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課程中文化傳承教育及啟示

2021-02-14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摘要:臺灣重視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系統連貫且具有階段性,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強調經典性和時代性,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與評價強調理解性和體驗性,對大陸中小學語文課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啟示意義。

臺灣中小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其語文課程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評價等方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領域)》(以下簡稱《語文綱要》)是置於《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以下簡稱《總綱》)的背景下制定的,緊扣《總綱》的十大目標和十大能力,《語文綱要》一以貫之的提出了傳統文化教育目標。

1.在《臺灣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

領域)》體現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要求

《總綱》的十大課程目標和基本能力指標包含認知、情意、技能三個層面,突出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目標的是第6條「關懷互信、合作服務、包容異己,了解民族文化,有愛國心」,這些目標和能力要求融入七大領域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的教育,有助於學生全面均衡的發展。與《總綱》十大目標相對應,語文課程提出十大語文目標,體現認知、情意、技能方面的要求,緊緊圍繞人和自己、社會、環境這三方面進行細化要求。[1]3到7條,側重人與社會,其中要求學生能對本國(地區)及他國(地區)文化和習俗有所了解。如2008年《語文綱要》第六條目標明確指出,透過語文學習體認中華文化的要求。語文課程目標下啟分段能力指標,是《語文綱要》中最突出和重要的部分。《語文綱要》把語文能力分成六大能力。六大能力又分解出了103個子項與318個小項。318個小項分別屬於哪個階段,對應語文課程哪一項能力、《總綱》哪一項基本能力,《語文綱要》都一一列出。根據第6條體認中華文化的目標,語文課程六大能力在各個學段,可以分解為若干分段能力指標:如能了解中國語文的優美,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等。這些指標不僅能夠檢測學生是否形成相應的基本能力,也檢測了體認中華文化的課程目標是否達成。

2. 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

綱要》體現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要求

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提出了繼承傳統文化精神的要求。臺灣2010年《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國文課程綱要》(以下簡稱《高中課程綱要》)指出,要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尊重的態度,《高中國文》必須達成文化教育目標,指出要藉由文化經典研讀,啟發學生的文化反思能力,讓學生與當代環境進行對話,理解文明社會的基本價值,尊重多元精神。《普通高級中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草案)》(以下簡稱《中華文化課程綱要》)規定,要概述「四書」各書的特色,呈現「四書」的思想精髓,讓學生領會中國古代「四書」中的道德、倫理、愛人的價值取向,並顧及在地性、時代性及實踐性,形成了選取志士仁人的儒家經典文化的臺灣國學教育特色。

文言文,尤其是文化經典教材,承載著更多的傳統文化精髓,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文體,是傳承中華文化的最好途徑。《語文綱要》對文言文的要求,傳遞了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目標。《語文綱要》提出,閱讀教材編選的文言文宜涵括古今中外,以增進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識、了解及尊重。小學五、六學年漸次融入文言文;初中階段逐年調整文言文所佔的比例(15%-35%),每冊應選一課文化經典,並指出經典選材範圍。《高中課程綱要》進一步加強文化經典內容所佔的比重,由原來的40%、45%、50%提升至45%-65%,綱要對教材文言選篇的比例、文體、內容、形式等都做了詳細的要求。文言文編選原則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相銜接,篇數酌定30篇,增補「國學常識」為選修課。《中華文化課程綱要》指出,教材的編制以「四書」為內容,傳承「四書」的思想精髓,注重編寫的時代性和實用性,從而儒家經典文化與時俱進。

按照課程綱要的要求,臺灣中小學語文課程將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材料編入教科書。在國小,通常以白話文的形式,將傳統社會所注重的美德編進教材,文字講求淺顯明白,內容偏於故事性,以期能引發學習興趣,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等。以康軒版為例,規定小學國文教育分3個階段,分別學習《弟子規》《三字經》《論語》。康軒版國中國文教材,注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個人品質修養兩個方面的價值取向,選文注重文章的經典性和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學習經典性的選文時,積累濃厚的文化底蘊。如2012年出版的康軒版國文教材,選了朱自清的《背影》,旨在培養學生的孝道精神。蘇新春與邱燕林曾調查大陸與臺灣各兩套教材的古代近代選文,統計結果證明,臺灣教材編輯確實照顧了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文言文的要求,逐年提高文言文的教學分量,非常重視中國傳統優秀作品。臺灣《高中國文》增大文言文比例,編選具精神陶冶作用的文學作品;精選「四書」內容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旨在增強學生文化底蘊,深化對傳統文化理念的理解。以翰林版為例,《高中國文》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積極保存完整的儒家文化,以傳統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作為編輯教科書的重心。《高中國文》每冊課本至少有一至兩篇古典詩歌和一篇文化經典教材,文言選文除了高中課程綱要建議的三十篇文言文,還選入其他古典散文,文言體裁的選文數量佔絕對優勢。《中華文化基本教材》2012年翰林版,上冊為「論語選」,下冊為「孟學庸選」。[2]《國學概要》精選《四庫全書》中的文章,旨在擴大學生的認知。

臺灣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方式非常重視與生活接軌,不僅是課堂教育,更是一種實踐教育,如學習《陋室銘》後,啟發學生寫「自行車銘」等生動活潑的文章[3];學習《論語論孝選》(主題:躬行孝悌),這樣進行教學設計:先反省自己的言行,說說自己是怎樣對待父母的(實情);認真觀察父母,站在父母的立場去思考父母所做的事;體悟自身這一個月來的變化(言語、行為、態度),家庭氣氛的變化等。讓學生明白,實踐孝悌不是一個月的事,而是終身的事。倡導帶領學生身體力行,親近傳統。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學採取深挖掘井的方式。比如《木蘭詩》一課的教學設計,可以安排7個課時。有足夠的課時,教師可根據學情引導學生熟讀深思,教學內容更著重於從課文的寫作背景、人物形象的由來、成詩年代的考證,且注重文字的訓詁和文化底蘊的挖掘。[4]

課程評價具有導向、監督、激勵、鑑定等重要功能,文言文課後練習和考試評價對文言文教學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以翰林版為例,文言文課後練習部分包括「問題討論」「應用練習」兩個板塊,題型豐富而全面,沒有要求背誦課文的題目,側重學生的理解和體驗,將「文言文」還原至「文化」的位置,實現傳統文化傳承的目標。臺灣的考試試題對傳統文化的評價,也側重學生是否深入理解和體驗。比如2014年的一道高考題目,要求學生分析《出師表》,並分析文中何處運用「謙遜原則」?何處不採取「謙遜原則」?目的為何?[5]考題不僅考核學生對「謙遜原則」的理解,而且考核學生結合文本,說明使用和不使用此原則的情況,結合實際進行靈活運用。評價的重點是深入理解和體驗「謙遜原則」,不僅僅是背下「謙遜原則」思想。這樣的試題為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提供了導向作用。

二、臺灣中小學語文課程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特點及啟示

從《總綱》《語文綱要》到《高中課程綱要》以及語文階段目標都一以貫之的提出了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臺灣語文課程目標充分考慮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差異性的特點和規律,分階段循序漸進地制訂「分段能力指標」,傳統文化教育目標在語文課程六大能力及各分段能力指標中都有體現,具有階段性。

從《語文綱要》《高中課程綱要》到《中華文化課程綱要》,都提出範文選編要選入經典教材,並注重時代性。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的傳統文化選文也都注重文章的經典性和文化內涵。以翰林版《國文》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為例,其中的名家名篇、古詩文選文,從文化傳承、道德教化角度看,皆為上乘之作。《中華文化課程綱要》明確指出,以「四書」為內容的教材編寫,要注重時代性和實用性,真正落實儒家經典文化的與時俱進。

臺灣國文經典文章和文言文教學與評價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體驗,並將此視為「體認中華文化」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除了培養學生語文的聽說讀寫能力,重視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深挖講解,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和精神面貌的塑造。文言文課後練習側重考察學生的理解和體驗,有的問題討論和應用練習的習題所佔的篇幅比正文佔據的篇幅還大,傳統文化內容的考試試題注重考查學生的深入理解和體驗。

臺灣語文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能力指標、教材一以貫之,以鮮活的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經驗,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臺灣地區從《總綱》《語文綱要》《高中課程綱要》到語文階段目標,一以貫之地提出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各階段語文課程都有系統連貫的傳統文化教材或傳統文化內容,而且目標細緻具體,可操作性強。比如課程綱要對各學段文言選文的所佔比例、選材範圍做了具體規定,教材編寫原則側重在「怎麼做」,不僅具體可操作,也更具遞進性和科學性。而大陸的課程標準,教材編寫側重「應該怎樣」。臺灣課程綱要相對於大陸的課標,更重視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挖掘與豐富語文內涵上,比大陸的課程標準更充分。系統的思考與規劃課程和教材體系,提高教材優秀傳統文化比重,是解決「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待完善」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學習臺灣經驗,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改變對教材的宏觀層次要求,對傳統文化教育目標與教材的編寫進行系統規劃,並以此為依據,選擇傳統文化內容,注重內容的經典性和時代性。也可以學習臺灣編制《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課程綱要》,加快研究制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標準。

大陸的文言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師生關注更多的是文言文的相關基礎知識,對於文化經典所蘊含的人文內涵、精神智慧淺嘗輒止,有本末倒置之嫌。傳統文化教育不只是知識的教育,更是對人心靈的開發。臺灣傳統文化教育強調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要躬身實踐,知行合一,教師教學要深挖傳統文化精髓,強調學習內容的內化和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習臺灣地區經驗,加大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採取深挖式教學方式,實施課堂教育與實踐教育並舉,建立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走進學生內心的長期而連貫的引導機制。充分尊重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突破文字和理解障礙,變死記硬背為靈活應用,使文化與能力和諧相融。讓傳統文化成為文言文教學的直接目標,讓學生真正親近傳統,深入理解、體驗和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促進個體成長。

傳統文化教育遵循的是體驗、感悟、理解、反思、踐行。而實際上,傳統文化教育評價導向卻是機械記憶或對課文的理解性記憶。以人教版文言文課後習題為例,「研討與練習」的內容主要包括背誦全文、解釋重點字詞句、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課文這三個部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中高考考試要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雖然高考改革了以往考試中背誦(默寫)的境況,增加了理解性的知識考核,但這種「理解」多是對文本客觀意義的考核,很少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和體驗。大陸可借鑑臺灣地區傳統文化評價導向,改革課後習題主要以背誦、理解課文以及高考試題停留在記憶層面的考試境況,在高考的紙筆考試中將體驗、反思等高階思維和價值觀考核出來,發揮考試的導向作用。[6]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試題命題方向的改革,也有助於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傳統文化原本的「價值性知識」,而不是只關注對傳統文化「教學性知識」的機械記憶和理解性記憶。

參考文獻:

[1]雷蕾. 大陸與臺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綱要)比較研究[D]. 昆明:雲南師範大學,2015.

[2]王琦. 大陸、臺灣高中文言文必修教材的比較研究[D].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15.

[3]李群. 臺灣傳統文化教育觀察及思考[J]. 中學語文教學,2016(10):86-88.

[4]周欣. 淺析臺灣國文教育的本真特色[D].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13.

[5]溫小軍. 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的「部編本」語文教材[J]. 課程教學研究,2017(5).

[6]溫小軍. 語文課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困境與突破[J]. 教學與管理,2016(1):36-39.

作者:左小文   福建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研修部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之研究——以中小學為例」(課題編號:FJJKCGZ17-188)。

文章來源: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年第6期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瑰寶從小傳承
    原標題: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瑰寶從小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蔡敏勝:根植於心的教育——臺灣地區教育的啟示與思考
    擺放整齊的車輛、24小時開放的書店、酒店前無障礙通道、文化傳承、誠信隨處可見┅┅這些教育之外的現狀與學校教育之間究竟有怎樣的關聯,在隨後的學習考察中,我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教育生態隨處可見。生命、安全、環保、自然、愛等方面的教育融入在學校的文化建設之中,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常態。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經典教育注重聯接個體生命
    除了5所學校的教育參訪,主辦單位還邀請到在臺灣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頗有影響的國際儒聯副理事長、臺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總審定董金裕,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朱賜麟進行專題講座,講座結束後三位老師還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現實問題與學員們進行了座談和交流。
  • 書法教育與文化傳承
    書法,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對於文化傳承具有深遠意義。青少年是繼承和發展書法藝術的重要力量,教育部門對書法教育的關注程度,關係著書法文化的傳承。  當前,書法教育存在兩極分化現象,一部分地區的教育部門能夠有效組織書法比賽、書法知識問答等活動,積極培養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另一部分地區雖然將開設書法課情況納入教育督導,但並未對其進行及時考查。
  • 優秀文化傳承呼喚大語文教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在教學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是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應有之義,在語文教育中具有基礎性作用。
  • 【會展教育】我國臺灣會展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其啟示
    臺灣省會展專業建設基本與大陸同步,目前共有15所高校開辦了會展及相關的本科專業或課程班。由於歷史原因,臺灣省的教育體制與大陸有較大差別,但是,臺灣高校對會展教育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一、臺灣會展本科專業設置概況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圍繞這一話題,新華社駐臺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  敦化中學資深語文教師吳忠泰說,臺灣中學課程中都有關於《論語》、《孟子》、《史記》以及唐宋詩詞、散文等方面的內容。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則介紹,臺灣中學語文科目包含語文和國學兩個範疇,傳承中華文化的教育理念貫穿其中。  在語文教學方面,臺灣傳承中華經典曾歷經波折。
  • 中國早期大學通才教育理念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早期大學通才教育理念在臺灣的傳承與發展 2017年07月11日 14:21 來源:《現代大學教育》 作者:黃俊偉 字號 內容摘要:從大學遺傳環境論的角度出發,至少可收穫三點啟示
  • 中國高中語文為何要學文言文?外媒:傳承中國文化
    參考消息網9月14日報導 外媒稱,日前,在臺灣各界的一致反對下,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沒有按計劃調降臺灣高中語文課本中文言文所佔比重,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在9月10日決議,維持原課綱草案內容,將文言比例訂為45%至55%,必讀選文20篇。但高中課文中的文言文比例卻在幾次修訂以來,已從七成以上逐次降低。
  • 【天下】「傳統文化教育」/從書院教育中獲得啟示
    如果您尚未關注,歡迎點擊標題下方的「蘇州教育」關注我們。圖為:蘇州市德善書院 說起書院教育,往往會被認為是穿長袍馬褂迂腐的老古董們做的事情。然而,現代學校教育卻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示。 書院教育的特點傳統的書院教育有很多鮮明的特點。首先,它具有自主性和多樣性。
  • 我在臺灣教語文
    「我在臺灣教語文」系列圖書,臺海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傳承中華文化,不是用傳統文化禁錮孩子,而是教孩子用中華智慧建設日常生活。本書精心挑選《古文觀止》與歷代的筆記小說、傳奇、古典小說中,精選出最經典的古文、最重要的50篇和名句50則,讓孩子在增強閱讀能力的同時,也能一同分享古人的智慧。
  • 臺灣基礎教育給我們的五個啟示
    應臺灣糖葫蘆基金會邀請,荊州市教育考察團一行在市政協副主席黃綿壽的帶領下,於2月18日至2月26日赴臺灣進行了為期八天的考察。參訪了臺灣部分中小學校,與一些教育界人士進行了交流。通過實地察看、聽取介紹、觀看學生表演、查閱資料等方式,我們對臺灣地區的基礎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也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示。
  • 山東教育廳副廳長:明年9月,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將在全省中小學實施
    對臺灣中小學考察中,得到了回答:臺灣教學的目的是立足於文化傳承、情性涵養和智慧的增長。我們當前教育的缺失恰好是這些,而較多的是追求第一個層面——累積知識。雖然我們能夠意識到存在的問題,但解決問題的方法仍顯單薄。」
  • 我在臺灣教語文 讀書
    」系列圖書,臺海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傳承中華文化,不是用傳統文化禁錮孩子,而是教孩子用中華智慧建設日常生活。用文化的、自由的、傳承的臺灣語文教育,給現行語文教育下一劑「補藥」。高詩佳,臺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臺灣創意語文名師、作文師資培訓專業講師、語文教育書籍暢銷作家、《國語日報周刊》專欄執筆、《幼獅文藝》「學測作文輕鬆學」專欄執筆、「新匯流基金會」網絡專欄「詩佳老師的繪本閱讀」執筆、《未來少年》「高詩佳創意作文」專欄執筆;中文閱讀與寫作、繪本故事專業講師。
  • 業內人士:大語文需借勢高科技,帶動母語教育和文化傳承
    業內人士:大語文需借勢高科技,帶動母語教育和文化傳承 2019-12-05 09:03:11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北京12月5日電 (馬秀秀)「大語文教育不應局限於識字組詞、閱讀寫作的應試教育,還關乎著每個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文化素養的提高。從本質上講,『大語文』是一種紮根於母語教育,又肩負著文化傳承的綜合型語文教育。」
  • 文化隱喻:重構語文教育
    其一,語文是文化的存在,其本質屬性是文化。語文以自己的語言文字映射著文化的特性,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形態,具有凝鍊性、教育性;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裡裡外外充溢著文化的味道;語文承擔著傳承、發展文化的重任,語文教育的過程就是傳承、發展文化的過程。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語文是文化存在的家,文化是這一「家」的靈魂。
  • 傳統文化特色課程
    近期有很多文章從不同角度探討了這個問題,有的從「菊與刀」代表的日本文化模式出發,有的從日本紙幣上的人物頭像所表現出的社會價值觀導向出發,有的從日本國內的科教政策、科研環境、學術評價機制出發,等等。但最引人關注和思考的是,探討日本諾獎背後的教育元素和教育啟示。
  • 臺灣寫真: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中新社臺中10月28日電 題:臺灣客家文化在傳承中謀新生  中新社記者 楊傑 陳立宇  被稱為全臺灣第一座「活的客家文化館」的臺中東勢土牛客家文化館,由土牛劉傢伙房歷「921」大地震大劫重建而立,館內一口經粘補修復的百年大水缸,不僅見證這段歷史,如今更是魚戲蓮動,生機綿長。
  • 臺灣少數民族鄉童傳承文化自創圖騰
    華夏經緯網9月1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近年來在原籍師資匱乏下,丹路小學與獅子文物館、部落主席合作開展聯盟深耕部落文化教育,組織孩子們結合傳統自創圖騰與頭飾
  • 傳承書法文化、落實素質教育
    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書法的魅力,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和語言文字的熱愛,落實《新課標》對三年級學生的書寫要求,我校於2020年9月開始在三年級開展了以「傳承書法文化 落實素質教育」為主題的學生書法活動。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養成把漢字寫得規範、端正、整潔和美觀的習慣,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