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公開報導,近年來一些版本語文教材,對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作了一些調整,有的是刪減,有的是增加。對此,網友們還曾對「孩子需要怎樣的語文教材」掀起過一系列討論。
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一線教師。他當時曾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5月23日上午,語文出版社宣布其修訂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已進入《2016年義務教育用書目錄》。新修訂的全套教材40%的課文被更換,增加了古詩文及中華傳統文化比重。對此,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市中小學並不使用該版本教材。而綿陽、自貢、資陽等地一些學校則使用語文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中學課本裡的《洲際飛彈自述》被改為《網絡表情符號》,以更切合網際網路時代的學生生活;《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由於與現代和諧社會導向不符,被換為《智取生辰綱》;《南京大屠殺》被換成《死裡逃生》」。
據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介紹,修訂版教材和之前版本相比,大約更換了40%的課文,其更換標準就是是否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修訂版教材除了拼音、識字單元外,以詩歌為主構架全書,共有13首詩。詩歌是人類最早抒情表意的形式,也是語文體裁之一。雖然小學語文明線是以話題組元,但暗線是體裁,體現了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首先,一些優秀的傳統篇目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體現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篇目《小英雄王二小》、《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等。「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們,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他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其次,修訂版教材更加強調時代性。王旭明表示,有些篇目雖然內容很好,文字也不錯,但是由於和時代要求不符,還是被撤換。「比如《誰勇敢》一文,有些老師教過,而且特別愛教,希望能留下來,但我們還是拿下來了。為什麼呢?一個孩子為了保護其他孩子不受馬蜂蜇,用身體撲向馬蜂窩,雖然保護了別人,但自己卻受傷了,文本的結論是這個孩子最勇敢。我們認為,對孩子來說,這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應倡導這種行為。怎麼辦最好?那不是語文要講的事,至少在選文時我們不選這種文章。」
同時,修訂版教材還特別注意選擇文質兼美且貼近兒童生活的文本,並保留了原教材的許多傳統名篇,比如《想做好事的尤拉》、《奧莉婭和莉達》等。「這些文章能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情操和優秀的品德。」
新修訂教材還特別注意通過課後練習、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內容設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
據了解,修訂後的教材增加了古詩文比重,注重傳統文化的薰陶。比如,一至六年級相關課文約佔全部課文的30%,每冊最後一個單元集中安排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文;七至九年級教材在篇目減少的情況下,仍然保持每冊兩個古文單元,古文單元佔比基本保持在40%左右。
同時,新修訂教材還通過其他方式做了一定程度的彌補,比如增加了白話小說單元,「這實際上也是學習古文」。
此外,新修訂教材還特別注意通過課後練習、口語交際、習作、綜合性學習等內容設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比如一至六年級《百花園》中的「讀讀背背」欄目,安排的內容都是古詩文;全套教材在《百花園》中安排讀背古詩文82篇,比此前教材增加了40%。
另外,七至九年級口語交際中的《交流座右銘》、《談談你心目中的君子》,寫作中的《我看古人的苦讀精神》,綜合性學習中的《諸子百家初探》、《現代社會與儒家思想》等,都與中華傳統文化密切相關。
「新修訂後的語文版全套教材課文數量比修訂前減少了大約15%。但王旭明表示,減量並不是減負的根本途徑。」
在課後練習上,修訂版教材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體會情感的同時,加強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做到既有一定數量的朗讀和理解課文內容的練習,又有較大比例的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的練習,還有不少則是二者兼顧。比如,修訂版教材課後練習設計了較多的讀寫結合題;同時,練習中多次出現「用自己的話說說」、「用自己的話寫寫」等題目,以從小學開始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的能力。
據統計,全套教材當中,語言文字運用題,即用語文來說現象,分析、解釋各種問題的題目,佔到50%以上。體現在口語交際、習作和綜合性學習上,話題的形式更加考慮學生的需要:口語交際加強了互動性,比如一二年級看圖講故事《勸說》,七八年級開一次辯論會《一分錢的官司該不該打》等;習作加強了實用性,比如一至六年級加強應用文的寫作指導,安排了8次應用文寫作的練習;綜合性學習加強了實踐性,比如七至九年級的編演短劇、辦一份小報、調查社會用字情況等。據王旭明介紹,修訂後的教材想利用這樣一些環節,把語文學習和現實社會、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不學「空語文」、不學「死語文」,切實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據了解,在教材修訂的時候,教育部曾召開專門會議,要求這一次教材修訂要體現的精神之一就是「減負」。那麼,怎麼減輕學生負擔?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減量。
據統計,新修訂後的語文版全套教材課文數量比修訂前減少了大約15%。但王旭明表示,減量並不是減負的根本途徑。「因此,我們在此基礎上提出『提質』,即從語文學習的角度,把練習設計得難度適宜、梯度合理、銜接自然,精心考慮學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把非語文的或者說語文學習價值低下的內容篩選出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愛學語文、樂學語文、會學語文,切實減輕學生負擔。」
針對網上所傳語文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修訂教材將《南京大屠殺》題材撤下之事,語文出版社昨晚在其官方網站及真語文網刊發嚴正聲明,此種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混淆視聽」。
聲明稱,「我社自2013年起,對2001審定通過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進行了修訂。在修定過程中,我們將溫書林所寫的《南京大屠殺》一文換成張純如所寫的《南京大屠殺》一書的節選,課文題目為《死裡逃生》。更換的原因主要是張純如所寫《南京大屠殺》片段《死裡逃生》,不僅寫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無人道,而且刻畫了一位普通中國婦女李秀英,在日本鬼子的暴行面前智勇雙全、勇敢反抗的事跡,感人至深,反映了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因此,我社教材中不存在將南京大屠殺題材撤掉的問題。」
這些年,網絡上針對中小學生語文教材,掀起過數次討論。而語文課本刪除古代經典,則屢被家長詬病。總結了一下,近年來至少引起過3次大討論。
2013年
初一教材9篇傳統篇目消失2013年,拿到人教版語文課本的語文老師都發現了其中的變化很大: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有9篇課文被調換,其中包括教材使用多年的魯迅的散文詩《風箏》。對此,出版社的編輯說,《風箏》對於初一學生理解起來稍微偏難。此後,該事件引起家長和教師的大討論。
2014年
8首古詩退出課本引質疑據新聞晨報報導,2014年9月,上海市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新版語文課本中刪去《尋隱者不遇》《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在家長圈和網絡上引起巨大反響,不少網友在為這項減負舉措叫好的同時,也質疑「為何不讓小學生學古詩」。其後,上海市教委回應,8首古詩退出一年級語文課本,目的是為小學生減輕識字和背誦的壓力,但在小學一年級的聽力磁帶中仍保留了這8首古詩。
2016年
網傳「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的指責
不久前,網絡上就曾流傳過「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的指責。對此,人民教育出版社曾發布聲明,稱有關言論不符合事實。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聲明除用外國題材選文佔比15%的數據回應外,同時用教材中選取的大量歌頌和讚揚祖國優秀人物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壯士》、《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文成公主進藏》等,否認網上關於「人教版語文教材貶低中國人」的說法。
那麼,本次語文出版社更換中小學生語文教材,業內專家又是怎麼看待的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孫紹振:
中小學語文教材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單純地「貼標籤」,選一些思想性、政治性很強的文章,這樣容易背離語文。語文版修訂教材的課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性有機結合於語文的人文性、語言文字的豐富性之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得到情感和審美的薰陶。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倪文錦: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如何綜合利用有限的教材容量,做到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有機結合且整體推進,一直是教材編寫的難題。語文版修訂教材在這方面的安排比較合理,每一單元的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既和單元文體有聯繫,又體現了話題的豐富性。
本組稿件除署名外,綜合人民日報客戶端、《北京晚報》、《新聞晨報》等
這個金秋,新版語文教材就將到孩子們手中,
而那曾伴隨幾代人成長的老版教科書也會塵封於記憶裡,成為暴露年齡的談資。
語文課本構建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文學想像,而一代代內容更迭的教科書,則是社會氣質和風向最好的投射面。
一代語文課本 一頁往昔少年
文/海梧
語文課本的回憶大概是可以貫徹生命的,無論多少年過去,只要一提起上學時光,那些已經模糊的早晨立即在眼前復又清晰:語文老師在課桌間威嚴巡視,稚氣少年挺直腰板一遍遍朗讀古詩詞,豎立的課本掩護瞌睡的腦袋,書頁間擠滿了鋼筆的塗鴉,總煩古人囉嗦但畢業又覺得字字珠璣……
原來,語文課本構建了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初的文學想像,而一代代內容更迭的教科書,則是社會氣質和風向最好的投射面。當無意中撿起父輩、祖輩的語文課本,一字一句間,感覺一個時代都浩浩蕩蕩奔馳而過,但往昔年華在泛黃的紙頁上殘存光亮。
前幾年,民國時期的國語課本狠狠火了一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葉聖陶撰文、豐子愷插畫的1932年版《開明國語課本》重印,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好評如潮,秒殺當下所有暢銷書。
同時熱賣的民國老課本還有《商務國語教科書》和《世界書局國語讀本》。一本爺爺輩的國語課本竟有如此大魅力,穿越80年歲月,還能勾走現代年輕人的魂兒。
如今,當你翻開《開明國語課本》,恐怕很難將之視為一本普通的教科書了,閱讀體驗頗為豐富,如同一併品讀了民國畫冊、書法字帖和兒童詩。僅是裝幀設計就流淌了無盡詩意,內頁豎排手寫顏體楷書,剛勁大氣。豐子愷的畫筆清新味濃,而葉聖陶的文字童趣盎然,兩人相得益彰,雋永之意在紙面上悠悠浸染開來。
「先生,早。」「小朋友,早。」
太陽,太陽,你起來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麼地方睡覺?
雨停了。雲散了。太陽出來了。遠處的山,遠處的樹又看得見了。山和樹給雨洗過,都很乾淨。
寥寥幾句,讀者便已品出葉聖陶編寫的妙處。首先擺正尊師、友愛等傳統道德觀念,但措辭溫和可親;貼合兒童的視角、心理,又予以充分想像和思考的空間;對孩子可能萌生的疑問,他並不著急給出精準而具體的答案。
編寫課本時,葉先生的文字毫無說教痕跡,而極富文學化的浪漫遐思與純美表達。兒童文學研究者王泉根曾撰文指出,葉聖陶自己就很反感之前成人化濃重的「兒童讀物」與教科書。
葉聖陶在開明教材的「編輯要旨」中強調:「本書內容以兒童生活為中心。取材從兒童周圍開始,隨著兒童生活的進展,逐漸擴展到廣大的社會。與社會、自然、藝術等學科密切聯繫,但本身仍是文學的。」同時,課本文字必須符合兒童閱讀習慣,適合其朗誦。
而縱觀課本內容體系,課文選題涵蓋學校、生活、自然、農業、商業等領域,且編排順序依照自然季節時序。據葉聖陶之子葉至善回憶,葉聖陶曾說這本教科書「形式和內容都很龐雜,大約有一半可以說是創作,另外一半是有所依據的再創作,總之沒有一篇是現成的,抄來的」,心思可謂細膩之至、真誠之至。
民國時期,課本編寫原創度較高,常有編者親自上陣或向名家約稿的情況。例如葉聖陶和夏丏尊合作編著的《國文百八課》就是以自撰為主的初中國文讀本,而朱自清著名散文《春》,則是為朱文叔編的《初中國文讀本》「四季景物」單元而特地撰寫的。
一提起對語文課本的記憶,我的父親屢屢會講道,少年求學恰逢「十年動亂」,家裡唯一一本舊的《千家詩》也被紅衛兵抄走了,基本成天讀的就是「紅寶書」。直到改革開放,他在高中課本裡讀到了《嶽陽樓記》和《荷塘月色》,整個人不禁目瞪口呆:「世上竟有如此好看的美文!」
改革開放,讓語文教科書迎來了被禁錮已久的春天。
如今不少老上海人應該還知道一位叫於漪的語文特級教師。1977年,她為中學生上語文公開課《海燕》,被上海電視臺全程直播,收視率極高,「大上海甚至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大家都守在九寸黑白電視機前看於漪上課。於漪公開講授的這篇課文,為剛走出「文革」陰霾的上海帶來了久違的精神解放感。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他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歡樂。——高爾基《海燕》
後來接受媒體採訪,回顧當年情形,於漪表示,當初接到電視臺邀請時,她不願選用之前的語文教材,而是選擇了《海燕》。之前因為「封資修」,教材都打捆塞在圖書館裡,兩位老師費了好一番勁才找到,印出來。
於漪對媒體說,她很明確為什麼教《海燕》。烏雲是遮不住的,就因為那種獲得解放的感覺,她決定要在電視上教這一篇課文,「在天上翱翔,不懼暴風雨,我們老師解放了,迎來了第二個春天」。
1978年3月26日,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在《人民日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的文章,批評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問題。「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鄧小平復出工作後,將恢復全國中小學統編教材作為教育工作重點之一,幾次就教材改革同教育部門負責人進行談話,希望在1978年秋季開學時,全國中小學生能用上新教材。1978年秋天,中小學生們拿到了和之前截然不同的全新教科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建國以來第五套統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科書。
新語文教科書吸取了國際中小學課程改革的經驗,進行教學內容的現代化改革。思想的桎梏被一點點打破,有關政治宣教的內容大幅度減少,古詩文的比例增大,《春曉》《鋤禾》《詠鵝》《畫》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歌走進了小學語文課堂。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中小學語文教材選編者的思想更為解放,袁牧的《祭妹文》、杜牧的《阿房宮賦》、陶潛的《歸去來兮辭》等過去認為「不講政治」的篇目都紛紛入選。外國文學作品也不再過分青睞蘇聯文學,一些描寫西方近代科學家、思想家或藝術家的作品,如《畫雞蛋》《愛因斯坦小時候》《月光曲》《偉大的友誼》等,以及一些科普文章如《蟋蟀的住宅》《我和獅子》《鵪鶉》《麻雀》也入選教材。
一些讀著前輩課文成長的作家,漸漸成為新語文課本的一部分。例如喜歡朱自清散文《背影》的馮驥才,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其作品《挑山工》被選入語文教材,直到現在都是經典之作。甚至據調查稱,有不少青年最初是因為《挑山工》才知道泰山的。
一代代語文課本,就這樣化為顏色不一的精神底色,伴隨一代代少年走過浩蕩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