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固原探尋西北農耕文化的起源!

2020-12-18 騰訊網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耕文明傳承了幾千年的歷史。

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當工業文明滲透到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當一臺臺自動化的農機代替了傳統農具

那些曾經陪伴了先民幾千年的傳統農耕工具

就成了沉澱在人們記憶中的濃濃鄉愁

西北農耕博物館位於寧夏固原市

始建於2012年

館內收藏有大量的傳統農耕生產工具

生活用品、典籍資料等農耕文物

以實物的方式,詮釋了農耕文化,講述了農耕記憶

9月16日晚21:57寧夏衛視《這裡是寧夏》,讓我們一起走進西北農耕博物館,一起了解西北地區的農耕文化歷史。

信息:寧夏衛視

免責聲明:「固原微度生活」所刊載信息,凡註明文章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固原微度生活」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固原微度生活」發布,可與「固原微度生活」聯繫,本公眾號可立即將其撤除。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轉換和文明嬗變的一代人,有責任為留住根脈、記住鄉愁、傳承文化做些有益的事情。  中華農耕文化是指在中華民族所經歷的漫長農耕時代,農民、農村、農業創造、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財富。悠久而厚重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化之根,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
  • 新石器時代中原農耕文化的擴散與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
    復旦大學學者提出的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示意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原地區湧現出裴李崗、磁山等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群落,原始漢藏語因此得到完善。隨著中原文化的對外傳播,西北地區也逐漸進入農耕階段,並在此後發展出影響巨大的仰韶文化。
  • 臺灣媒體參訪團陶寺文化遺址探尋「中國」起源(圖)
    陶寺遺址考古成果展    華夏經緯網9月22日訊:22日下午,臺灣主流媒體「山西根祖文化、民俗文化行」參訪團一行來到山西襄汾縣參觀陶寺文化遺址,探尋「中國」的起源,初步了解堯時代的古代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臺灣媒體人對於先人的智慧深感敬佩。
  • 回歸田園 中鐵二局瑞城物業帶業主開啟探尋農耕文化之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11月21日,由中鐵二局瑞城物業攜手華西社區傳媒聯合主辦的「回歸田園 探尋古蜀農耕文化」活動在成都新津區寶墩鎮龍馬村舉行。數十組業主家庭深入新農村,面對農村生活的真實情景,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收穫的快樂,體驗傳統農耕文化的厚重力量。
  • 固原:詩和遠方的赴約
    這在古代屬於原州,也就是今天的固原地區,自古以來都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開通後,這裡又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由長安通往西域的最短路線。也是波斯人與中原人、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相交融之地。
  • 吉祥航空將新開上海至中衛、固原航線
    這是吉祥航空今年繼甘肅蘭州開航後,新開闢的西北地區的第二、第三條新航線。這兩條新航線的通航,將為吉祥航空西北航線布局,抹上一筆亮麗的色彩。  2015年伊始,相繼新開的上海至蘭州、中衛、固原的新航線,對于吉祥航空來說意義非凡。2013年9月7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成為國家戰略之始。
  • 故鄉那一抹鄉愁 傳承好周口農耕文化
    記者探尋過往的歷史煙雲,穿過周口的大街小巷,希冀用筆鋒描繪、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耕田而食 「一頭牛」見證豫東大地的農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先秦民謠《擊壤歌》將農耕文明的樂趣描述的很自在: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開鑿井泉就有水飲,耕種田地就有飯吃。歌中「帝力於我何有哉!」
  • 寧夏固原的隆德縣有些什麼好玩的?
    我們重走工農紅軍的長徵路,和小夥伴一起換上制服,扛上木槍,舉起戰旗;大夥們被分成了紅一,紅二,紅四,三個方面軍;在旗手的帶領下,一路朝紀念廣場前進,不過我們有點掉鏈子,一直在吊車尾,雖然只有2.5公裡的山路,但是體驗一下當年紅軍走過的路,也是一種對我們心智的磨鍊吧,經過了2-3個小時跟自己身體的對抗,終於到達終點,可以來上一份紅軍餐,味道還挺不錯的呢!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記者探尋過往的歷史煙雲,穿過周口的大街小巷,希冀用筆鋒描繪、還原一個生動鮮活的「周家口」。牛是勞動生產力 來源:韓九耕田而食 「一頭牛」見證豫東大地的農耕文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農事桑梓 領略豫東農耕文明的特色魅力上下五千年的農耕文化早已浸入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古人男耕女織,講究琴瑟和鳴,尤其重視農事桑梓,天仙配歌詞中的「你耕田來我織布」更是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春天用汗水沁潤土地,期待秋日的豐收和冬日的溫暖富足。
  • 《農耕文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農耕文化雕像 玻璃鋼雕塑追溯中國農耕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他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 王本榮:追本溯源,細說平遙農耕文化.
    於是乎,守望鄉愁、喚醒記憶就成為一種文化時尚。其實,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傳統村落的衰敗也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沒有什麼值得感傷的。但它畢竟承載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積澱,這些文化積澱曾經為社會不斷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對於現實生活也有著深刻的借鑑和啟迪意義。因此,有必要來一次追本溯源。
  • 西寧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晉升為國家AAAA級景區
    西寧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一角。  1月7日,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西寧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晉升為國家AAAA級景區。  鄉趣:西北地區最大農耕文化生態園  西寧鄉趣農耕文化生態園自2009年初建至今,充分把旅遊元素融進田野,把文化之魂賦予田野,在原野上耕耘出自己的經緯,以現代設施農業生產為支撐、農耕文化搭臺、旅遊休閒唱戲,成為全國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的典範。
  • 寧夏固原隆德縣城,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古城
    應小七的粉絲們的需求,今天我來介紹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它就是隆德縣城,其實在寧夏生活多年的小七,隆德這個地方可沒有少去,也見證了它的快速發展。隆德縣的歷史可是非常深遠,因為古時候寧夏這個地方屬於蠻夷之地,固原原來叫蕭關,是古時兵家必爭之地。
  • 豐富多彩的西北地區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諸多的文化亮點
    歷史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有數的獨立起源的古文明之一,有著從未間斷的綿延曆史。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西北地區的飲食文化擔當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悠久的中國飲食文化,與世界飲食文化一樣,大體經歷了由「茹毛飲血」到今天各具特色的現代飲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的飲食文化始終處於世界飲食文化的領先地位。西北地區——食材培育的領先者就食材培育而言,除了前文所述的中國境內發現年代最早的小麥標本—甘肅民樂東灰山炭化小麥外,西北地區還有三個第一。
  • 探尋慶陽文化 零距離感受慶城站
    該館成立於1976年,館藏文物一萬餘件,共有歷史文物展、古生物化石展、革命歷史展、皮影展等9個常設展覽,全面展現了慶陽的發展歷程,展示了慶陽古老的農耕文明和古樸多樣的民俗文化。 從銀西高鐵慶陽站出發,驅車5分鐘即可到達慶陽博物館。一進入館內,映入眼帘的就是黃河古象化石,在以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專門有一篇課文講述了黃河古象的故事。
  • 讓你流口水的固原特色美食與冰雪之旅!
    在西北大地生活上千年,固原人眼中的珍饈美味看似樸實無華,卻回味無窮。 一道手抓羊肉略顯粗獷,但香味留在唇齒之間,讓人慾罷不能。 生汆面具有西北特色風味,一個汆字形象的闡述了面的特點和精華,肉丸搭配湯底和面片,呼啦啦一碗下肚,讓人慾罷不能。
  • 衡陽縣農耕文化博物館陳列布展設計方案大賽結果公示
    >一等獎 作品:《華夏農耕文明博物館》創作單位:北京愛奧尼科技有限公司設計作品以融合廣度和深度的空間形態與內涵張力,詮釋了以稻作文化為代表的華夏農耕文明因兼容並蓄而豐富多彩,因推陳出新而永葆活力,因承前啟後而世代流傳,因特色鮮明而造福四方。
  • 摘果、野炊、農耕文化科普…下周日到順德玩轉首屆農民豐收節
    9月23日,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來了!佛山五區將同時開展系列慶祝活動!訪順德新地農場體現休閒農業,看順德傳統民俗節目表演,摘果、野炊和農耕文化科普……順德會場將為你帶來一場美妙派對。探尋「新地五件寶」活動當日,一場農場定向越野比賽將會展開!你可以直接到果園和田地上尋寶!
  • 這個星期天,寧夏固原第二屆冰雪文化體育旅遊節盛大啟幕!
    冰雪之旅寧夏固原第二屆冰雪文化體育旅遊節將在這個周末盛大開啟啟動儀式將於12月27日(星期天)在涇源縣興盛鄉新旗村婭豪國際滑雪場舉行看點指南來啦↓↓↓固原首屆冰雪文化旅遊節後續活動更為精彩2020年12月下旬—2021年1月底「青少年冰雪培訓活動」2020年12月29日—2021年1月1日「全區青少年錦標賽——滑雪項目比賽」2020年12月29日—31日「重走長徵路 」全國越野滑雪賽大家一定想迫不及待地在婭豪國際滑雪場
  • 黃岡師範學院: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別山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的農耕文化,包括飲食起居、器皿、服飾和建築裝飾紋樣等,以典型的農耕生產生活器具和民俗情境來展示大別山地區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態與生存智慧,再現鄉土文化魅力。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館內一角大別山農耕文化博物館 服飾展廳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農耕文明佔據了很長的歷史時段,幾千年來,中國的農耕文化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影響著世界文明的發展。燦爛的農耕文明中華民族重要的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