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現狀:教學方式呆板 被稱高四語文

2020-12-16 搜狐網
  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等名師也都上過大學語文課。業內認為,老師個人的水平也對課程起著重要作用。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課改為選修課,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大學語文的存廢與改革也再次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

  其實,人大並不是國內第一所將大學語文由必修變為選修的高校。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公布的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顯示,在全國91所高校參與的調查中,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僅有34.8%,課時也在逐漸減少,超過八成任課教師對大學語文的前景表示擔憂。

  可以說,「邊緣化」已成為近些年大學語文課程發展不爭的事實。但不可否認,很多高校和學者也在為大學語文課程的發展做著積極的努力。對處於尷尬境地的大學語文而言,「變則立,不變則廢」似乎已成為大家的共識。

  大學語文是「高四語文」?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課改為選修課引起社會熱議。在今年北京高考改革增加語文分值的背景下,人大的做法難免引發質疑。人大校方曾表示,該校之所以做出如此調整,是因為學生對這門課熱情不高,多次課程測評的綜合排名都排在倒數第二位。

  其實,在人大之前已有很多高校將大學語文由必修課改為選修課,甚至取消。今年年初,湖北省大學語文研究會公布的大學語文課程現狀調查顯示,在全國91所參與調查的高校中,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的僅34.8%,62.5%的高校大學語文課時在32個或更少。有專家稱,實際把大學語文作為必修課的高校比例肯定沒這麼高,還有很多高校甚至沒有大學語文課。

  記者調查發現,近年來大學語文課一直飽受非議。有人直言大學語文是「高四語文」,教授內容和教法與中學沒有太大區別,所以備受學生冷落,學校開課的熱情也不高。北京某理工類高校的畢業生小李就向記者表示,他大一時上的大學語文課就是老師照本宣科,後來上課的人越來越少,即使去上課也偷偷幹別的事。當然,也有一些高校學生表示,上大學語文有很多收穫,如增強了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和修養等。大學語文課質量參差不齊。 

 大學語文課程教材五花八門

  據記者了解,以北京地區高校為例,把大學語文設為必修課的高校屬少數,有的學校只是將部分專業設為必修課,而且是否開設由院系自己決定。很多高校則有大學語文選修課或閱讀、寫作等相關選修課程。在開設大學語文必修或選修課程的學校中,該課程一般上一個學期,2個學分,大概32個課時。授課教師主要為各高校中文系的教師。

  記者採訪了解到,從教材來看,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可謂五花八門,有統計稱,有幾百種甚至一千多種不等,編寫思路也有很大不同。記者發現,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大學語文革教材,有的按照文學史脈絡來編寫,有的則按愛國、青春等專題來分類,還有的按記敘文、議論文等文體來編排。「老師們大多自己選擇教材,也有的老師不用教材。」一位不願具名的高校教師告訴記者。

  教育部全國高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當時全國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中,由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各種版本的《大學語文》約佔市場的30%;南開大學陳洪主編的《大學語文》、南京大學丁帆主編的《新編大學語文》、東南大學王步高主編的《大學語文》、北京大學溫儒敏主編的《高等語文》等5種教材佔市場份額的15%,其餘55%為其他品牌的教材。

  專家分析,目前高校對大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有的老師會上成文學作品鑑賞課,有的老師則側重於應用習作。大學語文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是語言能力,也存在爭論。老師不一樣,學生群體不一樣,課程發揮的空間就很大。「這是優勢,也是劣勢,這是大學語文遲遲沒有發展成一個學科的重要原因。」 

 多種原因造成大學語文「邊緣化」

  從1978年至今,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經歷了持續三十多年的發展,期間探討與爭論不斷,但目前仍沒有發展成一門學科。

  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處長洪大用曾表示,人民大學自2007年在全校恢復建設「大學漢語」必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設,2個學分。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學校發現課程教學中存在著目標定位不清晰、與專業教育脫節、教學質量不均衡、師資力量不足、學生滿意度不高等多個問題,甚至淪為「高四語文」。人大「大學漢語」課程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其他高校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目前大學語文的"邊緣化"境地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解釋,「首先是全社會對母語教育的不重視,包括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不重視;其次,上世紀80年代大學語文興盛時,它是一個相對新興的學科,那個時期選修課也比較少。而素質教育推行以來,大學裡增加了類似"中國文學名著作品選讀"的課程,這些課程分散了學生的興趣點;最後,很多大學語文的授課方式、教材等確實存在一定問題。」

  另一方面,雖然大學語文在高校不是很受學生歡迎,但人民大學文學院2009年對幾所高校的調查問卷結果顯示,約80%的被調查學生認為高校開設母語教育課程是必要的。學生對語文教育確實也有著一定需求。如何讓大學語文課擺脫中學語文的影子,更加符合學生的期待,就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高校課堂  課堂一 希望給學生 「大語文」的觀念  學校代表:北京大學

  課時介紹:大學語文也曾是北大的必修課,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等名師都上過這個課。據了解,目前大學語文在北大仍然較受重視,是中文系12門主幹基礎課之一。但就全校而言,大學語文已由必修改為選修,每年春季學期開設一或兩個班,2個學分,一周2個課時。明年9月,北大將針對理工科的大一學生開設大學國文必修課。

  「目前高校的大學語文課都不是很"景氣"。北大每年本科生有近三千人,但選大學語文課的不超過200人。人多的時候我們會有兩個老師上課,人少的時候就只有一個老師。老師都是中文系的,現在已經換過幾個老師來負責,怎麼講課全由老師來決定。」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透露,明年9月,北大將針對理工科的大一學生開設大學國文必修課,目前正在編寫教材。

  「現在大學語文背負的東西太多了,人們希望大學語文能把中學語文沒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這是非常不現實的。」漆永祥認為,大學語文不應該是單純的文學鑑賞、語言或者文化知識,而應該在綜合的情況下有所側重。「雖然學校已有很多與語文相關的選修課程,但我們認為大學語文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我們希望給學生一個"大語文"的觀念,對他們進行理念上的引導,逐步形成自身的語文素養。」

  漆永祥強調,個人的語文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大學語文課程的作用和影響不是立竿見影的,重要的是方法的引導。「當然,老師也會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增強學生的技能,如以小作業的形式加強理工科學生的寫作能力。」

  課堂二 通過「融合」實現語文能力的培養  學校代表:北京外國語大學

  課時介紹:目前,北外沒有大學語文課,但在公共選修課裡有中國文化模塊,裡面包括中國文化史、當代中國大眾文化、老子莊子選讀、佛教與中國文化等十幾門課程。學校規定,外語專業的學生都要這個模塊裡至少選一門課程。

  「2007年我們做本科生培養方案時討論過是否開設大學語文的問題。北外有很多外語專業,最早我們是通過外語來學外國文化,把世界介紹給中國。現在,我們把讓世界知道中國也當成自己的任務。學生很多時間都在學外語和外國文化,所以他們還是挺期待中國文化課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金利民說。

  「說到母語能力,第一是語言能力,第二是對本國文明、文化的認識能力。我們覺得把提高漢語語言能力的任務放到大學教育裡來講不是很適合,其實這應該放到中學裡來提高,這是與整個教育環境相關的。我們覺得大學階段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很重要。於是就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而是設置了中國文化模塊。」

  金利民進一步解釋,語言文字總是和思想結合在一起,北外將慢慢探索在通選課中提高母語能力,如在一些課程中加入報告、討論等環節,鍛鍊學生的母語口筆語表達能力。「大學生的語文能力確實有待提高,但通過大學語文這樣的課程來實現,未必是最佳選擇。我認為語文能力的培養在中學中是顯性的,在大學中應該是隱性的,通過融合到其他課程的教學目標中來實現。」

  課堂三 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角度閱讀  學校代表:北京某理工科類大學

  課時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一直將大學語文作為全校必修課。近年學時由72個逐漸減少為32個,去年學校還把全校必修改為文科必修。

  11月19日,記者來到該理工科大學時,正趕上文法學院老師馮老師為英語和廣告專業的大一學生上大學語文必修課。課堂上,馮老師正在為學生講授曹禺的《雷雨》,他通過對劇本的講解,引領學生進行人物分析,闡釋《雷雨》的主題,並不時與學生互動。在講課過程中,馮老師並沒有對人物或主題下結論,而是通過文本分析及引述評論家、作者的觀點來引導學生思考,力求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他還為學生播放了兩部《雷雨》話劇的視頻片段,讓學生辨別哪一部劇的演員形象更符合原著。

  正如很多大學課堂一樣,這節課上很多學生都在認真聽講,一位英語專業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課與中學語文課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老師會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角度來進行閱讀。「雖然我很想讀老師推薦的文學作品,但專業任務很重,課後很難有時間來閱讀。」

  「在我看來,大學語文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審美教育。大學語文應該有一個問題意識,這樣才能像打井一樣往深處打下去。」馮老師說,他對大學語文的發展也感到很焦慮,總覺得路越走越窄了。「現在大學語文沒有學科歸屬感,大學裡專職講大學語文的基本沒有,大都是中文系老師授課。很多老師是把專業研究甩一點給大學語文,像是帶上它一塊玩。而且,大學對老師的考核是專業科研、論文,做大學語文的教師體現不出業績來,也就沒有什麼動力。學生也一樣,覺得學得再好也沒用,所以不會上心。」

  【大學語文大事件】

  1904年

  癸卯學制,規定國文科為高等學堂(大學預科)必修科,大學堂(本科)「隨意科」(選修課)。

  1913年

  民國教育部頒布《大學規程》,亦規定國文為預科必修課。

  1929年

  民國教育部再次頒布《大學規程》,規定國文為「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後大學國文逐漸演變成「大一國文」。

  1952年

  國內高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中斷了近三十年。

  1978年

  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並與華東師範大學聯手重新編定了大學語文教材。其後幾年裡,國內部分高校也相繼恢復大學語文教學,並設為必修課。

  上世紀80年代

  大學語文發展進入一個小高潮。

  上世紀90年代

  不少高校開始將大學語文從必修課變為選修課,並減少學時。

  1996年

  原國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條件的學校,要為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並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手段」。

  2006年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2007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函,建議各地教委、部屬高校「結合本地區、學校實際,認真做好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後,北大、南開、清華、北航、華東師大等學校馬上採取行動,把大學語文列為除中文系以外的學生必修課。

  2013年

  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在此前後,陸續有高校將大學語文改成選修課)

  D06-D08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孔悅

中國人民大學幾名畢業生在離校前「拜別」孔子像。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

  大學語文「五宗罪」  1、教學質量不均

  大學語文課程中,老師的談吐、學識、個人魅力往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上過大學語文課的學生表示,在實踐教學中,同樣的課有的老師上就非常受歡迎,有的老師講則學生缺勤多。老師個人的水平對課程起著重要作用。

  2、教學方式呆板

  不少學生對記者表示,高校的課堂應該是活躍的、互動的、有思想觀念碰撞的,大學語文課亦如此。但他們所上過的大學語文課,就是老師從頭說到尾,灌輸式的教育讓他們不感興趣。

  3、班級規模太大

  目前國內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經常是公共課,一般都是一二百人的規模。「美國一些大學的寫作型通識課程一般都是20人以內,沒有超過30人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金利民認為,要想保證語言教學的效果,應該採取小班教學。

  4、師資力量不足

  寧波大紅鷹學院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何二元指出,中國的師範教育沒有專門的大學語文師資培養系列,大學語文課的教師九成就是中文系老師,所以他們很容易講成文學。而剩下的一成往往是語文教育專業的老師,所以就容易講成「高四語文」。

  5、教材內容陳舊

  「講大學語文總要有所依傍,以文選的方式來編寫教材沒有什麼錯。但是一些大學語文的教材所選文章陳舊,和現實不搭,有的甚至類似中學風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認為,大學語文教材不必過分強調文學性,也不應該再追求字詞句,而應該把人類最精粹的東西選到一塊,讓學生感受到人類情懷,乃至人格教育。

  名家觀點  大學語文應該教什麼?

  我個人認為,天下文章一分為二,一是實用文,一是藝術文,母語教育就是用實用文學習母語規範,用藝術文學習母語藝術。大學語文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用應用文和藝術文來進行教學,回歸到聽說讀寫。

  重開大學語文30多年來,大學語文不斷遭受外界的衝擊,首先是「大學人文」對大學語文的衝擊,第二次是「大學文學」對大學語文的衝擊;第三次是應用寫作對大學語文的衝擊。

  我預測下一個對大學語文造成衝擊的將是「通識教育」。如果說,應用寫作取代大學語文主要是高職院校面臨的危機,那麼通識教育取代大學語文將是本科類院校所面臨的危機,而且越是重點院校,通識教育開展得越普遍,危機越嚴重。人民大學將大學漢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程,可以看作是這一衝擊的顯現。

  —何二元,寧波大紅鷹學院大學語文研究所所長

  我認為「大學語文」主要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是對民族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特別是把以往可能在應試教育中喪失了的興趣重新激發起來,讓學生體味語文之美,人文之美,培養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應當把興趣的培養放到重要的位置。同時,不應當忘記「大學語文」還是「語文」,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上課應當扣著「語文」能力來講,做讀寫訓練。我不太贊成把「大學語文」上成一般的文學欣賞課,它是一門綜合課。

  —溫儒敏,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域外經驗  母語教育在大學教育中佔重要地位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香港和臺灣,母語教育在大學教育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並以納入必修課體系的方式予以制度上的保障。

  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明尼蘇達大學均設有面向全校本科學生的母語教育課程,這些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寫作能力,都是公共必修課。其中,哈佛大學的Expository Writing(闡釋性寫作)課程和普林斯頓大學的Writing Seminar(專題寫作研討)課程都是學校唯一面向全校本科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

  臺灣大學和臺灣政治大學都設有母語教育的專門課程,臺灣大學設有「國文」課程,臺灣政治大學設有「中國語文」課程,在大學本科一年級開設,均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課。臺灣大學的「國文」課程,分兩學期開設,每學期3學分,共計6學分。

  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均面向全體本科學生開設漢語教育課程,且均為全校或大部分本科生必修課程。香港大學學規規定:所有本科學生要取得畢業資格,須修習3個學分的「中文進階」類課程。

  (選自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高校母語教育亟待加強—基於海內外十餘所高校的調查分析》)

相關焦點

  • 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與反思(之一)
    語文教學的現狀究竟如何,語文教學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究竟有多大的作用,語文老師似乎對這些並不是很清楚。我們每天就像拉磨的驢子,不停地繞著磨道轉,我們根本不去思考這樣做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 臺灣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
    這一番話引發大陸文化教育界的深思,使在當代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海峽兩岸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在寶島臺灣,中小學語文課本裡是怎樣呈現傳統文學經典的?圍繞這一話題,新華社駐臺記者走訪了島內教育管理單位、一線教學工作者以及學生家長。
  • 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的思考之二 對語文教學實踐性的認識
    語文教學的根本就是培養學生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的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就我們目前的課堂教學來說,根本達不到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目的。我們發現,中國學生語言能力嚴重不足,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真正能夠使用語言準確表情達意的並不多。我們語文考試雖然把寫作放在一個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們在作文評價上面,卻並不是很到位。同時,語言能力不僅僅是語言問題,還有對語言所反映的事物的認識問題。所以,要解決語言問題,就要解決學生的認識問題。
  •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具有哪些作用?
    無論是小學啟蒙階段,還是初中繼續教育,亦或者是高中、大學的繼續學習,語文都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語文涉及到的內容都比較多,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所以要提升對學生語文科目的教學水平。
  • 小學語文複述教學研究情報綜述
    ,1983(2)[4]蔡燕屏.在語文複述訓練中培養學生思維初探[J].語文學刊,2008(9)[5]餘蔓.淺談複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意義[J].新視角,2012(3)[6]江洋 張承鳳.小學生複述能力培養初探[J].語文建設,2019(5)[7]謝蕾.複述的策略:指向學生語文素養共生[J].教育視界 智慧教學,2019(5)[
  • 劉望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互動教學方式的探索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互動教學方式的探索嶽陽縣一中集英學校   劉望華
  • 回歸語文本質 強化語文實踐 ——2015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交流活動綜述
    隆冬中的山城重慶,迎來了兩岸四地的小語精英,大家共聚盛會,漫道小語教學,同根同源的八方賓朋共話小語情。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段宗平主持了開幕式,重慶市九龍坡區教委書記王遠玲女士致歡迎辭。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馬建華先生和重慶市教育學會會長鍾燕女士致辭。馬建華秘書長以簡短的致辭表達兩岸四地與會者的心聲:讓語文教學回歸課程本質,使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得能」,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 河南大學生群體對語文語法教學認知度調研
    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度比較高,在方方面面都給予了大學生許多優先的機會以及優質的商品和服務。大學生在享受社會給予的便利時,也在接受社會對他們的基本要求。大學生要具備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紮實牢固的知識基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關注國家大事。在語文教學不太受重視的現狀面前,不同群體對漢語語法是否有全面的認知?大學生群體又對漢語語法了解多少?
  •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語感培養的現狀
    目前,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對語感的培養還是比較欠缺的,所取得的效果也差強人意,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語感培養在理論層面和知識素養方面的了解比較欠缺,教師的語感培養意識還比較淡薄。我曾在實習的學校和一些在校教師諮詢了解關於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的情況,發現大部分教師對於語感這一概念並沒有深入的理解,只有一些淺顯的認知,並且沒有在自己的語文教學設計中過多的設計關於語感培養的內容,大部分教師還沒有意識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感培養的重要性。第二,教師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問題。
  • 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策略研究
    識字教學如果教不好,將影響到學生的終身發展,現在好多學生大學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學識暫且不談,就是把基本的漢字寫好都很困難,一篇公文裡錯字連篇。所以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要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開展好識字教學,不能讓承載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方塊字被人們淡忘。可以說,很多人不會使用、不會寫漢字源於小學語文教學的失敗。
  • 教育時評: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還需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
    從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監測的結果看,四年級、八年級學生語文學業表現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81.7%、79.3%,與2016年即上一輪語文監測相比總體保持穩定。近三成家庭處境不利學生在語文學業表現上實現「逆襲」,取得較好成績。這一數據表明,我國中小學普遍重視語文教學,大部分學生語文學業成績達標,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調查顯示大學學生拼命學英語 語文教育處低谷
    學生投入大量精力學外語卻不能準確使用母語,好幾所高校只有一兩位老師教語文  調查顯示大學語文教育仍在低谷  現在的大學校園存在一個怪現狀:許多學生投入大量精力學習英語,卻不能準確熟練地使用母語。  據賀陽介紹,在6所高校中,只有1所學校將該課程列入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課,還有1所高校的「大學語文」僅屬個別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其他4所高校的「大學語文」都只是由學生自行選擇的公共選修課。  「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是導致『大學語文』課難以成為全校必修課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 動態|回歸語文本質 強化語文實踐——2015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交流活動綜述
    馬建華秘書長以簡短的致辭表達兩岸四地與會者的心聲:讓語文教學回歸課程本質,使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得能」,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來自兩岸四地的嘉賓代表潘志明先生、劉筱玲女士、吳敏而女士、陳先雲先生、徐輝先生、鄧沁泉先生共同為大會剪彩。
  • 關於語文教學中加強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提案-答覆函
    《答覆函》稱,教育部高度重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教材建設、考試選拔制度制定、師資建設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和交際素養,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專門指出了口語交際的培養目標:「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並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專設「口語交際」板塊,明確義務教育各學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 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
    語文不同於品德、科學、音樂、歷史等學科,她有自己的特性,她是浪漫的、形象的、詩意的、生動的、豐富的。她有自己的詮釋方式,她有特有的處理形式。語文老師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要讓自己、讓學生用語文的眼光、用語文的思維、用語文的方式來解釋,來表現,來處理我們的生活。
  • [名師課件]資訊時代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對資訊時代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認為閱讀教學要講究生動性、創造性、主體性、開放性。受網絡文化薰陶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和閱讀習慣都與以往的學生有很大不同,這種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正在改變著人們傳統的學習和思維方式,信息化社會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那麼,面對這樣的學生,這樣的信息環境,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應如何開展呢?
  • 語文教學現狀的反思之三 語文教學與語言的學習使用
    各位,我們每天都在上語文課,我們是否思考過我們語文課的效果如何,我們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學習語文究竟有多大作用和意義。許多老師可能會說,有效果呀,我們每天都在分析講解,我們每天都在帶領學生分析理解文本,學生理解文本了,我們語文課不是就有效果了。但是,如果我們問,學生理解文本之後呢?
  • 2020年秋季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計劃
    2020年秋季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計劃這些學生需要幫助他們培養語文學習習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三、教學目標  1.認識250個字,會寫250個字。  2.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繼續練習用鋼筆書寫正楷字,學習用毛筆寫字。  3.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要求背誦的課文、段落。
  • 淺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
    [摘 要]新課改的初中語文學科目標已經體現出了多元化的教學要求,要求從知識與能力到過程與方法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從多元化教學的基本理念分析,以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事例探討多元化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把控教學過程,並於新的多元化教學之中為學生建立多元的評價標準。
  • 回歸本義是開啟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
    根據教育部通知,今年9月起,全國小學和初中的起始年級將統一使用教育部組織編寫的「部編本」語文教材。9月新學期一起啟用的還有歷史和道德與法治教材。這些現在已成為幼兒教學內容,但卻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回歸自然與社會的本義。  一是自然本義。所謂「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可見,語文首要的任務就是教人識字說話,而基礎的就是從認識自然開始,包括天地和人體自然,這對於初學語文的孩子們說,字圖並茂的漢字,最能激發學習的興趣,這也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更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漢文字的起源及象形、圖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