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2020-12-22 大美藝匠雕塑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亙古至今,農耕文化地位不可小覷。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14億人口大國,位列世界人口第一大國。耕作的工具,收穫的器具,在漫長遙遠的歷史徵途中,成功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

班春勸農雕塑 農耕人物雕像
農耕文化雕像 玻璃鋼雕塑

追溯中國農耕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他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穀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農耕人物雕像 農耕景觀擺件

吹古皮人物雕塑 農耕田園景觀擺件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農耕犁地雕塑 農耕人物雕塑
挑擔子人物雕塑 農耕文化擺件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古人類的定居生活等的發展,使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食物的生產者,是第一次生產力的飛躍,人類進入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地帶主要集中在北緯20度到40度之間。這裡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發源地域。

農耕文化雕塑 玻璃鋼雕塑廠家
推磨人物雕塑 農耕主題雕塑

農耕文明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侵略和掠奪的劣性,而是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它無需培養爾虞我詐的商戰技巧,而是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儘管農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鬥和戰亂,但較之於遊牧文明,具有質的不同。

農民人物雕塑 吹古皮人物
播種人物雕塑 農耕文化雕塑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中國的文化是有別於遊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鄉村管理制度等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遊牧式的文明經常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以致突然消失。而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吹古皮人物 農耕人物擺件
農民人物雕塑 古代農耕人物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並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從思想觀念方面來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培養和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鄰裡相幫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鑑。

牧童騎牛雕塑 戶外廣場田園景觀擺件

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即既要有「耕」來維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讀」來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契合中華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樂天知命原則,樂天是知曉宇宙的法則和規律,知命則是懂得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崇尚耕讀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式利用自然資源,這符合今天的和諧發展理念。

相關焦點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圖:農夫情   家在長安編輯整理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老爺爺每次看到哪裡掉下一粒米或者一粒麥子,都會趕緊蹲下艱難的身子撿起來裝入口袋。每次吃完飯他都使勁伸出長舌頭,轉著圈兒把碗裡舔得乾乾淨淨,像洗好的一樣。每當他看見碗裡有剩飯不吃淨的孩子,他都氣得眉毛擰成繩,一遍又一遍地說叨,為這他得罪不少人,小孩子們都不敢在他跟前吃飯了。如今,「舌尖上的浪費」又被提上議事日程。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千年以來婦孺皆知、爭相傳誦的佳句,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會背上兩句。然而,對於這首詩的作者,你知道是誰嗎?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文/炎炎談歷史小時候大人常常用一首詩來教育我們愛惜糧食,那就是《憫農》,或者很多孩子學的第一首詩就是它。一同登上觀稼臺,李紳當時隨口吟的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拍手稱讚。李紳接著又吟出第二首《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逢吉一聽,心想:「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
  • 【逝去的曾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真的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實寫照。在我們鄉下,在很早以前是沒有除草劑的,把農作物種到了地裡之後,要做的這件事情就是除草,可以通過手拔下來,也可以通過鋤頭除草!而鋤草的最佳時機,那肯定要等到日上三竿的時候,這樣子才能通過太陽的照射把那些雜草給曬死的徹底!我是家中的老大,所以一般的農活我都是第一個先去做的。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前面還有兩句,你知道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賞析】詩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的慘況,後來懷著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下這首《憫農》。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竟然是一個大貪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名叫《憫農》的古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古詩主要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生動描繪了農民辛勤勞作的畫面,還抒發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和對糧食來之不易的感嘆。
  •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人後來怎麼樣了?
    在亳州,李紳看見了烈日下辛苦勞作的農民,就寫了《憫農二首》的詩,其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被人們所熟知。令人惋惜的是這位早期生活節儉的詩人李紳,在步入仕途後,生活變得奢侈,在位列司空也就是掌管水利後,李紳家裡宴席上的奢侈作風讓劉禹錫豔羨不已。宴席上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美食,還有歌妓。
  • 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大家好,有到了好書推薦的時候啦,今天給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喜歡的小說是不是一不小心又看完了?是否還在為看什麼還在發愁呢?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原名《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講吧秀古詩詞解說
    下面孫愈老師來給大家解釋解釋: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李紳他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朱坤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憫農詩》的李紳卻是個酷吏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其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在當上大官以後,主要做了三件讓大家詬病的事,第一件事,就是讓李元將叫自己爺爺,因為他成名前經常叫他叔叔,你看看,報復心很強。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其實後面的一首詩才是精華所在!
    剛出道的李紳,可謂是一個熱血青年,他和那些剛入仕的文學青年一樣,立志將自己的一片熱忱灑向大唐這片遼闊的疆土。唐僖宗光啟三年,李紳的母親病逝,此時只有15歲的李紳,打點行禮向長安出發。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登基,這個在安史之亂登上皇位的唐代宗,掌管的可是一個爛攤子。不僅僅大唐晦暗無光,就連詩壇也是萬馬齊喑,蕭索一片。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竟然是這樣的酷吏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背誦過唐代詩人李紳的那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種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民,一滴滴汗珠灑落在灼熱的土地上。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每一粒糧食所飽含的辛苦呢?
  • 「鋤禾日當午」背後的生態文明精神│中國傳統文化MOOC(7)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朗朗上口,廣為傳頌。每一粒糧食,都是辛勞所得,值得珍視。但是,綠會MOOC小編卻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們不珍惜糧食,沒有對農民的辛勞賦予應有的尊重。為此,小編將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收錄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權當拋磚引玉。
  •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2019-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 端午耕讀之旅,住茅草屋,吃素食,親子農耕,讓孩子體會」汗滴禾下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城裡長大的孩子們,背起這首詩來琅琅上口,然而卻並不真解其中味。在他們眼裡,所有的東西都是買來的。每天攝入的蔬菜水果是買來的,大米饅頭也是買來的。可謂五穀不分,春種秋收的農田勞作對他們來說完全陌生。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原來是一個大貪官?
    這首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到這首詩,讓我們覺得很親切,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背,在飯桌上掉幾個飯粒,媽媽就和孩子一起背最後一句,小朋友就高興地把飯粒撿到碗裡。李紳在《憫農》的第2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古詩詞的火熱,對中國文化來說是一件幸事,但千萬不能使其成為假象。因為目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人人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很多人卻不解其意,或者錯誤地濫用。 比如李白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有一句「樹深時見鹿」,被很多偽文青拿來消遣,並為之配句「海藍時見鯨」,但其實下一句是「溪午不聞鍾」。再比如白居易入門級的「離離原上草」,「離離」為何意?
  • 「鋤禾日當午」中「鋤禾」是什麼意思?詩詞大會大學生選手不理解
    一位來自四川的大一女生小姜來參加了節目,在節目中她遇到了一道看圖猜詩題:假如你看到下圖描繪的場景,用以下哪聯詩句來形容最合適A.欲羨農家子,秋新看刈禾 B.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C.鋤禾日當中,汗滴禾下土當時題目上的圖是一個秋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