移葬澳門。但萬曆皇帝下旨,破例準許利瑪竇葬在北京西郊。利瑪竇因此也成為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歐洲傳教士。

相關焦點

  • 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他身前就獲得了極大讚譽,身後也沒有任何惡評,大家記得的是他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   徐光啟和利瑪竇翻譯的《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一系列著作,至今仍惠澤中國。中國人的近代觀念從利瑪竇開始;同樣,歐洲人對中國的重視和愛好,也是從徐光啟—利瑪竇的關係開始。
  • 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與中西文化交流
    影響之三: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中國近代新式學校是從西方引進的。作為中國第一所高等學校,它的創辦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體現。  福建船政學堂辦學模式,最初的設計者是法人監督日意格。他採用法國體制,把船舶工程學校與海軍合為一所學校,辦成一所按學科分設專業與課程的近代高等學校。
  • 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專家學者從金項鍊的多面金鍊珠的焊接工藝上、深藍珠飾上的凹雕工藝上、青金石和飾環狀珍珠邊寶珠垂飾以及手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從形制到工藝,都充斥著外來文化的痕跡,透露出強烈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認為其原產於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區。這條金項鍊與這對手鐲就是各國文化交融的產物,李靜訓墓也多了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對象的身份。
  • 劉津: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當時我在孔子曾經講學的杏壇拍照留影,沒想到若干年後,自己也成了一名老師,在美國教授中文,以及當代中國、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其實即使在讀研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具體想幹什麼。曾經有一位韓國博士生好友說我當老師挺適合,我還不屑一顧,總覺得老師是那種帶著深度眼鏡、老實巴交的形象。不過有一點我很清楚,那就是,我一心想從事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現在想想,如今在美國教中文不正實現了當年的夢想嗎?
  •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學表達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學表達 ——訪中英雙語作家、加拿大滑鐵盧孔子學院加方院長李彥 2016年09月01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項江濤 字號 內容摘要:向西方讀者介紹真實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報
  • 海外華文作家聚首荷蘭 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
    ,來自17個國家58位華文作家共同聚首荷蘭,就如何在海外發展華文文學創作共同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本次會議的召開對加強荷中兩國文化交流和合作,對促進中西文化的溝通和發展,提升中國文化和世界華文的國際地位,特別是為中荷兩國建交40周年奉獻了一份厚禮。
  • 「仁學」精神的現代意義,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導語:「仁學」精神的現代意義,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譚嗣同仁學的精神,一方面激勵著當時代的仁人義士,毅然決然的去衝破時代的枷鎖,另一方面,這種精神實則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衝撞、磨礪後而升華出來的一種精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它體現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
  •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 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作者:趙曉 李欣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 從餐桌上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從餐桌上看中西文化的差異不過,在與西方世界的交流中,人們開始發現阻礙雙方溝通的不是技術、語言,最大的障礙是來自於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文化差異,這個日常生活當中不起眼的東西,但在東西方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當中卻是一個無形的兩刃劍。利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利用的不好側「事敗功倍」。
  • 波蘭漢學家卜彌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高清組圖)
    原標題:波蘭漢學家卜彌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楊晨):2014年6月,初夏的廣州,在造型現代的廣州市圖書館地下一層展覽大廳裡,正在進行《「中歐交流使者」卜彌格的文化遺產展覽》。張振輝攤開厚厚的一本《卜彌格文集》,翻到其中《醫學的鑰匙》一文的第十五章,裡面寫道:「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診斷不正常的脈的問題:如果脈搏動一次,要中止一次(這是說歇一下),這說明病人第二天會死去。如果脈搏動兩次後,要停一下或者中止一下,這說明病人第三天會死去。而在《脈經》第四卷中記載:「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二動一止,三日死。」
  • 《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二輯今年底出版
    本報訊《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項目「羅馬梵蒂岡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收集與整理」的研究成果。     為深入挖掘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的價值,推動歐洲藏漢籍的回歸與中外學術交流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與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於2018年4月9日在北京義大利使館聯合舉辦「《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推介會」。
  • 「彩陶之路」與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1]李濟.古代中國文明[J].考古,1996(8):57-60.[2]a.安特生.中華遠古之文化[M].袁復禮譯.地質匯報,第五號,第1冊.北京:北京京華印書局,1923.b.安特生.甘肅考古記[M].樂森璕譯.地質專報,甲種第五號,1925.[3]李濟.西陰村史前的遺存[M].清華學校研究院叢書第三種,1927.
  • 中西文化友好交流協會舉辦首次漢語水平考試(HSK)
    中西文化友好交流協會舉辦首次漢語水平考試(HSK)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日前,西班牙巴利阿里中西文化友好交流協會(ABAC)考點迎來了首次漢語水平考試(HSK),此次考試考點從各個環節都作了充分的準備,無論在考前宣傳和組織考前輔導,還是對考務員的培訓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使考生們得到了優質、規範的考試服務,確保考試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地進行,最終考試獲得圓滿成功。
  • 第一次實現了中西文化的科學交流和融合,人類英語進入新裡程
    在國外生活幾年以後,我才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以達到「有效交流」為目的,英語的發音、語法、句子絕對沒有國內的各種人士強調的那麼重要,而被國內學英語的人士忽略的、也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表達語言所應用的、符合英語文化和習俗的正確方式、方法和內容。語言是其文化和習俗的載體、沉澱,雖然人類的各種文化多少有相通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其特殊的一面。而西方文化有著與中華文化截然相反的一面。
  • 2015考研英語看圖作文範例:中西文化交流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寫作>寫作輔導>正文2015考研英語看圖作文範例:中西文化交流 2014-06-06 09:59 來源:新東方網 作者:
  • 馮玉軍教授作「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與會通」講座
    12月14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通識教育大講堂——學科通識系列公開講座」第10講(總第34講)在1602教室舉行,法學院院長助理、博士生導師馮玉軍教授擔任主講,主題為「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較與會通」,主要面向法政學部本科生。
  • 國內景觀覽勝:促進文化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搖籃——聖保羅教堂
    最近幾十年以來,由於澳門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比較頻繁,所以,大三巴寬闊的臺階便經常成了人們演出的絕好場地。在這兒,外地的遊客可以經常看到諸如武術表演、葡國土風舞蹈以及中國民間最具特色的獅子舞。每當演出的時候,大三巴的臺階便自然成了觀眾的臨時看臺。建築雄偉的大三巴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的建築結構要比中國內地的牌坊式建築複雜得多。
  • 北京輔仁大學與中西交流的早期實踐——《輔仁英文學誌》研究
    與輔仁大學的研究取向一致,發表在《輔仁英文學誌》的研究文章總體上側重中西交通和中國基督教史,域內和域外學者就此議題形成一系列的學術性對話,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在這所天主教大學的早期實踐。輔仁大學由中國天主教知識分子馬相伯、英斂之倡議並創辦,並得到當時極仰慕中國藝術文化的首任駐華宗座代表剛恆毅(Celso Costantini,1876—1958)的大力支持。
  • 第二屆中西羽毛球交流賽
    :Queridos amigos del bádminton:通過這條帖子我們想要通知大家,下一個11月25號即將舉辦第二屆中西羽毛球交流賽!經過去年成功的第一屆活動,今年,Club Bádminton Chamartín,西班牙羽毛球協會與UPM上海中西學院,重新聯合舉辦此活動。這次的活動重在參與!不要擔心水平!我們歡迎所有年齡,水平以及國籍!來參加吧 小夥伴們!
  • 聯合國赴華項目負責人何勇博士:用故事搭起中西文化交流之橋
    他們總是習慣去聽別人的故事,感受別國的文化,卻沒有很好的途徑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於是,他想到編一本這樣的書《用英語講中國故事》,通過英語這門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讓青少年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小使者,讓更多的人從故事中認識中國、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