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餐桌上看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 | 子巖
1
文化衝突
三十年的中國崛起,讓西方文化進入了中國,讓中國文化走進了西方。
今天,中國遊客遍布世界各地,西方各個名校,無論是大中院校,還是私立、公立中小學,到處可以見到中國學子的身影。
▲ 圖 | 國人在國外旅遊
這三十年,也是中國追趕西方科學技術的三十年。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和中國企業的強大,中國的資本輸出的勢頭異乎尋常的迅猛,將西方國家的礦產資源,品牌企業,金融公司,工程技術等等納入到了自己的企業版圖。
不過,在與西方世界的交流中,人們開始發現阻礙雙方溝通的不是技術、語言,最大的障礙是來自於文化差異和文化衝突。
文化差異,這個日常生活當中不起眼的東西,但在東西方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當中卻是一個無形的兩刃劍。利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利用的不好側「事敗功倍」。
東西方文化差異常常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出來,它滲透到工作和生活當中的每一個細節,可以講是無孔不入,無時不在 ,文化差異在衣食住行上十分凸顯。
2
餐桌
在這裡就聊聊餐宴,在餐桌上東西文化的差異展現的活靈活現。
首先,中國人請客吃飯,餐桌設計是圓形的,主人坐在當中,依賓客的重要性順序在主人的兩邊環桌而坐。主人在徵求了客人的意見之後,開始點餐下單,此時是最考主人智商的時候,一人難調眾口,考慮到每位客人的飲食習慣和口味,點好一桌合眾人胃口的菜餚,還真是個技術活。 當然,點的菜除要符合客人的胃口之外,還要有面子,夠體面,要有硬菜的高價,還要有中國菜式表演成分。因為吃好了,喝爽了,熱烈歡愉的氣氛是中國餐桌文化重要的目的。
▲ 圖 | 中國酒桌座次
就餐的方式則是大家共享桌面上的菜餚,由於有共享這個動作,也就多了共享的話題,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餐桌上自然就會熱鬧起來,無論氣氛有多熱絡,話題有多豐富,餐桌上的焦點依然圍著主人和主人請來的客人轉,其他陪坐的人基本是隨聲附和,他們並沒有自己的話題,他們在餐桌的身份名副其實——陪坐。
在中國餐桌上,尊重主人和嘉賓是重要的餐桌文化之一。
反觀西方人用餐則體現出另外一種文化風格。首先,他們的餐桌是長方形的,主人坐在一邊,客人對面而坐,面面相覷,主人對著主客,陪客對著陪客,這種設計不適合集體交流,所以整晚,就餐者只能和餐桌對面者談天論地,交流者比較單一,但交流的內容卻比較深刻。
▲ 圖 | 西餐座次
飯桌上沒有共同的話題,而是被就餐的位子安排成了幾個小組,他們各有各的話題,各有各的精彩。主人的目的是讓每位就餐者有真正的參與感和存在感,減少權威感。
另外,每個就餐者自己點自己的餐食,就餐者之間不分享任何食物,真是「老太太拉胡琴—自顧自」,自己吃自己的。這種設計,菜餚在整個餐宴中的重要性明顯減低了,而就餐者之間的談話內容和交流內容就十分重要了。所以當西方人請你吃飯的時候,千萬別望能吃到什麼硬菜。因為在西方人眼裡,客人愛吃什麼,自己叫什麼。不但吃這一環不重要,外國人喝酒也是自己喝自己的,從不勸酒,因為他尊重客人的酒量。
3
虛實交錯
通過一個簡單的請客吃飯,就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人的餐桌上以飲食為主,以客為主,吃的好,喝的好,氣氛好,拉近關係,事以後慢慢談。 西方人則相反,以談為主,以吃為輔。給充分的機會和時間讓所有參與者溝通。餐桌只是一個溝通的場所而已。就餐者能夠集體溝通的時間是在就餐之前,站在就餐區外面的酒吧,喝一些餐前酒,彼此相互交流,此時的主人也在當中與大家交流,是沒有中心人物、中心議題的社交談話。
總之,西方人的宴請是主人給參與者提供一個交流的場所,一個溝通的場所,一個彼此深刻了解的場所。中國人的餐宴是向客人表達熱情的一個場所,一個拉近關係的場所,一個營造氣氛的場所。由此可以看出,一個餐宴演繹了兩個不同版本的文化內涵,中餐虛中有實,西餐實中有虛。虛實交錯之間中西文化差異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