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教育部統編教材啟用 申城開學第一課著力打好中國底色
今天新學年開學。在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的日子裡,全國中小學的開學第一課紛紛聚焦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礎。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門學科的教材實現了由教育部統編。
今天上午,當新的部編教材正式走入課堂,手捧新書,師生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專家們又從這幾本教材中讀出點什麼新意呢?
新教材更注重傳統教育
「第一課《天地人》,學6個漢字:天地人你我他。第二課《金木水火土》: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上海日新實驗小學語文教師葛儒毅說,部編教材一大亮點是加強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並把古詩文編排進了正式課文篇目中,在編排上突出了古詩文的重要性。而且,以前在語文課裡很少出現的楹聯、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等傳統文化內容,也進入了新教材。
為什麼要實行教育部統編教材?此前,教育部在解釋這項工作時稱,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教材首先要突出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教育,全面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打好中國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植入紅色基因,讓孩子們勿忘革命先輩,堅定理想信念。
原先的教材,確實存在諸多問題。其中,各地的語文教材是被詬病最多的,來自專家、一線教師以及家長的批評意見,大多指向了有些篇目的生編硬造和主題偏差。例如,有一篇課文是講述少年愛迪生如何靠著自己的聰明幫助媽媽做急性闌尾炎手術,但批評者表示,人類做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時,愛迪生已經年過不惑。再例如,發生在楚國的「自相矛盾」故事早已家喻戶曉,但在有一篇語文課文裡,這個故事被改編了:「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
培養解決問題實際能力
此次全國中小學教材實行教育部統編,首先是從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入手。道德與法治教材按照由近及遠、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原則,全面系統地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語文教材採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教材內容。歷史教材按照「點」「線」結合的方式編排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唯物史觀,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坊間稱以往中小學的教學有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文科靠背,理科靠算」,死記硬背、前學後忘、理論不聯繫實際等弊端,其實在有些教材的編寫中就預埋下了一個「大坑」。而新的部編教材則著力突破原教材教法的此種欠缺,更多的是強調對學生思考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據專家介紹,比如歷史教材中的《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因為涉及到《馬關條約》,這節課課後的活動不要求學生複述《馬關條約》籤訂的時間、地點和條款內容,而是出了一個開放性的題目:《馬關條約》籤訂以後,清政府允許外國投資在中國設廠投資,今天的中國,外資也可以進入到中國來設廠,思考一下這兩者有什麼本質的不同。這個題目不是簡單地讓學生去複述或者背誦死的歷史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聯繫、比較、分析,更注重對學生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培養。
同步提高各地教學質量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丁煒認為,實現全國教材統編,可以保證教育質量,以語文教材為例,江蘇版、廣東版、上海版、人教版,雖然爭奇鬥豔,但質量畢竟難以統一。這次是由教育部統編教材,編寫者大家雲集,審讀教材的也是各學科的專家,接下來,對教師的教材教法培訓也是全國一個標準,這肯定會同步提升各地的教育教學質量。其次,像語文教材,不僅僅是教語言文字,語文學科講求文道統一,背後的價值觀是舉足輕重的,所以,由國家來統一語文教材,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導作用是意義深遠的。她說:「我國的課程既有國家課程,也允許開設地方課程,並鼓勵各校根據自己的辦學理念開設多種校本課程。從語文來說,僅有一套統編教材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擴大閱讀量。所以,相應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在經過重新審定和修改後,或將作為補充讀物繼續使用。」
由於上海義務教育階段是採用「五四分段」,與其他省市「六三分段」不同,所以,今年本市只在小學起始年級使用教育部統編教材,即語文、道德與法制。上午的語文課、道德與法制課甫一亮相,師生們的反響頗為熱烈。
一年級語文:編排有序 重視閱讀
「給我的直觀印象是,這本教材十分注重閱讀。一是從整體上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規劃,關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滲透。二是注重閱讀興趣的激發,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的實施過程,保證了學生的閱讀總量。」上海張江高科實驗小學課程創新中心副主任江曉雪說,在「語文園地」裡最後有一項要求是「和大人一起讀」,比如第一篇是讀《小兔子乖乖》,一年級孩子不僅可以和老師一起讀,也可以和父母、爺爺奶奶讀,還可以和哥哥姐姐一起分享閱讀。第二篇是讀《剪窗花》,民俗氣息特別濃鬱,祖孫一起讀肯定別有韻味。這就是指導學生將語文學習的成果運用於生活,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一年級上冊教材在「我上學了」這一板塊之後,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共10課),2個拼音單元(共13課),4個課文單元(共14課)以及4次口語交際活動,從14篇課文來看,其中約有10篇左右是以前人教版教材裡出現過的,有幾篇上海老師也感到非常熟悉,其餘的雖然是新內容,但也是「文質兼美,適宜教學」的短文或兒歌,體現了「經典性和時代性」的有效結合。
道德與法制:在生活中學會遵紀守法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共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奉賢區明德外國語小學劉豔老師說,比如,《升國旗了》這一課,就是讓學生了解國旗、國歌、國徽,增強對國家的熱愛。還比如,《校園裡的鈴聲》這一課,教育孩子們懂得學校裡既有上下課的有聲的鈴聲,也有老師的眼神、集體的紀律等無聲的鈴聲,都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在劉豔看來,與原來上海通用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不同,現在的道德與法制課更偏重於對青少年的法制觀念教育和公民意識教育。
【記者手記】教材體現國家意志
國家教育部門曾經提出的中小學教材「一綱多本」,就是在一個國家大綱下,各地可以自選編寫多個版本的教材,既促進教材的競爭,也體現各地的教育和人文特色。出發點沒錯,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於缺乏嚴格的審定,以致多個版本的教材,特別是文科教材屢出問題。最典型的莫過於每每因刪減魯迅文章或傳統愛國主義篇目而陷入輿論漩渦。
今年7月初,我國首次組建了國家教材委員會,強調教材建設是事關未來的戰略工程、基礎工程,教材體現國家意志。同時,教材建設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把握正確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國家教材委專家表示,教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建設什麼樣的教材和教材體系,深刻影響著國家人才培養,是國家事權。俄羅斯、日本等國家也都有教材統編和審查制度,尤其是對歷史、語文教材,審查十分嚴格,強調國家意志的體現和貫徹。
「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材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逐步形成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學段銜接的教材體系。」隨著國家教材委的成立,我國中小學教材已呈現出了其清晰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