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2019-06-05 15:35:4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唐娟 攝

  中新網常州6月5日電 (記者唐娟 通訊員 顧克琦)「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6月5日,2019大運河文創節暨第二屆江南運河插秧節在江蘇常州鐘樓區鄒區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舉行。在芒種節氣、端午前夕,千名青少年體驗者走進秧田,體驗農耕文化,傳承勤儉家風,用勞作慶祝節日。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唐娟 攝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唐娟 攝

  活動現場,除了插秧體驗活動外,豐富多彩的開秧儀式分外引人矚目。在預示著農耕興起、文明起源的鼓聲中,演員們用詩歌朗誦演繹了古城常州泰伯奔吳、季子讓國、運河輸糧的典故;百名志願者頭戴草帽,捲起褲腳,吟唱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手拿嫩綠的秧苗,踏歌走入稻田,展現江南水鄉獨有的勞作美;舞臺上百人童聲合唱《稻香》的同時,200名小學生帶領著500個家庭共同走進秧田,向技術嫻熟的老農們學習插秧手法;儀式最後,全場千人齊唱《我的祖國》,用歌聲傳遞對豐收的期盼,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祖國富強的祝願。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唐娟 攝

江南運河插秧節 常州千名青少年體驗「汗滴禾下土」 唐娟 攝

  本屆江南運河插秧節,以「稻亦道,非常稻」為主題,將江南農耕重要作物「稻穀」作為文化與文明傳承的媒介,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闡釋芒種節氣、體驗端午習俗等,重點面向廣大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農耕文化、文明傳播、家風傳承等體驗教育活動。特別是擷取了「稻」與「道」諧音,讓體驗者懂「道理」,零距離接觸千年農耕、文明起源的智慧結晶;知「道」德,從勞作中感悟勞有所獲、自食其力、勤儉節約的美德;明「道路」,匯聚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表達愛國情懷和美好祝願。(完)

相關焦點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圖:農夫情   家在長安編輯整理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老爺爺每次看到哪裡掉下一粒米或者一粒麥子,都會趕緊蹲下艱難的身子撿起來裝入口袋。每次吃完飯他都使勁伸出長舌頭,轉著圈兒把碗裡舔得乾乾淨淨,像洗好的一樣。每當他看見碗裡有剩飯不吃淨的孩子,他都氣得眉毛擰成繩,一遍又一遍地說叨,為這他得罪不少人,小孩子們都不敢在他跟前吃飯了。如今,「舌尖上的浪費」又被提上議事日程。
  • 親身體驗一次「汗滴禾下土」 共同期待五彩水稻的成長
    小朋友和家長們在種田老手的帶領下開始農耕體驗。記者 王堅穎 攝  浙江在線7月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黃鶯)7月1日早上,在杭州西溪溼地(洪園)北面的創意農耕文化園舉行的中國西溪首屆稻田動漫科技藝術節上,300多位幾乎從來沒有下田勞作過的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赤腳走進水田裡插秧,真正感受了一次農忙季節「汗滴禾下土」的感覺。不說大家插秧的水平怎麼樣,認認真真種地的態度還是很值得學習的。
  •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人後來怎麼樣了?
    在亳州,李紳看見了烈日下辛苦勞作的農民,就寫了《憫農二首》的詩,其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被人們所熟知。令人惋惜的是這位早期生活節儉的詩人李紳,在步入仕途後,生活變得奢侈,在位列司空也就是掌管水利後,李紳家裡宴席上的奢侈作風讓劉禹錫豔羨不已。宴席上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美食,還有歌妓。
  • 【逝去的曾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真的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實寫照。在我們鄉下,在很早以前是沒有除草劑的,把農作物種到了地裡之後,要做的這件事情就是除草,可以通過手拔下來,也可以通過鋤頭除草!而鋤草的最佳時機,那肯定要等到日上三竿的時候,這樣子才能通過太陽的照射把那些雜草給曬死的徹底!我是家中的老大,所以一般的農活我都是第一個先去做的。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文/炎炎談歷史小時候大人常常用一首詩來教育我們愛惜糧食,那就是《憫農》,或者很多孩子學的第一首詩就是它。一同登上觀稼臺,李紳當時隨口吟的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拍手稱讚。李紳接著又吟出第二首《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逢吉一聽,心想:「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千年以來婦孺皆知、爭相傳誦的佳句,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會背上兩句。然而,對於這首詩的作者,你知道是誰嗎?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竟然是一個大貪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名叫《憫農》的古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古詩主要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生動描繪了農民辛勤勞作的畫面,還抒發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和對糧食來之不易的感嘆。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前面還有兩句,你知道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賞析】詩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的慘況,後來懷著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下這首《憫農》。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 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大家好,有到了好書推薦的時候啦,今天給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喜歡的小說是不是一不小心又看完了?是否還在為看什麼還在發愁呢?
  • 高溫中體驗「粒粒皆辛苦」農民田頭除草除蟲「汗滴禾下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詩說出了傳統農耕方式的艱辛,即使是現代農業日益發展的當下,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農民辛勤耕作的汗水。今年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後,浙南大地依然面臨高溫酷暑天氣。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講吧秀古詩詞解說
    下面孫愈老師來給大家解釋解釋: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李紳他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機械化,智能化,讓種葡萄告別汗滴禾下土的時代
    拖拉機的無人駕駛可行性其實遠好於汽車,智能化,精準噴藥和施肥也可以坐在房間裡操作,這足以讓我們告別「汗滴禾下土」的時代,這樣的機械已經不是概念,而是事實。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原名《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朱坤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憫農詩》的李紳卻是個酷吏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其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在當上大官以後,主要做了三件讓大家詬病的事,第一件事,就是讓李元將叫自己爺爺,因為他成名前經常叫他叔叔,你看看,報復心很強。
  • 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北京人排隊體驗……
    菜園經營者把整個園地劃分成小塊出租給沒有土地所有權的市民,供他們參與農業植栽,親身體驗「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也讓更多市民吃上了放心、健康的綠色蔬菜。工作人員說,為了更好地專注於種菜,即便打算擴大「私家農場」的經營規模,未來也沒有發展採摘和餐飲等副業的打算,「顧客來這裡就是簡單種菜和收菜,體驗原始樸素的農業勞動和豐收。」而位於門頭溝區妙峰山鎮的「谷山村農耕文化園」,地處京西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則成為農耕文化和旅遊業協同發展的典型。
  • 大人小孩插秧節上「嗨翻」,連外國友人都來了,還被央視直播
    今天上午,2019大運河文創節暨第二屆江南運河插秧節在鐘樓區鄒區鎮現代農業產業園隆重舉行,央視2套《第一時間》欄目進行現場直播。    這次的江南運河插秧節,以「稻亦道,非常稻」為主題。整個插秧節開始前,有一個特別隆重的儀式:開秧門。相傳,開秧門儀式起源於唐朝,以祈求秋天的豐收。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其實後面的一首詩才是精華所在!
    剛出道的李紳,可謂是一個熱血青年,他和那些剛入仕的文學青年一樣,立志將自己的一片熱忱灑向大唐這片遼闊的疆土。唐僖宗光啟三年,李紳的母親病逝,此時只有15歲的李紳,打點行禮向長安出發。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登基,這個在安史之亂登上皇位的唐代宗,掌管的可是一個爛攤子。不僅僅大唐晦暗無光,就連詩壇也是萬馬齊喑,蕭索一片。
  • 端午耕讀之旅,住茅草屋,吃素食,親子農耕,讓孩子體會」汗滴禾下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城裡長大的孩子們,背起這首詩來琅琅上口,然而卻並不真解其中味。在他們眼裡,所有的東西都是買來的。每天攝入的蔬菜水果是買來的,大米饅頭也是買來的。可謂五穀不分,春種秋收的農田勞作對他們來說完全陌生。
  • 老人們尚在汗滴禾下土,少年們已經不識稼穡
    老人們尚在汗滴禾下土,少年們已經不識稼穡別讓優越的條件,讓孩子們缺少打磨難擔風雨我們的父輩從來沒有脫離這項工作,即使有現在這樣吃喝不愁的日子,他們始終也放不下勞作的習慣。即使僅有的一點土地,他們也把它耕鋤乾淨,莊稼長得茂盛翠綠。就像我們做一項事業,兢兢業業,從不懈怠。他們像愛護自己的兒女一樣,用心侍弄它們。也許在一部分老人眼裡,它們就是自己的兒女,甚至更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