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現狀究竟如何,語文教學給學生帶來了什麼。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究竟有多大的作用,語文老師似乎對這些並不是很清楚。我們每天就像拉磨的驢子,不停地繞著磨道轉,我們根本不去思考這樣做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走進語文課堂,我們所能聽到的,看到的語文課堂都是老師在那裡不停地講,問,學生在配合著老師來上課。教師在課堂中千方百計要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但是,大多數學生似乎並不買帳。聽不懂的東西,他們仍然還是不懂。我們常常聽到一些老師在課後也這樣抱怨,「這些學生太笨了,那樣簡單的問題就是不懂!」其實,我們並沒有去思考我們的學生為什麼會這樣笨?使學生笨還是我們老師的教學本身就有問題?我們卻沒有去思考為什麼我們千方百計要學生理解,他們卻不能理解呢?
學生和老師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他們的思維很難與老師達到同頻共振效應。因為文本都是生活的反映,都是作家思想感情與認識的反映。學生的生活閱歷,生命體驗與作為成年人的作家有巨大的差距,學生進入不到作者的生活中,進入不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很難體驗到我們體驗到的。同時,學生與教師之間也有巨大差距,所以他們是不可能體會到老師體會到的,認識到老師所認識到的。
語文終究是語言的藝術,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當我們的學生沒有類似的生活體驗,沒有類似的生命體驗,自然,他們很難真正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
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教學定位為語言的學習與運用,語文核心素養也把語文核心素養定義為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文化的傳承,文學欣賞四個方面,而語言的建構是語文核心素養的根本。
那麼語文教學的有效與否,就應該以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標準,課堂教學也以是否有效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前兩年,就韓軍老師的《背影》一課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與爭議,反對者認為韓軍老師背離了文本,是對文本的過度解讀。其實,如果要我們體會父子情深這一主題思想,因為學生多少有這樣的生活經歷與體驗,所以,他們很容易能夠體會到。但是,如果我們要學生體會韓軍老師所講授的生之悲,死之影,那麼學生就很難體會到這樣的東西了。
所以,韓軍老師《背影》一課,真正的問題不在朱自清《背影》是否有這樣的思想情感,主要的問題還是作為成人的韓軍老師,他的生活閱歷,生命體驗遠比學生深刻,豐富。韓軍老師能夠從文本中解讀出這樣的主題思想我們並不奇怪,因為文本中的確也有這樣的思想存在。我們不能否定韓軍老師對文本的解讀,關鍵是我們的學生是否能夠從中絕讀出韓軍老師的解讀結果,這是值得追問的。
語文課程的目的是學習和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它背後是語言所代表的事物,代表的生活內容,代表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習語言,不僅僅是要學習語言符號,關鍵還是要在學習語言符號的同時,學習語言背後的生活內容,了解語言的內在的含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言的學習要與對生活的認識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