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於教育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中國教育的「個子大了,骨架壯了,顏值高了,排位靠前了」。
這一年,中國教育又有了新的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圍繞「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立德樹人的改革從教科書開始,2017年9月新學期,「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這一項改革,為正在進行「全面施工內部裝修」階段的中國教育刷上了「中國底色」。
(一)
統編三科教材,背後是凝結著140餘位編者耗時5年心血的「國家行動」。這也是一場為中國學生打下「中國底色」的築基工程。
16開大小的書頁上,「天地人」「你我他」6個黑色楷體字分兩行橫在正中間,佔據了紙張的三分之一。其他部分,幾乎留白。
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識字課,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一年級(1)班教室裡,「小豆丁們」捧著新的語文課本,跟著教師何秀華學習這6個生字,字的周圍沒有拼音。
原來的拼音學習被挪到了一個月之後。看似簡單的調序,折射出的卻是把漢字、漢語擺到第一位的編寫思路,貫穿於這套語文教材中、打好「中國底色」的價值觀被重新擦亮。
2017年9月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公立中小學初始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3個科目啟用教育部統編教材。到2019年,「部編本」將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
這是一本站在歷史節點上的教材,背後是凝結著140餘位編者耗時5年心血的「國家行動」。這也是一場為中國學生打下「中國底色」的築基工程。
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是貫穿三科教材編寫的原則。在新的統編語文教材裡傾聽民族心靈的聲音;歷史新教材以史實為基奠,為每一位學生建立起國家認知;道德與法治新教材著重培養學生樹立法治意識、公民意識。
尤其在這樣一個不同社會思潮與不同教育思想激蕩、碰撞、融合的時代,課程教材如何幫助廣大青少年學生從小打上「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如何在課程教材中強化與時俱進意識、拓寬國際視野,這樣的問卷既考問著身為「出題人」的教材編寫者,又要求身為「答題人」的學生來作答。
如今看來,這本教材已經拿出了理想的分數。
(二)
一本教材的「前世今生」,是一次國家事權的落實,更是一場「國家認知」的重新凝聚。
在接到編寫教材任務時,部編版語文教材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教材是公共知識產品,它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時又要講教學的規律性」。
一個國家實施什麼課程、使用什麼教材,反映並決定了這個國家想要培養什麼樣的一代人和能夠培養一代什麼樣的人,直接關係到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鞏固與發展,關係到「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關係國家的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正因為這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託。建設什麼樣的教材體系,核心教材傳授什麼內容、倡導什麼價值,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事權。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說,教材建設是事關未來的戰略工程、基礎工程,教材體現國家意志。
總體來看,新編三科教材更加突出育人導向,符合深入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既傳承經典又富有時代氣息,既遵循學科規律又貼近學生實際,思想性、科學性、趣味性和實踐性有機結合。
教材編寫使用是國之大事、民之關切,一個國家應該有健全的國家教材制度。2017年7月6日,國務院發布通知,決定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擔任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時任中宣部副部長黃坤明為副主任。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設立的相關委員會。
「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國家認知,也是要從國家認知的角度來認識。」義務教育歷史統編教材執行主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葉小兵表示。
不誇張地說,一本教材的「前世今生」,是一次國家事權的落實,更是一次「國家認知」的重新凝聚。
(三)
這既是一本新鮮的教材,又是一本符合教學規律「好用」的教材。變化從教材蔓延至課堂。正如評審專家組對這套教材的八字評語——學思並舉、知行合一。
作為一位從教近10年的教師,北京市166中學政治教師白傑和孩子們一起面對著教學生涯的「全新」開始。這份「全新」,來自於剛剛投入使用的道德與法治新教材。
以前教材叫品德與生活,現在叫道德與法治。「更名改姓」的背後蘊含著變化,新教材講求「德」,也重視「法」。教材主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高德勝說,要破題「知行合一」,德育的實效性是教材編寫過程中的重要考量。
這既是一本新鮮的教材,又是一本符合教學規律「好用」的教材。變化從教材蔓延至課堂。正如評審專家組對這套教材的八字評語——學思並舉、知行合一。
從2016年開始,統編新教材就在北京市中關村二小、北京四中兩所學校試用。語文教師們反映,孩子們最大的變化是愛上了閱讀,很多孩子已經形成了自主閱讀的好習慣,而新教材也把更多空間留給了語文教師,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去擴充學生的閱讀。
白傑也切實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從第一課「中學時代」開始,新教材的編排設計就體現出具體方法技能的學習指導,通過設計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綜合運用角色扮演、討論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讓學生積極表達、善於思考、習得方法、努力踐行。
「我們常說青少年是一張白紙,讓學生比較完整系統地學習歷史,能夠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能夠了解歷史上所發生的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通過這種學習,形成對人生、對社會、對世界的一些正確的看法,這是非常重要的。」葉小兵解釋教材編寫的初衷。
教材的每一次變化革新,感觸最深的當屬一線教師。新教材對基層教師的理論功底提出新的挑戰,對他們教學理念、教育意義等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進行著深層次的考問。
為檢驗教材的適宜性,進行試教試用,教育部兼顧東中西部、城市和農村,先後遴選多個省份的300多所學校,隨堂聽課,與師生當面交流、聽取意見,修改完善教材。(本報記者 劉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