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亙古至今,農耕文化地位不可小覷。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14億人口大國,位列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耕作的工具,收穫的器具,在漫長遙遠的歷史徵途中,成功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
追溯中國農耕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他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農耕人物雕像 農耕景觀擺件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古人類的定居生活等的發展,使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是第一次生產力的飛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地帶主要集中在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這裡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域。
農耕文明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侵略和掠奪的劣性,而是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它無需培養爾虞我詐的商戰技巧,而是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儘管農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鬥和戰亂,但較之於遊牧文明,具有質的不同。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遊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培養和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鄰裡相幫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鑑。
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即既要有「耕」來維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契合中華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