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潛心翻譯40餘載,做中英文化的使者

2020-12-12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資深翻譯家」是中國翻譯協會於2001年設立的榮譽稱號,表彰從事翻譯工作三十年以上,在翻譯工作中成績卓著的老翻譯家。該榮譽稱號是中國翻譯界對多年來為我國翻譯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翻譯家的充分肯定。昨天小薇給大家講述了李建忠教授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張文教授與翻譯之間的故事吧。

張文教授從事高校教學及中英文翻譯40年,主要譯著有《美洲精神》《威蘭德》《百萬富翁》《景區開發與管理》《飯店業人力資源管理》等。

為了翻譯夢想不斷付出的日子

要想當一名出色的翻譯,張文教授坦言,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和老師與前輩們的指點,一步步積累經驗。作為英語專業畢業生雖然有一定的語言優勢,但是要想成功的完成一次翻譯,更需要的是各個領域專業知識和親身翻譯實踐經驗的積累。張文教授說:「課餘生活中大量的閱讀促進了我的進步。除此以外,每次有機構或者出版社為我們提供機會的時候,我都會盡力嘗試,並且把與之相關的翻譯作品都仔細研究一遍,一來二去中,就慢慢積累起來了翻譯經驗。」張文教授認為翻譯是一個學無止境的過程。每一項翻譯都是對譯者基本功以及學識的挑戰。張文教授說:「翻譯要樂在其中,我們要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雖然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但是在我們成就作品的同時,我們也成就了自己。」如今40餘載過去,張文教授一直在為中英文化之間的交流做著自己的貢獻。

在教書與學習中不斷完善的過程

張文教授的譯著主要集中在文學和旅遊管理兩個方面,《威蘭德》是張文教授的得意之作。我校積極開展旅遊相關教育教學交流項目。張文教授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夏威夷大學進行旅遊管理專業的學習。在海外的學習經歷讓張文教授開啟了旅遊管理類著作的翻譯。

讓張文教授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有關心理學的翻譯工作。因為資歷尚淺,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偏前沿與高深,所以這次的任務困難重重。「我們幾個年輕人反覆的討論,閱讀。翻譯內容我們修改了十多遍,最後才達到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張文教授說,雖然這次的翻譯最終沒有發表,但這次的實踐經歷有效地鍛鍊了翻譯能力,也磨鍊了做譯者的心性——唯有在不斷學習中積累與付出才能擁有回報。

致仍在翻譯道路探索的新星們

對於那些有著「翻譯夢」的學生,張文教授有幾點建議:「學生在校期間要培養翻譯能力,要認清翻譯本質,掌握翻譯策略。」張文教授認為,翻譯的目的是把中國文化和中國現實社會的狀況傳遞出去。「我們的翻譯作品一定要反映出原作的特色,這樣才能讓中國作品走出去」。張文教授希望學生在翻譯時有「匠人精神」、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譯者要有社會責任感,要追求高、精、尖,從小做大、從優秀做到卓越、從一般做到一流。」

張文教授的寄語

「做翻譯就必須研討、考究翻譯內容,了解其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仔細揣摩,精益求精,這些都是必要的、反覆研習的鍛鍊過程。一個譯者必須努力夯實自己的基本功,不斷實踐。總之,無論做事還是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不斷學習,不斷努力。這或許是譯者的道路,別無他途。」

相關焦點

  •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 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已紮根中國二十載。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作者:趙曉 李欣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 美裔中國籍翻譯家沙博理:博學明理的國際文化使者
    美裔中國籍翻譯家沙博理:博學明理的國際文化使者 2014年10月24日 09:54   來源:光明日報
  • 山西翻譯家年過七旬 楊德友翻譯出版各類譯著40餘部
    原標題:捧出40部譯著的山西翻譯家導讀:2014年11月24日,山西大學外語系教授楊德友先生被授予「波蘭華沙大學對外波蘭語言文化中心波蘭文化傳播獎」,頒獎典禮在華沙大學進行。這些獎項雖然並未給他帶來更加充裕的物質生活,卻是對他一生翻譯事業及文化傳播使者身份的最大肯定,他十分珍視這些榮譽,因為在翻譯者的眼中,翻譯助於文化多樣性的建設,助於世界和平文化的建設,這是最大的榮耀。按先生的話就是「我年輕時懂波蘭語,對波蘭文學感興趣。1957年,卻從北京外語學院被行政指定轉學到山西大學學英語,畢業後在這裡一直工作到退休。」
  • 文化:學習英語翻譯應該兼顧中英兩國文化的積澱和聯繫實際場景
    妄加評論,難免貽笑大方,但是實在是難以忍受現在的學習者的不求甚解,所以勉為其難,發表一下個人看法,僅做參考。今日得閒,特意做了一下功課,才發現這個句子的翻譯就是個大大的誤區。「一座山的山頂永遠是另一座山的山底」是這句英文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沒有處理的翻譯。在中國文化裡是講不通的,當然也並非這句英文的英國文化的真正含義。
  • 用中英雙語傳播中國文化
    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本網記者 吳屹桉/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屹桉)4月21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中英美三國教育專家和翻譯專家聯合編寫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叢書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該叢書是國內首套用中英雙語學習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系列圖書。
  • 劉津: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但是,當真正收到了一所大學商學院錄取通知書、必須作出決定的時候,我才強烈意識到,自己是那麼捨不得學了10多年的漢語研究和中國文化。我毅然放棄了改學商科的機會,安心讀書、研究、做學問。  在康奈爾,在美麗的伊薩卡(Ithaca,胡適先生給這個小鎮的譯名是「綺色佳」),每天爬坡經過趙元任先生當年住過的宿舍樓,沉浸在Kroch東亞圖書館的浩瀚書海中,在恩師耿德華教授(Prof.
  • ...杭州亞運會吉祥物設計者張文、楊毅弘:夫妻倆遛娃時靈感乍現...
    三個承載深厚底蘊和充滿時代活力的機器人——「琮琮」「蓮蓮」「宸宸」,將作為傳播奧林匹克精神,傳遞和平與友誼的使者,向亞洲和世界發出「2022,相聚杭州亞運會」的盛情邀約。4月3日下午,杭州網記者專訪了吉祥物設計者中國美術學院青年教師張文、楊毅弘夫婦,請他們揭秘「江南憶」誕生的背後。
  •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發稿時間:2018-06-04 14:02: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  5月23日上午,「2018年度香港大學生赴黔民俗體驗活動」歡迎儀式在貴州大學文化書院舉行。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駱長江、國際與交流合作處副處長謝明英、貴州大學團委副書記劉魁、香港中文大學帶隊教師梁卓楠等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和貴州大學的近40名學生代表參加了此次歡迎儀式。
  • ...大中小學生同上一堂課分享中國抗疫經驗 翻譯構建文化傳播橋梁
    本期節目邀請到了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北京外國語大學優秀校友、著名外事翻譯家、外交官張幼雲、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林溫霜、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教授曲強、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波斯語專業副教授於桂麗、北京大學法學院教師閻天,一起討論翻譯在這場抗疫過程中的責任與使命。
  • 翻譯如何成為使者?
    當前,整個世界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調整期,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文學,中國文學也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走出去」,需要通過文學作品中對今日中國的描繪和反映,通過其中蘊含和展示的今天的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品格,去發揮文學這一歷久彌新的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增進中國與世界的溝通與理解,助力中國在世界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 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項目概覽
    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英國文化季3月在中國啟動,共有三十場英國文化活動陸續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城市推出。以下為活動一覽。1.中英文化連線 全國 2015年4月-2016年3月 中英文化連線項目利用中英兩國長期持久的夥伴關係,推動文化合作,為兩國的文化機構提供信息、諮詢、合作機會和發展資助。在兩國定期舉辦的訪問和會議可以使與會的文化藝術實踐者或政策制定者在一起交流和探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分享知識和經驗,確定潛在的合作夥伴,進而激發出更多的合作機會。
  • 泰國學生通過漢語培訓做文化傳播使者
    泰國學生通過漢語培訓做文化傳播使者泰國學生通過漢語培訓做文化傳播使者漢語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同時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文化承諾,同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有著深層而直接的聯繫,並規定製約著文化傳播的特性。
  • 埃塞克斯大學語言學系在中國舉辦中英翻譯競賽
    埃塞克斯大學語言學系在中國舉辦中英翻譯競賽埃塞克斯大學(微博)(University of Essex)是一所英國領先的綜合性國立大學,建校於1964年,是中國教育部中英學歷學位互認協議中第一批通過中國政府認證的英國大學之一
  • 93歲許淵衝獲"北極光"翻譯獎 感言翻譯是享受
    據新華社電8月2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英國嘉年華」推出40場活動 慶祝中英友好交流合作20年
    9位曾在中國西南地區留下足跡的文化使者於10月1日到21日在「中英當代藝文線上展演」中,為公眾帶來14場線上活動,分享他們親身體驗和真心感受到的中英文化的連結和交融,包括曾在重慶駐地交流的北愛爾蘭音樂人西德·皮科克(Sid Peacock)和重慶市川劇院合作線上演出、《魚翅與花椒》作者鄧扶霞(Fuchsia Dunlop)線上分享、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放映、「家庭的意義
  • 93歲中國翻譯家許淵衝問鼎"北極光" 稱熱愛翻譯
    ,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他將大量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和法文,並將一些重要著作從英、法文翻譯成中文」。  評委會表示,許淵衝的英、法文譯著以及他的英譯中、法譯中著作「有可能影響到的潛在讀者數量給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席頒獎典禮的中國譯協代表團團長王剛毅說,許淵衝先生獲此殊榮實至名歸。
  • 「文苑英華」展與中英文化交流的歷史記憶
    該展覽是中英文化交流項目「大英圖書館在中國:共享知識與文化」的嶄新延續。此前,該項目已經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過一次大型展覽。後來,它又在江蘇烏鎮的木心美術館舉辦了一次別具一格的展覽,兩個展覽都吸引了數萬人參觀。
  • 青少年,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像彭文彬一樣,青少年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中國和東協國家民心相通的橋梁。  「中國塑造了我」   小時候,彭文彬的家離當地華人學校比較近,他便開始學習中文,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此與中國結緣。  高中畢業後,彭文彬考取了清邁大學,並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漢語專業。
  • 中英經濟熱帶火翻譯市場
    他是英國外交部首席中文譯員,為包括女王、五任首相、議長在內的諸多英國政商要人做過口譯。他因此被人稱為「御用翻譯」。  作為外交第一線和最高層的親歷者,林超倫對過去20年中英關係的發展有何觀察?他以自己的翻譯公司舉例說,翻譯市場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中英關係「黃金時代」的晴雨表。
  • 專訪:願做中西方交流的橋梁和使者——訪英國薩裡大學校長逯高清
    新華社倫敦10月30日電專訪:願做中西方交流的橋梁和使者——訪英國薩裡大學校長逯高清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顧震球「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願意發揮自身優勢,做中西方交流的橋梁和使者。」談及對中國留學生的印象,逯高清說,中國學生目前是英國高校國際學生中人數最多的,是英國和中國之間的文化橋梁和使者。「中國學生勤奮好學,自理能力強,善於互相幫助。和我們老一代的留學生不同,他們來自更富裕的家庭,眼界更開闊,思想也更開放。但這也導致他們缺少吃苦耐勞的經歷,性格上較脆弱,遇到挫折容易壓抑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