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臺觀摩「臺灣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順利舉行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文化經典教育注重聯接個體生命
應《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實驗區和實驗校的要求,為深入學習臺灣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年寶貴經驗,由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和國臺辦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赴臺觀摩「臺灣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活動於2014年9月16日至25日在寶島臺灣順利舉行,來自北京、貴州、河南、山東、山西、廣州等地的中小學校長、老師及教科研人員共計26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赴臺參訪團分別參訪了5所有特色的學校,分別是臺北的三所明星高中——臺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臺北建國高級中學、中山女子高級中學,苗慄縣的蟠桃國民小學和苗慄縣興華高級中學。
除了5所學校的教育參訪,主辦單位還邀請到在臺灣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頗有影響的國際儒聯副理事長、臺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中華文化基礎教材》總審定董金裕,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朱賜麟進行專題講座,講座結束後三位老師還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現實問題與學員們進行了座談和交流。
此次活動,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教師共同就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學理論、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等重要問題展開了觀摩研討,加強了兩岸中小學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方法和經驗交流,促進了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創新和深入發展。
一、臺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作為臺北女生的第一志願,臺北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成立於1904年。參訪團首先來到北一女進行課程觀摩和交流。校長楊世瑞、秘書張哲榕、教務主任蔡愉玲、國文科主席陳碧霞等出席活動歡迎參訪團的到訪。
隨後參訪團一行被分為三組到教室觀摩了臺灣《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課程, 三位經驗豐富的國文科老師王麗珍、王靖芬及易麗玉老師選取不同主題呈現了精彩的常態課堂。三位授課老師貼近生活、環環相扣的經典解讀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後的座談,參訪團與校方老師針對國學教師師資培訓、學科資源建設、教師集中備課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給大家留下頗深印象的是「小綠綠」(北一女的校服主體為綠色,該校用此暱稱來稱呼該校學生)全程接待參訪團的大方、熱情、得體。此次交流會從接待、主持到學校介紹都是「小綠綠」們的創意,北一女給予學生的信任和成長空間讓大家讚嘆不已。
二、臺北建國高級中學
和北一女齊名的臺北建國高級中學為臺北男生的第一志願,創校於1898年,至今已經有一百一十多年的歷史。陳偉泓校長、葉昭松秘書、國文科郭素妙、林明進老師出席歡迎儀式,陳偉泓校長給大家介紹了建國中學的歷史和辦學特色,國文科名師林明進給學員們分享了他對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認識,他更是提出中華文化是如此可貴與可愛,我們這一代教師在面臨趨新趨利的教育環境挑戰中要做好傳承的工作。
隨後參訪團一起聆聽了學校郭素妙老師的《論仁》觀摩課,非常有意思的是,她講「仁」先問建中學生「如果等女朋友,她遲到一個小時候,你會對她說什麼?」通過這個問題郭老師很自然的引導大家思考先關注對方的才是「仁」。
觀摩和交流結束,參訪團又參加了建國中學國學社的活動,臺灣國學名家、錢穆先生弟子、臺北藝大教授辛意雲給大家講解《大學》,辛教授融通中西方哲學,以《論語》學而篇的主旨著重分析《大學》的思想文化內涵,最後提出《大學》作為大人之學即個體生命的徹底覺悟。
其中讓學員們感嘆的是,建國中學國學社成立41年,而辛教授堅持每周三給國學社成員講課已達40年之久,已過古稀之年的辛教授課堂上仍然充滿激情,給學員帶來很大觸動。
三、臺北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作為臺灣公立第一所女子學校,中山女高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活潑的校風。校長吳麗卿、國文科主席郭碧雲出席歡迎儀式,隨後參訪團分為三組入班觀課,國文科徐倩如、遊千慧、邱薳令三位老師分別選取教材中《論孔子的為人》、《性善論》給大家呈現了他們的課堂形態。
在座談交流部分,郭碧雲主任給大家分享了文化教材怎麼教的學校經驗,三位授課老師也和學員們分享了課程設計思路。針對「背誦在高中學習經典中的地位」問題,遊千慧老師結合自己在高中學習階段的經驗提出,背誦是必要的,但它只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的融入生命,當以後生活遇到兩難情境可以從中獲得靈光乍現的智慧,也就是要讓經典真正進入孩子們的生命中,成為安身立命的學問。不能因為太強調背誦而扼殺了學生們對生命種子的熱愛。
有著相似校名的廣州中山大學附屬中學的參會學員就兩校是否可能有更多的合作進行了交流。
四、苗慄縣中小學訪問
為了全面了解臺灣國文教育情況,我們還在苗慄縣選取了兩所有特色的學校—蟠桃國民小學和興華高中。
蟠桃國民小學的邱瓊霈老師選擇《帶箭的花鳧》這一課,給大家展現小學五年級課堂上現代文的學習,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現代文的學習,邱老師也注重與經典的融通。活動最後老師和學生與我們學員進行了更深層次的交流溝通。
隨後前往興華高級中學,校長鄒義昌剛從大陸交流返回學校接待我們團隊,鄒校長著重給大家介紹了學校的發展理念,其中所強調的世界教育、生命教育給給大家很多啟發。楊崴婷老師給大家展示示範課《狼之獨舞》。
五、專題講座與座談
董金裕教授講授「從積累到內化——談儒學的推廣之道」,聽董教授講座可以感受到一線老師注重經典與個體生命的聯結與董教授的所強調的「內化」是一脈相承的。他說到在當代推廣切合人情事理的儒學要注重揀擇經典篇目、務求易曉,也要做到切合當代、融入生活。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在退休後不僅擔任協會秘書,還同時兼任北一女和中山女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課程。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是臺灣地區非營利的社會民間團體,由余光中先生發起成立,以提升國文教育教學品質,傳播中華文化思想精髓,促進海內外華文教育交流為宗旨。段老師給學員們著重介紹了協會的定位和緣起,也分享了三十多年一線教學的經驗。
團隊中在海澱區負責傳統文化教育相關課題的老師向段老師提出了疑問,「大陸從臺灣引進的《中華文化基礎教材》很好,可是內容太多、難度較大,傳統文化教師怎麼能快速成長可以很好的上課?」段老師回應到要在學校裡挑選骨幹教師,專門講授、逐步帶動,增加磨教材和磨課的時間可能就成為國學老師在現行體制下成長的空間。
來自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建國中學退休國文教師、原《中國時報》主筆朱賜麟「以國文教育中的文化慧命」為題分享了文化經典教育的臺灣經驗,他提出在近代課程變革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文教學關係著文化傳承使命,國文課程應兼具訓練語文能力、啟發文學情誼和涵養文化思想的三個教育目標,後者更是重要,而這就需要我們用經典教育去實現。他還綜合介紹了臺灣文化基本教材從1962年至今在課綱中的變化,我們從中看到臺灣也走過一段波折的道路。他親身經歷的臺灣國文教育課綱修改過程更是讓大家看到臺灣老師對經典教育的溫情與敬意。
====================================
(感謝您關注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如果您尚未關注,歡迎點擊標題下方藍字「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