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2020-12-12 搜狐網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圍繞這一話題,新華社駐臺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

  記者採訪中發現,臺灣的小學一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分為「朋友」和「遊戲」兩個單元,共8課,前者旨在教導孩子友善待人、融入群體的思想,後者則針對這一年齡段孩子的天性「寓教於樂」,入選教材的文章多為生活化的簡易小品。

  臺北新生小學教務主任廖大炯介紹,剛入學的孩子首先需要學習適應群體生活,儘管課本裡沒有多少古典文學內容,但傳統文化的教育實際上貫穿始終,班級會不定期開展相對淺顯易懂的「讀經」活動,學校與教師對推動傳統經典教學是不遺餘力的。

  臺北市民焦鈞告訴記者,臺灣的教材是「一綱多本」,即教育主管部門定大綱,民間出版社編印,學校自行選用。他女兒就讀的臺北實驗小學一年級就有專門的古典詩詞補充教材,還有一本「課外選讀」,其中收錄了一些中華傳統成語故事等。

  作為臺北歷史最悠久的小學之一,位於孔廟附近的大龍小學以傳統經典文化教學獨樹一幟。這裡的孩子每年都參加祭孔大典的演出,在儒學方面受到特殊的教育,他們一、二年級要學習《弟子規》,三、四年級要學習《三字經》,五、六年級要學習《論語》。

  臺北市教育局主任秘書陳順和對記者說,經典詩詞是人類文化瑰寶,傳承優秀的中華語言文學對培養人文素養非常重要。對此,臺灣家長多數非常認同,不少家庭讓小朋友從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古詩。在臺灣,學習經典詩詞可說是蔚然成風。

  「重視中華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陳順和說,臺北市教育局在制定中小學教綱時,注重考慮中華文化經典的內容。學校教材與補充教材在選文上都會作適當安排,小學階段在識字基礎上循序安排誦讀《三字經》、儒家經典和古詩詞,中學階段則設置了一些必修或選修的課程、學分。

  敦化中學資深語文教師吳忠泰說,臺灣中學課程中都有關於《論語》、《孟子》、《史記》以及唐宋詩詞、散文等方面的內容。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則介紹,臺灣中學語文科目包含語文和國學兩個範疇,傳承中華文化的教育理念貫穿其中。

  在語文教學方面,臺灣傳承中華經典曾歷經波折。據了解,1954年開始,臺灣高中課程就安排有必修科目《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內容選自《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2000年,民進黨上臺後將這一科目改為選修,這被認為是「臺獨」勢力推行「去中國化」教育的做法之一。陳水扁執政時期大力推動修改語文、歷史教科書,企圖割斷臺灣新一代的中華傳統文化臍帶,遭到臺灣各界有識之士和廣大學生家長的強烈詬病。

  民進黨執政8年間,臺教育主管部門主導修訂中小學課綱,有關語文教學的方案中把「國語文」「中文」改稱「華語文」,把包括閩南話、客家話等在內的「鄉土語言」改稱「本土語言」。對於這一「去中國化」伎倆,臺灣學者、教育工作者及媒體紛紛提出批評。著名詩人、「臺灣搶救國文聯盟」發起人余光中曾表示,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手段終將徒勞無功,無法戰勝中華文化傳承,因為「文化傳統才是永久的」。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面對臺灣文化教育界的強烈呼籲,於2012年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從選修改為必選。

  近年來,兩岸教育互動日趨頻繁,在語文教學領域也有了更多的交流、研討和相互學習借鑑。

  對於習近平就語文教學提出的理念,段心儀表示,這很有現實意義,古典詩詞、散文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史、哲知識,其精華部分是數千年中華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規範、審美情操的集中反映,有著突出的美育、德育功能,對文化基因的傳承、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退休後在臺北第一女子高中兼課的段心儀還擔任「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資源中心」的研發教師。她認為,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兩岸都應注重傳統經典教育,主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積極的能量。兩岸教育界應在中華文化傳統教學上加強合作、分享經驗。

learning.sohu.com true 綜合 http://learning.sohu.com/20141026/n405436937.shtml report 1853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

");}

相關焦點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瑰寶從小傳承
    原標題: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瑰寶從小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說,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經典教育注重聯接個體生命
    赴臺觀摩「臺灣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順利舉行——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經典教育注重聯接個體生命 應《
  • 港臺語文研究 劉恩樵:臺灣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三種基本課型
  • 港臺語文研究 劉恩樵:臺灣初中作文教學面面觀
    >
  • 臺灣老師來杭州教國學 他覺得大陸語文教學更開放
    劉崇義在臺灣時擔任國文課老師,從初中到高中,曾經在臺灣某中學任教的他有著29年的一線教學經驗。 在杭州待了一年多,第一次接觸大陸學生的劉崇義很欣賞孩子們的坦誠和尊師重道。「非常幸運能得到來杭州教書的機會,感覺大陸的語文教學更開放,學生和老師之間會有很多互動。」劉崇義告訴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希望能把大陸的經驗帶回臺灣,「有機會的話想試著改變臺灣原來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
  • 李玉山:淺析中小學語文教學視覺素養教育
    中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視覺素養的關鍵階段,本文結合新課程改革,分析了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視覺素養培養條件,並提出了幾佔、視覺素養教育策略。  3.語文教學手段信息化需要中小學學生具備視覺素養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圖像或視頻教學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而且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極受廣大師生歡迎,中小學語文教學早不再是傳統語言講授,有效「讀」高效「寫」才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的主方向,既要提高學生對視覺語言的理解能力,又要提高對視覺語言的編輯能力。
  • 「新課標、新教材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學研討會暨「中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指導展覽會」2019年西北師大年會
    會議概況  為推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我國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促進中小學學習方式的變革,8月9日上午,「新課標、新教材與學習方式的變革」2019研討會暨「中小學語文課堂學習方式指導展示會」在蘭州正式開幕。
  • 大學語文現狀:教學方式呆板 被稱高四語文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校發現課程教學中存在著目標定位不清晰、與專業教育脫節、教學質量不均衡、師資力量不足、學生滿意度不高等多個問題,甚至淪為「高四語文」。人大「大學漢語」課程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其他高校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目前大學語文的"邊緣化"境地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 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提倡海量閱讀,應該讓學生拿出三分之二的學習時間進行閱讀,只要內容健康、積極、向上,不應該功利性太強,不應該對學生的閱讀內容做過多的限制,學生們願意讀什麼就讓他們讀什麼。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俗話說,曲不離口,書不離手。行千裡路,讀萬卷書,寫起文章來才能縱橫馳騁,文如泉湧,水到渠成。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吃飯長身體,讀書長精神。
  • 糾結的香港中小學語文教學
    之前好評如潮的《哈佛老爸、哥大老媽的非主流「幼生小」》(回復「11」)作者袁進又出新文了,這次談的是香港中小學中文教學的複雜與糾結。
  • 臺灣語文課程中文化傳承教育及啟示
    摘要:臺灣重視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語文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教育目標系統連貫且具有階段性,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強調經典性和時代性,語文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與評價強調理解性和體驗性,對大陸中小學語文課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啟示意義。
  • 林清玄散文為何受中小學語文教學青睞,聽資深語文老師怎麼說
    1月22日凌晨,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過世,享年65歲。林清玄的散文作品深受中小學語文教材的青睞,多篇作品被收入課本,也時常出現在語文試卷上。林清玄的文章《百合花開》被收入了滬教版六年級第二學期語文教材。上海市建平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蔣文革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林清玄的文章《百合花開》被收入了滬教版六年級語文教材,不過2018年進入初中的六年級學生已開始用全國統編教材,現在的上海六年級學生已不學這篇文章了。「他的文章還經常被用作中小學語文閱讀材料。」
  • 成都啟動《走進臺灣》中小學涉臺教育讀本試點教學
    4月9日,《走近臺灣》中小學涉臺教育讀本試點教學啟動儀式暨第一課在成都市金牛區石筍街小學新區舉行。  出席啟動儀式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試點學校代表贈送《走近臺灣》教育讀本,石筍街小學的師生們通過詩朗誦、樂器表演、合唱等精彩節目,表達了川臺情誼源遠流長。石筍街小學袁野老師為學生帶來了《走近臺灣》第一課,各試點學校就此示範課進行了專題教研活動。
  • 西藏中小學把藏語文授課作為主課和基本教學用語
    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規定》,積極推行「雙語」教學,已經形成了符合西藏實際,有利於藏民族學生發展的教育教學體系,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藏語文教學質量。  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杜建功介紹說,目前,西藏全區中小學把藏語文授課作為主課和基本的教學用語,主要採用兩種模式,一種模式:以藏語文授課為主,同時開設漢語文課、英語課。
  • 中國臺灣著名語文教師陳麗雲昆明講座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兼任講師、新北市修德國小教師。
  • 回歸語文本質 強化語文實踐 ——2015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交流活動綜述
    研討活動由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柯孔標主持,香港語文教育研究學會會長劉筱玲、臺灣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吳敏而、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副校長徐梅英擔任評課嘉賓。專家們的研討指明了小學習作教學,特別是科幻故事的本質走向:一是科幻故事重點在幻想,而非科學知識;二是科幻故事重在故事本身,而非寫作技巧;三是關注學生寫作過程,而非只是作品。
  • 撥亂反正開啟中小學語文教材新時代
    領導小組集體研究確定中小學教材的編寫方針和各科教材的編寫原則,並組織制訂各科教學大綱,重大原則問題報教育部黨組審定。教材會議按學科設立政治、小學語文、中學語文、數學、英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體育等12個編寫組,共完成教學大綱15種15冊(初中、高中政治課4種教學大綱試行草案是1982年頒發的,未計入),教材32種106冊,教學參考書27種90冊。
  • 動態|回歸語文本質 強化語文實踐——2015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交流活動綜述
    研討活動由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柯孔標主持,香港語文教育研究學會會長劉筱玲、臺灣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長吳敏而、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副校長徐梅英擔任評課嘉賓。專家們的研討指明了小學習作教學,特別是科幻故事的本質走向:一是科幻故事重點在幻想,而非科學知識;二是科幻故事重在故事本身,而非寫作技巧;三是關注學生寫作過程,而非只是作品。
  • 經典閱讀勢必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常態
    現在語文教學的尷尬在於,無論是讀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是僅僅停留在作品內容上,缺少讓學生找到一種閱讀方法的『技術』,即能夠便捷地利用這種方法,把各渠道的信息碎片轉化為知識體系。」  隨著2017年中高考改革將部分中外文學經典名著納入語文學科必考範圍,經典閱讀勢必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常態。那麼,經典閱讀課與普通閱讀課有什麼區別?教學方法有什麼特點?如何調動學生對經典閱讀的興趣?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
  • 邢臺市橋西區「臺灣名師陳麗雲駐邢語文教學工作站」開班了
    3月1日下午,橋西區教育局在金華實驗小學多功能廳舉辦「臺灣名師陳麗雲邢臺橋西語文教學工作站」第二期結業典禮暨第三期啟動儀式。橋西區教育局局長梁桂軍向臺灣陳麗雲老師頒發「橋西區語文教學首席專家證書」,並要求第三期學員在導師領航下,珍惜機會,自主成長,加強學習,提升修養。區教育局副局長王晨霞與陳麗雲老師互籤工作站第三期合作協議書,她鼓勵老師們不斷閱讀、不斷寫作、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向名師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