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對外語言文化學院

2020-12-27 東方網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是中國人民大學專門針對外國人、華僑、華裔從事漢語及中國文化的教學、研究和交流的機構,是由原對外漢語教學中心和原語言文字研究所於1996年11月合併成立的。對外漢語教學中心是中國最早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機構之一,有30餘年的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歷史;語言文字研究所則是中國有名的語言文字研究機構,有40年的歷史。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院長由李泉教授擔任,副院長為武惠華副教授、羅青松副教授、李祿興副教授,院長助理為王仙亮。學院現有教師、職員、技術人員47人,形成了一支以二十餘名教授、副教授為骨幹的教師隊伍。本屆任期的目標是創建國內一流學院,成為國家十大「對外漢語教學基地」之一。

學院下設院務會和學術委員會,院務會主任為李泉,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劉廣和。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下設教材與教法教研室、課程與測試教研室、語言與文化教研室、語言理論與應用教研室、漢語教學多媒體與新技術教研室,還有配置先進設備和收藏2萬冊語言文字方面圖書的音像圖書資料室。學院設有語言文字研究所和華人文化研究所。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已經成為培養高層次對外漢語教學科研、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基地,形成了包括本科、碩士研究生、來華學習漢語的長短期留學生教育在內的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並具備了較為完備的教學科研條件。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招收中國學生和留學生,在本科教育層次、碩士研究生教育層次均設置有漢語言文化專業。對外語言文化學院面對留學生的主要教學類型有:來華學習漢語的長、短期留學生的教學,漢語言專業的本科留學生(四年制)的教學,還包括國內外漢語言文化高級進修生的教學以及對國外、境外漢語教師和語言、文化訪問學者進行指導和培訓。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不僅是教學基地,也是科學研究基地,從事漢語言文字學、普通話、對外漢語教學、中國文化及華人文化的研究。對外語言文化學院在中文信息處理、計算語言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方面,取得較大成績,具有一定的優勢。作為科學研究和教學成果的一部分,近五年來,對外語言文化學院的教師已經出版、發表了專著13部、譯著3部、教材5部、工具書3部、學術論文130多篇。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與國外多所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有廣泛而密切的聯繫,先後有30多名教師40多人次奉派出國,順利完成了在國外20多所高校講授漢語的教學任務。已經與英國的杜倫大學、新堡大學,日本的日中學院、明治大學、神戶大學國際文化學部、淑德大學,韓國國民大學等學校正式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不斷選派教師出國任教。迄今,已經有多名教師奉派出國,順利完成了在國外20所高校講授漢語的教學任務。他們任教的學校有,英國杜倫大學(13人次),美國狄肯森大學(4人次),捷克查理大學,印度尼赫魯國際大學,烏克蘭基輔大學,韓國慶尚大學、國民大學,日本京都女子大學、名古屋商科大學、東海大學、神戶大學、獨協大學、義大利米蘭大學、威尼斯大學、那波裡東方大學,波蘭華沙大學,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大學,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大學,斯洛維尼亞盧布爾亞那大學,蒙古烏蘭巴託大學,泰國蘭勘亨大學,巴西巴西利亞大學,寮國國立大學,等等。奉派教師都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贏得了派往學校師生的稱讚,有些還獲得我國駐外使館的特殊好評。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先後有多位教師出國講學或進行合作研究。郭先珍教授曾赴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學院講學;金戈教授曾赴日本日中學院、明治大學、神戶大學、香港樹仁學院、香港中文大學、臺灣逢甲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彰化師大等校講學;金天相教授曾赴香港中文大學講學;林杏光教授與日本、越南、泰國、印尼學者合作,進行多國語言機器翻譯課題的研究。張衛國曾應邀到香港理工大學進行合作研究。這些學術交流活動,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目前,對外語言文化學院正在分別與美國哈佛大學中文學部、日本神戶大學合作,共同編寫漢語教材。其中與哈佛大學共同編寫的部分教材已經試用。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教師曾多次到國外或臺、港、澳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1995年,對外語言文化學院以「推進華人文化的研究、弘揚中華文化」為宗旨,成功地舉辦了題為《面向21世紀的華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9月,為迎接澳門回歸祖國,對外語言文化學院與澳門大學共同成功地舉辦了《語言和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的主要工作領域之一,是對外國人和海外華人的漢語、中國文化的本科生、研究生、進修生的教學,並對國外、境外漢語教師和語言、文化訪問學者進行指導和培訓。學院本著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為本科生和進修生安排了多種漢語基礎知識、漢語技能訓練、中國文化知識和中文信息處理等方面的課程。本科生、研究生課程實行學分制,本科生修滿學分可獲得學士學位,研究生修滿學分並通過論文答辯可獲得碩士學位。進修生學習期滿,各科成績及格者可獲得結業證書。

自中國人民大學復校以來,對外語言文化學院教師在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語言教學和學習規律,積累了豐富的對外漢語教學經驗,總結出適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生學習漢語的有效方法,使基礎漢語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外國留學生的肯定與讚揚。迄今,對外語言文化學院共培養外國留學生2000多人,已有兩屆17名外國留學生本科生畢業。這些外國留學生畢業後,大都從事對華文化交流、經貿交流、漢語教學和研究方面的工作。

對外語言文化學院教學工作的另一領域,是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和教學。這些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以課程學習為主,以參加科研活動為輔,修滿規定學分並通過論文答辯,可獲得碩士學位。截止到今年,對外語言文化學院已培養出碩士學位研究生28人。這些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大都在教學、科研、文化宣傳單位、國家機關等部門從事與漢語教學或研究有關的工作。

編輯:夏傑 

相關焦點

  • 學院介紹 | 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學院設有漢語言文學(師範)、漢語言文學(涉外文秘)、漢語國際教育、網絡與新媒體4個專業方向,涵蓋中國語言文學和新聞傳播學兩個一級學科。學院擁有「中國語言文學」省級一流學科、「漢語國際教育」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培育點。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目前35位教職工中,有專任教師27人,100%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有海外留學經歷教師15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151」人才工程5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4人。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成立大會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黨委書記馬箭飛、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張旺喜等出席了大會。成立大會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兼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杜鵬主持。劉偉首先代表中國人民大學致辭,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是全國最早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高校之一,吳玉章老校長曾經領導過全國的文字改革工作。
  • 外國語學院舉辦東亞日本語言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
    由外國語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國際協作與日本學研究」東亞日本語言文學文化國際研討會於10月15-16日在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幕式由外語學院日語系張威教授主持,楊慧林副校長、外國語學院何其莘院長出席了開幕式。
  • 雲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南亞語言文化學院專業介紹
    東南亞南亞語言文化學院專業介紹  東南亞南亞語言文化學院暨雲南省「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人才培養基地」是雲南民族大學最具特色、發展前景廣闊的學院之一。學院現有泰語、緬甸語、越南語、寮語和柬埔寨語5個本科專業,是教育部特色專業,還設有亞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授予點。
  •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魯皖龍)日前,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成立大會暨中文國際教育論壇,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等出席會議。
  • 學院解讀——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成立於1995年,前身是1960年建校之初的外貿外語系。學院設有九個研究中心:商務英語研究開發中心、外國文學研究所、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中西語言文化研究所、大學英語教學研究中心、國際貿易文獻研究與翻譯基地、愛爾蘭研究中心、大學英語測試中心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學院介紹丨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漢語言文學(涉外文秘)學制四年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優秀的英語交際能力,系統掌握漢語言文學、秘書學、經濟學等方面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公關能力,能夠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勝任企事業單位、外資外貿公司、涉外文化機構秘書工作的複合型
  • 中國礦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專業介紹
    中國礦業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簡稱外文學院)現有教師9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2人,講師35人,助教34人,另有兼職教授7人。外文學院下設二系、一部、一室、五所、兩中心,即英文系、德語系、大學外語部、研究生教研室、語言文化比較研究所、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外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翻譯研究所、特殊用途英語研究所、英語培訓中心、翻譯中心。學院具有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兩個碩士點。目前,具備開設英、德、俄、法、日等多個語種課程的條件和實力,學院擁有藏書豐富的圖書資料室、音像資料室及七個語言實驗室。
  • 人大新聞學院青年教師風採(十三)許穎博士
    「與其說是我選擇了人大,不如說是人大選擇了我」許穎老師的新聞實踐始於學生時代,「本科和研究生期間,我都在中央電視臺做實習和兼職記者。從最初的社會新聞部,到東方時空,再到新聞評論部,輾轉多個部門,做過記者、編輯、策劃、責任編輯等多個工種。」除此之外,許老師還在網易擔任過一段時間的編輯。
  • 對外漢語教學架設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橋梁
    1958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對外漢語教師教研成果結晶的首部《漢語教科書》正式出版,堪稱對外漢語教材的裡程碑。20世紀60年代,經國務院批准於1962年成立的「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是新中國第一所以對外漢語教學為主要責任的高等學校和教研基地。該校於1964年更名為北京語言學院,2002年更名為北京語言大學。
  • 「多視角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廣外召開:推動中華文化對外...
    2014年12月12日,由《外語研究》編輯部、《現代傳播》編輯部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共同主辦、廣東省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多視角跨文化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北校區國際會議廳隆重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理論與實踐」。
  • 怎樣的對外文化教材才是好教材
    國家漢辦官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學習漢語的各類學員有210萬人,其中,網絡學員55萬人。廣大中國文化學習者迫切需要高質量的中國文化教材。
  • 怎樣的對外文化教材才是好教材?
    國家漢辦官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學習漢語的各類學員有210萬人,其中,網絡學員55萬人。廣大中國文化學習者迫切需要高質量的中國文化教材。
  • 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全國歐洲非通用語種數量最多、層次齊全、特色...
    歐洲語言文化學院(簡稱「歐語學院」)是全國歐洲非通用語種數量最多、層次齊全、特色鮮明的教學和研究單位。學院在原歐洲語言系(前身東歐語系)基礎上於2007年9月21日成立,聘請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中國歐盟協會會長陳昊蘇擔任名譽院長。
  • 歡迎加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大家庭!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是學校的奠基學院,始建於1951年。從辦學之初為新中國培養急需的複合型外貿外語人才到上個世紀60年代在全國率先總結出「聽說領先、讀寫跟上」教學法,從改革開放之初響遍全國的外貿英語廣播電視教學到2007年首家獲得教育部批准招收商務英語本科專業,六十多年來,英語學院始終在砥礪中前行,在前行中引領。
  • 國際學院參加「2020新時代中國東北第二屆韓國語言文化活動」
    8月9日-11日,韓國國際交流財團與延邊考麗亞翻譯中心舉辦了"2020年新時代中國東北地區第二屆韓國語言文化體驗活動活動為期三天,交通費、住宿費及餐費均由主辦方提供,國際學院應用韓語系2017級郭馨怡、張瑩、李梓楠,2018級呂娜和蔣名粟共5名學生入選,前往延邊全程參與了該項活動,與來自延邊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吉林師範大學、吉林外國語大學等十餘所高校共30名學生一道,進行了韓國語言文化體驗活動。
  • 你了解孔子學院嗎?你有意願成為對外漢語教學志願者嗎?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然而長期以來舊中國積貧積弱,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國際話語權在海外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可言,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世界各國開始關注中國的語言和文化,為了回應世界關注中國的客觀訴求,2004年中國開始籌建孔子學院,首先在韓國首爾創辦了第一所孔子學院,到2018年,
  • 2019年華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709英語寫作與翻譯
    1.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3D電子書]英語專業英漢互譯考研真題詳解[免費下載]說明:本考試科目近年真題不對外公布通過研究本科目的考試範圍,我們發現華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的「709英語寫作與翻譯」涵蓋了其他學校的「英漢互譯」知識。通過分析眾多院校英語專業英漢互譯歷年考研真題,可以發現不同院校考研真題相似性很高,甚至部分考題完全雷同。為了便於考生複習備考,我們參照該考試科目指定教材知識點以及兄弟院校歷年考研真題精心編寫了名校英語專業英漢互譯的考研真題詳解,全部真題均提供答案及詳解。
  • 一名對外漢語老師總結的中外語言文化差異
    掌握一種語言並不僅限於學習語言本身,在語言教學和學習中,目標語的文化知識不但是培養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內容之一。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每位對外漢語老師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課堂中教師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學生感受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有助於其邁開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
  • 挖掘語言景觀的文化交流功能
    語言景觀承載著文化信息,是文明和文化最直接、最直觀的載體。推動語言景觀走出去強化文化傳播功能語言承載著文化,語言文化交流有利於打破文化之間的壁壘和隔膜,形成世界文化碰撞、交融和互動的局面。孔子學院從所在區域的受眾需求、文化環境出發,把以漢語為載體的春聯、相聲、音樂、書法、古詩詞、中醫等中華傳統文化打造成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景觀形式,融入所在國的社區和社會,這成為展示我國多樣化語言景觀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