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學」精神的現代意義,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2020-12-12 歷史的刊客

導語:「仁學」精神的現代意義,加速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譚嗣同仁學的精神,一方面激勵著當時代的仁人義士,毅然決然的去衝破時代的枷鎖,另一方面,這種精神實則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相衝撞、磨礪後而升華出來的一種精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講,它體現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在中西文化交流日趨頻繁、融合日益加速的今天,體貼、認識這種精神的價值對文化交流,社會進步未始沒有幫助。

人總是處在一定處境中的人,因此討論現代人的價值困惑之先,有必要就其處境作一勾勒。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倍極艱辛,所付代價亦甚為慘重。這條現代化的道路肇始於西方,自西方諸國經過產業革命,政治革命及啟蒙運動之後,確立了經濟上的大工業生產,政治上的民主政體以及思想文化層面的人的主體性地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基本模式由此確立。

西方的啟蒙運動恰是對西方模式的核心論證。啟蒙時期的大哲學家康德曾經就何為啟蒙這一根本問題做過如此解說:「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經過別人的引導就不會運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智,而在於不經過別人引導就缺乏運用自己理智的決心和勇氣,那麼這種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

現代國人所面臨的大的歷史處境即如上所說的現代化進程以及由此不得不面對的異化的困境,而內在的壓力則來自於國家的轉型。因為認識到貧窮落後不是社會主義,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人恆常面臨三種關係及三個問題。一者人與自然的關係,二者人與人的關係,三者人與自身的關係。第一個關系所涉及的問題是人該如何對待長養他的自然大生命,獲取生存資源,第二個關系所涉及的是人該如何對待他人,組成社會,第三個問題則是人該如何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使命。這三個方面的問題如果理的順,有確定不移的答案,那麼人便能少病少惱,身心輕安。否則,便會面臨一系列的價值選擇問題及由此帶來的困惑。不幸的是,現代國人在這三種關係層面都或多或少出現了問題。

面對現代化的歷史大趨勢、面對異化的歷史困境以及社會轉型所帶來的壓力,現代國人在價值觀上出現了困惑與不適,在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身的關係這三個問題上同時出現了問題。

(三)、仁學精神的現代價值

譚嗣同的仁學精神恰是一種終極價值追求,它在本體論上回答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身的關係這三個根本問題,同時譚嗣同本人在實踐論層面也為人們擔當踐行這種精神提供了榜樣作用。「仁學」精神以人與人之間相互通暢、通達為根本特徵,之所以講求通達的外在原因是由於當時環境的僵化與不通達,而更深刻的原因在於唯有通達,暢快的狀態方是「仁」的狀態,而「仁」,方是人區別於一般動物的真正本質所在。其具體意義有如下三層。

「仁學」精神是一種通的精神,一種「和」的精神,一種不二的精神。它在本體論上回答了人的根本問題。誠如馬克思所論述,人在其現實性上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人具有動物所沒有的獨特的社會性,人總在不斷的擴大和豐富著自己的關係,人類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恰亦有賴於人的社會性「仁」是人的超越性的體現所謂超越性的層面其大意是指人作為自覺自發的生物,是一種靈性的生命體,他不單單追求自身進步,同時也意識到他自身是人類大生命的一部分,因此促進人類大生命的發展也是其不可推卸的使命,意識到此,他便有望承擔起這份使命,並踐行這份使命。使他從自身個體的狹隘性中解脫出來,即是「仁」的體現。

仁」是和諧社會的思想紐帶不論中西,人類對和諧社會的追求由來已久。早在古希臘,柏拉圖即提出理想國的主張,延至近代莫爾則提出烏託邦的空想社會主張國家構建藍圖。不論中西,均為大化所衍,故在本上可以相互相容相通,彼此的歷史背景不同,所選擇的道路不同,所以彼此之間存在著隔閡,但隔閡是次要的,能夠相互理解與融通是主要的,我們所要做的即是破除種種的隔閡與不通,達致人人仁和通泰的境地,而這又不是空口所能做到的。

相關焦點

  • 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與中西文化交流
    一所高等學校的歷史地位,創辦時間排序第一或前列,固然有它的歷史意義,標明它得風氣之先,起先驅作用,但更重要的是看它在歷史上的影響,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在文化、經濟、政治近代化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從這個角度探討,福建船政堂堂在建立高等教育體制。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促進中西文化交流上,比之清末許多高等學校,影響更深,作用更大。
  • 劉津: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當時我在孔子曾經講學的杏壇拍照留影,沒想到若干年後,自己也成了一名老師,在美國教授中文,以及當代中國、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其實即使在讀研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具體想幹什麼。曾經有一位韓國博士生好友說我當老師挺適合,我還不屑一顧,總覺得老師是那種帶著深度眼鏡、老實巴交的形象。不過有一點我很清楚,那就是,我一心想從事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現在想想,如今在美國教中文不正實現了當年的夢想嗎?
  • 海外華文作家聚首荷蘭 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
    ,來自17個國家58位華文作家共同聚首荷蘭,就如何在海外發展華文文學創作共同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本次會議的召開對加強荷中兩國文化交流和合作,對促進中西文化的溝通和發展,提升中國文化和世界華文的國際地位,特別是為中荷兩國建交40周年奉獻了一份厚禮。
  • 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
    專家學者從金項鍊的多面金鍊珠的焊接工藝上、深藍珠飾上的凹雕工藝上、青金石和飾環狀珍珠邊寶珠垂飾以及手鐲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從形制到工藝,都充斥著外來文化的痕跡,透露出強烈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認為其原產於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區。這條金項鍊與這對手鐲就是各國文化交融的產物,李靜訓墓也多了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對象的身份。
  • 兩種「西學中源說」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它對於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曾起到重要的影響,因而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實際上有兩種「西學中源說」,一種是實際考察中國文化如何影響西方,後來發展為一項專門的學問,是學術性的和實證的。例如研究中國的四大發明如何傳到西方,並進一步探究中國為何沒能像西方那樣更充分地利用這些發明。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因此,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換,其最本真的戰略意義,就是在堅持和弘揚中國文化和合精神的前提下,通過對認知工具和實踐手段的科學技術革命,使中華民族躋身於現代文明之前列。立足20世紀文化發展的現實狀況,預見21世紀文化進步的邏輯進程。20世紀人類文化的發展,集中體現為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一維度之上科學技術是20世紀人類文化的現實基礎和集中代表。
  • 道家美學的現代境遇與意義生發
    本文略有刪減在中西融通、中國學術現代化的歷史背景下,作為傳統重要一翼的道家思想老樹生花,煥發了通向現代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中國現代重要的美學家都不約而同地通過對道家藝術精神、文藝思想的闡釋來為其美學理論找尋據點。道家思想不僅為中國現代美學建設提供了極豐富的傳統資源,還是中西比較視野下接受、引介西方美學理論的「前在視野」、傳譯中介,以及中國美學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
  • 在文明與文化之間:嚴復的中西融合論
    此即中國文化轉型之變革與認同的深刻弔詭。晚年嚴復關於「國性」問題的思考,凸顯了全球轉型時代之中國文化認同的意義,是其中西融合思想的深化。民國初年,受歐洲大戰和民國秩序危機的雙重刺激,嚴復告別西方文明而復歸中國傳統。從晚清倡言「西學」到民初保存「國性」,嚴復一生徘徊於現代「文明」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思想困境,凸顯了中國文化現代化之「變革」與「認同」兩大主題的深刻張力。
  • 趙元任與中西文化交流——以語言學為中心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閉關自守的封建體制全面坍塌,中外文化交流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出生於歐風美雨浸染中國時代的趙元任,隨著其他庚款留美生來到大洋彼岸,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禮。在中西文化的雙向薰陶下,趙元任的才華在多個學科中得到展現,而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語言學。趙元任以其對語言學全面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與開拓者和享有世界聲譽的語言學大師。他成功構建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重要因素就是研究不拘泥於國界——從西方語言學中「拿來」所需,結合漢語語言實際,構築中國現代語言學並將其推向世界。
  • 徐光啟: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對明代士大夫來說,徐光啟在中國和西方互相隔絕的時代,開創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打開了明清士大夫的精神境界。   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字西泰,義大利馬切拉塔人,為400多年前來華的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對義大利、歐洲和西方人來說,利瑪竇是「第二個馬可波羅」,他帶回了遙遠中國的大量信息,中國的文字、經典、思想開始為西方人了解。
  • 留學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優秀學生出國學習有戰略意義
    不可否認,有一小部分留學生被西方文化同化,對中華文化的認知不足導致對「中國人」的不友好。但這部分留學生不代表全部。在我們懷疑留學生的愛國心之前,先知道一件事情——中國為什麼會鼓勵優秀學生出國留學?留學生的意義是什麼?留學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們一定程度上擔負著責任,要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同時引進國外先進文化和技術。
  • 湯一介:儒學的現代意義
    因此,我們只能適時地在傳承這個文化命脈的基礎上,使之更新。就目前人類社會現實情況看,我估計在21世紀,儒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在中國,甚至在世界(特別是在東亞地區),都會有新的大發展。為什麼儒學會有一個新的大發展?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經濟的原因,但與西學(主要指作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學等)對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學)所進行的全方位的衝擊有著密切的關係。
  •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 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趙曉 攝中新網濟南12月15日電 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洋夫子」願做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作者:趙曉 李欣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熟讀中國古文典籍,在大學課堂為中國學生講古文獻學,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洋夫子」孟巍隆,雖然已在中國學習生活了20年,卻依然是校園「紅人」。
  • 波蘭漢學家卜彌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高清組圖)
    原標題:波蘭漢學家卜彌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楊晨):2014年6月,初夏的廣州,在造型現代的廣州市圖書館地下一層展覽大廳裡,正在進行《「中歐交流使者」卜彌格的文化遺產展覽》。他是第一個將中國古代的科學和文化成果系統地介紹給西方的歐洲人,但由於種種原因他的作品一直沒能得到後人的真正認識。這次的卜彌格展覽由波蘭駐廣州領事館主辦,波蘭駐廣州總領事謝賓表示,2014年是中國和波蘭建交65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舉辦卜彌格的展覽,對兩國關係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
  • 國內景觀覽勝:促進文化發展,中西文化交流的搖籃——聖保羅教堂
    澳門人將大三巴稱為牌坊,其實它並不是中國傳統古建築上的那種幾根大石柱子上橫架起石樑的樣式,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用來光宗翅祖、留名萬世的建築物。 那麼,大三巴牌坊究竟是什麼樣的建築物呢?它實際上是一個宗教性質的建築物,目前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原先大教堂遺留下來的一個前壁,既不是當初大教堂的大部更不是當初大教堂的全部。
  • 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文/李鐵《航海往事》15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勢力向整個世界拓展,中西文化交流也成為大趨勢。在這方面,最早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是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利瑪竇。他1578年從葡萄牙裡斯本出發,先在印度傳教5年,又進入澳門,之後前往中國內地,先後在肇慶、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傳教。
  • 「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導語:「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有「仁」字而後有仁學。無「仁」字之來源,就無孔夫子對仁學的創始,更不會有後世儒家對仁學的定義與闡釋。即便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道德價值社會意義最寬廣的道理概念,即便老子創作了《道德經》。這一點,無數史學家、文字學家、文化家、哲學家在長期的研究積累中也得到了證實。許多文字學者一般地都認為,「仁」字出現非常晚。在我國最早成熟漢字甲骨文與籀文(金文或叫銘文)中並沒有出現「仁」字。
  •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學表達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學表達 ——訪中英雙語作家、加拿大滑鐵盧孔子學院加方院長李彥 2016年09月01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項江濤 字號 內容摘要:向西方讀者介紹真實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報
  • 《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第二輯今年底出版
    本報訊《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是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項目「羅馬梵蒂岡所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收集與整理」的研究成果。     為深入挖掘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的價值,推動歐洲藏漢籍的回歸與中外學術交流合作,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與義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於2018年4月9日在北京義大利使館聯合舉辦「《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推介會」。
  • 淺談:電影喜宴的中西文化研究
    儘管他在處理同性戀這件事情中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但他又確確實實掌控著整個敘事進程,父親這個形象在東方倫理傳統文化中是一種潛在、不可抗拒的壓抑。影片無論是在臺北還是紐約的敘事空間中,父親的精神影子始終存在,如臺北打來的「催婚電話」、美國的相親、母親的「信函」等,這些都體現了父親的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