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原來是一個大貪官?

2020-12-22 國學大觀園

我國唐代盛世出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特別是在詩歌領域,更是百花齊放,名詩名人舉不勝舉,其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王」白居易等詩壇大咖,更是唐朝詩人的代表人物。唐代有位詩人身份很特殊,他就是朝廷宰相兼詩人李紳。

有人說唐代詩人我也熟悉不少,怎麼對李紳這個名字沒印象呢?也難怪,有的是詩出名人也出名,有的是詩出名人不出名,何況唐朝人才輩出,李紳又不是專業詩人,後人對李紳不熟悉也是無可厚非。但李紳的2首詩《憫農》卻千古流芳,其中第一首詩更是小孩必背的詩篇,堪稱早教的兒詩,具有教育意義。

這首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到這首詩,讓我們覺得很親切,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背,在飯桌上掉幾個飯粒,媽媽就和孩子一起背最後一句,小朋友就高興地把飯粒撿到碗裡。

李紳在《憫農》的第2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也是胸懷天下民眾,體恤農夫疾苦的詩篇。

李紳是安徽亳州人,生於唐代大曆七年,即公元772年。李紳在六歲時他父親就去世了,他父親做縣令期間,李紳的家裡也算衣食無憂,可年幼喪父,家裡的日子大不如以前了。李紳隨母親搬到了潤州無錫,從小由他的母親教他讀書識字。李紳讀書非常用功,母親一心想要把他培育成人,報效國家,實現他父親的遺願。

李紳十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在一座山上給他租了一個房子,找個老師教他學問。就像現在的寄宿學校,可學生就他一個人。這段時期李紳過著貧寒艱苦的學習生活,也磨練了他的意志。李紳起早貪晚刻苦的學習,閒暇時經常坐在廟前的石階之上,面對青山峻岭背誦古詩,有時用樹枝當筆在地上練習寫詩,錯了擦掉重新再寫,這樣日復一日,水滴石穿,李紳的學問越來越大。

同時艱苦讀書的經歷,讓他和民間平民的生活有充分的接觸,在目睹農夫終日在田間勞作,還不得溫飽,而社會貧富懸殊,心中就感到壓抑不平,於是在詩中流露出了感慨。

李紳在二十七歲中了進士,仕途多有波折,曾在節度使府裡做過幕僚,因和節度使政治觀念不和,而被誣陷入獄。獲釋後又回到無錫的惠山寺裡讀書。可以說李紳的仕途一波三折,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可之後又捲入了朋黨之爭的漩渦中。李黨失勢後,李紳被貶為今廣東肇慶(原端州)司馬。在放逐期間,李紳福報安民,興修水利,造福人民,鼓勵農民開荒種地,減免苛捐雜稅,使端州出現前所未有的生機。端州的百姓,對李紳很是愛戴。

李紳很想在端州常住,就把妻子孩子接到身邊,船要到端州時,突然風雨交加,船在江中被困,端州的百姓都拿著縴繩來幫忙,據說民眾都是自發的前來,一個接著一個列對十餘裡,蔚為壯觀。那些沒力氣的老人,跪在岸邊為李紳妻子祈禱平安,李紳看後非常感動。最後終於化險為夷,平安上岸。

這個期間,李紳和民眾水乳交融,寫下了大量的民眾疾苦的詩作。李紳在文學上,對無病呻吟的詩詞,非常反感,他和元稹、白居易共同策劃新樂府運動。使得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風氣。 公元833年,李德裕為相,李紳被任命為浙東觀察使。公元840年,李紳任淮南節度使,後又入京拜相,封趙國公。

李紳留下的詩作不多,後人把他的詩稱為「憫農詩」。這是因為他十分體恤農民的生活。說他早年有一天,李紳想去長安拜訪名師,開闊眼界,辭別母親後,李紳趕往去京東的路上,此時正是農曆六月炎熱的夏季,太陽把地考得火熱,行人都熱得找個樹蔭下乘涼休息,可是農田歷代農夫卻光著膀子在除草。

李紳看了心裡不是滋味,農民太苦了,整天在田裡勞動,還不知道秋天能不能有個好收成。如果老天不下雨,辛苦一年還是沒有糧食吃。於是李紳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憫農》。

李紳來到長安後,把這首詩送給朋友呂溫,讓他指教。朋友看後說,只有向你這樣體察百姓疾苦的為官者,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你是做宰相的料啊,果然人朋友言中了,李紳的晚年還真做了宰相。

《憫農》詩描寫了農民辛苦勞作的場景,通過此詩,也是在勸誡人們,要愛惜農民用血汗換來的糧食,不要浪費一粒米,世上糧食是寶中之寶,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長一張嘴,每天都得吃飯,「民以食為天」,糧食才是根本,所以浪費就是極大的犯罪。

這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而讀後卻發人深思,意義深刻。李紳的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奉勸那些不顧農民疾苦的人,不愛惜糧食的人們,要對農民心存感恩之心,珍惜勞動者的辛勤奉獻。一個「憫」字,寫出了詩人對於農民的同情和體恤之情。

但是最後,李紳卻忘了初心,為了自己的利益,成為了一個酷吏和大貪官,他生活奢侈無度,對老百姓也十分的不友善。曾經寫《憫農》的他已經不復存在,他橫徵暴斂,極力地搜刮民脂民膏。李紳死後,他在當官的時候那些不好的事情全被翻了出來,朝廷下令剝奪他的一切職務,而且子孫也不得為官。

可以說李紳前期是很愛護百姓的,但是後期因為自己的貪慾,逐漸改變了自己善良的本質,也是很值得惋惜的。

每一位詩人寫的名詩背後,都有詩人不同尋常的經歷,了解詩人鮮為人知背後的故事,能讓人們更加深刻理解詩人創作的意圖和深刻意義。

今日話題:你覺得李紳《憫農》和他的人品匹配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我們一起學習和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大詩人,竟然是一個大貪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名叫《憫農》的古詩,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首古詩主要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生動描繪了農民辛勤勞作的畫面,還抒發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和對糧食來之不易的感嘆。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圖:農夫情   家在長安編輯整理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小孩都會,你知道作者是誰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唐詩千年以來婦孺皆知、爭相傳誦的佳句,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會背上兩句。然而,對於這首詩的作者,你知道是誰嗎?
  • 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人後來怎麼樣了?
    在亳州,李紳看見了烈日下辛苦勞作的農民,就寫了《憫農二首》的詩,其中「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被人們所熟知。令人惋惜的是這位早期生活節儉的詩人李紳,在步入仕途後,生活變得奢侈,在位列司空也就是掌管水利後,李紳家裡宴席上的奢侈作風讓劉禹錫豔羨不已。宴席上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美食,還有歌妓。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文/炎炎談歷史小時候大人常常用一首詩來教育我們愛惜糧食,那就是《憫農》,或者很多孩子學的第一首詩就是它。一同登上觀稼臺,李紳當時隨口吟的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拍手稱讚。李紳接著又吟出第二首《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逢吉一聽,心想:「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前面還有兩句,你知道嗎?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賞析】詩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的慘況,後來懷著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下這首《憫農》。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老爺爺每次看到哪裡掉下一粒米或者一粒麥子,都會趕緊蹲下艱難的身子撿起來裝入口袋。每次吃完飯他都使勁伸出長舌頭,轉著圈兒把碗裡舔得乾乾淨淨,像洗好的一樣。每當他看見碗裡有剩飯不吃淨的孩子,他都氣得眉毛擰成繩,一遍又一遍地說叨,為這他得罪不少人,小孩子們都不敢在他跟前吃飯了。如今,「舌尖上的浪費」又被提上議事日程。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講吧秀古詩詞解說
    下面孫愈老師來給大家解釋解釋:其一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其二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創作的背景也是大有來頭啊。話說有一天,李紳和李逢吉這兩位文朋詩友攜手登上城東觀稼臺。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兩人頗有感慨,便開始吟詩了。李紳他看到田野裡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
  • 【逝去的曾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而我,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對於這首詩的理解應該更為徹底一些!真的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實寫照。在我們鄉下,在很早以前是沒有除草劑的,把農作物種到了地裡之後,要做的這件事情就是除草,可以通過手拔下來,也可以通過鋤頭除草!而鋤草的最佳時機,那肯定要等到日上三竿的時候,這樣子才能通過太陽的照射把那些雜草給曬死的徹底!我是家中的老大,所以一般的農活我都是第一個先去做的。
  • 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竟然是這樣的酷吏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背誦過唐代詩人李紳的那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種在烈日下辛勤勞作的農民,一滴滴汗珠灑落在灼熱的土地上。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每一粒糧食所飽含的辛苦呢?
  • 朱坤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憫農詩》的李紳卻是個酷吏
    李紳和他的《憫農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人小孩都很熟悉,但是當上大官,飛黃騰達之後的李紳,卻忘了自己的初衷,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惡狼還是梅花鹿,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李紳在自己官場失意的時候,到處遊玩,考察民情,詩人嘛,總喜歡飲酒作詩。看到農民伯伯辛苦地在田間勞作,想到自己的前途命運,非常感慨,於是就寫出了《憫農詩》,這三首詩還是很有名的。其一: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
  • 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
    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大家好,有到了好書推薦的時候啦,今天給推薦五部經商種地文: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喜歡的小說是不是一不小心又看完了?是否還在為看什麼還在發愁呢?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因為我國耕地面積有限,人口基數大,又有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的壓力在,只能先種植稻穀、小麥、玉米之類的作物,確保全國人民都能吃飽肚子。好在有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解決了大部分糧食問題,讓全國人民都能吃飽,甚至吃得太飽了,又開始浪費起來了。只有發展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才能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擺脫糧食外部壓力。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大家都吃不飽,饑荒年代甚至啃樹皮,吃草根。
  • 為何寫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成為禍害百姓的貪官
    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苦難,不知叫多少後人邊讀邊落淚。至今依然是中國家庭「少兒學唐詩」時的首選,感動後世一千多年。但與這「情懷」相對應的,卻是這位李紳大詩人,一生十分不堪的仕途。他三十四歲入仕七十四歲過世,一度官居宰輔要職,但名聲卻是「官越大越臭」。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其實後面的一首詩才是精華所在!
    唐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多少文人墨客在大唐這片沃土上施展才華,寫下了一篇篇流傳千古的錦繡華章。這裡有李白的清新俊逸,也有杜甫的憂國憂民,有王維的參禪悟道,也有白居易的琵琶妙音。在眾多才子當中,李紳是很特別的一個。
  • 「鋤禾日當午」的「鋤禾」,應該怎麼解釋?學者蒙曼都理解錯了
    因為目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人人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很多人卻不解其意,或者錯誤地濫用。 比如李白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中有一句「樹深時見鹿」,被很多偽文青拿來消遣,並為之配句「海藍時見鯨」,但其實下一句是「溪午不聞鍾」。再比如白居易入門級的「離離原上草」,「離離」為何意?又如王安石入選進小學課本的「千門萬戶曈曈日」,「曈曈」又是何意?
  • 「鋤禾日當午」背後的生態文明精神│中國傳統文化MOOC(7)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朗朗上口,廣為傳頌。每一粒糧食,都是辛勞所得,值得珍視。但是,綠會MOOC小編卻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們不珍惜糧食,沒有對農民的辛勞賦予應有的尊重。為此,小編將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二首》收錄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課程,權當拋磚引玉。
  • 寫下「鋤禾日當午」的李紳,後來怎麼樣了?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首《憫農》流傳甚廣,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但凡上過學認識兩個字的人基本上都會背。為什麼?李紳呢,就很不以為然了,他呢,是胸有社稷,心念黎庶,那是稍微一想,便緩緩吟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大唐詩人的9個側臉,寫「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的傢伙一盤菜要殺300隻雞!
    26歲(此處年齡不確定,因為他出身年不定)那年,王勃從洛陽沿運河南下,千裡迢迢看望被貶至廣西的父親,路過江西南昌時寫下了著名的《滕王閣序》,幾個月後航船遇到風浪,王勃溺水而死。劉希夷當然不肯,宋之問便與其寒暄,趁其不備令家奴用裝滿土的袋子將其捂死。武則天代唐稱帝後,一心上位的宋之問還毛遂自薦做女皇的男寵,因為他口臭的毛病,沒被選上。沒事嚼兩粒益達,有助於事業提升。03白居易一生著作頗豐,被稱為「詩王」。
  • 「鋤禾日當午」,為什麼「鋤禾」偏偏要在「日當午」?
    唐朝李紳的《憫農》,大家都很熟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大家在小學的時候,就能背下這首古詩,但也僅僅是背詩,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田間的勞作,就很難體會到農民的種種辛苦。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不知道節約糧食,在學校、單位食堂,在飯店,在家裡,只要是不愛吃的,或者吃不了的,隨手就倒進垃圾桶,眼都不眨一下,這種情形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