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批判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文化不自信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僅僅靠幾篇課文就滋生出二元對立以及盲目排外的心態,罔顧事實的做法,才是教育下一代時需要避免和警惕的。

作者:陳阿嬌

前段時間,有網友撰寫了一篇文章,指責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這篇文章廣泛傳播,作者稱人教版語文教材「瘋狂出現大量外國人好人好事,中國人在書中形象,貪睡不守時、自私小氣等」。對此,4月2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公開聲明反駁,指責小學語文教材「西化」的言論不符合事實。

實際上,認為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一個偽命題。認為課文中做好事的都是外國人就是歪曲中國人形象,這種說法不僅是捕風捉影,還是文化不自信和盲目排外的表現。

一、課文裡的外國小孩做好人好事,不等於醜化中國人

在指責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的帖子中,最直接的論據就是來自具體的課文。該帖子的作者認為,「二年級下課本裡開始瘋狂出現大量外國人好人好事的文章。」中國人即使出現了正面形象,也大多數「不足夠好」:「(中國的好人好事需要)在一年級上冊裡的古人司馬光和曹衝裡去尋找。而且還只是智慧,沒看到有效合作。」

小學課本裡的「曹衝稱象」插圖

看到了這樣的言論,真是讓人啼笑皆非。語文作為通識教育中最基礎的一門課,主要的職責一是通過語言文字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讀寫能力,二是起到塑造孩子們價值觀、世界觀的作用。無論好人好事是外國人做的,還是中國人做的,終究是為了孩子們能夠「學好」,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如果附會成教科書裡的中國人都「醜陋」、「自私」、「小氣」,那麼真的是想多了。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隨後的官方聲明中指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外國題材選文的詳細佔比情況: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有12冊,選文520餘篇,涉及外國內容的有80餘篇,約佔15%,強調教材所選取的外國題材選文主要是以開闊學生視野、培育科學精神、汲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等為主題的文章,如列寧、高爾基、白求恩,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居裡夫人,世界名著如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英國作家笛福的《魯賓孫漂流記》等。即使是如質疑教材者所宣稱的,那些將好人好事安插在外國人頭上的內容,體現的也都是誠信、友愛、勤奮等人類共同的美好品質,並不是東西方差別懸殊的價值觀念,因此所謂「教材西化」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人教社小學語文課本第6冊

此外,語文教材中也保留了很多中國人的好人好事,說課文矮化中國人無疑是斷章取義,例如已經存在了超過20年的課文《趙州橋》表現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表現了中國人的好學上進,《我不能失信》也鼓勵孩子們繼承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文成公主進藏》、《曹衝稱象》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典故為內容的課文,也作為經典,至少從90年代就一直保留了下來。因此,從500多篇課文中,選取極少涉及外國人物做了好人好事的篇章,就認為教材中矮化中國人形象,是不符合教材實際情況的。

二、教育需要有開放的心態,盲目排外不可取

實際上,一些人片面地強調課文中出現的外國人都是好人形象,中國人都是負面形象,進行非此即彼的數據分析,是對課文簡單粗暴的理解,一葉障目,恰恰反映出帖子作者認知能力的機械化,這才是失敗的基礎教育的體現。

眾所周知,教育需要有開放的心態,解放教育者的思想,才能讓國家的下一代開放思路,創造民族更好的未來。中國教材只能寫中國人,並且只能把中國人寫成好人,這是極其狹隘的思維方式,從本質上是自我崇高盲目排外。

小學課本中「誠實的孩子」插圖,表達「誠實」這個優秀品質的故事,用的是外國小孩

文化包容,才能帶來文化繁榮。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聲明可知目前涉及外國內容的課文只是少數,甚至有一部分只是介紹外國的風土人情、文化地理。

現如今,經濟發達的地區,很多孩子小時候就跟隨家長或者夏令營等活動,有過出國旅遊的經歷,國內大中城市來華交流合作或旅遊觀光的外國人也隨處可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見識短淺的家長還豎起「夷夏之防」的戒心,實在是開歷史倒車,體現出文化上的不自信。對於教材內容到底是中國人做好事還是外國人做好事斤斤計較,顯得非常「玻璃心」,是對語文教材的「妖魔化」。這種心態不僅不包容並蓄,而且把對立的、二元化思想傳播給純潔的孩子,本身才是可怕的。

更何況,樹立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也不是更改幾個課文中做了好人好事的人物的國籍和姓名就可以完成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代表人類科學技術和思想發展的先進趨勢,僅僅從中國人物形象是「正面」還是「反面」做文章,實在是有些偏激狹隘。如果教材中出現的中國人物形象高大上就算是體現愛國主義精神,那愛國的方式也太流於形式了。

三、課本多介紹西方,有助於孩子們「睜眼看世界」

中國近代新思想的倡導者魏源編寫的《海國圖志》是鴉片戰爭後,中國介紹西方歷史和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書名中「海國」的涵義是海外之國。從此,近代中國開始了「睜眼看世界」,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歷史進程,這個過程持續了一百多年,今天雖然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實際上對於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拿來主義」仍然是有必要的。目前,雖然中外差距在不斷縮小,但西方發達國家仍然擁有先進科技和與之相應的生產力,了解西方並且超越西方,不是一兩代人能夠完成的事情,還需要下一代繼續努力。

人教社小學語文課本第7冊

精神上的盲目排外,也是一種閉關鎖國。讓小學生要想長見識、開拓視野,在基礎教育階段更多地了解西方世界是必不可少的。

人教社聲明所言,教材所選取的外國題材主要是以開闊學生視野、培育科學精神、汲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等為主題的文章,「涉及歷史人物如列寧、高爾基、白求恩,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居裡夫人,世界名著如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等」,這對於孩子們「睜眼看世界」是有幫助的。崇洋媚外是需要批判的,但是對於任何其他國家先進的技術或文化,都應該虛心理解和學習,這也是教育下一代必須具有的心態。

時代發展的步履越快,教材改革的進程也就越發迫切。眾所周知,如今世界的格局整體上是建立在兩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人們目前所享受的大部分先進物質文明肇始於此。而網際網路以及信息技術發展所帶來的人類文明的進步,更是在方方面面影響著當下中國人的生活。一方面,傳統的中國文化需要傳播和繼承,另一方面,教材也應該與當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所銜接。

四、小學課本中對西方的介紹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如果說小學語文教材真的有什麼不足,那就是不是對現代西方介紹得太多,而是太少。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之後的當代西方科學技術和現代生活方式,小學教材中體現得仍然比較少,因此內容顯得有些陳舊。

人教社小學語文課本第8冊

教材裡課文的選取,不僅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而且積極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不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時代性。也就是說,西方不但應該被介紹,而且必須被介紹,讓學生們知道世界範圍內,不僅有「我們」,還有「他們」。孩子們從小就能夠將世界視為小小村落,這才是大國心胸。

從這個意義上講,連教材中的外國人物做點好人好事都要斷章取義地歪曲成矮化中國人,實際上也就拒絕了從更高的角度認識西方,了解世界。

結語: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就能理解僅僅以課文中的外國人都做好人好事,就認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是一種片面機械的認識,並不可取,也與實際情況不符。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僅僅靠幾篇課文就滋生出二元對立以及盲目排外的心態,罔顧事實的做法,才是教育下一代時需要避免和警惕的。

相關焦點

  • 驚見「清真」語文!中小學語文教材去政治化,西化,宗教化的傾向觸目驚心!
    把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片面地理解為人性,卻喪失了新中國語文教材區別舊社會的人民性價值觀,犯了去意識形態的重大錯誤。目前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修訂導向問題主要體現在下述新「四化」:一、去意識形態化;二、西化傾向;三、泛宗教化;四、去思想化。  近年來中小學語文教材修訂已在網絡引發了多次爭議。
  •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原標題: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年來,人們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談得越來越多,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是需要我們深入探討的重大問題。
  • 文化自信要發揮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也談「致良知四合院」
    從最善意的角度來說這是博人眼球,或者是「四合院」不小心踩到誰的腳了;如果再往前走一點,不排除就有抹黑企業致人於窘境之嫌了。對於網上的這些言論,實在是無須證偽的,畢竟都是空穴之風。但就其對四合院所堅持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主題攻擊一事,就有正正視聽的必要了。
  • 一套"好"的語文教材:《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滬亮相
    原標題:新編12個年級語文教材長啥樣?《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在滬亮相由上海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的《新編中華文化基礎教材》昨天在復旦大學亮相,即日起將向全國中小學推廣。黃玉峰將這套教材解釋為「可看、可讀、可教、可查、可藏」。這又是為什麼呢?  中華書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當前中小學迫切需要一部適合教學使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
  • 文化自信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策略 ——兼談譯林版《英語》教材修改對小學英語文化教學的啟示
    一、譯林版《英語》教材修改的主要內容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其文化價值的肯定和認同。(李書蘭,2018)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修改增加中國元素、增強中國文化自信、增進中外文化交流,體現了這套英語教材鮮明的時代特色。1.
  • 作文解析:品漢字之美,強文化自信
    新課標語文課題組:方超河南信陽商城高中語文教師。崇尚有溫度的語文,有生命的語文。堅持文字有溫度、文章有靈魂的語文觀,力求讓語文成為滋養孩子心靈的清泉,力爭讓語文成為學生期待的一門課程。請以「漢字之美與文化自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題目自擬,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臺受歡迎 突出中華傳統文化
    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在臺受歡迎  鍾健 江凜    由福建師大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師大文學院和臺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等兩岸機構合作編寫的語文教材項目——《兩岸合編高中語文》教材,近日正式在臺灣出版並在臺北、臺中、高雄等多所高中投入使用。
  • 聖經故事進中學語文教材,神話還是宗教?
    @平民王小石的這一號召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官微@思想火炬也站出來,(聖經寫入語文教材)不僅與全面依法治國背道而馳,更深層次凸顯出教育部把全國統一語文教材改革為放開文科教材編訂權是危害國家文化統一的徹底錯誤政策。
  • 西徵原創丨溫立三被從語文教材編委名單中刪掉,喜憂參半!
    7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和北京習風堂聯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傳播好思想」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思想火炬),發布消息《大快人心:溫立三被從語文教材編委名單中刪掉》。
  • 舊邦維新的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更是早就認識到了過猶不及,不為已甚,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的法則,這也正是自信法則,它同時進一步定下了反對極端、分裂、恐怖的中庸理性基調。中華文化一方面強調「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知其不可而為之」,同時又強調「以柔克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的說法則是「識時務者為俊傑」,即是審時度勢、靈活應變、善用謀略,給人以足夠的適應能力與選擇空間。
  • 新媒:大陸語文教材增加古詩文 臺灣憂文化優勢不再
    相較之下,臺灣小學根本不規定古詩文比例,初中文言文不到3成,「中華文化傳統在臺灣」的優勢可能將拱手讓給大陸。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5月25日援引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大陸近年不斷呼籲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引發國學熱,中小學語文教材也如斯響應。
  • 【文化觀察】教科書把有趣的魯迅弄丟了?
    適逢魯迅先生逝世80周年,文化界的紀念文章不少,但對於很多隻讀過語文課本裡魯迅文章的人來說,魯迅的形象是機械、死板、無趣的。教材裡,魯迅被定義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形象是憤怒、深沉的,像是每天都在憂國憂民、唉聲嘆氣,其面目片面化、扁平化。
  • 繪本與文化自信
    今天我想就偶然發生在我身邊的兩件事情聊聊「」繪本與文化自信」這個話題。2、中國人應當有文化自信,不必過多使用外國的繪本。 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要熱愛自己的國家,這是毋庸置疑的。用繪本就意味著文化不自信嗎?我想談談我的觀點1.正確認識繪本。
  • 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部編本教材的創新教學
    沒有過硬的詩經文化底蘊,這名小女子不會在上千萬觀眾面前淡定且從容的徐徐吟來。兩年過去了,武亦姝也不負眾望,頂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屆總冠軍的桂冠,以一名理科生的身份跨過高考這座獨木橋,成為清華大學的一名新生。武亦姝的成功讓小編一直在思索,怎樣的語文課堂才能培養出一批這般風採的"武亦姝"?她不該是特例,應該是我們語文教育所追求的普遍培養目標。
  • 臺灣語文課程中文化傳承教育及啟示
    文言文,尤其是文化經典教材,承載著更多的傳統文化精髓,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文體,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好途徑。《語文綱要》對文言文的要求,傳遞了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目標。《語文綱要》提出,閱讀教材編選的文言文宜涵括古今中外,以增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了解及尊重。
  • 用漢字激發創意靈感,以「書寫」喚醒文化自信
    翻開歷史捲軸 追溯文化自信的前世傳奇 20世紀初,中國近代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在曲折中進行。追溯上個世紀的歷史背景,陳振濂闡述了「西學東漸」的文化浪潮之下,舊中國文化轉型面臨的困境。
  • 運城市教育局局長李明出席《古中國文化》教材修訂會
    全套教材包括小學四冊,初中兩冊,高中兩冊。與語文、歷史、地理等基礎型課程相比,該教材以學習、認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在使學生在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中,體驗、理解、感悟優秀的傳統文化,把學習、活動、行為落實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 韓冬雪:以軟實力概念來解讀文化自信與傳承
    同樣,軟實力概念原本關注的是國家間力量對比的影響因素,在進入政治文化比較的語境中,軟實力不可避免地與特定政治制度、價值體系以及文化類型凝聚共識的效能感形成了一種新的邏輯關係。 當前,中國軟實力的根基何在?現狀和提升前景又如何呢?在此,我們暫時擱置後兩個問題,先來集中關注一下自近代以來長期困擾國人的、如何來處理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難題。簡而言之,近代中國在清醒意識到漢風唐韻中萬國來朝的記憶早已成為昨日黃花之後,反思、批判、傳承、超越就成為了中國文化復興之路上無可爭議的主題。
  • 統編版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對比研究
    而在兩版教材中,道德品質方面的選文又佔個人價值取向大頭。在愛與關懷價值取向上,統編版選入13篇關於家庭價值取向的課文,這些課文又多表現親情方面。研究對比可以發現,兩版教材社會價值取向上都偏好於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揭露,尤其是對舊社會制度的批判。因此,在選文上出現了重合,如《故鄉》《範進中舉》《孔乙己》《變色龍》以及《我的叔叔於勤》五篇課文均被兩版教材選入。
  • 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優秀語文作文鑑賞——自信的中華文化
    自信的中華文化——林夕婷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為世人呈現出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可見中華文化影響之深遠,內容博大之精深。中國的文化走出,中國走進世界,在此過程中,中國文化在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的成果,從而完善自身文化的不足之處。努力做到最好,推動自己的文化邁向世界。中華文化不斷的在傳承,在發展。中華文化的魅力也正通過各種渠道呈現在世人的面前,開始慢慢的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點點滴滴的影響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