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編教材將啟用 小學語文先認字再學拼音

2020-12-12 中安在線網站

  9月1日,全市小學一年級、初一年級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科將啟用全新的國家統編教材。新教材突出立德樹人,在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等教育的同時,兼顧「減負」,提高學生能力。例如小學語文古詩文增加至百餘篇,適度降低漢語拼音難度,低學段減少識字量。

  【語文】

  先認字再學拼音

  翻開小學語文新教材,原本佔據第一課的「a o e」被「天、地、人、你、我、他、金、木、水、火、土」取代,9月1日上小學的孩子們將先認漢字,開學一個多月後再學拼音。

  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解釋,此舉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漢字原初的感覺,一上學第一印象就學漢字,而不是拼音字母。據一線教師介紹,現在很多學校小學一年級就學英語,如果先學漢語拼音,孩子們很容易和英語混淆。而且,一年級的孩子很難理解「聲母」「韻母」等知識,重複練習容易讓孩子感到無趣,甚至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而先學一段時間漢字,再學拼音,孩子們會發現原來用拼音還可以去讀不認識的字,這會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成就感。

  在降低學習漢語拼音難度的同時,小學低學段的認字量也有所減少。溫儒敏透露,語文低學段原來認字量是1800字,現在減少到1600字;以前要求全部會讀、會寫、會認,現在強調多認少寫,1600個字裡會寫一半就可以了。溫儒敏表示,這既是「減負」,也有學理依據。識字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們到二年級下學期就可以大致獨立閱讀。

  增加了古詩文

  小學語文增加中華傳統文化分量。古詩文篇幅上,小學增至129篇,佔選文總體數量的30%左右,初中有132篇,且選文體裁多樣,從《詩經》到清人詩作,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文,均有選擇。同時增設專題欄目,如小學的「日積月累」欄目,安排了楹聯、成語、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等,初中的「綜合性學習」欄目,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教材還大量編選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課文,如《紙的發明》等。

  培養讀書興趣

  以前教材編寫普遍是主題單元,此次統編教材採取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雙線組織單元的方式來編排。

  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統編教材中,課文數量減少,但衍生閱讀量大增。教學上也改變以往只注重精學精講的方式,精學的同時還要注重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整本書閱讀等。小學語文還安排了「親子閱讀」,讓孩子和大人一起讀書。初中則安排名著導讀、古詩文誦讀,「統編新教材主治不讀書、少讀書。」溫儒敏說。

  【歷史】

  減死記硬背增以史鑑今

  歷史教材編寫專家、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葉小兵介紹,統編歷史教材按「點」「線」編排,「點」即具體生動的重大歷史事實,「線」即社會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教材中。中國古代史部分涵蓋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學、藝術、科技等諸多方面,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有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以便使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教材系統介紹中華民族近代鬥爭史,突出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立和不斷發展的歷史,對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決定作用給予了充分敘述,並介紹以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40多位老一輩革命家,以及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雄。

  不僅如此,歷史常被學生詬病為「死記硬背」的內容少了,引導學生以史鑑今的內容多了。

  翻開教材,以往課後練習都是選擇、填空、名詞解釋等,新統編教材的課後習題改為賞析、分辨、比較、綜合等類型的課外活動。比如講「甲午中日戰爭」時,開放性的課後習題就很「穿越」——《馬關條約》以後,清政府允許外國投資在中國設廠投資,今天的中國,外資也可以進入到中國來設廠,讓學生思考兩者的本質不同。

  【道德與法治】

  6大生活領域由近及遠

  道德與法治以生活主題整合和編排學習內容,小學教材共12冊,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與公共生活、我們的國家生活、我們共同的世界六大生活領域由近及遠。初中共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編排內容。

  道德與法治注重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介紹傳統節日、民歌民謠、傳統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輝煌科技成就等內容,還突出「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教育。

  法治知識課程也進入義務教育課堂。小學六年級、初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置法治教育專冊,系統講授憲法等知識。據統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小學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規、6部條例和司法解釋。

相關焦點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變化1先學識字再學拼音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拼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拼音是手段。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啟用:一年級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9月新學期一起啟用的還有歷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學就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此外,增加了古詩文篇幅,較此前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初中教材則減少課文篇目,增加了增加了課外閱讀、名著導讀和寫作的「份量」。
  • 新學期中小學語文教材用部編版 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近日,江蘇省教育廳發布《關於2017年秋季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和小學科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從秋學期開始,道德與法治、語文一年級、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歷史七年級統一使用統編教材。統編教材在課本內容、外觀樣式方面都作了調整。
  • 部編版語文教材9月開學啟用:一年級小學生先識漢字再學拼音
    法制晚報消息,根據教育部通知,今年9月起,全國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本」語文教材。9月新學期一起啟用的還有歷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學就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
  • 中小學新生語文換教材 一年級先認字再學拼音
    原標題:今秋中小學新生語文換新教材一年級新生先認字再學拼音 形式上由之前的32K小版變成16K大版
  •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統編教材9月啟用 拼音晚學一個月  三科統編教材將於2019年覆蓋小學初中所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設法治教育專冊,集中講授憲法新京報見習記者 王俊 攝  新京報訊 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在全國投入使用。  今年9月投入使用統編教材的覆蓋範圍是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2018年將覆蓋小學和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即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
  • 部編版語文教材啟用 一年級學習順序變了
    原標題:部編版語文教材啟用 一年級學習順序變了  先認天地人 再學a o e  開課  先識漢字 後學拼音  改變傳統  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個楷體大字  改變思路  使孩子們對語文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漢字「天地人」;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 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根據教育部通知,今年9月起,全國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版」語文教材。  據介紹,部編版教材編寫歷時5年,經過了30多輪評審最終面世。
  • 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變化1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 教育部:9月中小學統一換教材,德育、歷史和語文三科將統編
    北青報記者今從教育部新聞發布會獲悉,從今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數百萬就讀於起始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將開始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現行的「人教版」、「粵教版」、「蘇教版」、「北京版」等版本教材將逐步被取代,德育、歷史和語文3個科目最終將實現統編版。
  • 小學先識字再學拼音,新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為啥這麼改?
    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拼音。
  • 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華網北京8月30日電  題:統編教材時代到來 語文教育如何「教」與「學」?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楊穩璽 張大川 施雨岑  先學漢字再學拼音、增選古詩文、增加衍生閱讀量……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語文教材,將自2017年秋季學期起投入使用,此前義務教育階段在各地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將被逐步取代。新編語文教材出爐引發各界熱議,語文教育接下來會如何變化,教師和學生又該如何「教」與「學」?
  • 小學教材啟用統編版,老師直言:以後拼的是學習能力
    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小學語文書教材有很多版本。比方說有:蘇教版、人教版、北師大版等。2019年秋季開始,所有學生都將學習統編版教材,這樣更利於同學們學習。不管是哪個版本,小學學的知識都是基礎知識,拼音、認字、成語等這些都是躲不過的坎,是為以後學習更難的知識做鋪墊。學無止境就是這個道理。那麼這次統一教材版本後,全國各地不再有教材難易程度不一的說法,以後將拼的是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技巧等。
  • 9月起全國中小學3科使用統編教材
    據悉,根據中央對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教育部歷時五年,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 9月起全國中小學3科使用統編教材 "人教版""北京版"將被取代
    據悉,根據中央對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教育部歷時五年,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2018年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
  • 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新學期小學語文教材四大看點
    部編本新小學語文教材,引起最多議論的莫過於「先學漢字再學拼音」,顛覆 了幾十年來的學習邏輯。
  • 新《歷史》教材講述釣魚島、南海諸島歷史淵源,語文教材先學漢字...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28日訊 (記者 佘穎)根據中央要求,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於9月1日啟用,全國所有地區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使用統編教材。  據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介紹,根據中央對三科教材統編統用、三年實現全覆蓋的要求,2018年教材將覆蓋小學初中一、二年級,2019年所有年級全部使用統編教材。為此,教育部門將建立健全國家級、地市級、縣級三級培訓體系,分層實施,3年完成三科教師全員培訓,增強教師準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
  • 統編版語文新教材安排: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有個問題你注意不到
    今年9月,全國中小學生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統編版教科書,其中小學語文課本,有很多新的變化,眾所周知的一年級就加入了論語的學習,小學語文中古詩詞的篇數增加了不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閱讀。而最大的亮點就是,拼音課的減少和識字課的增加,並且由原來的入學教育更改為我要上學了,讓學習變得更主動了。
  • 小學語文教材拼音出錯?總主編回應:拼音無誤
    網友發抖音質疑部編版教材中拼音chua和ne無對應漢字小學語文教材拼音出錯?總主編:拼音無誤本報訊(記者 林豔)近日,有網友發抖音指責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的漢語拼音出錯,chua和ne拼不出對應的字,是「誤人子弟」。
  • 140餘編者耗時5年 國家統編義務教育教材改了什麼
    2018年統編教材將覆蓋到二年級,2019年則是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都將使用三科統編教材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毛翊君  16開大小的書頁上,「天地人」「你我他」六個黑色楷體字分兩行橫在正中間,佔據了紙張的1/3。其他部分,幾乎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