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 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已紮根中國二十載。 趙曉 攝

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作者:趙曉 李欣

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痴迷」中國文化的孟巍隆,1998年來到中國留學進修漢語,並選擇繼續攻讀最具挑戰性的古文獻學。

圖為山東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文史哲》雜誌英文版和孟巍隆翻譯的書籍。 趙曉 攝

「漢語自帶的『風味』,有獨特吸引力。」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的孟巍隆回憶說,他與中國文化的「邂逅」緣於接觸漢語。出生在美國舊金山的孟巍隆,很早就受到華裔同學、朋友的「薰陶」。對異國語言的好奇心,讓他開始和當地華裔們學習中文,「我學著用中國話打招呼、做自我介紹,逐漸被與眾不同的漢語吸引」。

圖為孟巍隆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的辦公室內編輯稿件。 趙曉 攝

此後,孟巍隆更有意識地學習和提升漢語,並在學漢語的過程中,走近中國文化。直到赴中國留學深造,孟巍隆第一次踏上這片嚮往的土地。

孟巍隆說,自己用近15年的時間鑽研中國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初學時跟不上老師講課的語速、理解不了中國歷史典故、寫字和記筆記速度慢……一度困難重重。「古文獻學是冷門學科、學習的挑戰性也大,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所蘊含的智慧和道理讓我很敬佩,把它學好,心裡也有成就感。」

目前,孟巍隆在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教,同時擔任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文史哲》雜誌英文版的副主編。2014年,在孟巍隆的參與和推動下,《文史哲》雜誌英文版正式創刊。如今,該期刊在35家海外大學圖書館、130多家海外大學被廣泛訂閱。

孟巍隆說,《文史哲》雜誌走向國際既為中國學者在全球發聲搭建平臺,也為海外專家了解中國前沿的文史哲學科的學術文章和研究提供了機會。《文史哲》雜誌英文版為中外學者開展對話交流架設橋梁。

山東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孟巍隆也建議,植根於齊魯文化沃土的山東大學不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獻力。交流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既要讓學校的老師、學生到海外訪問交流,也要邀請海外專家來學校講學授課。

圖為山東大學校園內鐫刻著「為天下儲人才,為國家圖富強」的辦學宗旨。 趙曉 攝

談及中西文化,孟巍隆認為,中西文化的共通之處遠比差異多。例如,中國人重視傳統家庭美德,講究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對朋友講誠信、仁義,看重個人努力,這與美國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價值觀都不謀而合。

20年轉瞬間,孟巍隆在中國求學執教、結婚生子,也見證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讓他在這裡紮根,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2019年,我要向下紮根、向上發展,通過推進《文史哲》雜誌的國際化,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更遠、更廣的地方。」孟巍隆說。(完)

相關焦點

  • 劉津: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找工作那年,美國一共有40所大學在招聘教授中國文學文化tenure-track終身教職人員,而我最後拿到了4個工作offer。從某種程度講,學中文不比學生物難找工作。所以不忘初心、不隨波逐流、堅持做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情很重要。只有到了美國,在另外一個國家和異國文化裡學習生活工作,我才更清楚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是中國文化薰陶浸泡出來的。
  • 李敬偉:願做「一帶一路」上的漢字文化使者
    李敬偉:願做「一帶一路」上的漢字文化使者
  • 波蘭漢學家卜彌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高清組圖)
    原標題:波蘭漢學家卜彌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楊晨):2014年6月,初夏的廣州,在造型現代的廣州市圖書館地下一層展覽大廳裡,正在進行《「中歐交流使者」卜彌格的文化遺產展覽》。他對記者說:「波蘭是世界上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波蘭駐廣州領事館成立於1955年,也是在中國最早成立的外國領館之一。希望這次展覽能夠激發中國觀眾對波蘭和中國之間相互交流歷史的興趣,更好地促進我們對兩國文化和傳統的共同理解,並能更好地發展我們目前的合作關係。」
  • 留學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優秀學生出國學習有戰略意義
    不可否認,有一小部分留學生被西方文化同化,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不足導致對「中國人」的不友好。但這部分留學生不代表全部。在我們懷疑留學生的愛國心之前,先知道一件事情——中國為什麼會鼓勵優秀學生出國留學?留學生的意義是什麼?留學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一定程度上擔負著責任,要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文化和技術。
  • 中國文化使者南亞行 與南亞人民同話文化交流
    80餘件,於遊歷間展示中國不同藝術風格的發展狀態,尋求與南亞地區人文文化交流的新突破。而「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和實施又為中國與南亞地區的人文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機遇。因此,「中國文化使者南亞行」的宗旨是以文會友,傳遞友誼,增進對「一帶一路」的共識,為今後的合作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
  • 青少年,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正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的泰國留學生彭文彬,前幾天回了趟母校——泰國清邁大學,差點兒被當成中國遊客,被要求去遊客接待處登記。彭文彬沒有任何中國血統,普通話卻說得跟中國人一樣地道。  在第十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開幕式上,彭文彬講述了自己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像彭文彬一樣,青少年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中國和東協國家民心相通的橋梁。
  • 專訪:願做中西方交流的橋梁和使者——訪英國薩裡大學校長逯高清
    新華社倫敦10月30日電專訪:願做中西方交流的橋梁和使者——訪英國薩裡大學校長逯高清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顧震球「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願意發揮自身優勢,做中西方交流的橋梁和使者。」現年55歲的逯高清出生在中國山東農村,20世紀80年代初赴澳大利亞留學。他致力於納米材料研究,曾出任昆士蘭大學納米材料中心主任,當選澳大利亞最年輕的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並成為昆士蘭大學副校長。2015年,英國薩裡大學遴選校長。經過幾輪嚴格篩選和面試,逯高清脫穎而出。
  • 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與中西文化交流
    影響之三: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中國近代新式學校是從西方引進的。作為中國第一所高等學校,它的創辦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體現。  福建船政學堂辦學模式,最初的設計者是法人監督日意格。他採用法國體制,把船舶工程學校與海軍合為一所學校,辦成一所按學科分設專業與課程的近代高等學校。
  •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發稿時間:2018-06-04 14:02: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4日電(記者 李川 通訊員 宋洪慶 劉豔春)為貫徹落實中央對港工作方針,更好地推動貴州大學與香港高校教師、青年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 兒童節瑞思文化小使者接棒文化智願者,堅持走中國文化傳承之路
    瑞思英語自成立之初即秉持著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人才教育使命,此次以「瑞思英語文化小使者,向世界弘揚亞洲文明」為主題受邀參與了活動,開展系列趣味英文知識互動遊戲,旨在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亞洲文化知識的同時感受亞洲文化魅力,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和文化自信的「代言人」。
  • 成都後輩學人暢談錢鍾書:兼採中西文化之長,確立中國顯學
    成都後輩學人暢談錢鍾書:兼採中西文化之長,確立中國顯學     □本報記者文莎肖姍姍  2月20日下午,著名文化學者張隆溪和歷史學者羅志田做客成都三聯韜奮書店
  • 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隋嵌珍珠寶石金項鍊,長43釐米,重91.25克,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項鍊由28個金質球形鏈珠組成,每個球形鏈珠均由12個小金環焊接而成,其上又各嵌珍珠10顆,珠光閃閃,璀璨奪目。整條項鍊鮮紅的雞血石、寶藍的青金石交相輝映,再配以潔白的珍珠,在純金的烘託下,顯得格外鮮豔奪目,雍容華貴,堪稱是舉世無雙的藝術精品。
  • 俄羅斯在華留學生大衛:願做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
    談起學習漢語的緣由,大衛表示,他小時候就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中國文化對當時的他來說很神秘,蘊含了無限魅力。高中時,大衛開始自學漢語。「學習漢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說,也正是這幾年的自學課程,他取得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HSK)五級證書。
  • 聯合國赴華項目負責人何勇博士:用故事搭起中西文化交流之橋
    中國網4月30日訊 4月21日下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成功舉辦!聯合國赴華項目負責人何勇博士受邀為《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系列叢書做了序言,以下是何勇博士序言全文。
  • 海外華文作家聚首荷蘭 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
    ,來自17個國家58位華文作家共同聚首荷蘭,就如何在海外發展華文文學創作共同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本次會議的召開對加強荷中兩國文化交流和合作,對促進中西文化的溝通和發展,提升中國文化和世界華文的國際地位,特別是為中荷兩國建交40周年奉獻了一份厚禮。
  • 《錦繡中國》首開英文版 開啟文化交流「雙聲道」
    在上海東華大學,有這樣一堂選修課圈粉無數,那就是為留學生量身定製的《錦繡中國》課程。3月15日晚,東華大學的教室裡坐滿了學生,升級打造的《錦繡中國》2.0全英文版,為文化交流開啟「雙聲道」。近年來,上海高校陸續開設「中國系列」課程,上大課,講大勢,傳大道,受眾均為中國學生。而由於語言問題,許多留學生面對中文授課的「中國系列」課程普遍表示,「需要老師再講一遍」。為了讓留學生聽得明白、懂得真切,東華大學面向來華留學生首次開設全英文版「中國系列」課程。
  • 張文|潛心翻譯40餘載,做中英文化的使者
    「資深翻譯家」是中國翻譯協會於2001年設立的榮譽稱號,表彰從事翻譯工作三十年以上,在翻譯工作中成績卓著的老翻譯家。該榮譽稱號是中國翻譯界對多年來為我國翻譯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翻譯家的充分肯定。昨天小薇給大家講述了李建忠教授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張文教授與翻譯之間的故事吧。
  • 「仁學」精神的現代意義,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導語:「仁學」精神的現代意義,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譚嗣同仁學的精神,一方面激勵著當時代的仁人義士,毅然決然的去衝破時代的枷鎖,另一方面,這種精神實則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衝撞、磨礪後而升華出來的一種精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它體現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
  • 一位德國中學中文老師的「中國緣」:願做一名中德語言和文化的使者
    她介紹說:「我們學校的一大特色是將中文作為第二外語和文化課程。這就意味著學生除了學習語言之外,還可以參加其他跟中國相關的項目課程,包括國情、音樂、飲食文化、書法等。另外,我們也提供給學生們到中國中學交換的機會,讓他們可以真正全方位地體驗中國文化。」
  •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
    提升全球勝任力 做跨文化傳播使者清華大學師生赴阿聯開展實踐調研清華新聞網1月23日電 (通訊員 景嘉伊)1月10-19日,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公共關係與戰略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張莉帶領下,來自土水學院、經管學院、公管學院、人文學院、教研院和新聞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