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材編排優先落實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校本教材 童子功 課本 二...

2020-12-12 東方網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冠軍、復旦附中高一學生武亦姝在飛花令環節脫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令現場評委拍案叫絕。詩經中的這篇《七月》,在復旦附中語文校本教材中早已被收錄。

  「上海小囡」在詩詞大會的出色表現,得益於從小積累的童子功。是怎樣的土壤,培育了一批熱愛古詩文的「種子」?翻開上海孩子的課本,答案清晰。上海大部分孩子,通過小學至高中12年積累,得到了古詩文的薰陶。

  趣味誦讀中華古詩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松江第二實驗小學每節課前的預備時間,小朋友都會誦讀經典古詩文。「小老師」領讀,「開火車」接龍,在趣味誦讀中,孩子們自然愛上了經典誦讀。

  一年級背《三字經》,二年級讀《弟子規》,三、四、五年級背的是《唐詩》、《宋詞》和《論語》。陳愛君、陸冬梅、彭雪琴老師編寫了校本低年級《經典誦讀校園讀本》,帶領學生天天吟誦。有的詩句難以理解,如何讓孩子樂於誦讀?在各班推廣時,對讀、賽讀、背誦擂臺賽等各種趣味誦讀形式豐富多彩。每天晨讀時間、每節課前的預備時間、中午的「每日一詩」,都是開展趣味誦讀的好時光。

  從人手一冊的語文課教材,到各具特色的區域共享教材、拓展課校本教材以及各類閱讀補充教材……對中小學生來說,古詩文是一劑重要的「精神養料」。「在課改進程中,上海始終高度關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編排,在相關教材得到優先落實。」市教研室課程教材部語文教研員鄒一斌說。上海現行的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教材編寫有結構化要求:其中文言課文(篇目),四至六年級約佔課文總量的20%,七至九年級和高中基礎型課程中約佔40%。初中語文教材中,專門設置有「唐詩精華(上)(下)」和「宋詞集萃(上)(下)」四個單元。在六到九年級的八冊教材中,均安排了「每周一詩」。到高中階段,語文教材每一冊中都有單列的古詩文單元。

  半年多來,復旦小學一年級學生翁欣童已能背誦20多首唐詩。

  唐詩《草》在一年級音像教材《古詩誦讀》中,不僅有配音朗誦,還融合意境,讓小學生根據畫面理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易誦讀。長寧區編寫的4本《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在全區推廣,一名小學生通過朗讀淺近的經典詩文,小學階段可背誦優秀詩文150篇;在初中階段,學生背誦的優秀詩文達到100篇(段);高中階段背誦的優秀詩文達到1萬字。

  歌謠講述二十四節氣

  不僅僅是古詩詞,各類傳統文化教育也不斷融入上海的校本或區域共享教材中。

  去年,我國「二十四節氣」獲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早在2014年,九亭第四小學組織老師精心編撰了全市首本《二十四節氣誦讀》的校本教材。新學期開學第一課,老師給學生講述了「立春」的節氣。「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立春有『打春』、『春遊』、『咬春』等習俗……」節氣教材內容包括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含義等介紹和二十四節氣的歌謠。從立春開始,為每個節氣配上一幅插圖、一首民諺、一首歌謠和一首古詩。除了紙質教材,節氣教材還為每個節氣錄製了配樂廣播,隨節氣更替播出。

  在校長張園勤看來,這樣形式的教材力求通俗易懂,講課深入淺出,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每兩周一個新的節氣,孩子們通過聽廣播、誦讀古詩詞,對大自然的語言有了更細膩的感受。

  奉賢區思言小學自建校起,全體學生堅持參與「好家訓、好家風」展示活動。在奉賢中小學,「展示好家訓,講述好家風」一直是鼓勵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活動。2011年,奉賢區教育局精心編撰了一套中小幼系列「賢文化」教育讀本,從奉賢地區的歷史風情、鄉土情懷、地方名人等,以進課堂、進家庭、進社區的生動形式,將優秀文化深深植入孩子心靈。

  遊戲中感受老上海文化

  孩子愛打電子遊戲、看卡通動漫,怎樣在玩的過程中,感受老上海的傳統文化?上海市實驗小學地處老城廂,袁俐芳老師針對一二年級學生,開發了一套涵蓋十大系列、50餘個趣味遊戲的《弄堂遊戲》校本教材(課程)。

  「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二年級的小周一邊唱著老上海的弄堂童謠,一邊跟著節拍跳橡皮筋。九子遊戲、跳房子、繩結遊戲、滾筒子等弄堂遊戲,一一被收錄進教材。每周一次的拓展課上,《弄堂遊戲》被學生一搶而光。這套包括「手指遊戲」「繩扣遊戲」「粉筆遊戲」「圍坐遊戲」等趣味弄堂系列,其校本教材、科目設計、視頻課堂等均已上傳至黃浦區課程教材改革網。

  捏捏輕柔的陶泥,體驗古老的陶藝,通過彩繪變身多彩的陶瓷作品,中華路第三小學劉國棟老師開發的校本教材《泥巴藝術》,適合小學和初中學生選擇性學習;瞿溪路小學每次上中華面道課,小籠包、「四大金剛」(大餅、油條、豆漿、粢飯糰)、生煎饅頭等傳統中華面點,令學生們垂涎三尺;敬業初級中學董李銘老師開發的特色課程《變換多彩的扎纈》,讓學生初識扎纈的藝術和技法;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中國人過中國節」,針對不同的傳統節日,讓孩子感悟濃濃的中華情結;尚文中學編寫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小故事》師生共用教材,以親身實踐感悟傳統美德;大同中學宋士廣老師開發的特色課程《說名道姓》,已被大同初級中學、立達中學等學校共享;在黃浦區課程教材改革網上,區內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教材、課程設計、教學案例等上傳發布,一批有特色的校本教材課程實現了共建共享。

相關焦點

  • 中學英語教材編排思想的發展及分析
    ,編輯出版的銜接高中第一、二冊(試用本)的高級中學三年級暫用課本《英語》全一冊,1983年根據《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一套高級中學課本《英語》(供高中開始學習英語的班級用)6冊,1984年根據《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在原十年制試用本和暫用本的基礎上,編訂的銜接初中課本的高級中學課本《英語》3冊。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分級教材
    ­  近些年,傳統文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新版語文教材增加古詩文比例更是受到多方關注,這是一件好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話題討論也應展開,即應有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教材,配合語文、歷史等學科的滲透,以形成立體化的教育格局,有序、有效地推進傳統文化教育。­  關於傳統文化教育,仍有一些重要問題有待釐清,內容遴選仍缺乏系統思路。
  • 把絲綢文化「裝」進書裡,周村二中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原雪 通訊員 寇寧為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點推進以齊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淄博市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不斷增進青少年地域文化認同,培養家鄉故土情懷。7月9日,周村二中舉辦了「愛淄博傳統文化進校園」周村二中《絲綢文化》校本教材啟用儀式、「愛淄博傳統文化進校園」周村二中中華經典誦讀活動。
  • 邯鄲南蘇曹小學:校本教材 新鮮出爐
    來源邯鄲小記者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使用也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和家長認可暑假期間,叢臺區南蘇曹小學組織教師編寫了「和樂課程」校本教材。為了鞏固改革成果,該校組織各學科老師積極開發、創新編排「和樂校本」教材。目前已完成「跟我讀經典」、「詩中有深意」、「小主題大閱讀」、「課外閱讀」四大板塊12本校本教材,包括《和閱誦讀思趣習作》4本、《和美詩詞修煉秘籍》2本、《和智探究樂學數學》6本、《和潤德育和美講堂》4本。
  • 【教材資訊】「教什麼,怎麼教」—《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路上
    近年來,中心依託中華書局的品牌優勢、學術優勢和文化優勢,努力落實黨中央有關決定和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指示精神,深入教學一線,參訪各地名校,綜合吸收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的意見,共同探索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教育教學的結合模式,致力於實現傳統文化與傳統經典的課程化、體驗化、常識化,而《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系列就是中心多年探索打造的傳統文化精品教材。
  • 統編教材啟用 強調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根據中央要求,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於2017年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新啟用的統編教材覆蓋範圍是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2018年將覆蓋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即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
  • 教育部一號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
    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充分發揮中小學課程教材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功能,制定本指南。
  • 教育部統編教材啟用 申城開學第一課著力打好中國底色
    上海日新實驗小學語文教師葛儒毅說,部編教材一大亮點是加強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並把古詩文編排進了正式課文篇目中,在編排上突出了古詩文的重要性。而且,以前在語文課裡很少出現的楹聯、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也進入了新教材。  為什麼要實行教育部統編教材?此前,教育部在解釋這項工作時稱,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首先要突出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教育,全面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上海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 杭州語文教材不變
    昨天,一條微博「上海一年級語文新課本刪去全部古詩」在網上熱傳。消息來自上海的《新聞晨報》:對比新舊一年級語文課本發現,新教材刪除了每個章節後的「古詩誦讀」部分,共有《尋隱者不遇》《登鸛雀樓》《夜宿山寺》等8首古詩被刪。此外,7個單元45篇課文也縮減為6個單元40篇課文,識字量和寫字量都有不同程度減少。
  • 教育部:科學安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
    「兩個指南」的印發為國家課程教材、地方課程教材和校本課程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也為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具體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中辦、國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要求為指導,基於當前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重點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進什麼、進多少、如何進」的問題,強化頂層設計。
  • 歷時兩年精心編寫 上海推出傳統文化經典誦讀教材
    暮鼓對晨鐘……」昨天早上,長寧區適存小學一年級課堂響起了朗朗誦讀聲,學生們手中拿著的是最新編寫完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系列教材的第一冊。歷時兩年時間,本市已完成小學到高中共十冊誦讀教材的編寫,其餘九冊教材計劃明年春季與師生見面。
  • 改變教材編排,實施知識分層
    教材是新課程理念的載體,小學數學課程設計要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但是,由於教材編寫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將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完全呈現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使小學數學課程設計理念得到落實。
  • 2020上海新版教材及高中英語新課本介紹
    新教材的不僅僅體現課本冊數增加、詞彙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體現新課標的英語學科理念和緊跟新時代中國高考的評價體現。 鄒為誠作為我國英語專業教材的編寫專家,其編寫的大學英語專業教材1-6冊《綜合英語教程》系列(高教社)廣受好評,這套教材已經更新到第三版,是英語專業學生專業學習和考研深造的必讀書目。
  • 宜春市蘆洲小學推出思政課校本教材(圖)
    秉持著這個信念,宜春市蘆洲小學編寫了以好習慣養成為主題的思政課校本教材——《成長的足跡——好習慣,益終身》。  這套思政課校本教材是學校全體老師根據多年在學生行為習慣方面的養成教育經驗,集所有教師的智慧,組織骨幹教師、優秀班主任成立校本課程研發小組,搜集各類資料,創編教材,研發完成了校本教材《成長的足跡——好習慣,益終生》之系列教材。
  • 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部編本教材的創新教學
    我國國家領導人曾提出:"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從教材和課程入手,讓傳統文化回歸中小學教育,既是對'去中國化'現象的糾偏,同時也能使中小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 小編理解的"從教材和課程入手",就是挖掘教材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此為載體,引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讓課堂成為學生走近、走進、走入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 校本教材編寫出版需要什麼手續?
    校本教材,一種具有特色的教材,是根據本校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狀況、學生需求,以學校為主體開發編寫出版的教材。校本教材編寫出版找本學校的負責部門即可。那麼,校本教材編寫出版需要什麼手續?校本教材編寫出版,肯定是正規的出版,在這過程中,少不了教材編寫要求、教材編寫出版經費、教材編寫出版社、教材編寫出版書號等等。第一步,學校公布編寫校本教材的通知公告,明確指出編寫的校本教材的要求及目標。
  • 【語文版中小學教材「大換血」】我能記得一輩子的書,是語文課本
    首先,一些優秀的傳統篇目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體現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等。「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們,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他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其次,修訂版教材更加強調時代性。王旭明表示,有些篇目雖然內容很好,文字也不錯,但是由於和時代要求不符,還是被撤換。
  •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走進中小學課堂 彌補教育系統缺陷
    國內唯一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結束了多年來國學教育是否應該進入中小學生課堂的討論。在選取了《弟子規》、《聲律啟蒙》、《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十二冊核心經典課程的同時,教材內還同時編入了民俗文化和傳統藝術教育,內容包括中國茶文化、中國年畫、京劇文化等。目前,此套教材已進入北京「一費制」的教材體系中,並作為校本課程。張健介紹說,下一步也會考慮繼續向其他地方推廣,下半年將重點在廣東、浙江等地推廣普及。但由於精通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師,這門課程能否在全國推廣,仍存變數。
  •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臺受歡迎 突出中華傳統文化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臺受歡迎  鍾健 江凜    由福建師大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大文學院和臺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等兩岸機構合作編寫的語文教材項目——《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近日正式在臺灣出版並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多所高中投入使用。
  • 教育部要求加大教材中古文詩詞比例
    北京部分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古典詩詞將由現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個小學階段不少於100篇。 此外,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新版的語文教材裡都將增加古代經典詩詞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內容。比如小學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教材中,就把傳統節日和古詩編在一起。既可了解傳統節日,又可學習語文。其宗旨是,小學古詩文在整個課本的比例不應低於15%,初中不低於30%,高中不低於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