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07:4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對外漢語教學法如何國別化
日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對菲律賓中文教師進行了為期10天的培訓。通過跟菲律賓中文教學一線教師的接觸,筆者發現不同國家、不同語言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並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不僅僅是教學內容以及教學重點要不一樣,在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設計上也需不一樣,要有針對性。
通常,我們說到教學法,是從語言要素和語言技能切入。就語言要素而言,主要是在語音、詞彙、語法和漢字幾個方面進行概括,並結合教學案例,根據語言要素教學的基本原則、方法技巧和重點、難點設計及教學對策等展開。就語言技能而言,則是從綜合、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等5個方面展開分析,並結合教學案例,根據漢語技能教學的任務與基本原則、綜合技能、聽力技能、口語技能、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訓練的方法與技巧進行展開。
上述內容主要是針對國際漢語教育碩士進行的教學法訓練。在開展這些教學法訓練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的是要「得法」。所謂的「得法」,就是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學法的設計與選擇。從理論上來說,這樣的設想並沒問題。但是,在具體操作中,真的有可操作性嗎?
以接受此次培訓的菲律賓中文教學一線教師為例,目前在菲律賓從事中文教學的教師主要為3類人群。
首先是從我國中小學選派到菲律賓的外派中文教師。這些教師受過相應的教學訓練,對教學法不但有理論認識,也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但是這些理論和實踐,多是基於我國中小學教學。所以,在對教學法的應用上,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水土不服」。
菲律賓華語教學中心的于波老師來自於國內一所小學,是該小學的副校長。她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們的教學經驗很豐富,但是到菲律賓後發現,我們以往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並不完全適用於這裡的學生。教這些母語不是漢語的孩子學習漢語,用什麼方法比較有效,大部分老師需花很長一段時間進行摸索。」於老師的話提醒我們,即便是有經驗的中小學老師,在面對對外漢語教學時,也需要對教學法問題進行再認識和再實踐。
其次是在國內接受過系統訓練的漢語教師志願者。目前在菲律賓從事中小學漢語教學的這類老師數量不多。
漢語教師志願者潘貝倫老師說:「我們在國內接受過系統培訓,但到了具體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堂上聽過的理論並不能變成直接有效的解決辦法。比如剛來菲律賓時,我們班裡有一個小朋友,無論我用什麼方法吸引他,他就是無動於衷。為了更好地跟這個小朋友溝通,我就用英語跟他聊天。但我知道這個方法並不好,可是也沒找到更有效的方法。」由此,在對國際漢教碩士進行教學法培訓時,不能只重視理論梳理和太寬口徑的教學案例分析,而是應該立足於不同國別的具體教學環境以及學習者的具體年齡特徵,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法訓練。
最後是菲律賓本土中文教師,既有華裔,也有非華裔。但在菲律賓的多數華裔中文教師對漢語教學法的關注,更集中在具體語言點的教學安排與活動設計上。
從上述菲律賓中文教師對教學法訓練的不同需求上可以看出,目前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法研究,還有深化並細化的必要。這需要對外漢語教師走出國門,到對外漢語教學一線,在具體的實踐中,對不同國別、不同對象的教學方式,進行摸索、總結和概括。
【責任編輯:史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