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對外漢語就學是一門與語言有關的學科,而語言的教學有很多的方式、方法、並且語言的學習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想要學好一門語言,那麼就需要了解一些與語言學有關的知識,清楚了這些,自然學習起來就不會沒頭沒腦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應用語言學。這個學科呢主要側重的應用兩個字。整個概念是一個叫有庫爾特內提出來的。這個應用語言學可不僅僅是政治我們平時所說的語言,還包含很多其他領域,如計算機語言、心理學語言等等。這個學科就是旨在把語言學習的理論、技巧運用到其他的領域。不過我們要說的是對外漢語教學,所以我們所要關注的就是語言學習的方式技巧,使學習起來更有效果。這個理論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學習其他的語言。
然後便是外語教學,我國一直在進行外語教學,比如我們從小到大都要學習英語,而英語的教授就是外語教學的過程。外語教育學是相對於外語教學這個名字的,有的人認為這個名字不嚴謹,所以要求改成外語教育學不過這是在我們國內,在國外一些人想要用的是「教育語言學」。其實這兩個名字看起來不盡相同,也就是主側點不一樣而已。
對外漢語究竟是教授什麼的嗎,又是有著什麼樣的目的。要知道這門學科可是有自己的體系的。每一個事物都會分成內部和外部兩部分,對外漢語也不例外。關於此很多語言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念,他們構建的理論模型對這門學科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加拿大的一位專家名叫斯特恩,在他的作品中寫到了七種有關第二語言教學的模式。不過他並不是創作者,其中只有「第二語言教學理論一般模式」是他提出的。
他們理論是根據斯波爾斯基的模型提出來的。他的這個模型提出來語言教學當中的各個組成成分,表示了語言教學的複雜性。之後斯特恩根據這個提出了自己心中的模型。他的模型更加的全面詳細,不過其實和斯波爾斯基的模式是一樣的。不過他的模式也有不足的地方。不僅是西方的學者,我們自己也對第二語言教學提出過很多的模型,並且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優缺點。之後根據各位學者的體系結合眾家之長,規避不好的地方,然後出現了關於對外漢語教育的學科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三個部分:理論基礎部分、學科的理論、教學實踐部分。
理論基礎部分也就是影響本學科的其他學科相關理論,在這裡面有著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語言學等等七個與之相關學科。這些學科不是本學科的理論,但是卻影響著我們的這門新興學科。而學科的理論也就是只對外漢語教有這門專業的自身的理論知識,比如說怎麼教、怎麼學、受哪些影響等等。而教學實踐其實我認為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我們這門學科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
所以說我們要研究學習的話,我想我們就需要搞清楚這幾點,我們到底在學習一些什麼,我們學習這門課能夠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學習這門課到底是為了什麼。當然其他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第二部分,因為實踐是需要理論基礎的,如果你都沒有弄清楚理論的話,那就很難去運用,所以一定要注意加強學科理論的學習至於實踐那是要在掌握了理論之後再慢慢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