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已紮根中國二十載。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作者:趙曉 李欣
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痴迷」中國文化的孟巍隆,1998年來到中國留學進修漢語,並選擇繼續攻讀最具挑戰性的古文獻學。
圖為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文史哲》雜誌英文版和孟巍隆翻譯的書籍。 趙曉 攝
「漢語自帶的『風味』,有獨特吸引力。」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的孟巍隆回憶說,他與中國文化的「邂逅」緣於接觸漢語。出生在美國舊金山的孟巍隆,很早就受到華裔同學、朋友的「薰陶」。對異國語言的好奇心,讓他開始和當地華裔們學習中文,「我學著用中國話打招呼、做自我介紹,逐漸被與眾不同的漢語吸引」。
圖為孟巍隆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的辦公室內編輯稿件。 趙曉 攝
此後,孟巍隆更有意識地學習和提升漢語,並在學漢語的過程中,走近中國文化。直到赴中國留學深造,孟巍隆第一次踏上這片嚮往的土地。
孟巍隆說,自己用近15年的時間鑽研中國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初學時跟不上老師講課的語速、理解不了中國歷史典故、寫字和記筆記速度慢……一度困難重重。「古文獻學是冷門學科、學習的挑戰性也大,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所蘊含的智慧和道理讓我很敬佩,把它學好,心裡也有成就感。」
目前,孟巍隆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教,同時擔任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文史哲》雜誌英文版的副主編。2014年,在孟巍隆的參與和推動下,《文史哲》雜誌英文版正式創刊。如今,該期刊在35家海外大學圖書館、130多家海外大學被廣泛訂閱。
孟巍隆說,《文史哲》雜誌走向國際既為中國學者在全球發聲搭建平臺,也為海外專家了解中國前沿的文史哲學科的學術文章和研究提供了機會。《文史哲》雜誌英文版為中外學者開展對話交流架設橋梁。
山東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孟巍隆也建議,植根於齊魯文化沃土的山東大學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獻力。交流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既要讓學校的老師、學生到海外訪問交流,也要邀請海外專家來學校講學授課。
圖為山東大學校園內鐫刻著「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 趙曉 攝
談及中西文化,孟巍隆認為,中西文化的共通之處遠比差異多。例如,中國人重視傳統家庭美德,講究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對朋友講誠信、仁義,看重個人努力,這與美國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價值觀都不謀而合。
20年轉瞬間,孟巍隆在中國求學執教、結婚生子,也見證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讓他在這裡紮根,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2019年,我要向下紮根、向上發展,通過推進《文史哲》雜誌的國際化,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孟巍隆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