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8月15日上午,泗陽縣來安小學組織二十多名留守兒童參觀農耕教育博物館,讓孩子們了解農耕文化,從源頭上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培養孩子們勤儉節約的意識,爭做「光碟行動」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現場聲:好,孩子們我們看這幅照片,這幅照片講的是農民伯伯他們在剝玉米是不是啊?用手!對的用手剝。(現在)都是用機器打的很快就打出來了是不是?每一粒糧食都是通過什麼呀?辛勤的勞動,用雙手創造出來的,而且在這勞動過程中呢,常常飽受多少痛苦是不是?所以說,孩子們,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
靶子、碾子、鋸子、刨子,這些幾乎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工具,在農耕時代都是隨處可見的事物。如今看來粗陋的石器,都是曾經最先進的農具。一件件飽含歷史的物件,一段段生動的講述,仿佛在孩子們的眼前展現了,扶犁耕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讓孩子們收穫很多。
高雅慧:現在的機器比以前都要先進了很多很多,但是還是有農民伯伯,他們用這些工具在大熱天下勞作,他們非常辛苦,我就想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珍惜每一粒米都要做到不浪費,因為這是農民伯伯他們辛勤勞作得出來的。
來安小學教務處主任 韓豔:我們把這個七彩假日放在農耕博物館裡面,就是為了讓孩子去感受一下,在農耕手動勞動期間那種勞作的不容易,讓孩子從小播種一下辛勤勞作的這個種子,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讓孩子們在生活當中時刻記著節約糧食,節約資源。
在學校食堂裡,老師通過一碗米飯的由來,向同學們講述了,水稻從種植、管理、生長到收穫的過程,讓同學們了解米飯背後的故事,懂得了一粒米一碗飯,粒粒皆辛苦,並教育同學們要按需取餐。
現場聲:不管我們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面,我們盛飯一定要做到盛多少我們吃多少,吃多少我們盛多少,千萬不要浪費糧食。
通過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參觀體會,同學們紛紛表示,要愛惜糧食,不要浪費,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劉子翔:爸爸媽媽在我們小的時候,一直教導我們要「粒粒皆辛苦」,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盛多少吃多少,不要浪費,因為農民伯伯種的糧食都是用汗水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費。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學校表示,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將把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傳授給孩子,讓好習慣、好素質陪伴同學們成長。
來安小學教務處主任 韓豔:很多孩子在思想意識裡面,他已經淡薄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這種傳統美德,叫勤儉節約,所以呢我們利用這個假期的時間,帶領孩子們參觀我們學校的農耕博物館,讓孩子們去了解和體驗農民伯伯這種勞動的辛苦,我們現在這種生活來之不易,讓他們從小養成一種勤儉節約的一種好的習慣。
「誰知盤中餐,粒粒艱辛苦」這首古詩耳熟能詳,在行為上,我們也要努力實踐。從每一個人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以大人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實際行動,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種下節約節儉的,節儉養德的種子。
(泗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梁婷 趙閃 編輯/徐徐 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