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寒冬,為增進學生對學校二十四節氣課程之「大雪」節氣的感受,加深學生對二十四節氣和天氣、尤其和農耕的密切關係的認識。12月8日,良田小學五(1)、三(1)中隊5位老師,99名學生伴著一絲難得一見的陽光味道,徒步5公裡至銀川市金鳳區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涇龍小學參觀學習農耕文化。
學生分成九個學習小組,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涇龍小學校園,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農耕文化氛圍。農耕諺語——「冬天雪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即刻映入師生眼帘。
孩子們整齊有序地排隊參觀了《農業發展史》、《農耕工具》、《農作物》、《走進農耕》四個展室。通過認真聆聽小小解說員的詳細講解,良小孩子們了解了我國農業經歷了遠古農業、古代農業、傳統農業、近現代農業四個大的發展階段,知曉了遠古時代刀耕火種的艱難,古時候農耕文化的變遷,近現代科技農業的飛躍已經對未來農業的美好憧憬。
師生最感興趣的要屬於農具、農作物這兩個展室展出的古樸原始、略顯笨拙的各式農具,在引導老師和解說員的帶領下,近距離觀看、記錄、普及了農耕文明中播種、灌溉、收穫、加工、運輸五大農事常用工具。
孩子們感受到每一件農具的發明、製造、使用,都凝聚著我們祖先、我們前輩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從孩子們好奇的雙眼中,思考的表情中、忙碌的記錄中,無不透露出子們對農作物追根溯源的興趣,對農耕文明的探索。
最亮眼的是兩個展室觸手可及的「農耕智慧信息查詢系統」。好奇的孩子們在解說員的引導下,體驗了一下智慧、科技和農耕知識的融合。手指輕觸處: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灌溉、收穫、運輸、脫粒、稱重一系列農耕工具圖文並茂、詳細規範地呈現在你面前;糧食、油料、蔬菜、果類、蔬菜、飼料、藥用這些明目繁多的農作物清晰直觀地印入你腦海。孩子們指尖觸碰著現代智慧信息系統,思緒也許會飛揚到「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事稼穡文字描寫場面。
「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之根,傳統文化之魂 ,悠久而厚重、蒼茫而遼遠。回望歷史,我們的民族從遙遠的農耕原點走來 我們的祖輩從廣袤的農村原野走來,農耕文化觸及到了中華文化的基因……」這段厚重而優美的文字,告訴我們中國不僅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還告訴我們農業的發達與否,直接關係到十四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身為中國人的我們,身為農民子弟的孩子們,應該詳細知曉農耕文化,真正讓農耕文明「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
為了讓學生對農耕文化有更深的認識,12月10日下午三、五年級班組又齊聚一起,共同來談參觀學習的感受。在楊美容老師的主持下活動開展的非常順利,學生們都大膽地表達了此次參觀學習的學習感受,五年級惠老師更是在活動中給大家普及有關「井」和「蓑衣」的文化知識,讓大家受益匪淺,五年級和三年級的孩子們更是表現突出,站在大屏幕前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穫。通過學生的分享仿佛八腳眠床、太師椅、紡織機、農用機、水車、犁、耙、鋤頭等各種老式用具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每一個物件都活生生地向大家展現了農耕的生產與生活狀況,這些古老用具散發著傳統農耕文化的醇厚氣息,也讓在場的師生仿佛回到了舊時的田園生活。
鄧校長最後進行了發言總結並告訴孩子們隨著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也緊跟它的腳步,越來越多的傳統農耕用具及農家生活用具也開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更近距離了解的農作物、農耕工具,更讓學生以項目式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去體驗感受農耕生活。對於兩個年級的孩子來說都是獨特的體驗。從小組匯報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也相信通過農耕文化的學習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意義,讓同學們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堅定了大家要好好學習的信念。籤發:楊亞琴
審核:鄧曉娟
編輯:惠玉峰
微信製作:姚強
辦學理念:讓學校發展 讓教師成功 讓學生成才
校訓:再小的堅持也是力量;
校風: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教風:至誠高效 童心母愛;
學風:善思好問 愉悅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