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走出國門戰略 中國對外漢語教材「牆外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8日 12:06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中國新聞出版報消息: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對外漢語教學在全球掀起新一輪熱潮。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表示:學習漢語可以為法國青年人帶來更好的未來。據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數字,目前全球主要有30多個國家、3000多萬人學習漢語,2500所大學和上萬所中小學也開設了漢語課程,而到2010年將達到1億人。漢語熱的到來,使對外漢語教材成為出版領域的「香餑餑」。記者日前走訪了對外漢語教材出版四大社: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華語教學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他們均認為出版社面對漢語熱,要冷靜謹慎,不可盲目跟進。
據了解,目前國內大約有90多家社出版對外漢語教材。但是,這塊蛋糕並不易吃。
外研社為了進入漢語教材出版領域,在2005年初,提出了「對外漢語出版工程」宏偉藍圖。此工程涵蓋圖書產品共分為15大系列,累計近2000個品種。計劃每年投資1000萬,10年陸續投資1個億,用於漢語的國際推廣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
外研社漢語出版分社社長彭冬林告訴記者:「每年投入1000萬是個不小的數字,目前在對外漢語方面,尤其是重大項目、基礎研究、長期項目開發上,我們還處於投入階段。
北語社作為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的老牌社,在開拓海外市場上也並不輕鬆。社長戚德祥分析認為,對外漢語教材市場雖然很大,但實際銷售市場很分散,上述所統計的3000萬漢語學習者分布在世界各地。學漢語最多的是華裔子女群體,東南亞市場如馬來西亞、印尼也都有自己的漢語中心,然而我國出版物打入歐美華裔市場難度還比較大。
北語社從2004年起開始拓展海外市場,2006年派出了51人、10個團去海外開發。該社現在在30多個國家有198個代理經銷點,還可以在線銷售。雖然成績不錯,但戚德祥感嘆,投入巨大,市場難做。
北京大學出版社漢語及語言學編輯部主任沈浦娜也表示贊同,她認為應該用理性的眼光看待對外漢語教材市場。市場定位要準,對發展模式也要合理規劃。因為實際上這個市場還沒有成熟,如果盲目地一頭扎進去,可能沒那麼多利潤。北大社做漢語教材20年,前期也虧本,這個蛋糕吃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
開拓對外漢語教材市場有諸多風險且困難重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各國學習情況、課時安排各異,所以要把握市場目標群體、找準切入口,是下口咬這塊蛋糕要面臨的首要難題。
憑藉外文局眾多海外駐地的優勢,華語教學出版社在英、美、德、埃及、墨西哥等國設立了11個海外點。除了這些海外點,該社還有和國外書店自主聯繫的38個點,今年準備擴展到150個。該社社長王君校介紹說,「我們在編書時,可以徵求海外機構的意見,由他們提供一些選題或者當地習慣,儘量做到圖書本土化。另外這些機構還承擔了我們圖書的發行工作。」
華語教學社的優勢多數出版社並不具備。所以,北語社開拓市場時並未採取「一刀切」的方式,難進去的市場採取版權輸出,能進去的市場則用本版書直接銷售。目前,歐美是北語社本版書銷售的重點,而越南、日本、韓國等國主要以版權輸出為主。
戚德祥的觀點是,「我們不能讓外國公司輕易買走我們的版權從而壟斷中國的漢語教材市場。我們要靠實力競爭,把我們的教材真正賣到國外去。」據戚德祥介紹,北語社現在的思路是,維護和延伸北語社的漢語國際推廣品牌,對品牌教材進行修訂,實現多語種、立體化。爭取在5年內,拿出15個大型項目,50條產品線,總共1000種漢語教材。
作為大學出版社,北大社不可能像北語社把漢語教材做得面面俱到,只能把特色教材儘量做到立體開發。少兒漢語和商務漢語是北大社最有特色的對外漢語教材。「背靠北大師資,再加上準確的市場定位,北大社已經形成了非常穩固的『前店後廠』模式。」沈浦娜如是說。
由於實力還不足以進入國外主流渠道,外研社採用了「借船出海」的操作模式,自己做出版,把推廣工作交付國外知名出版集團。「我們過去的國際合作,以引進為主,現在我們的目標則是輸出跟引進要達到平衡。所以我們首先是要研究市場、組織好合作編寫,再通過合作出版擴寬渠道。語言和中國文化是我們今後的兩個方向,雖然現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出版,還沒有形成規模和產品線,但我們要努力實現語言和文化一個都不能少。」彭冬林強調。接下來,外研社計劃建立「大中華文化網」,通過現代化的網際網路整合現有的各項資源,探索全球漢語教學與文化傳播新的可能性。
對外漢語教材出版市場還在成長階段,目前,為了搶市場,一些出版社爭奪漢語教學老師作者資源,出現了如哄抬物價、版稅的事件,無形中增加了很多成本;此外,有些出版社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過程也不夠嚴謹。對外漢語教材發展之路如何才能走得更好更穩?
彭冬林表示,「過去外研社在教學上強調系統學習,但是現在面對不同國家的學習者,應該更加重視實際應用,重視口語,利用現有的技術條件更好地服務於學習者。」
華語教學社以小語種為切入口,在以英文為主的前提下,探索阿拉伯文、西班牙文、俄文等小語種漢語教材的出版。針對今年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華語社出版了一系列俄語版漢語教材,包括《漢俄情景對話》、《漢俄基礎教材》等。王君校的看法是:「出版社一定要分析大市場,從中細分出自己所針對的一些群體來出版。」
「雖然現在都在提倡多媒體出版,但不能濫用,一定要以精品教材為前提。」戚德祥認為,本土化教材是制約漢語教學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國家學漢語在發音、語法、書寫上有雲泥之別,任何一套教材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市場太窄、差異性太大」。所以在研發上要注意針對性,針對不同需求,細分產品。比如有的配mp3,有的配CD-ROM等多樣形式。
鑑於對外教材讀者對象的特殊性,王君校提醒道,「對中國文化的介紹,有時會涉及敏感的政治內容。後進入的一些出版社缺乏經驗,教材裡面稍不留意的話很容易引起糾紛,所以沒有涉外經驗的出版社應該慎重。」
當然,對外漢語教材走出去離不開國家大力支持,但「不能全靠國家拿錢,要靠市場立足。現在正趕上好機遇,所以出版社要把握好市場。」戚德祥如是說。
在彭冬林看來,事實上國外知名出版集團已經在覬覦對外漢語教材市場了。所以他認為這個競爭不是國內同行的競爭,而是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因此,對外漢語教材市場要靠國內同業共同培育。(王瑩)
責編:趙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