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種語言並不僅限於學習語言本身,在語言教學和學習中,目標語的文化知識不但是培養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內容之一。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每位對外漢語老師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課堂中教師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學生感受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有助於其邁開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
一、教學中的用詞文化區別1.「狗 VS dog」用詞差異:
漢語: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嘴裡吐不出象牙。(狗在中文裡是貶義詞)
英語:You are a lucky dog. (狗在英文裡是褒義詞)
2.「貓頭鷹 VS owl」用詞差異:
漢語:貓頭鷹——不祥之鳥。
英語:貓頭鷹——智慧之鳥。As wise as an owl. 聰明的人。
3.「龍 VS dragon」用詞差異:
漢語:龍——權利、吉祥的象徵。例如:龍鳳吉祥、望子成龍等。
英語:龍——兇殘,邪惡。The old dragon. 惡魔。
二、.反映民族特有概念的詞彙語義1.中文:粽子、餃子、旗袍、下海、下崗、精神文明等。
英文:American dream, cowboy, motel, gentleman...
2.體現文化內容的習語和典故。
英語文化都是從海上發生,大多習語和海洋有關。
例如: take the sea/ by sea (搭船)
A sea of flowers (花海)
A big fish (大人物)
A cold fish (冷漠的人)
中國是農業國家,所以中國的習語大度和耕種有關。
例如:五穀豐登、男耕女織、豐衣足食等。
3.非等值詞語的文化含義例如:
漢語:家庭概括的範圍一般大於英語中的family。常常包括祖父母。
英語:family指的是丈夫、妻子和孩子。通常不包括上一代人。
三、語言交流上的差異1.回答問題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2.親屬稱謂
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英文:grandparents, grandmother...
中文:叔叔、舅舅、姑姑、伯伯
英文:uncle, aunt...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文: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感受。例如:你想買什麼?
英文: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例如:Can I help you?
4.問候用語
中文:以對方處境、動向為思維出發。例如:您去哪裡了?上班還是下班?
英文:認為這純屬私事,不能隨便過問,一般以天氣為話題。例如:It is a lovely day, isn’t it?
5.面對恭維
中文:謙虛。例如:哪裡哪裡,一點都不行。過獎了,做的並不好。
英文:接受並感謝。例如:I’m glad you like it./ Thank you.
6.電話用語
中文:與平時講話無差異。
英文:與平時差異較大。例如:This is Jack speaking.
7.接受禮物
中文:哎喲,真不好意思,破費了。等到客人走之後拆禮物。
英文:very wonderful.當客人面前拆禮物。
8.稱呼用語
中文:大爺、大媽、大娘、大叔、大哥、大嬸。
英文:Mr. , Mrs. , Miss. ...
9.體貼他人
中國人:幫助別人,一般熱情洋溢,無微不至。
西方人:以關係確定關心程度。
10.請客吃飯
中國人:沒什麼菜,隨便吃頓便飯。
西方人:Help yourselves to some vegetables.
四、如何開展學生的文化教育1.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
英語教師——要不斷地提高文化修養。
——要適應交際教學的要求。
——要為學生提供真實素材。
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語言文化觀。
使學生通過中文學習了解世界。
2.積極培養文化意識
文化知識←→課堂教學
3.課外文化教學活動
例如:欣賞或學唱中文歌曲
4.中西文化專題介紹
例如:餐桌禮儀專講、傳統節日專題晚會、中文諺語專題、中文忌語專題等。
5.利用輔助手段
閱讀文化作品、報紙、雜誌
觀看中文錄像、電影、新聞
以上是以中英文對照舉例為主,在現實教學環境中,根據所教授的國家不同,語言、社會和生活文化差異也是不一樣的,老師們都應該要做到因材施教。
想了解更多國際漢語證書資訊?關注易漢語小編,不定期更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