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語言學習需求與對外漢語教學

2020-12-11 中國教育在線
  內容提要

本文認為,當今外籍人士的漢語學習需求來自六個方面,抱有這些需求的學習者所期望達到的漢語水平可歸為三個等級,應據此合理設計教學與考試。本文還認為,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不僅要研究並及時滿足已有的漢語學習需求,更重要的是提升漢語的價值,擴大學習的需求,當前應努力爭取漢語在經貿、旅遊、留學、外交和國際會議等領域的地位。

  關鍵詞 語言學習 需求

  有組織地教外國人學習漢語,起碼可以上溯到漢代。付克(1986,P3)指出,東漢明帝在永平九年(公元66 年),曾經為功臣樊、郭、陰、馬四氏之子弟設立學校,時稱"四姓小侯學"。"四姓小侯學"聲名日彰,"匈奴亦遣子入學"。教匈奴子弟學漢語,便有對外漢語 教學的意味。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載,北魏時都城洛陽"夾御道有四夷館",並說:"自蔥嶺已西,至於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歡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 所謂盡天地之區矣。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是以附化之民,萬有餘家。"①文中雖然沒有具體記載這萬餘家"樂中國土風"的"附化之民",怎樣學習 漢語或怎樣令子弟學習漢語,但相信當時必然會有針對他們的漢語教育。

  當然歷史上也有為怕"洩漏我國百姓情況"而政府明令不準教外國人學習漢語漢字的。例如16 世紀末,利瑪竇從澳門到香山,就看到蓋著總督大印的布告:"現在澳門犯罪違法之事所在多有,皆系外國人僱用中國舌人(翻譯)所致。此輩舌人教唆洋人,並洩 漏我國百姓情況。尤為嚴重者,現已確悉彼輩竟教唆某些外國教士學習中國語言,研究中國文字。……上項舌人倘不立即停止所述諸端活動,將嚴刑處死不貸。"② 教外國人學習漢語漢字,屬"處死不貸"之罪,是明代禁海鎖關政策的體現。

  但總體而論,自東漢以降近兩千年,經盛唐,歷宋元明清至於民國,對外漢語教學時盛時衰,但卻持續不絕。③當然,對外漢語教學真正發展起來,成為一門現代意義上的學科,成為國家的一項重大事業,還是1978 年以來近二十幾年的事情。④二十多年來,來華留學生人數、對外漢語教學的教材建設和師資隊伍培養、與海外漢語教學界的合作等等,都有了長足進展,以至於" 對外漢語教學"這一概念已經涵蓋不了它所開拓的這番事業。⑤如何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學界已是高見疊呈,比如,提出應把對外漢語教學作為漢語國際傳播和 國家和平發展的重要措施;注意世界華人社會的語言溝通,合理解決漢字教學中的簡繁體問題,形成漢語國際傳播的合力等等。政界更是高招頻現,比如,舉辦"漢 語橋"工程,開辦"孔子學院",招募對外漢語教學志願者,召開世界漢語大會等等。本人不敏,但也常想為近來出現的"對外漢語教學熱"貢獻點智力。

  本文擬從語言學習需求的角度來談談發展對外漢語教學的問題。

  一、漢語學習的需求及漢語水平等級

  1.1 漢語學習的需求

  語言學習的需求是語言學習的原動力。有需求就要有滿足,滿足語言學習需求的活動就是語言學習。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語言學習需求就是他的學習動機。對於語言教育者來說,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就是語言教育目標。因此,研究語言學習需求對於 發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是異常重要的。學界雖然也不斷關注外國人漢語學習的需求問題,但是,這一與對外漢語教學發展規劃密切相關的課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 視,更缺乏科學管用的研究成果。

  外國人的漢語學習的需求,無論是需求的強度還是需求的方面,不同時期都會有不同的變化。總體而言,當今外國人的漢語學習需求大致來自如下六方面:

  A.了解新鮮事物

  在西方人眼裡,起碼自馬可波羅時代以來,中國一直是神奇而充滿魅力的國度,漢語漢字,漢文化奇妙無比,為滿足好奇心而接觸漢語,學習漢字,在西方絕不是個例。

  B.到中國旅遊

  當代的世界,旅遊已經成為人們重要的精神消費活動,到中國旅遊,是許多外國人的願望。

  特別是我國承辦世界性的運動會、博覽會以及各種會議等越來越多,更是增加了外國人到中國旅遊的機遇、亮點和吸引力。為了到中國旅遊需要學點漢語。

  C.就業

  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令世界矚目,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外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許多國家的有關中國的事務也多了起來,重要起來,這就需要大批懂得漢語、了解中國的人才,於是也就產生了許多與漢語漢文化有關的工作崗位。為了得到這些工作崗位,就需要學習漢語。

  D.到中國學習

  中國有獨特於世界的學問和藝術,如中醫中藥,中國哲學,中國歷史,中國語言文字學,中國文學,中國武術,中國戲曲等等。這些獨特的學問和藝術,吸引一代又一代外國人來華留學。

  隨著中國科學、教育和文化的快速發展,許多非中國傳統的現代學術和藝術領域,中國也逐漸呈現出來自己的一些優勢。這些新生的優勢學科和藝術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為了到中國學習,需要學習漢語。

  E.研究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大國,研究中國不僅是中國人的任務,也是世界學人的任務;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昂首邁進的正在走向強大的國家,不僅學者要研究它,政界、經濟界、外交界等等也要研究它。過去,幾百年間在東洋和西洋形成了"漢學"或"中 國學",其影響延綿至今。近幾十年來,對現在中國的研究也逐漸成為熱點,如中國經濟、中國政治制度、中國人口制度、中國民族問題等等。研究中國,成為"中 國通",需要學習漢語。

  F.欣賞、傳播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許多西方學人,非常欣賞中國的語言與文化,致力於學習、研究和傳播中國的語言與文化。他們是中國文化的認同者,而且其中一些人會成為具有當今時代特點的漢 學家。文化認同是最大的學習需求,具有長久不衰的學習動力。當然,他們不僅學習漢語,而且常常在漢語研究和漢語教學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都能有所建樹。

  1.2 漢語水平等級

  這些不同的漢語學習的需求,決定了學習者對自己漢語學習水平的不同期望,從而形成不同的漢語學習目標。依照這些不同的學習期望或學習目標,可以劃分出三種不同的掌握漢語的水平:I、初始漢語;II、常態漢語;III、高深漢語。

  I、初始漢語

  A(了解新鮮事物)和B(到中國旅遊)兩種需求,對語言學習的深度要求不高,只期望對漢語漢字有所接觸,掌握一些簡單對話,達到初始漢語水平。在以往的對外漢語教學中,這一塊常被忽視,缺乏有效的教育規劃和應有的學術研究和。其實,學習" 初始漢語"的人數可能非常之多,也許是當下和今後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重要生長點。經過初始漢語的學習,許多人也許會產生繼續學習的興趣,如果引導得法,初 始漢語學習者可能會成為常態漢語學習者的源源不斷的後備軍。

  初始漢語教學,具有趣味性、速成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必須擺脫學院式的教學規則,編制饒有趣味的速成課本,並更要注意充分利用漢語拼音和學習者的本國文字。要設計不同學習時間長度的教學方案,可以多在學習者本土辦學。要利用奧運會、世博會等 機會開辦初始漢語班。要注意採取各種方法,激發學習者深入學習漢語的欲望,把初始漢語學習者看作對外漢語教學發展的溫床。

  II、常態漢語

  抱有C(就業)和D(到中國學習)兩種需求的漢語學習者,構成了對外漢語教學的主層面。以往學習漢語的學生,有不少就是為了到中國學習。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也就是在這方面發展起來的,積累了不少經驗,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也要看到, 過去來中國的留學生,多是為了學習中國傳統的學問和藝術,而今天,到中國學習現代學問、研修現代藝術的留學生正逐漸增多,這些留學生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漢語 水平,需要採取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同時,以往對於以就業為目的的漢語學習謀劃較少,經驗較少。不同的就業崗位,需要達到的漢語水平必然會有 差異,需要掌握不同的專業詞彙,需要使用不同就業崗位的語言技能。這是一方對外漢語教學的新天地,必須儘快研究並大力開展以就業為導向的適應不同工作崗位 的漢語教學。

  III、高深漢語

  滿足E(研究中國)和F(欣賞、傳播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兩種需求,需要較高的漢語水平。抱有這兩種需求而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會很多,但是意義重大。一個漢語言文字學家,一個漢學家,就是一個漢語言文化的傳播源,值得花大氣力進行培養扶植。 歷史上,東洋和西洋都曾經出現過不少漢學家,近幾十年也有一些到中國留學的外籍人士成為漢學家,但是總體而言,我們還缺少培育漢學家的經驗,缺乏培育漢學 家的得力舉措,甚至缺少培育漢學家的自覺意識。眼看國外老一代漢學家相繼辭世或退休,這一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緊迫。

  依照不同學習的需求劃分出來的如上三級,當然是概念性的,每一級別內部又都有許多具體情況。這些級別及其內部的各種具體情況,對教學,對"漢語水平考試(HSK)"等等,都有不同要求。應當根據不同類別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帶來教材 的多樣化,教學的多樣化,考試的多樣化。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深入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認真分析世界上漢語學習的需求,根據需求發現新的增長點,開闢新 的工作面。

  二 提升漢語價值,擴大學習需求

  2.1 努力提升漢語價值

  對外漢語教學,是要滿足外籍人士對漢語學習的需求,而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更應當學會製造國際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某一語言有無學習需求,有多高的學習需求,取決於該語言有無社會需求;而該語言有無社會需求,本質上取決於該語言在社會 生活中所具有的價值。凡是今天還成活著的語言,凡是還有人去學習的語言,包括日常生活中已經不用的古老的拉丁語、梵語之類,一定是在社會生活中還有一定價 值的語言。這價值,或是物質價值,或是科學文化價值,或是民族情感方面的精神價值,等等。所謂製造漢語學習的需求,其實就是千方百計地提升漢語的價值。語 言價值的高低漲降,與使用該語言的民族在族際、在國際上的地位的高低升降相關。盛唐之世,中國國力強盛,亞洲各國紛紛來華留學,學習漢語漢文化,形成我國 對外漢語教學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與此相對照,19 世紀下半葉20 世紀上半葉,列強侵食,國勢羸弱,來中國留學者寥寥無幾,對外漢語教學幾乎中斷。劉珣(2000,P37)指出:"有的資料曾提到40 年代燕京大學的外國留學生要求學習漢語,當時只能請一些既無語言方面的科學知識又不懂外語、但古文很好的教會中的老先生來教。"何以沒有對外漢語教學的師 資?因為貧弱的中國的語言對外國人來說已經沒有多少價值了,有此學習需求的人太少了。

  語言的價值可以隨著民族與國家的強盛自然增殖,但是僅此顯然不夠。英語在當今世界上的強勢地位,不僅與當年的大英帝國和當今的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力有關,也與英美合力向世界推銷英語有關。為了國家的強盛,為了使漢語發展為強勢語言,必須有意 識地製造國際上對含語的需求,科學制定漢語國際傳播的規劃,全面而快速地提高漢語的國際價值。這種語言規劃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一種國家發展戰略,需 要國家各部門通力合作,需要學者和民間組織全力參與。

  2.2 擴大漢語需求的若干方面

  只要有提升漢語價值、擴大漢語學習需求的自覺意識,當前便可在許多領域中有所作為。例如:

  1.經貿

  中國是一個長久不衰的世界大市場,應當要求進入中國市場的商品,其廣告、產品說明和產品上的文字標示等使用中文或附有中文,以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①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加工廠",出口的產品,其廣告、產品說明和產品上的文字標示等 應有意識地使用中文或附有中文,使漢語文伴隨著中國產品走向世界。從多元文化和國家平等的角度,應當要求和維護中文在世界經貿組織、經貿往來中的地位,比 如在經貿談判中適當使用中文,在制定經貿規則、籤訂經貿合同時,使用或附用中文文本,並逐漸爭取中文文本同英語等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經濟貿易從來都 是語言傳播的最重要的動力,通過經貿來提升漢語的價值,擴大學習漢語的需求,空間十分廣闊,力量十分巨大。

  2.旅遊

  中國擁有豐富的對世界充滿魅力的旅遊資源,加之2008 年奧運會、2010 年世博會等世界性的各種盛會,到中國旅遊的外國人一定越來越多,並會形成一個接一個的旅遊高潮。為了方便外國客人,讓熱情好客的中國人學點外語,在一些旅遊設施、旅遊宣傳 和具體導遊之時使用點外文,對於發展旅遊業是有好處的。但也不能忘記,要自覺利用旅遊來傳播漢語漢文化。例如,引發外國客人對漢語漢字的興趣,印發漢外對 照旅遊用語或是雙語旅遊手冊等等;例如,在旅遊期間開辦漢語短期學習班等等。對於我國將舉辦的一些重要的國際盛會,還可以事前在國內或國外舉辦漢語漢文化 的培訓班,編寫漢語900 句等等。利用旅遊來傳播漢語,會在全世界製造良好的漢語氛圍,獲得超乎意料的效果。

  3.留學

  上世紀80 年代以來,到中國留學的學生人數快速增長。由學習中國語言和中國獨特的學問、藝術,開始向其他學科拓展蔓延,並有了多種學位教育。這是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為吸引外國學生到中國留學,在漢語文要求方面一開始可以放寬一 些,但是另一方面,通過教育推廣漢語也是需要及早謀劃的大事。其一,重視留學生語言預備期的漢語教學,以解決教學語言的問題,保證教學質量。其二,課程學 習期間,注意繼續提高留學生的漢語言水平,時時提供漢文化的薰陶。其三,在學位論文和論文答辯等方面,一定要有關於漢語文的要求。切不可小視這種漢語文的 要求。這種要求不僅是國際通例,是教育規格的體現,是教育主權的表徵,同時也是傳播漢語漢文化的大指揮棒,也是樹立以漢語文為載體的科技文獻的國際威望的 重要舉措。

  理論上說,凡是申請中國學位的,都必須具備一定的使用中國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規範漢字)或是相關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能力,具體表現就是,用中國語言文字撰寫學位論文和進行論文答辯。鑑於中國教育剛剛走出國門,可以在提倡使用中國語言文字撰寫學位論文和進行論文答辯的前提下做些變通。比如可以這樣規定:

  1)凡是學習研究中國獨特學問、藝術的,如中國語言文字、中國文學、中國歷史、中國古代哲學中國醫學藥學、中國繪畫、中國古建築、中國傳統戲曲、中國體育等等,必須使用中國語言文字撰寫論文和進行答辯。

  2)凡是研究現代中國問題(可以稱為"現代中國學")的,如中國經濟管理、中國政治制度、中國新聞狀況、中國人口問題、中國農村發展戰略、中國教育政策、 中國外交史等等,可以暫時允許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撰寫論文,但是必須用中國語言文字撰寫論文提要,使用中國語言進行論文答辯,並提交中國語言文字的論文副本。

  3)研究其它學問的,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計算機科學、醫學、農學等等,可以暫時允許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撰寫論文和進行答辯,但必須用中國語言文字撰寫論文提要,並提交中國語言文字的論文副本。

  4.外交與國際會議

  國際上的外交通用語言是有規約的。當年,拉丁語、法語之在歐洲,漢語之在東部亞洲,都曾充當過外交通用語言。今天,世界上的幾個大語種,特別是英語,充當 著外交通用語言的角色。中國的外交當然應遵從當今外交的語言規約,但是,漢語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中也是工作語言,而且在外交場合使用本國語言是國家主權的 象徵,這也是國際規約。因此,要充分發揮漢語在聯合國及其下屬組織的作用,要爭取漢語在其他國際組織中的地位,在正式外交會議和雙邊外交中注意使用漢語 文。努力提升漢語在國際交往中的價值,製造漢語的外交需求。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用漢語發言,用漢語答問,就是非常值得讚賞的。

  此外,要努力爭取漢語作為各種國際會議的會議語言。特別是在中國召開的國際會議,中國人參加較多的國際會議,討論中國語言文字、中國文學藝術、中國歷史及其他中國問題的國際會議。應當學會在國際交往和經貿往來中提出這樣的要求:"我需要漢語文本。""我使用漢語發言。""我需要漢語翻譯。"

  2.3 其他相關問題

  1."固化"漢語的價值

  漢語的價值,要採取適當的形式把它"固化"下來。證書是重要的固化形式。證書的獲取有些可以通過修業,多數還是通過考試,因此首先是要開發針對不同人群、不同漢語學習需求的考試,除HSK 主幹考試之外,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最近新開發的商貿、旅遊、文秘及幼兒等漢語水平考試,便是這種開發思路的實踐。證書不僅要多樣化,更要同勞動市場掛鈎,同與漢語相關的各種就業崗位掛鈎。也就是說,要把漢語的價值固化到證書上。

  法規也是固化漢語價值的重要形式。比如關於外國人申請中國學位的語言文字要求,如果寫進學位條例等教育法規中,其影響是很大的,其意義是深遠的。在利用證書、法規等來固化漢語價值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外國及其公司的作用,特別是要注意形成他們的內動力。比如,支持許多國家把漢語作為外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鼓勵外國舉辦或與我合辦漢語教育機構,注意發展HSK 同國外的一些漢語考試的聯合關係或互認關係,從而使HSK 考試證書同國外勞動市場掛鈎,同國外公司的招聘、晉升、提薪等用人制度掛鈎。

  2.重視海外華語

  在提升漢語價值、製造漢語需求時,還要特別重視海外華人華僑的作用。華語在各個國家地位的提高,也會使整個漢語的需求上升。海外華語是漢語走向世界的先遣隊,華語教育是世界漢語教學的"小本營"。

  3.普通話、簡體字問題

  在發展對外漢語教學時,還必須巧妙處理漢語漢文不一致的問題。漢語的不一致,是指普通話與方言的不一致;漢文的不一致,是指漢字簡體、繁體兩套系統。理論上說,普通話和方言,簡體字和繁體字,都為中華民族的交際和文化傳承發揮了並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都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都需要珍愛和傳承。但是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當提倡較普通話和簡體字,這是因為:

  1)普通話和簡體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法定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外國朋友學習漢語,就應當教規範的漢語漢字。

  2)從長遠看,要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打交道,就必須使用普通話和簡體字,方言和繁體字只適用於特殊的領域或特殊的區域,只有那些學習和研究這些特殊領域的外國人,只有那些專同某些區域進行交際的外國人,才需要學習方言和繁體字。

  3)對外漢語教學也是重要的教育經濟活動,用簡體字教普通話的教材,用簡體字編寫輔助教學讀物等等,其經濟利益最終匯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4)更為重要的是,製造漢語需求、提升漢語價值,在漢語漢文不一致的情況下,其實主要是要製造對普通話和簡體字的需求,提升普通話和簡體字的價值,這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的。《人民日報》(海外版)過去用繁體字對外發行,後來改為簡體字,這種改版無疑是具有遠見卓識的。①

  三、結語

  外籍人士的漢語學習的需求,是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發展的基礎,需要認真研究。當前外國人學習漢語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六個方面:A.了解新鮮事物;B.到中國旅遊;C.就業;D.到中國學習;E.研究中國;F.欣賞、傳播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因此而學習漢語的人,他們期望或是需要達到的漢語水平可以分為三級:初始漢語、常態漢語和高深漢語。必須根據漢語學習需求和由這些需求而決定的漢語水平等級,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促進教材多樣化、教學多樣化和考試多樣化,開拓對外漢語教學領域。

  不僅應積極滿足外籍人士現有的漢語學習需求,更要努力創造國際上新的漢語學習需求,提升漢語的價值,這是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工程,。當前具有廣闊發展空間的是經貿、旅遊、留學、外交和國際會議等領域。此外,要注意用證書和法規的形式來固化漢語價值,要重視海外華語的作用,要努力樹立中國通用語言文字(普通話和簡體字)的國際聲望。

       

相關焦點

  • 革新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 滿足時代需求
    我們必須看到,當前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並沒有完全跳出傳統的以漢語為母語的語文教育體系,因而未能充分照顧到作為成人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所具有的成熟的認知能力的特點,也未能體現對外漢語教學所必需的跨語言比較特徵。改革教學語法體系意義重大面對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長期得不到改善的情況,一些學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便表達出改革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的願望。
  •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材覆蓋90%的是951個高頻字
    8月16日,教育部就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中國網進行了直播。李宇明  攝影:中國網 趙娜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發布會上介紹說,這次我們調查了全國出版的主要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材的情況。
  • 張博 | 漢語第二語言教學實證研究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
    1.1 研究方法的實證化是漢語第二語言教學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王力先生1984年為《語言教學與研究》創刊五周年題詞「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科學」。細細體味,這句話實際上有兩重含義:一是認定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學術地位,二是蘊含著對這門學科的學術期許。
  • "第二屆國際職場漢語教學研討會"新聞通稿
    北京語言大學原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提到,語言行為都是在一定領域中進行的,都是與一定職業行為結合的,必須重視具有職業特點的漢語教學,指導學生利用漢語學習職業技術極為重要。(圖:李宇明教授)國際級語言大師北京大學中文系陸儉明教授在談到應該如何積極推進國際職場漢語教學新生態建設的時候指出
  • 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考試大綱解讀: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部分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部分)  中國語言資源開發應用中心與國際漢語教育學會共同舉行的「國際漢語教師執業能力考試」於2008年通過教育部評審,是目前唯一權威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考試。從學習角度來說,三冊教材內容太多,依據大綱,按圖索驥就容易很多。  考試大綱說明裡明確說明了各科在考試中所佔的比重,基礎理論考試中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二語習得/中國文化/跨文化交際所佔比例分別是35%/25%25%和15%,這在開始複習請需要清楚,比如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單獨學習也需要三年兩年才能初步清楚,但在這個考試中所佔比例只有25分,因而學生只要按照大綱,掌握其大概,就足夠了。
  • 對外漢語教學,學習什麼,它的理論模型
    顧名思義,對外漢語就學是一門與語言有關的學科,而語言的教學有很多的方式、方法、並且語言的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想要學好一門語言,那麼就需要了解一些與語言學有關的知識,清楚了這些,自然學習起來就不會沒頭沒腦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應用語言學。
  •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
    在學科理論創新上,呂必松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著,其中於1978年提出的對外漢語教學「總體設計」的理論堪稱標誌性成果。這一理論就對外漢語教學工作進行了整體的宏觀規劃,為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是國外語言教學新思想和新理念的引進。這些新思想、新理念直接推動了漢語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的創新。在「功能法」教學理念的影響下,國內學者提出了「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教學路子。
  •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史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得語言之一,漢語作為 第二語言教學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漢代一些少數民族就派人來長安學習漢語和漢族文化,一些國家也向我國派遣了留學生。這應該看作是最早的對外漢語教學。唐代國力強盛,經濟、文化、教育發達,是我國古代培養外國留學生的鼎盛時期。
  • 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簡介
    1962年,為了適應新的形勢,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並於1965年1月正式改名為北京語言學院,使我國對外漢語教學有了一個穩定的基地。60年代初以來,我國政府為執行政府協議,陸續派出一些漢語教師到外國任教,包括非洲的埃及、馬裡、剛果,亞洲的柬埔寨、葉門,歐洲的法國等。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遭到了嚴重挫折,留學生紛紛回國,北京語言學院解體。
  • 對外漢語教學架設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橋梁
    由於國家政策的持續支持以及中外交流的現實需求,並經教師、學生、研究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以及受國外新式教學法的影響,教學體系協調發展。在教學方法上,經過教育實踐和教學探索,一些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特色已初見端倪。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基礎漢語》和《漢語讀本》等統編教材相繼問世,既反映了當時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的特徵特點,也促進了中國語言文化在國外的推廣和影響。
  • PAT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助力對外漢語教學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裡,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5億人次,再一次激發了人們對於對外漢語教師這一職業的鐘愛,被人們掛上了靈活、時尚、輕鬆、高薪等標籤,後來在網上被人們形象的稱為「高大上」的職業。
  • 從"精英"走向"大眾" 江西加快對外漢語教學步伐
    在國內,可以針對跨國企業的外國人,比如江鈴、洪都集團等都有外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他們需要通過學習漢語增強業務能力,這些在我(江西)省需求量比較小;在國外,在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可以從事教學,每一位從事漢語教學的老師,都是中國文化傳播使者。
  •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介紹
    ● 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第一篇論文是周祖謨教授的《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刊載於《中國語文》1952年第7期。● 1958年,由北京大學編寫的國內第一本對外漢語教材《漢語教科書》(俄語譯釋本)在時代出版社出版。截至目前,我國共出版對外漢語教材教輔1000餘種。
  • 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系列學術論壇開幕
    11月21日,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主辦的「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70年發展之路與未來展望學術論壇」拉開帷幕,海內外會員和師生近700人在線學習交流。1950年12月1日,以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5名羅馬尼亞籍留學生最早報到為標誌,新中國開啟了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70年來,對外漢語教學由少數試點到規模質量發展,並於20世紀80年代成立專門機構,組織選派漢語教師、志願者及必要資源支援各國需求,由「請進來」來華留學拓展到「走出去」中外合作辦學。
  • 「因材施教」助力對外漢語教學起飛
    「如果你想領先別人,就學漢語吧!」這是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對全球「漢語熱」的獨到解釋。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墨西哥小夥兒馬丁內斯對記者真誠道白:「我為什麼學習中文?因為我愛上了一個中國姑娘,我愛中國,我想成為中國文化傳播大使。」
  • 個性化漢語學習解決方案將成對外漢語教育發展新趨勢
    據了解,目前中國已有一些網站涉足漢語網絡教育,但由於教材選編雜亂、情景設置不符合外國人的語言環境、缺乏互動交流等原因,還遠遠不能適應境外漢語學習者的各種需求。,Follow MandarinDay的網上視頻課堂,滿足了海外學習者不同的漢語學習需求。
  • 學習對外漢語,需要什麼樣的教材?
    由於全球日漸劇增的漢語學習者,很多人陸續加入對外漢語教師這個新興的行業。有的對外漢語初學者因為時間等原因,希望能夠更自由地學習對外漢語,所以在網上收集了一些對外漢語教材來學習,這些教材資料魚龍混雜,又不屬於一個教學系統,很容易讓人越學越迷茫。
  • 與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構相關的兩個語法教學問題
    作者:齊滬揚(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大綱研製和教學參考語法書系〔多卷本〕」首席專家、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國內對外漢語教學界開始構建「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可以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初。
  • 系統研究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結構特徵
    詞典是幫助學習者獲取語言知識的有效資源,在當前漢語國際推廣的大背景下,學習詞典的編纂是幫助外國人學習漢語,促進漢語國際傳播,提高我國辭書國際地位,把我國建設成為辭書強國的重要途徑。  對外漢語詞典「內漢」痕跡重   在我國,對外漢語學習詞典的編纂始於20世紀70年代。
  • 2021考研,對外漢語教學考研專業介紹
    考研熱門專業: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介紹對外漢語教學是文學學科下設的一個自設二級學科或研究方向。這個專業主要學習三方面知識:文學、文化和語言。培養目標本專業注重漢英(或另一種外語或少數民族語言,則以下有關用語作相應調整)雙語教學,培養具有較紮實的漢語和英語基礎,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較全面了解,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對外漢語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內外有關部門、各類學校、新聞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業單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及中外文化交流相關工作的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