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1/11 8:47:31
來源:上觀新聞 作者:徐瑞哲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蒙古的小光、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林世航、巴西的馬浩然、緬甸的開存、馬來西亞的張媛琪、馬拉威的李贊,這6人組來自四大洲,堪稱跨國版的"老友記"。10日下午,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他們代表上海大學登上"『雋永詩文,友誼之歌』——上海市2019年留學生中國詩文誦讀大會"舞臺。男生紅黑色調、女生藍白色調,身著6套"漢服",聯手演繹名為"詩話中國"的參賽節目。
這邊比的是外國人說中國話,那一邊比的卻是中國人說外國話。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外教社杯"上海市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經過兩個比賽日的複賽角逐,10支高校代表隊正在決賽中比拼。與學漢語更學詩文的高階要求一樣,他們也在擁有嫻熟語言技巧的基礎上,追求著比純語言能力更深層的跨文化能力。
"如果老外說:『I like Chinese food』,那麼你不僅可以介紹中國八大菜系,更能從文化地理學的角度講清楚為什麼中國地大物博擁有如此眾多的各色菜式……"上外副校長查明建教授認為,就像中文系不是在大學裡學語文,外文系也不再僅僅教與學"聽說讀寫譯","全球化新時代,我們不能僅僅培養語言技能人才,而應更深刻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中國詩,彈唱群舞書法皆可】
與前幾組選手的誦讀方式不同,上大三男三女的組合,也將中國詩文與中國文藝組合起來。"在中國,詩可以歌,也可以舞,還可以書……"因此,來自亞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來滬留學生,從《敕勒歌》到《水調歌頭》,將近10首古詩詞進行了"串燒",還穿插了彈唱、群舞以及書法等不同的詩歌表現形式。他們運用標準的普通話、恰當的肢體語言,既用電子琴演繹《明月幾時有》,也用捲軸呈現"思無邪"三個正楷。
來自上大國際交流學院的帶隊老師顧琛,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由於學校實行三學期制,留學生們第二天就要迎來大考試,但他們愛著中國語言和中華文化,為這場『期末大賽』準備了整整一學期。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大隊在誦讀大會第一部分《古韻》中就獲得全場觀眾投票器的最高分,最終拿下全場6個最佳表演獎之一。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誦讀大會共吸引了滬上18所高校的300餘名留學生報名參加,經過初選和複選,最終13所高校選送的18個節目進入現場展演環節,參演學子來自30餘個國家和地區。從古韻(江南)、風尚(華夏)到踏浪(歲月)、逐夢(時代),全場四大篇章餘音繞梁。結果,由華東師範大學選送的《生如胡楊》、《臨江仙》,華東理工大學選送的《春》等3個節目榮獲含金量最高的最佳人氣獎。
【"文武斌",對文化差異更有敏感性】
與此同時,中國學子學外語也上了層次。"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是什麼之王?""埃塞爾比亞在非洲的什麼方位?""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哪個不是綠茶?"……在經過文化知識方面的全英文"快問快答"考驗後,8號代表隊同濟大學3名學子,又以情景述評方式向評委們發表了關於"公共外交"的長篇見解。
這還不是上海市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的全部,他們還要隨機抽取一道"講述中國故事"的考題。在現場,同濟隊抽到的英文題幹,關於學漢字:"漢字被認為是漢語學習中最難的部分,對於一個正在奮力學習漢字的外國人,你怎麼幫助他/她?"
隊中女生上前一步,舉出一個自己鄰居的名字。她用英語介紹,"在他名字中,有中國人取名常見的『斌』字,也就是『文武斌』。"在她看來,漢字的特色就是表音又表意,文武雙全、左右逢源,正是"斌"的蘊含與寄託——因此,幫助外國人寫好漢字,要從結構和語義上多分析,也要從傳統文化上去解釋。
"作為外語學習和使用者,應該多戴一副文化的眼鏡去觀察和思考,"上外賢達經濟人文學院指導教師林正奇,去年不僅成為"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上海賽區商務英語方向特等獎得主,也成為長三角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主持人,此番帶領周靜怡等大三大四學子參與決勝。他說,通過大賽歷練,她們對中外文化差異甚至衝突更加帶有敏感性,越發善於在日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