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習農耕文化,傳承中華文明——記良田小學五(1)、三(1)中隊參觀學習涇龍小學「農耕文化」活動

2021-02-15 銀川市金鳳區良田小學

時值寒冬,為增進學生對學校二十四節氣課程之「大雪」節氣的感受,加深學生對二十四節氣和天氣、尤其和農耕的密切關係的認識。12月8日,良田小學五(1)、三(1)中隊5位老師,99名學生伴著一絲難得一見的陽光味道,徒步5公裡至銀川市金鳳區青少年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涇龍小學參觀學習農耕文化。

    學生分成九個學習小組,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涇龍小學校園,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農耕文化氛圍。農耕諺語——「冬天雪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即刻映入師生眼帘。

孩子們整齊有序地排隊參觀了《農業發展史》、《農耕工具》、《農作物》、《走進農耕》四個展室。通過認真聆聽小小解說員的詳細講解,良小孩子們了解了我國農業經歷了遠古農業、古代農業、傳統農業、近現代農業四個大的發展階段,知曉了遠古時代刀耕火種的艱難,古時候農耕文化的變遷,近現代科技農業的飛躍已經對未來農業的美好憧憬。

    師生最感興趣的要屬於農具、農作物這兩個展室展出的古樸原始、略顯笨拙的各式農具,在引導老師和解說員的帶領下,近距離觀看、記錄、普及了農耕文明中播種、灌溉、收穫、加工、運輸五大農事常用工具。

孩子們感受到每一件農具的發明、製造、使用,都凝聚著我們祖先、我們前輩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從孩子們好奇的雙眼中,思考的表情中、忙碌的記錄中,無不透露出子們對農作物追根溯源的興趣,對農耕文明的探索。

    最亮眼的是兩個展室觸手可及的「農耕智慧信息查詢系統」。好奇的孩子們在解說員的引導下,體驗了一下智慧、科技和農耕知識的融合。手指輕觸處:整地、播種、田間管理、灌溉、收穫、運輸、脫粒、稱重一系列農耕工具圖文並茂、詳細規範地呈現在你面前;糧食、油料、蔬菜、果類、蔬菜、飼料、藥用這些明目繁多的農作物清晰直觀地印入你腦海。孩子們指尖觸碰著現代智慧信息系統,思緒也許會飛揚到「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事稼穡文字描寫場面。

「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之根,傳統文化之魂 ,悠久而厚重、蒼茫而遼遠。回望歷史,我們的民族從遙遠的農耕原點走來 我們的祖輩從廣袤的農村原野走來,農耕文化觸及到了中華文化的基因……」這段厚重而優美的文字,告訴我們中國不僅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一,還告訴我們農業的發達與否,直接關係到十四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身為中國人的我們,身為農民子弟的孩子們,應該詳細知曉農耕文化,真正讓農耕文明「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中。」

      為了讓學生對農耕文化有更深的認識,12月10日下午三、五年級班組又齊聚一起,共同來談參觀學習的感受。在楊美容老師的主持下活動開展的非常順利,學生們都大膽地表達了此次參觀學習的學習感受,五年級惠老師更是在活動中給大家普及有關「井」和「蓑衣」的文化知識,讓大家受益匪淺,五年級和三年級的孩子們更是表現突出,站在大屏幕前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穫。通過學生的分享仿佛八腳眠床、太師椅、紡織機、農用機、水車、犁、耙、鋤頭等各種老式用具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每一個物件都活生生地向大家展現了農耕的生產與生活狀況,這些古老用具散發著傳統農耕文化的醇厚氣息,也讓在場的師生仿佛回到了舊時的田園生活。

    鄧校長最後進行了發言總結並告訴孩子們隨著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推進,農業機械化也緊跟它的腳步,越來越多的傳統農耕用具及農家生活用具也開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通過這次活動讓我們更近距離了解的農作物、農耕工具,更讓學生以項目式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去體驗感受農耕生活。對於兩個年級的孩子來說都是獨特的體驗。從小組匯報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也相信通過農耕文化的學習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意義,讓同學們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堅定了大家要好好學習的信念。

籤發:楊亞琴

審核:鄧曉娟

編輯:惠玉峰

微信製作:姚強


辦學理念:讓學校發展 讓教師成功 讓學生成才

校訓:再小的堅持也是力量;

校風: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教風:至誠高效  童心母愛;

學風:善思好問  愉悅向上;

相關焦點

  • 傳承農耕文化 貴安開心農場體驗實踐活動考察
    2019年10月20日,福建省教育系統關工委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晃、副秘書長吳選興、點閱助學服務中心主任朱有杯、理事趙輝達等人在貴安開心農場黨支部書記張連進的陪同下參觀調研了開心農場推廣傳承農耕文化的特色項目。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大國,農耕文明一直伴隨中華文明的歷史腳步。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
  • 南寧市江南區富寧小學踐行勞動教育 傳承農耕文化
    南寧市江南區富寧小學踐行勞動教育 傳承農耕文化 【時間:2020年11月18日】【來源:南寧日報】【作者:】【編輯:鄧達】南寧日報訊(記者陳媚 通訊員蔡雅芳)為拓展同學們的視野,保護、傳承好傳統的農耕文化,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11月13日上午,江南區富寧小學組織全校師生前往八桂田園開展
  • 推磨拉犁、壓杆取水,鶴壁50名少年體驗傳統農耕文化
    為了讓孩子們回歸自然,讓他們在親身實踐和動腦動手中學習古人智慧,感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魅力,8月9日,鶴壁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展了「體驗農耕文明 弘揚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研學遊活動。來自鶴壁市福田小學的50名學生參加了此次研學實踐活動。
  • 故鄉那一抹鄉愁 傳承好周口農耕文化
    耕田而食 「一頭牛」見證豫東大地的農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先秦民謠《擊壤歌》將農耕文明的樂趣描述的很自在: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開鑿井泉就有水飲,耕種田地就有飯吃。歌中「帝力於我何有哉!」甚至表達了不去羨慕「帝王權力」的思想,這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寫照,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
  • 走進紅色文化 傳承文化內涵 ——惠安小學三(4)中隊暑假社會實踐活動
    大小新聞客戶端8月10日訊(記者 張丞 通訊員 楊雪娜) 為積極響應「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的號召,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黨史、激發愛國熱情,近日,惠安小學三(4)中隊的隊員們參觀了煙臺西炮臺國防教育公園,在這裡走進紅色文化,傳承文化內涵。
  • 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別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包括三省三十多個縣市,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地理單元。這裡民風淳樸敦厚,素有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社會文化風尚,悠久的地域文化傳承煥發出熠熠的人文光彩,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
  • 南寧市民主路小學:踐行勞動教育 傳承農耕文化
    11月14日,南寧市民主路小學佛子嶺路校區二年級三班陸雨萱小朋友在廣西南寧市青秀區有機水稻培育基地舉著剛獲取的獎狀歡呼雀躍著。同學們表示,通過這次實踐活動,能夠親身感受糧食從種植、收穫、加工的過程,並最終通過各種烹飪方法成為餐桌上的米飯、米粉、米糕等美食,對「粒粒皆辛苦」這句詩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 《農耕文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播種人物雕塑 農耕文化雕塑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
  •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在中華農耕文化中感悟勞動之美
    中華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勞作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蘊含著勞動的奮鬥之美、和諧之美、創造之美,是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 中華農耕文化蘊含著勞動的奮鬥之美 奮鬥是通往人類美好未來的階梯。勞動,是奮鬥永遠不變的底色。「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來固原探尋西北農耕文化的起源!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耕文明傳承了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工業文明滲透到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當一臺臺自動化的農機代替了傳統農具那些曾經陪伴了先民幾千年的傳統農耕工具就成了沉澱在人們記憶中的濃濃鄉愁西北農耕博物館位於寧夏固原市始建於2012年館內收藏有大量的傳統農耕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典籍資料等農耕文物
  • 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這兒的旅遊,追溯古今
    輝煌的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曾在農耕時代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農耕文明下,男耕女織,田園牧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也許是刻在基因中的傳承,不時被國人所嚮往。既然如此,不妨讓我們走進中華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雲丘山,一探歷史的窺密。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甚至表達了不去羨慕「帝王權力」的思想,這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寫照,反映了農耕文化的顯著特點。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勤勞樸實是聞名於世的,在土地上更承載了太多感情。人類餐桌上的一切都源於土地、源於耕作。周口作為豫東大地的「糧倉」,更源於農耕文化,農耕文明的標誌性勞動力之一就是耕牛,而「牛」則見證了周口的農耕盛事。
  • 開闢校園農場 傳承農耕文化
    日前,記者來到獲得南昌市最美「三風」校園稱號的南昌三中高新校區採訪,實地感受該校的「三風」建設成果,從操場到教室,從食堂到學生實踐基地,該校「三風」文化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崇善向上。學校還積極為學生搭建平臺,幫助學生發展興趣特長,讓學生學有所長,全面發展。
  • 泗陽:感受農耕文化培養節約意識
    8月15日上午,泗陽縣來安小學組織二十多名留守兒童參觀農耕教育博物館,讓孩子們了解農耕文化,從源頭上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培養孩子們勤儉節約的意識,爭做「光碟行動」的傳播者和踐行者。靶子、碾子、鋸子、刨子,這些幾乎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工具,在農耕時代都是隨處可見的事物。如今看來粗陋的石器,都是曾經最先進的農具。一件件飽含歷史的物件,一段段生動的講述,仿佛在孩子們的眼前展現了,扶犁耕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讓孩子們收穫很多。
  • 七彩夏日 星夢啟航——記金壇區未成年人暑期社會實踐系列活動
    important}為豐富未成年人暑期生活,金壇區文明辦組織開展2020年「七彩的夏日」系列主題活動,引導廣大未成年人開展有益有趣的活動,倡導學生崇尚科學、主動學習,過健康、安全、文明、快樂的假期。一是「體驗文化、科技益智」——未成年人科普教育活動。為提升青少年科技文化素養,區科協舉辦「拓展素質、感受科技」夏令營活動,組織科普小志願者到一號農場參觀農場有機科普館,學習農耕文化和種植文化。
  • 王本榮:追本溯源,細說平遙農耕文化.
    而每一種文化現象自身也是由無數的相互獨立、相互聯繫的文化元素所組成。在流布中不斷傳承、不斷演變、不斷發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反言之,各種文化現象也都有著時代的烙印。比如,我們說平遙文化,它也是多種文化現象相互作用,錯綜交織的綜合體。如晉商文化、禮制文化、吏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 鄉村遊最有意思的地方,走進時空隧道,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在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中原地區位於信陽的明港鎮新集村,有這麼一座博物館,能帶你走進時空隧道,讓你感受農耕文化魅力,記住通往故鄉之路,留住悠悠鄉愁。農耕文化體驗園,探訪農耕文化,展示鄉村面貌,感受最真實的年代情懷,這些傳統的手工業生產場所已經被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所替代,但是我們依然驚嘆於各族人民的智慧。
  • 在感恩與分享中進步,學軍小學「雷鋒中隊」薪火相傳37年
    這周一,學軍小學的同學們回到了校園,互相交流起自己的暑假生活。每一年暑假,學軍小學的同學們都會做不少有意義的事情,踐行雷鋒精神。比如今年,三(3)中隊的邱麒、趙天晴同學一起捐口罩給社區;六(5)中隊北極星小隊、向日葵小隊、小梅花小隊、陽光假日小隊前往雙浦插秧、務農,體驗農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