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對外文化教材才是好教材?

2021-02-08 中國經濟網

  【熱點觀察】 

  中國文化熱正在世界各地興起,外國漢語學習者已經超過1億人。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有來自近200個國家的近50萬名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等院校學習。國家漢辦官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學習漢語的各類學員有210萬人,其中,網絡學員55萬人。廣大中國文化學習者迫切需要高質量的中國文化教材。 

  1、70年來我國對外文化教材共出版241種,文化專題教材數量最多 

  對外文化教材是外國人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工具。根據超星發現和全球漢語教材資料庫數據,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對外文化教材共出版241種(其中系列教材32套)。1954年,朱德熙、張蓀芬編寫的《漢語教科書》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它選編的課文有《自相矛盾》(成語)、《龜兔賽跑》(寓言)、《有的人》(詩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散文)、《紀念白求恩》(散文)、《難忘的一次航行》(小說)、《田寡婦看瓜》(小說)、《西門豹》(劇本),覆蓋的文學體裁全面,但體現的文化內容並不集中。1965年,許德楠、張維編寫的《漢語讀本》,上冊介紹了首都北京、武漢長江大橋等中國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建築,以及劉胡蘭、徐特立、雷鋒等英雄人物的事跡;下冊介紹了中國的當代大事、歷史名人和傳統民間故事。總的來看,1980年之前出版的對外文化教材儘管選篇與文化相關,但重點內容是生詞、語法等語言知識而非文化內容。

  進入20世紀80年代,漢語國際教育界提出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要與介紹中華文化相結合」的理念,文化教學的地位有所提升。1981年,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為短期來華進修的外國學生編寫了名為《中國文明淺說》的教材,是向外國人系統介紹中國文化的早期嘗試。這本教材22節,分為民族簡況、姓氏文化、飲食文化、節日節氣、風俗習慣、科學發明、風景名產、文學藝術八個類別介紹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這本教材具有示範意義,後來的文化教材編寫基本遵循了這種以文化專題為章節的教材編寫體例。

  20世紀90年代,文化教學成為漢語國際教育中的熱門話題,文化教學應該「教什麼」「怎麼教」引發學界熱烈討論。1995年,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漢語教材討論會召開,會上把「結構——功能——文化」相結合確立為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原則,直到現在,這個編寫原則仍被眾多教材編寫者所採用。華語教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面面觀》圍繞中國的民族、習俗、歷史、文學藝術、科學成果以及中國風物特產等內容展開,偏重傳統文化的介紹,其不足之處是課後習題的題型單一,與國內語文教材的課後習題差別不大。

  進入21世紀,對外文化教材編寫呈現蓬勃之勢,出現了多種版本,為學習者提供了豐富選擇。2001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張英、金舒年編寫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高級文化讀本,並於2003年出版了中級文化讀本。這套教材在課文編寫上兼顧了閱讀理解訓練和口語表達訓練,對於練習的編排也充分合理,是一套具有成熟完整編寫體系的文化教材,影響較大。

  整體來看,現有的文化教材按照編寫內容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描述中國整體情況的概況類教材,如王順洪編寫的《中國概況》(2004)、肖立編寫的《中國概況教程》(2009)、郭鵬編寫的《中國概況》(2011);第二類是系統介紹中國文化的教材,如梅立崇、魏懷鸞編寫的《中國文化面面觀》(1996)、張英、金舒年編寫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2003)、吳畏編寫的《中國文化符號解讀》(2017);第三類是文化專題教材,如韓鑑堂編寫的《漢字文化圖說》(2005)、Victor Siye Bao(紐西蘭)和曾凡靜編寫的《中國書法》(2009)、王傳龍編寫的《中國人的思想源泉:儒釋道》(2016);第四類是把口語交際與文化內容並舉的交際類文化教材,如曾曉渝主編的《體驗漢語文化篇》(2006)、吳曉露、程朝暉主編的《說漢語 談文化》(2008)等。

  這四類教材中,文化專題教材數量最多,之後依次是系統性文化教材、概況類教材和交際類文化教材。近年來,出現了視頻教材配套紙質教材的新形式。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出現為各種教材的編寫都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藉助多媒體手段、融入多媒體元素是中國文化教材的發展趨勢。

  2、遵循文化傳播規律,尋找不同文化的共性問題,建立中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連接點 

  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我國對外文化教材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文化教材普遍只標註「對外文化教材」或者「專業漢語教程」,而沒有對教材難度或者使用者的漢語水平作出明確界定,給學習者帶來選擇上的困惑。

  其次,由於編寫者的理念和側重點各異,文化教材一方面包羅萬象,另一方面呈現出無序化的特徵。「知識文化」項目遠遠多於「交際文化」項目,過多「知識文化」容易使學習者產生被灌輸中國價值觀的誤解,容易使學習者產生「文化休克」,妨礙學習者對於中國文化的接受。有些文化教材上的「知識文化」內容過於冷僻,比如有的教材講葬禮時介紹了陪葬、天葬、懸棺;講《周易》時介紹了坤卦、乾卦、六爻;有的教材介紹了中國的男尊女卑和愚孝觀念。對外文化教材編寫需要萃取中國文化精華、選擇容易引發學習者共鳴的文化內容,迴避語言難度過大、思想觀念陳舊的內容。在2008年出版的《說漢語 談文化》第一課中,編寫者設計了一段中國人王大偉與外國人麥可的對話,王大偉對麥可說:「『有空兒去我那兒玩兒』也是句客氣話,隨口說說的。」這樣的課文內容導致外國學習者認為中國人說話言不由衷,不利於在外國學習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中國人形象。

  再次,很多文化教材課後習題的提問方式過於生硬,比如,「請問你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請問你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在你的國家有沒有類似中秋節這樣的節日」「中國京劇和西方戲劇的區別是什麼」。提問大多站在中國文化優越性的立場以居高臨下的口吻發出,而且有些問題不是在尋找文化共同點,而是強調中國文化與外國學習者本國文化的區別,這樣的提問方式容易招致學習者對中國文化的排斥和拒絕,原因是人容易接受與自己的「前理解」相同或者相似的文化,而排斥與自己的「前理解」差別較大或者完全不同的文化。

  因此,在教材編寫中,我們應該遵循文化的可通約規律,尋找不同文化的共性問題,建立中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連接點,拉近學習者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距離。過分強調文化的不同,不僅不能突出中國文化的優勢,反而會拉大外國學習者與中國文化的心理距離。

  3、對中國文化客觀呈現,不溢美,不說教,不以中國文化的標準評價他國文化 

  文化教材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載體,是對外文化教學的依託,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給文化教材編寫帶來了巨大挑戰。那麼,如何編寫對外文化教材?

  首先,教材呈現的文化內容應具有世界性意義,能被更廣泛的群體尊崇、接受和共享,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傳播擴散能力。偏頗的觀點、冷僻的知識、陳舊的文化觀念,不適合作為對外文化教材的內容。

  其次,文化教材的內容要與時俱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文化教材的內容要隨時代變化及時調整,呈現新的文化現象,展現中國的新面貌。這並不意味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放棄或背離,而是要積極尋找傳統文化被當代社會所賦予的新的生長點,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下意義,講述可供全世界分享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故事。

  再次,對外文化教材既要滿足學習者提升語言交際能力的需求,又要滿足學習者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對於大多數外國學習者來說,文化交際是他們學習的首要目的。對外文化教材作為文化產品要考慮學習者的第一需求,因此在編寫過程中,對於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厚此薄彼的做法並不可取,這種做法會使學習者因所學內容實用性差而失去學習興趣。

  從編寫體例上看,需要建構系統的編寫體系,注重各部分的邏輯聯繫。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文化內容的選取不能是隨意的,而應是具有邏輯性和系統性的,要兼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表層文化和深層文化,並且由表及裡,既呈現表層的文化現象,同時又闡釋深層的文化內涵。教材課與課之間以及每課內部的邏輯聯繫也十分重要。以《漢語中級口語》下冊第一課為例,該課對話課文的內容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傳達的是中國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敘述性課文「特殊的生日禮物」講述了中國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之心,兩段課文相得益彰。在課後練習中,編寫者選用了古詩《遊子吟》,凝練而唯美地再次說明了中國的父母與孩子的情誼。兩段課文與練習銜接密切、關聯自然,而且由今及古、由易到難,知識型文化和交際型文化都有所涉及。

  為了降低學習者的畏難情緒,對外文化教材的詞彙不宜過難,課文不宜過長,要注重趣味性。課文的呈現方式可以靈活多變,例如採用敘述式課文與對話型課文相結合的編寫方式,由敘述式課文呈現文化內容,由對話型課文引發學習者的思考和討論。也可以嘗試設計文化對比類的問題進行課前導入,幫助學習者克服文化障礙。此外,還可以設置「文化窗口」「文化拓展」等內容,對課文中的文化項目進行補充。

  從編寫理念上看,要尊重他國文化的主體性。教材編寫需要對中國文化進行客觀呈現,不溢美,不說教,不以中國文化的標準評價他國文化,而是平和包容地通過課前引導和課後練習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交流意識,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文化對比。

  尊重他國文化的主體性、認同文明的多樣性,有助於增強學習者了解中國文化的意願,有助於增強文化傳播的效果。在對外文化教材編寫中,不能僅從編寫者自身出發,只考慮自己想呈現什麼文化內容,而要意識到教材編寫實際上是一次「面向他者的教學交往」過程——既然是「交往」就必須要考慮接受者的文化立場。因此,編寫前有必要進行使用者需求和興趣調查,收集學習者感興趣的文化內容和感到困惑的文化點,來提升教材編寫的針對性。

  (作者:於小植,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郭博文 )

相關焦點

  • 怎樣的對外文化教材才是好教材
    廣大中國文化學習者迫切需要高質量的中國文化教材。1、70年來我國對外文化教材共出版241種,文化專題教材數量最多對外文化教材是外國人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工具。根據超星發現和全球漢語教材資料庫數據,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對外文化教材共出版241種(其中系列教材32套)。
  • 學習對外漢語,需要什麼樣的教材?
    由於全球日漸劇增的漢語學習者,很多人陸續加入對外漢語教師這個新興的行業。有的對外漢語初學者因為時間等原因,希望能夠更自由地學習對外漢語,所以在網上收集了一些對外漢語教材來學習,這些教材資料魚龍混雜,又不屬於一個教學系統,很容易讓人越學越迷茫。
  • 推行走出國門戰略 中國對外漢語教材「牆外香」
    據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數字,目前全球主要有30多個國家、3000多萬人學習漢語,2500所大學和上萬所中小學也開設了漢語課程,而到2010年將達到1億人。漢語熱的到來,使對外漢語教材成為出版領域的「香餑餑」。記者日前走訪了對外漢語教材出版四大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華語教學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他們均認為出版社面對漢語熱,要冷靜謹慎,不可盲目跟進。
  • 對外漢語老師如何選擇教材?
    不少老師糾結上課到底用什麼教材,今天小V就給大家好好說道說道教材的事兒。選教材得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包括但不限於學生的學習目的、目標、年齡、國籍、漢語水平、學習周期等。
  • 教學有誤區教材成瓶頸 對外漢語教育之困
    每年都有40餘萬件、200噸左右的漢語教材通過郵政系統由中國發往世界各地,但與《英語900句》《新概念英語》《走遍美國》相比,中國的對外漢語教材開發仍明顯滯後   打破教材瓶頸   制約漢語文化海外傳播的另一主要瓶頸,是缺乏適用的教材和教學法。
  • 實用對外漢語教材能讓教學成果事半功倍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有些人認為對外漢語教材並不重要,關鍵還是看老師的水平。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老師水平越高,對教材的要求越高。對外漢語教材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都密不可分。目前大部分傳統的對外漢語教材與「真實語言環境」、「工作環境下的語言內容」相去甚遠,缺乏實用性,以至於讓學生覺得學習漢語枯燥乏味,而對外漢語的教學又最重視實用性。對於漢語教師來說,他們進行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老外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太過脫離實際生活的教材是刻板的,會對教學效果起反作用。
  • 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培訓有哪些教材呢?
    對於很多致力於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來說,他們事先都會進行關於自己的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培訓,這樣自己才會更輕鬆、權威教老外學中文。而對此要想實現自己的這一目的,一本好的教材也是很重要的,所以他們很想了解的是有哪些是針對自己的?
  • 怎樣選擇適合幼兒的英語教材
    在幼兒階段,孩子們更傾向於玩耍和模仿,所以優秀的教材往往依託孩子的天性而編寫,將教學的內容滲透其中,潛移默化地教會它們生存的基本技能。那麼怎樣選擇適合幼兒的英語教材呢?挑選教材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量。首先是教材出身,英美國家的原版教材更符合英語的文化習慣和認知習慣,語言運用和習慣都比較原汁原味,所以挑選的時候儘量選擇原版教材。
  • 對外漢語教師證書培訓課程有哪些輔助教材呢?
    對於進行對外漢語教師證書培訓課程學習的學員來說,在早安漢語的老師看來,他們要想進行高質量的學習,除了和漢語老師的教學外,更不應忽視對他們的輔助教材,對此說來在早安漢語老師教對外漢語教師證書培訓課程上有哪些輔助教材呢?
  • 高中歷史教材大變革,怎樣上好高中歷史課
    以此為依據新編制的高中歷史教材分為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兩部分,必修教材包括《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提綱挈領講述了古今中外通史,選擇性必修教材包括《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
  • 活動預告|2019國際對外漢語教材趨勢發布會
    為進一步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更加規範、更加權威的漢語教材,滿足國內外漢語教學不斷變化的新需求,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將於2019年8月21日舉行國際對外漢語教材趨勢發布會。此次會議將邀請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多國東亞圖書館館長、海外中文學校代表以及漢學家,與國內多家對外漢語教材權威出版社進行面對面溝通,圍繞對外漢語教材的出版現狀與最新趨勢,國別化漢語教材的需求與編寫原則等議題進行深度交流和探討。
  • 上海教材編排優先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校本教材 童子功 課本 二...
    詩經中的這篇《七月》,在復旦附中語文校本教材中早已被收錄。  「上海小囡」在詩詞大會的出色表現,得益於從小積累的童子功。是怎樣的土壤,培育了一批熱愛古詩文的「種子」?翻開上海孩子的課本,答案清晰。上海大部分孩子,通過小學至高中12年積累,得到了古詩文的薰陶。
  • 揭秘美國K-12漢語教材現狀(需優秀教材和教學法請入)
    教材內容貫徹5C標準,高中教材多服務於SAT II或AP中文考試美國的K-12漢語教材,絕大多數參照美國外語教學學會(ACTFL)制定的外語學習標準(簡稱5C標準)進行編寫,教材內容編排上能看到5C標準影響的痕跡。
  • 一套"好"的語文教材:《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滬亮相
    原標題:新編12個年級語文教材長啥樣?《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滬亮相圖說:全部二十四冊教材年內出齊 出版方供圖  東方網4月17日消息:一套「好」的語文教材究竟該是什麼樣的?由上海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昨天在復旦大學亮相,即日起將向全國中小學推廣。黃玉峰將這套教材解釋為「可看、可讀、可教、可查、可藏」。這又是為什麼呢?  中華書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前中小學迫切需要一部適合教學使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
  • 好老師+好教材才是王炸!看看最有口碑的培訓機構選用的原版教材
    所以是眾多機構御用的英語學習教材!低齡低階段的教材,話題大多與「我」相關。都是小我相關的話題,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帶孩子們環遊了世界近百個地區和城市,讓他們了解世界各地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周圍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又是什麼樣的。
  • 北京秋季開學教材大變臉 英語教材增加傳統文化
    昨天,北京晨報記者從人教社及本市多所小學了解到,今年9月秋季開學,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及英語教材將有所修改,北京版(北京出版社)教材從小學二年級開始也將使用新教材。但小學語文教材各年級暫未做調整,仍然使用舊版教材。  據了解,為加快課程改革進程,此次人教版數學教材不再滾動更換,小學三至六年級採取一次性更換新教材。該新教材中,取消了概率計算等稍難的內容,而將其移至初中教材中。
  • 【文化觀察】批判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文化不自信
    中國人即使出現了正面形象,也大多數「不足夠好」:「(中國的好人好事需要)在一年級上冊裡的古人司馬光和曹衝裡去尋找。而且還只是智慧,沒看到有效合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隨後的官方聲明中指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國題材選文的詳細佔比情況: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有12冊,選文520餘篇,涉及外國內容的有80餘篇,約佔15%,強調教材所選取的外國題材選文主要是以開闊學生視野、培育科學精神、汲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等為主題的文章,如列寧、高爾基、白求恩,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居裡夫人,世界名著如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英國作家笛福的《
  • 《哲學與文化》教材解讀與教學總體建議
    教師需要在深耕教材的基礎上,整體把握好內容間的內在邏輯,注重理論聯繫實際,精心設計教學各環節,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講清楚,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統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新教材將於今年秋季學期正式使用。本冊教材將原實驗教科書《生活與哲學》與《文化生活》進行了整合,重新編排內容,形式上更精練、邏輯更嚴密、主旨更清晰、時代感更強、觀點更鮮明。
  • 最好的少兒英語教材,幼兒用什麼教材好?
    最好的少兒英語教材,幼兒用什麼教材好?
  • 首部京版小學國學教材改版完畢 經典國學教材透出濃濃京味兒
    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北京歷史風貌、歷史名人、傳統美食……「國學」與「北京風情」的碰觸能撞出怎樣的火花?記者近日從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獲悉,首部北京版小學「國學教材」已改版完畢,將於今年再次送審,審定通過後,有望在北京繼續國家傳統文化課題實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