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曾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2020-12-22 寶寶知道

作者:寶寶知道 一哥有點拽

哈哈,這句詩相信大家都在教著自家的孩子來背誦。我也一樣在教,家中的兩個孩子對於這首《憫農》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每次他們要是不好好吃飯,或者玩都有剩飯的時候,我總是會告訴他們其中的含義。把意思解釋給他們,雖然孩子或許已經聽懂,但是詩中所描繪的那種意境他們估計是永遠也體會不到的。

而我,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對於這首詩的理解應該更為徹底一些!真的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實寫照。在我們鄉下,在很早以前是沒有除草劑的,把農作物種到了地裡之後,要做的這件事情就是除草,可以通過手拔下來,也可以通過鋤頭除草!而鋤草的最佳時機,那肯定要等到日上三竿的時候,這樣子才能通過太陽的照射把那些雜草給曬死的徹底!

我是家中的老大,所以一般的農活我都是第一個先去做的。我記得第一次跟著媽媽到麥地裡面去鋤草的時候,真的是草沒被我弄掉幾顆,麥苗卻被我一鋤頭下去糟蹋了好多!不過我媽也沒有罵我,她說剛開始不會,肯定要多試試就學會了。那個鋤頭長長的,剛開始都不會用,而且也對不準草的位置。但是這玩意很簡單,學個一天基本上就可以駕輕就熟了!

第一次除草,還有點新鮮感,可是再去的時候就一肚子的埋怨了。要知道鋤草真的要等到大中午的時候過去,太陽又曬,而且又特別的累,每次我都跟媽媽抱怨,為什麼一定要等到這個時候來呀。她說如果在陰天下雨的時候,除下來的草,它還是連著土的,很容易再成活,那不就沒用了嗎?原來是這個原因!媽媽會提前給我準備一個草帽戴著,這樣子可以稍微的遮下陽呀,但是也沒有多大的效果,畢竟溫度很高,那個汗水都是譁啦啦的滴在地裡面。

一顆汗珠摔八瓣,就是說的農民,那份辛苦,真的不是城裡享受的人們所能夠體會到的!其實憶苦思甜的日子才是最值得回味。現在有多少年沒下過地,又有多少年沒有鋤過一棵草,當年的那個鋤頭我現在還會用嗎?當年日上三竿,在地裡幹活的情景辛苦是真的,當然也可以去用心回憶和感受!

相關焦點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圖:農夫情   家在長安編輯整理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老爺爺每次看到哪裡掉下一粒米或者一粒麥子,都會趕緊蹲下艱難的身子撿起來裝入口袋。每次吃完飯他都使勁伸出長舌頭,轉著圈兒把碗裡舔得乾乾淨淨,像洗好的一樣。每當他看見碗裡有剩飯不吃淨的孩子,他都氣得眉毛擰成繩,一遍又一遍地說叨,為這他得罪不少人,小孩子們都不敢在他跟前吃飯了。如今,「舌尖上的浪費」又被提上議事日程。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千年以來婦孺皆知、爭相傳誦的佳句,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會背上兩句。然而,對於這首詩的作者,你知道是誰嗎?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文/炎炎談歷史小時候大人常常用一首詩來教育我們愛惜糧食,那就是《憫農》,或者很多孩子學的第一首詩就是它。一同登上觀稼臺,李紳當時隨口吟的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拍手稱讚。李紳接著又吟出第二首《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逢吉一聽,心想:「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
  •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人後來怎麼樣了?
    李紳的曾祖父李敬玄,曾經擔任朝廷裡的中書令,可惜到了李紳這個時代,唐朝衰落,李敬玄和家人搬到了浙江湖州。在李紳6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了,他的母親盧氏不得不親自教授李紳文字,對李紳要求很嚴格。後來李紳不負他母親的悉心教導,二十七歲就考中了進士,金榜題名後,李紳特意回到祖籍亳州訪問親友。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竟然是一個大貪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名叫《憫農》的古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古詩主要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生動描繪了農民辛勤勞作的畫面,還抒發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和對糧食來之不易的感嘆。
  • 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大家好,有到了好書推薦的時候啦,今天給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喜歡的小說是不是一不小心又看完了?是否還在為看什麼還在發愁呢?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前面還有兩句,你知道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賞析】詩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的慘況,後來懷著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下這首《憫農》。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講吧秀古詩詞解說
    下面孫愈老師來給大家解釋解釋: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李紳他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原名《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朱坤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憫農詩》的李紳卻是個酷吏
    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其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其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在當上大官以後,主要做了三件讓大家詬病的事,第一件事,就是讓李元將叫自己爺爺,因為他成名前經常叫他叔叔,你看看,報復心很強。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竟然是這樣的酷吏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背誦過唐代詩人李紳的那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種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民,一滴滴汗珠灑落在灼熱的土地上。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每一粒糧食所飽含的辛苦呢?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其實後面的一首詩才是精華所在!
    剛出道的李紳,可謂是一個熱血青年,他和那些剛入仕的文學青年一樣,立志將自己的一片熱忱灑向大唐這片遼闊的疆土。唐僖宗光啟三年,李紳的母親病逝,此時只有15歲的李紳,打點行禮向長安出發。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登基,這個在安史之亂登上皇位的唐代宗,掌管的可是一個爛攤子。不僅僅大唐晦暗無光,就連詩壇也是萬馬齊喑,蕭索一片。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原來是一個大貪官?
    這首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到這首詩,讓我們覺得很親切,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背,在飯桌上掉幾個飯粒,媽媽就和孩子一起背最後一句,小朋友就高興地把飯粒撿到碗裡。李紳在《憫農》的第2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短篇雜談:寫「鋤禾日當午」的那個人後來怎麼樣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唐朝李紳)李紳,在年幼時便寫出了「鋤禾日當午」的千古名句。當時的李紳看到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年年辛勞,有感而發。而且,為了仕途,多次對付曾經提攜過他的韓愈,忘恩負義。
  • 「鋤禾日當午」,為什麼「鋤禾」偏偏要在「日當午」?
    唐朝李紳的《憫農》,大家都很熟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大家在小學的時候,就能背下這首古詩,但也僅僅是背詩,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田間的勞作,就很難體會到農民的種種辛苦。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不知道節約糧食,在學校、單位食堂,在飯店,在家裡,只要是不愛吃的,或者吃不了的,隨手就倒進垃圾桶,眼都不眨一下,這種情形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 「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比如李白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有一句「樹深時見鹿」,被很多偽文青拿來消遣,並為之配句「海藍時見鯨」,但其實下一句是「溪午不聞鍾」。再比如白居易入門級的「離離原上草」,「離離」為何意?又如王安石入選進小學課本的「千門萬戶曈曈日」,「曈曈」又是何意?
  • 「鋤禾日當午」中「鋤禾」是什麼意思?詩詞大會大學生選手不理解
    一位來自四川的大一女生小姜來參加了節目,在節目中她遇到了一道看圖猜詩題:假如你看到下圖描繪的場景,用以下哪聯詩句來形容最合適A.欲羨農家子,秋新看刈禾 B.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C.鋤禾日當中,汗滴禾下土當時題目上的圖是一個秋收圖
  • 「鋤禾日當午」背後的生態文明精神│中國傳統文化MOOC(7)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朗朗上口,廣為傳頌。每一粒糧食,都是辛勞所得,值得珍視。但是,綠會MOOC小編卻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們不珍惜糧食,沒有對農民的辛勞賦予應有的尊重。為此,小編將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收錄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權當拋磚引玉。
  • 為何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苦難,不知叫多少後人邊讀邊落淚。至今依然是中國家庭「少兒學唐詩」時的首選,感動後世一千多年。但與這「情懷」相對應的,卻是這位李紳大詩人,一生十分不堪的仕途。他三十四歲入仕七十四歲過世,一度官居宰輔要職,但名聲卻是「官越大越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