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陽:感受農耕文化培養節約意識

2020-08-17 泗陽縣融媒體中心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8月15日上午,泗陽縣來安小學組織二十多名留守兒童參觀農耕教育博物館,讓孩子們了解農耕文化,從源頭上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培養孩子們勤儉節約的意識,爭做「光碟行動」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現場聲:好,孩子們我們看這幅照片,這幅照片講的是農民伯伯他們在剝玉米是不是啊?用手!對的用手剝。(現在)都是用機器打的很快就打出來了是不是?每一粒糧食都是通過什麼呀?辛勤的勞動,用雙手創造出來的,而且在這勞動過程中呢,常常飽受多少痛苦是不是?所以說,孩子們,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

靶子、碾子、鋸子、刨子,這些幾乎已經在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工具,在農耕時代都是隨處可見的事物。如今看來粗陋的石器,都是曾經最先進的農具。一件件飽含歷史的物件,一段段生動的講述,仿佛在孩子們的眼前展現了,扶犁耕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讓孩子們收穫很多。

高雅慧:現在的機器比以前都要先進了很多很多,但是還是有農民伯伯,他們用這些工具在大熱天下勞作,他們非常辛苦,我就想作為小學生,我們應該珍惜每一粒米都要做到不浪費,因為這是農民伯伯他們辛勤勞作得出來的。

來安小學教務處主任 韓豔:我們把這個七彩假日放在農耕博物館裡面,就是為了讓孩子去感受一下,在農耕手動勞動期間那種勞作的不容易,讓孩子從小播種一下辛勤勞作的這個種子,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讓孩子們在生活當中時刻記著節約糧食,節約資源。

在學校食堂裡,老師通過一碗米飯的由來,向同學們講述了,水稻從種植、管理、生長到收穫的過程,讓同學們了解米飯背後的故事,懂得了一粒米一碗飯,粒粒皆辛苦,並教育同學們要按需取餐。

現場聲:不管我們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面,我們盛飯一定要做到盛多少我們吃多少,吃多少我們盛多少,千萬不要浪費糧食。

通過老師的講解,和自己的參觀體會,同學們紛紛表示,要愛惜糧食,不要浪費,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劉子翔:爸爸媽媽在我們小的時候,一直教導我們要「粒粒皆辛苦」,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盛多少吃多少,不要浪費,因為農民伯伯種的糧食都是用汗水換來的,所以我們要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費。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學校表示,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還將把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傳授給孩子,讓好習慣、好素質陪伴同學們成長。

來安小學教務處主任 韓豔:很多孩子在思想意識裡面,他已經淡薄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這種傳統美德,叫勤儉節約,所以呢我們利用這個假期的時間,帶領孩子們參觀我們學校的農耕博物館,讓孩子們去了解和體驗農民伯伯這種勞動的辛苦,我們現在這種生活來之不易,讓他們從小養成一種勤儉節約的一種好的習慣。

「誰知盤中餐,粒粒艱辛苦」這首古詩耳熟能詳,在行為上,我們也要努力實踐。從每一個人做起、從每個家庭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以大人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的實際行動,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種下節約節儉的,節儉養德的種子。

(泗陽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梁婷 趙閃 編輯/徐徐 莊密)

相關焦點

  • 從體驗「農耕文化」到節儉意識的培養
    近日,本報針對小學生策劃開展的「半日農耕」活動,讓孩子們來到襄都區三義廟社區村史館,切身體驗並感受農耕文化,給他們帶來不一樣的生活感受,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孩子們從小就誦讀的古詩。以實物的方式言傳身教,讓孩子從小樹立節儉的良好品德,其內涵更為深刻、意義更為非凡。
  • 盆地意識與農耕文化
    生在海邊的就有海洋意識?有清一代,當其盛時,海岸線不僅從鴨綠江到北部灣,還要加上鄂藿茨克海以東廣大海域。滿州貴族有什麼海洋意識?他們的海洋意識就是閉關鎖國,自己不敢越洋一步,也不讓老百姓越洋一步。垂拱於北京紫禁城,成天出入脂粉陣與三千佳麗較勁,卻看不見海岸線外的一片天地,以為什麼葡萄牙西班牙尼德蘭比利時,莫非是人們臆造的誑語,就像他們吃缺額冒火耗一樣是編造出來的。
  • 江蘇泗陽遊、楊樹博物館、泗陽媽祖文化園、蘇北文化
    意楊產品觀賞區:領略意楊產品的多種用途,感受意楊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建設中所起的作用。這讓我想到我小的時候,家裡種楊樹苗主要為了賣錢,有的種在路邊或者自家地邊上或者地裡,等長到一定程度就賣掉了。我們農村楊樹的用處倒是沒有泗陽說的這麼高尚,我們農村用楊樹就是蓋房子時用的。
  •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河南省中牟一高:走進農耕文化遺產搶救館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1000餘名學生到閬中市天宮鎮 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近日,南充市實驗中學、廣安友誼中學實驗學校共1000餘名學生來到閬中市天宮鎮,開展農耕文化勞動實踐活動。當地有農耕文化博物館、菜園、素質拓展園等研學場所。其中,農耕文化博物館分農耕工具館、絲綢文化館、書房、鐵匠石匠鋪、農家廚房等12個展區,展出物品5000餘件,還有篾編、女紅、青瓦製作等傳統手工藝體驗項目,再現了川東北地區農村生產生活場景。研學活動中,學生們不僅觀看館內陳列的各類農耕工具,還參與體驗了古法榨油、製作玉米餅、種菜等農事活動。
  • 鄉村遊最有意思的地方,走進時空隧道,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在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中原地區位於信陽的明港鎮新集村,有這麼一座博物館,能帶你走進時空隧道,讓你感受農耕文化魅力,記住通往故鄉之路,留住悠悠鄉愁。農耕文化體驗園,探訪農耕文化,展示鄉村面貌,感受最真實的年代情懷,這些傳統的手工業生產場所已經被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所替代,但是我們依然驚嘆於各族人民的智慧。
  • 呂梁學院與東穀倉農耕文化實踐園共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揭牌
    黃河新聞網呂梁訊(田承順)經呂梁學院、呂梁東方餐飲集團共同努力,東穀倉農耕文化實踐園呂梁學院勞動教育實踐基地,8月5日在信義鎮任家溝村東穀倉農耕文化實踐園正式掛牌。
  • 成都華興街道冬季趣味運動會 重溫農耕文化感受親子時光
    「拋秧原來是這樣的,太有趣了……」12月6日,「愛成都·迎大運」2020華興街道「大美華興·再憶農耕」冬季趣味運動會在華興街道水岸花園運動場舉行。轄區居民歡聚一堂,領略華興風採,感受親子時光,共憶農耕文化。
  • 教育部要求開展節糧節水節電活動 培養節約意識
    教育部要求開展節糧節水節電活動 培養節約意識   從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開始,「厲行勤儉節約」絕不是放在口頭上,「全面納入課堂教學」也不只在通知裡,而要落實在具體實踐中、體現於日常學習生活中,才能引導廣大學生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本報派出記者深入基層,去尋找那些節約的好典型,鼓勵更多的師生以他們為榜樣,爭做節約先鋒。  10月13日,星期日,學校不上課。
  • 82.2%受訪者自感節約糧食意識強 00後意識超過90後和80後
    節約糧食體現了勤儉節約的美德,更有助於節約資源、可持續發展。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4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2%受訪者覺得自己節約糧食意識強,00後認為自己節約意識強的比例更高(84.1%)。96.2%的受訪者確認生活水平提高和勤儉節約不矛盾。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轉換和文明嬗變的一代人,有責任為留住根脈、記住鄉愁、傳承文化做些有益的事情。  中華農耕文化是指在中華民族所經歷的漫長農耕時代,農民、農村、農業創造、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悠久而厚重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
  • 體驗農事樂趣 品味農耕文化 這群大學生志願者攜手小學生共同成長
    長沙理工大學東黎漢文化社及服裝協會志願者還進行了漢服、嗩吶等傳統文化的表演。紅網時刻長沙12月22日訊(記者 周昂 通訊員 王馨瑤)為讓更多的學生進一步體驗農事樂趣,品味農耕文化,增強勞動意識,12月20日上午,長沙市天心區暮雲街道新村陽光志願服務中心開展「耕耘樹藝,農耕與你」農耕文化體驗活動。
  • 在中華農耕文化中感悟勞動之美
    中華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勞作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蘊含著勞動的奮鬥之美、和諧之美、創造之美,是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 中華農耕文化蘊含著勞動的奮鬥之美 奮鬥是通往人類美好未來的階梯。勞動,是奮鬥永遠不變的底色。「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 東源義合鎮舉辦「稻田文化節」 展示傳統農耕文化
    近日,東源縣義合鎮陽光綠源農場舉辦了當地第四屆稻田文化節現場熱鬧的割稻比賽、精彩的歌舞祭祀表演……呈現出一種新田園主義生活方式讓嚮往田園的都市人感受到了田園生活的快樂。 活動當天,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來自珠三角等城市以及河源本地的遊客們開始投入到緊張激烈的親子割稻比賽中。
  • 推磨拉犁、壓杆取水,鶴壁50名少年體驗傳統農耕文化
    為了讓孩子們回歸自然,讓他們在親身實踐和動腦動手中學習古人智慧,感受中國傳統農耕文化魅力,8月9日,鶴壁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開展了「體驗農耕文明 弘揚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研學遊活動。來自鶴壁市福田小學的50名學生參加了此次研學實踐活動。
  • 體驗勞動艱辛,培養節約意識,這群少年真棒!
    體驗勞動艱辛,培養節約意識,這群少年真棒!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中國每年浪費的糧食可以養活2億人,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這次來到農業種植基地,同學們認真聽農民講解作物種植、生長的過程、如何分辨無公害蔬菜與有公害蔬菜等各種知識,體驗了親自採摘的樂趣,讓同學們實實在在的當了一次農民,也從心底深處意識到糧食的來之不易,紛紛表示:一定要好好珍惜糧食,從自己做起,從今天做起,絕不浪費一粒糧食!
  • 「小習慣」培養「大文明」——青海西寧開學季加強「節約意識」教育見聞
    新華社西寧9月8日電題:「小習慣」培養「大文明」——青海西寧開學季加強「節約意識」教育見聞新華社記者張子琪爭當「光碟小達人」、食堂設置志願崗、取餐先要「半份飯」……秋季新學期開學以來,西寧市各大中小學、幼兒園通過主題班會、籤訂承諾書、「小手牽大手」等一系列措施,培養孩子勤儉節約
  • 「後廚開放日」培養學生節約意識
    【浪費可恥 節約為榮】「了解到學校餐廳後廚人員每天都起早貪黑,深切體會到了我們吃的每一頓飯菜都是那麼來之不易,我和同學們今後一定倍加珍惜每一粒糧食,每一道飯菜。」在日前舉辦的大連海事大學「後廚開放日」活動中,同學們被學校後廚人員忙碌的工作狀態所感染。這樣的「後廚開放日」活動,大連海事大學每個月都會舉辦一次。
  • 泗陽快遞氣泡袋的優勢所在
    泗陽快遞氣泡袋的優勢所在泗陽快遞氣泡袋主要使用高壓聚乙烯氣泡膜經過切膜加工,把氣泡膜切成需要制袋規格尺寸,然後通過氣泡膜專用制袋機{熱烘熱切制袋機}進行泗陽快遞氣泡袋子的製作加工主要用於產品的郵遞包裝等各種包裝袋上,諾世德包裝之前將過泗陽快遞氣泡袋的用途
  • 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要求各地方堅決制止學校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青少年勤儉節約習慣,引領帶動社會文明新風尚。要求各地有關部門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把勤儉節約內容有機融入教育環節之中,在課程中深入發掘教育資源,鼓勵探索開發地方和校本相關課程;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多種形式宣傳制止餐飲浪費,讓節約教育在學校隨處可見,營造濃厚氛圍;全面持續開展食堂「光碟行動」,採取多種方式激勵師生吃完所購食物、不留剩飯剩菜的光碟行為,迅速扭轉學校餐飲浪費的不良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