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津: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2020-12-13 神州學人

2000年,入學美國康奈爾大學

  2000年,我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赴美國留學,先是在康奈爾大學亞洲研究系讀博8年,畢業後在亞特蘭大的喬治亞理工學院任教,至今整整10年。回想出國這18年,有一些經歷和感受很願意跟國內同行們分享。

  中國文化情

  我是文科生,原來在國內是中文系的,來美國後讀博繼續學習和研究中國當代文化,尤其是方言媒體文化。在浩浩蕩蕩的留學大軍中,我可能算是奇葩,因為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基本上以理工科學生為主,那時候生物系的學生是最容易出國的,學生物的一般也是全校的尖子生,高考分數最高。

  我剛到美國的頭兩年也有些困惑,中國人來美國學習中文研究中國,將來有出路嗎?當時中國留學生的狀況是:男生一般轉學計算機,女生一般轉學會計,因為好找工作。我當時也有類似打算,一邊上課,一邊複習準備GMAT(研究生管理科學入學考試),還在一個社區大學選修了幾門會計、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想考個商學院。但是,當真正收到了一所大學商學院錄取通知書、必須作出決定的時候,我才強烈意識到,自己是那麼捨不得學了10多年的漢語研究和中國文化。我毅然放棄了改學商科的機會,安心讀書、研究、做學問。

  在康奈爾,在美麗的伊薩卡(Ithaca,胡適先生給這個小鎮的譯名是「綺色佳」),每天爬坡經過趙元任先生當年住過的宿舍樓,沉浸在Kroch東亞圖書館的浩瀚書海中,在恩師耿德華教授(Prof. Edward Gunn,夏志清教授的學生)的悉心指導下,逐漸掌握西方教育的兩大精髓: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和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打通語言學和文化研究的學科壁壘,進而在學術上開闢出一塊新的海內外學者尚未涉獵的跨學科領域。歷時8年,我完成了博士論文,順利答辯博士畢業。

  找工作那年,美國一共有40所大學在招聘教授中國文學文化tenure-track終身教職人員,而我最後拿到了4個工作offer。從某種程度講,學中文不比學生物難找工作。所以不忘初心、不隨波逐流、堅持做自己喜歡和熱愛的事情很重要。只有到了美國,在另外一個國家和異國文化裡學習生活工作,我才更清楚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是中國文化薰陶浸泡出來的。

1994年,遊覽孔廟杏壇

  杏壇教育緣

  我第一次去山東曲阜拜訪孔府孔廟,還是1994年上大學時的事。當時我在孔子曾經講學的杏壇拍照留影,沒想到若干年後,自己也成了一名老師,在美國教授中文,以及當代中國、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其實即使在讀研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具體想幹什麼。曾經有一位韓國博士生好友說我當老師挺適合,我還不屑一顧,總覺得老師是那種帶著深度眼鏡、老實巴交的形象。不過有一點我很清楚,那就是,我一心想從事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現在想想,如今在美國教中文不正實現了當年的夢想嗎?做一名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我樂在其中,終其身而不悔。

  教中文的一個小樂趣就是給美國學生起中文名字。比如一個學生叫Austin Steed,專業是國際關係和中文,我根據他的姓起的中文名字叫司徒德,希望他將來能像燕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司徒雷登一樣,為中國教育、為中美教育交流作出貢獻。另一個學生叫Todd Foley,他的中文名字順理成章地叫作方濤。不過美國學生有時候喜歡亂起名字,而且從一而終不舍不棄。比如我有個學生中文名字叫金富豹,英文是Jeff Patz,中國人看到這個名字一定覺得很喜慶,或者有點霸道,乍看還以為是金錢豹。

  美國學生學中文的過程其實就是中美文化對比交流的過程。比如學生在學到「危機」這個詞的時候,我會提及尼克森總統特別欣賞漢語中的這個詞,因為不像英文的crisis只包含壞的意思,中文的解釋是「危險」中蘊含著「機會」,體現了類似於塞翁失馬的道家哲學。不過英語中也能找到很好的例子,比如commencement 就比中文的「畢業」含義更多,因為不僅僅是「畢」「結束」,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小到詞語比較,大到儒釋道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異同比較,跟學生討論的過程就是思考中西文化的過程。在中國電影課上,美國學生從他們特有的視角提出的很多問題是我們從來不曾想到的,比如看了徐克導演的《梁祝》,一個學生問到:「為什麼古人讀書時頭在畫圈?」捧腹大笑之後,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確實值得推敲和研究。姜文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文標題看上去很積極正面,但英文翻譯In the Heat of the Sun,就會給母語是英文的學生一種壓抑的感覺。這些細微的區別估計只有雙語者才能體會到。學生良好的西方文學修養也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當我問及西方文化中有沒有女扮男裝的例子,學生會講到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中的薇奧拉(Viola);當提及類似《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這樣的不可靠的敘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學生會告訴你還有莎翁的《仲夏夜之夢》和奈及利亞作家奇奴阿·阿切比的著名小說《瓦解》(Things Fall Apart)中的奧孔克沃(Okonkwo),等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思故我在。

  你全心投入,真情付出,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生那邊也會真心回報,如實反映,我曾3次(2012年、2014年、2018年)被評為全校「學生評估有效教學獎」(Course Survey Teaching Effective Award),並於2012年榮獲全校「青年教師教學優異獎」(Georgia Tech CETL/BP Junior Faculty Teaching Excellence)。

學生書法課

2012年作者(左)榮獲喬治亞理工學院「青年教師教學優異獎」

  異中求同

  雖然這些年我大部分時間在美國,但最近幾年因為要利用假期帶美國學生回中國進行交流訪問,也親身感受了祖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尤其是「新四大發明」:高鐵、行動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2018年夏天,我第一次坐高鐵到南京,並在6天內去了南方6個城市,一天一個,如果沒有高鐵,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國內的高鐵實在是太便利了,從上海到南京只需1個小時,從深圳到廣州40分鐘,從桂林到長沙只要3個半小時。只要你攜帶身份證,出行就相當方便和高效。下載一個鐵路12306官方訂票App,當天可以改籤一次。到火車站後用身份證在自動取票機上不用一分鐘就可以取出票來。

  再說行動支付,在中國出門,你只用帶個手機就可以了,你能想像到的任何支付都可以掃碼進行。2018年夏天,我有幾個美國學生揣著人民幣,在上海美羅城逛了幾圈也沒買到吃的,因為大多商家只接受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美國學生承認在這方面美國確實落後中國了,在美國,去商店買東西,要是忘帶錢包就麻煩了,很多商店仍然不接受行動支付,人與人之間的借款、還款也只能是現金交易。所以在課堂上,學生們饒有興致地討論兩個國家在支付方式上的不同:為什麼在中國信用卡支付一直沒有被廣泛接受,卻一躍進入無現金時代,而美國人偏偏不信任手機支付怕上當受騙呢?

  對於低年級學生,他們學了「物美價廉」這個生詞以後,我會問學生:你們到中國以後發現中國的東西真便宜啊,而中國遊客到美國以後也有同樣的感慨,這是為什麼?學生的答案是:中國富強了,中國人也有錢了。我女兒是00後,出生在美國,每次帶像她這樣的華裔學生回中國,或參加尋根文化營,或組織參觀活動,與其他白人學生不一樣,他們對中國文化更有認同感和親和力。我的華裔學生中就有從小被美國人領養長大,上大學後努力學習中文,希望能回到原來國內的孤兒院去看看。2018年夏天訪問中國時,有個學工業設計的學生叫胡雅婷(Rachael Hu),我跟她聊起自己周末去了趟嘉定,參觀了顧維鈞和胡厥文的紀念館。她告訴我,胡厥文是她爺爺的哥哥,還說她去故宮時看到南宋的一幅畫作就是胡厥文收藏和捐贈的。來到中國,對這些華裔學生來說,就是來探尋祖上的足跡和歷史。

左圖:戈鯤化,第一位在美國大學教授中文的中國人

右圖:2016年在哈佛大學跟祖師爺合影

  生活在兩種文化之間,我經常告訴女兒和學生,比較中西差異,不是要分出上下高低強弱,和人一樣,每個國家都有長處,也有短處,而人類的共性決定了同是大於異的。

  比較《道德經》和《聖經》,原來東西方或各國人民都在追求真理,雖然用詞不同,內涵也有所差異,但都在探尋同一而且是唯一的真理。正如《道德經》中所言:「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這是在講大國和小國的關係處理,更何況21世紀中國和美國這兩個世界大國之間,更應該去欣賞、讚美和肯定對方的優點和長處,取長補短,互相尊重,讓我們共同為人類文明與和平發展,作出一個中西文化交流使者應有的貢獻。(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文學學士、碩士學位,後獲美國康奈爾大學亞洲研究系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現代語言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 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作者:趙曉 李欣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 波蘭漢學家卜彌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高清組圖)
    原標題:波蘭漢學家卜彌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楊晨):2014年6月,初夏的廣州,在造型現代的廣州市圖書館地下一層展覽大廳裡,正在進行《「中歐交流使者」卜彌格的文化遺產展覽》。希望這次展覽能夠激發中國觀眾對波蘭和中國之間相互交流歷史的興趣,更好地促進我們對兩國文化和傳統的共同理解,並能更好地發展我們目前的合作關係。」當天展出了卜彌格關於中國和波蘭在17世紀直接交流活動的59副作品,而作者正是88歲高齡的波蘭著名漢學家愛德華·卡伊丹斯基,他是卜彌格歷史和著作的研究者。
  • 留學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優秀學生出國學習有戰略意義
    不可否認,有一小部分留學生被西方文化同化,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不足導致對「中國人」的不友好。但這部分留學生不代表全部。在我們懷疑留學生的愛國心之前,先知道一件事情——中國為什麼會鼓勵優秀學生出國留學?留學生的意義是什麼?留學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一定程度上擔負著責任,要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文化和技術。
  • 青少年,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第十屆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開幕式上,彭文彬講述了自己與中國的不解之緣。像彭文彬一樣,青少年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架起了中國和東協國家民心相通的橋梁。  「中國塑造了我」   小時候,彭文彬的家離當地華人學校比較近,他便開始學習中文,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此與中國結緣。
  • 中國文化使者南亞行 與南亞人民同話文化交流
    因此,「中國文化使者南亞行」的宗旨是以文會友,傳遞友誼,增進對「一帶一路」的共識,為今後的合作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3月31日,文化使者代表團來到印度最大的城市孟買,與中國駐孟買總領館合作主辦了中印建交65周年招待會暨兩國藝術家作品聯袂展。當地政界高官、文化界精英紛紛到場祝賀。來自中國的文化使者們現場創作了多幅書畫作品贈予印度友人,並與印度藝術家共同創作了「中印和諧」的畫作。聯合展覽,共同創作,親切交流,融洽而熱烈。
  • 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專家學者從金項鍊的多面金鍊珠的焊接工藝上、深藍珠飾上的凹雕工藝上、青金石和飾環狀珍珠邊寶珠垂飾以及手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從形制到工藝,都充斥著外來文化的痕跡,透露出強烈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認為其原產於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區。這條金項鍊與這對手鐲就是各國文化交融的產物,李靜訓墓也多了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對象的身份。
  • 「仁學」精神的現代意義,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導語:「仁學」精神的現代意義,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譚嗣同仁學的精神,一方面激勵著當時代的仁人義士,毅然決然的去衝破時代的枷鎖,另一方面,這種精神實則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衝撞、磨礪後而升華出來的一種精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它體現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
  • 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與中西文化交流
    一所高等學校的歷史地位,創辦時間排序第一或前列,固然有它的歷史意義,標明它得風氣之先,起先驅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看它在歷史上的影響,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在文化、經濟、政治近代化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從這個角度探討,福建船政堂堂在建立高等教育體制。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上,比之清末許多高等學校,影響更深,作用更大。
  • 聯合國赴華項目負責人何勇博士:用故事搭起中西文化交流之橋
    聯合國赴華項目負責人何勇博士受邀為《用英語講中國故事》系列叢書做了序言,以下是何勇博士序言全文。他們總是習慣去聽別人的故事,感受別國的文化,卻沒有很好的途徑向外國朋友介紹中國。於是,他想到編一本這樣的書《用英語講中國故事》,通過英語這門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讓青少年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小使者,讓更多的人從故事中認識中國、了解中國……
  • 海外華文作家聚首荷蘭 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
    ,來自17個國家58位華文作家共同聚首荷蘭,就如何在海外發展華文文學創作共同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本次會議的召開對加強荷中兩國文化交流和合作,對促進中西文化的溝通和發展,提升中國文化和世界華文的國際地位,特別是為中荷兩國建交40周年奉獻了一份厚禮。
  • 泰國學生通過漢語培訓做文化傳播使者
    泰國學生通過漢語培訓做文化傳播使者泰國學生通過漢語培訓做文化傳播使者漢語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同時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文化承諾,同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有著深層而直接的聯繫,並規定製約著文化傳播的特性。
  •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
    貴州大學:體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做兩地文化溝通的使者發稿時間:2018-06-04 14:02:00 來源: 中國青年網  5月23日上午,「2018年度香港大學生赴黔民俗體驗活動」歡迎儀式在貴州大學文化書院舉行。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駱長江、國際與交流合作處副處長謝明英、貴州大學團委副書記劉魁、香港中文大學帶隊教師梁卓楠等相關負責人以及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和貴州大學的近40名學生代表參加了此次歡迎儀式。
  •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學表達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學表達 ——訪中英雙語作家、加拿大滑鐵盧孔子學院加方院長李彥 2016年09月01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項江濤 字號 內容摘要:向西方讀者介紹真實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報
  • 中西文化友好交流協會舉辦首次漢語水平考試(HSK)
    中西文化友好交流協會舉辦首次漢語水平考試(HSK)   中新網7月3日電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日前,西班牙巴利阿里中西文化友好交流協會(ABAC)考點迎來了首次漢語水平考試(HSK),此次考試考點從各個環節都作了充分的準備,無論在考前宣傳和組織考前輔導,還是對考務員的培訓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使考生們得到了優質、規範的考試服務,確保考試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地進行,最終考試獲得圓滿成功。
  • 李敬偉:願做「一帶一路」上的漢字文化使者
    李敬偉:願做「一帶一路」上的漢字文化使者
  • ...朗誦薈 ——廣佛兩地文化使者交流活動走進第二站佛山亞藝公園...
    6月6日上午,「抗疫情 荷花贊 朗誦薈——廣佛兩地文化使者交流活動第二站」在佛山市禪城區亞洲藝術公園舉行,來自廣佛兩地的文化使者、藝術家們,用詩歌朗誦致敬抗疫英雄,抒發家國情懷,歌頌美麗佛山城市家園,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欣賞,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文/李鐵《航海往事》15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勢力向整個世界拓展,中西文化交流也成為大趨勢。在這方面,最早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是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利瑪竇。他1578年從葡萄牙裡斯本出發,先在印度傳教5年,又進入澳門,之後前往中國內地,先後在肇慶、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傳教。
  • 《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二輯今年底出版
    本報訊《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項目「羅馬梵蒂岡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收集與整理」的研究成果。     為深入挖掘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的價值,推動歐洲藏漢籍的回歸與中外學術交流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與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於2018年4月9日在北京義大利使館聯合舉辦「《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推介會」。
  • 「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晉港兩地鼓樂研學交流活動掠影
    原標題:「一帶一路」的文化使者——晉港兩地鼓樂研學交流活動掠影   「我們是同根同祖,非遺文化一脈相傳,我們一定要把它連接起來,發揚光大。」
  • 給我7天,在亞洲著名大學做個雙語交流文化小使者!新加坡研學營火熱...
    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文化交融,治安安全,作為教育水平較高和教育制度較完善的國家之一,新加坡的基礎教育極具特色,富有彈性,不僅從英國殖民歷史中繼承了先進且符合本國情況的部分,並與時俱進、包容兼蓄,將多元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基礎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