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漢語又比英語 更比跨文化!各校中外參賽學子:外語不只是語言技巧

2020-12-12 東方網

比漢語又比英語 更比跨文化!各校中外參賽學子:外語不只是語言技巧

時間:2019/11/11 8:47:31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徐瑞哲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蒙古的小光、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林世航、巴西的馬浩然、緬甸的開存、馬來西亞的張媛琪、馬拉威的李贊,這6人組來自四大洲,堪稱跨國版的"老友記"。10日下午,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他們代表上海大學登上"『雋永詩文,友誼之歌』——上海市2019年留學生中國詩文誦讀大會"舞臺。男生紅黑色調、女生藍白色調,身著6套"漢服",聯手演繹名為"詩話中國"的參賽節目。

這邊比的是外國人說中國話,那一邊比的卻是中國人說外國話。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經過兩個比賽日的複賽角逐,10支高校代表隊正在決賽中比拼。與學漢語更學詩文的高階要求一樣,他們也在擁有嫻熟語言技巧的基礎上,追求著比純語言能力更深層的跨文化能力。

"如果老外說:『I like Chinese food』,那麼你不僅可以介紹中國八大菜系,更能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講清楚為什麼中國地大物博擁有如此眾多的各色菜式……"上外副校長查明建教授認為,就像中文系不是在大學裡學語文,外文系也不再僅僅教與學"聽說讀寫譯","全球化新時代,我們不能僅僅培養語言技能人才,而應更深刻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中國詩,彈唱群舞書法皆可】

與前幾組選手的誦讀方式不同,上大三男三女的組合,也將中國詩文與中國文藝組合起來。"在中國,詩可以歌,也可以舞,還可以書……"因此,來自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來滬留學生,從《敕勒歌》到《水調歌頭》,將近10首古詩詞進行了"串燒",還穿插了彈唱、群舞以及書法等不同的詩歌表現形式。他們運用標準的普通話、恰當的肢體語言,既用電子琴演繹《明月幾時有》,也用捲軸呈現"思無邪"三個正楷。

來自上大國際交流學院的帶隊老師顧琛,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由於學校實行三學期制,留學生們第二天就要迎來大考試,但他們愛著中國語言和中華文化,為這場『期末大賽』準備了整整一學期。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大隊在誦讀大會第一部分《古韻》中就獲得全場觀眾投票器的最高分,最終拿下全場6個最佳表演獎之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誦讀大會共吸引了滬上18所高校的300餘名留學生報名參加,經過初選和複選,最終13所高校選送的18個節目進入現場展演環節,參演學子來自30餘個國家和地區。從古韻(江南)、風尚(華夏)到踏浪(歲月)、逐夢(時代),全場四大篇章餘音繞梁。結果,由華東師範大學選送的《生如胡楊》、《臨江仙》,華東理工大學選送的《春》等3個節目榮獲含金量最高的最佳人氣獎。

【"文武斌",對文化差異更有敏感性】

與此同時,中國學子學外語也上了層次。"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是什麼之王?""埃塞爾比亞在非洲的什麼方位?""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哪個不是綠茶?"……在經過文化知識方面的全英文"快問快答"考驗後,8號代表隊同濟大學3名學子,又以情景述評方式向評委們發表了關於"公共外交"的長篇見解。

這還不是上海市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的全部,他們還要隨機抽取一道"講述中國故事"的考題。在現場,同濟隊抽到的英文題幹,關於學漢字:"漢字被認為是漢語學習中最難的部分,對於一個正在奮力學習漢字的外國人,你怎麼幫助他/她?"

隊中女生上前一步,舉出一個自己鄰居的名字。她用英語介紹,"在他名字中,有中國人取名常見的『斌』字,也就是『文武斌』。"在她看來,漢字的特色就是表音又表意,文武雙全、左右逢源,正是"斌"的蘊含與寄託——因此,幫助外國人寫好漢字,要從結構和語義上多分析,也要從傳統文化上去解釋。

"作為外語學習和使用者,應該多戴一副文化的眼鏡去觀察和思考,"上外賢達經濟人文學院指導教師林正奇,去年不僅成為"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上海賽區商務英語方向特等獎得主,也成為長三角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主持人,此番帶領周靜怡等大三大四學子參與決勝。他說,通過大賽歷練,她們對中外文化差異甚至衝突更加帶有敏感性,越發善於在日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

相關焦點

  • 「漢語國際傳播:跨文化視域下的語言與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舉行
    10月25日至26日,「漢語國際傳播:跨文化視域下的語言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校召開。      裴鋼在致辭中指出:「同濟大學能夠主辦以『漢語國際傳播,跨文化視野下的語言與文化』為題目的國際會議,我感到非常高興。
  • 英語+手抄報 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原標題:英語+手抄報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4月14日,2019雙語手抄報大賽在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啟動。大賽將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主題背景,廣邀全國各地中小學生,以各地、各行業、各領域 「追夢人」的角色,用手抄報的形式記錄時代變遷、描繪幸福生活、暢想美好未來。
  • 應用英語——英語語言文化學院2021年招生簡章
    上海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SICFL)是上海市最好的民辦高職院校之一,英語語言文化學院是首個二級學院,學生人數最多,師資隊伍優秀,辦學質量上乘;擁有2個市級教學團隊,3項市級(或外語教指委)教學成果獎,2門市級精品課程;3名「上海市育才獎」獲得者;英語專業和公共英語學生在上海市及全國高職高專英語技能大賽中屢屢獲獎。
  • 瀋陽外語大賽閉幕 海內外超30萬外語愛好者同臺競技
    以「在世界行走為瀋陽停留」為主題,旨在發現並培育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外語人才,打造城市品牌活動,促進中外文明互鑑,提升瀋陽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推進瀋陽深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為實現新一輪全面振興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 《漢語世界》與《英語世界》雜誌展開跨文化交際對話
    來自新聞出版、國際教育、英語教學、信息技術領域的6位中外專家匯聚一堂,從各自的專業領域出發,暢談當代中外交流、語言學習、跨文化交際的經驗;聚焦兩個《世界》,討論它們各具特色的文化價值,及它們所體現的時代精神。1.
  • 漢語教師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
    二、漢語教師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對漢語教師來說,學習跨文化交際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漢語教師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敏銳的跨文化意識的漢語教師才能正確理解文化的差異,有效而得體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從容地應對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和衝突。而且,漢語教師只有具有跨文化意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漢語教學的對象和內容,使漢語教學順利開展。3.
  • 樹立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能力,講好中國故事——湖南師範大學外語...
    通過創建賽事平臺提高高校英語教與學的有效性,推動英語教學實踐環節的發展與完善,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外語人才的需求。  湖南省教育廳高教處處長曾力勤指出,我國的文化發展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面對文化發展的新趨勢,中國將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的跨文化人才。舉辦跨文化能力大賽,對於檢驗高校外語教學的有效性,推動外語教學實踐環節的發展與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一名對外漢語老師總結的中外語言文化差異
    掌握一種語言並不僅限於學習語言本身,在語言教學和學習中,目標語的文化知識不但是培養交際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其本身也是教育的內容之一。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每位對外漢語老師的最終目的。因此,在課堂中教師結合日常生活,引導學生感受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有助於其邁開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
  • 學院解讀——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務外語學院
    、嫻熟的英語交際能力,熟知英語國家的文化,了解國際商務慣例,掌握各類洽談以及口、筆譯技巧,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熟練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本科畢業後繼續求學和求職競爭中更具可塑性和突出優勢的複合型專門人才。
  • 語言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文化的載體,民族豐厚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文化特徵都蘊藏在其中。大學英語教學也不可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和文化。
  • 第三屆湖南省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
    第三屆湖南省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開放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新時代更需要大量能夠參與中外人文交流、善於講述中國故事的國際化人才。11月20-22日,第三屆湖南省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在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
  • 北京語言大學:中外語言文學兩翼齊飛 學生發展寬泛且個性
    在2002年的時候,學校定名為「北京語言大學」。講到「北語」的歷史,可以說中國語言文學和外國語言文學這兩條河流匯聚成了北語的特色。所以,北語不僅僅是一個外語類院校,我們是一個語言類的院校,中外語言文學兩翼齊飛是北語的特色。介紹北語,我們還會常提到三個「唯一」。第一,北語是中國唯一一所以語言命名的高等院校,體現了北語的特色和優勢。
  • 如何成為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
    成為一名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1.語言知識與技能 教師應掌握漢語語音、詞彙、語法與漢字基本知識,並具備良好的漢語聽、說、讀、寫技能。 教師還應該至少掌握一門外語,熟練掌握外語的語音、語調、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並能夠運用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能力進行交流。
  • 學院介紹丨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漢語言文學(涉外文秘)學制四年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優秀的英語交際能力,系統掌握漢語言文學、秘書學、經濟學等方面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公關能力,能夠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勝任企事業單位、外資外貿公司、涉外文化機構秘書工作的複合型
  • 首屆外教社杯全國大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邀請賽成功舉辦
    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日益凸顯,新時代需要大量能夠參與中外人文交流、善於講述中國故事的國際化人才,他們既要具有中國情懷和文化自信,也要具備國際視野和較強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因此在外語教育中加強外語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成為新時代外語教育的新使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外教社杯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應運而生。
  • 最好的時光:對外漢語專業考研解析
    對外漢語≠外語+漢語對外漢語是一個獨立的專業,兼顧了東西方語言的特色與美麗。作為一門交叉應用型學科,它在課程設置上不同於一般大學中的語言文學專業。對外漢語專業要學習3方面的知識:文學、文化和語言。文學包括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文化包括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語言包括漢語、英語,還有語言學各分支學科的知識。
  • 李宇明、唐培蘭:論漢語的外語角色
    除優勢領域外,外語學習有時也涉及國家安全問題。當一個國家認為某國對它存在軍事、政治危害時,就會從國家安全出發,動員特定的人群學習某國語言。如美國2006年開始實施的「關鍵語言」戰略,把阿拉伯語、漢語、朝鮮語、俄語、印地語、日語、波斯語、土耳其語等8種語言列為「關鍵語言」,鼓勵美國公民、特別是國防和外事人員學習這些語言(5)。這些關鍵語言也可以歸入美國的「領域外語」範疇。
  • 漢語國際教育:架起中外交流的橋梁
    專門培養具有較深漢語言文化功底、熟練掌握英語,日後能在國內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師資,或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實用型專門人才。這個專業在中國語言文學類中屬於比較熱門的專業。 中國當代文學、文學概論、中國文化概論、外國文學、比較文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 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 湖南高校跨文化能力大賽高手雲集
    紅網時刻長沙11月24日訊(通訊員 張永濤 廖思茹 記者 賀衛玲)11月20-22日,第三屆湖南省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在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本次大賽由湖南師範大學主辦,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承辦。來自全省的43所高校選手參賽角逐。22日下午,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湖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
  • 李泉 | 視覺文化時代外語作為圖像符號的認知研究
    在視覺文化時代,外語學習者可以不直接通過人,而是通過計算機或手機軟體,包括QQ群、微信群、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體與軟體進行更多元化、更快捷、更密切的實時跨域交流,使視覺文化時代外語認知交流具有即時性、開放性和社區性的特徵。現代計算機網絡與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把世界緊密聯繫起來,讓全球化的跨文化交流形成了不可抗拒的時代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