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與傳統語文教學,究竟有多大差異?為什麼說隔行如隔山?為什麼應聘國內中小學時,對外漢語專業會略受歧視,而出國教漢語時,又十分忌諱將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帶入教學中?
一、教學對象不同
很顯然,語文教學的對象是本國大中小學生,他們從剛出生、甚至還未出生(胎教)時就存在於漢語環境中並開始感知漢語,一兩歲時牙牙學語,兩三歲進入早教機構、幼兒園時便開始系統學習,至於五六歲基本完全具備了漢語語言能力,能夠獨立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願,且很少受到外語的負遷移作用。
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是與我們來自不同國度的人,他們的漢語是從零基礎開始學,沒有利於學習的天然生活環境(語言環境),同時熟練掌握自己的母語,並深受母語結構、語法、習慣、文化等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不同
語文教學不同於語言課,也不同於文學課。語文課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鑑賞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交流能力、寫作能力等,引導學生去感受母語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學陶冶中積累文化、提升素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和生活情趣,去感知真、善、美。
對外漢語與之不同。對於多數外國朋友來說,學習漢語主要是為了掌握一門交際工具,減少跨文化、跨語言交流的障礙。那麼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是讓他們掌握漢語的語音、詞彙、語義、語法以及聽、說、讀、寫等技能,並能夠理解語句、語段要表達的意思等。
三、教學內容不同
綜觀語文教材和對外漢語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前者內容更多是文辭優美且內涵豐富的文學作品,以精加工的書面語為主,我們不避諱生詞、難詞,提倡學習並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甚至超語法、超常規的表達,學習的重點是理解文章的層次、意義、主旨和內涵,以及展現出的真善美,學會寫作能夠表達自己思想的美文、美句。
而後者,即對外漢語教材的內容則更多是對話、交際中常用的一些口語習慣和表達,即便是長篇書面語段,也力求規範嚴謹、通俗精練,我們有專門的詞綱、語法大綱,一些超綱的美詞美句卻成了負擔,不到教學的高級階段儘量不去觸碰。因此我們的教學內容是語言的要素、語用規則、言語技能以及一些文化知識,更多的是口語,更貼近生活、學習或者某個特定領域(根據學習者要求來定),更注重實用性。
四、教學方法不同
上述不同決定了我們在語文和對外漢語教學中,要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區別對待。
語文的教學,從初級階段字、詞、句的學習,逐漸過渡到段落的把握、篇目的理解、章目的研讀,這六大塊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老師會將生僻字詞揪出來,教學生查字典,一一去注音、釋義、講解,然後將重點詞、句放在段落和篇章裡,引導學生去體悟:這個詞用得好嗎?用在此處有何妙?它具有什麼意象意義、象徵意義?代表了顯示生活中的哪一類人?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好在何處?通過這句話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
至於段落和篇章的學習,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歸納每個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幾段意思貼合得更緊密,全文是什麼樣的邏輯結構,主要講了哪幾層意思。哪段是開門見山,哪段是承上啟下,哪段是畫龍點睛、總結全文,亦或是巧設懸念。
在語文教學中,老師或充當一個講解員、或充當一個引導員的角色,通過誦讀法、識字識詞法、串講法、分析討論法、問答法、練習寫作法等方式,使學生對文章結構、層次、意思,以及重點詞句、環境背景、人物形象、內涵等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並且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和感悟,同時學習文中修辭手法、結構方式、表達方式等構成的語言美,能夠在自己習作中展現出來。
而對外漢語課通常是技能訓練課,一般分為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綜合等科目,分門別類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各項機能。教師要有明確清晰的教學計劃,綜合把握主次、詳略,能在課堂上合理分配、充分利用時間,在一些問題上收放自如。首先對一個個詞、語法點進行簡單講解,然後就是反反覆覆的操練,在不停的操練過程中使學生自己去把握詞彙和語法點的用法。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圖片解釋法、例句解釋法、實物教學法、聽說法、類比法、對比法、歸納法等等。
對比了兩種課型教學方式的差異,我們便明白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切忌帶入以下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
×(1)自顧自地說講。教師千萬不要長篇大論,全程自顧自講解,佔用掉學生大部分時間不說,還讓學生聽得暈頭轉向、不明所以。作為一項技能,語言的學習絕對離不開實踐,離不開反覆的操練,教師最好充當一個課堂組織者、引導者,儘可能給學生提供開口說話的機會。
×(2)用長而生澀的注釋去解詞。教師在為學生講解生詞的時候,切忌生硬地搬來字典裡的注釋,反覆不斷地用過長而生澀的中文去解釋中文字詞,這無異於加重負擔。不妨靈活多變一些,創設情境去釋義,不僅是挖掘生活中的見聞,就是不大的教室裡的每個人、每張桌椅、窗外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為教學中的道具,來幫助學生理解。
語言點操練的方式大致包括:造出例句挖空重點詞讓學生填空、給出前半句讓學生造出後半句、給出圖片或設計提問讓學生利用語言點來回答,等等,其難度依次遞增。
×(3)過多使用課堂專用語、銜接語、點評語。
語文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好了,同學們,我們開始上課,今天我們要學的是第三課,題目是......作者某某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請大家把課本翻到第......頁」、「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某某同學的回答非常好,非常透徹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還有什麼要補充說明的嗎」、「哪位同學自告奮勇來回答」、「希望大家珍惜課堂機會,積極發言」。
要知道,這些話對外國人來說純屬聽不懂的廢話。
對外漢語課堂應該精練再精練,課前先簡單問學生幾個與本課相關的小問題,導入新課話題,然後板書標題,自己拿出書翻開示意給學生。在一個內容過渡到另一個內容的時候,最好也拋出問題給學生,實現自然銜接。用眼神鼓勵回答困難的學生,回答正確就說「好」、「很好」並點頭微笑,回答有問題一定要及時糾正加強記憶,並面帶善意的微笑,需要補充回答時直接多叫幾個學生一一發言。如果沒人回答,教師可拋出與此相關、且更簡單的問題,總之就是想盡辦法引導學生開口。
以上內容為分享轉載,介意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