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唐代盛世出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墨客,特別是在詩歌領域,更是百花齊放,名詩名人舉不勝舉,其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王」白居易等詩壇大咖,更是唐朝詩人的代表人物。唐代有位詩人身份很特殊,他就是朝廷宰相兼詩人李紳。
有人說唐代詩人我也熟悉不少,怎麼對李紳這個名字沒印象呢?也難怪,有的是詩出名人也出名,有的是詩出名人不出名,何況唐朝人才輩出,李紳又不是專業詩人,後人對李紳不熟悉也是無可厚非。但李紳的2首詩《憫農》卻千古流芳,其中第一首詩更是小孩必背的詩篇,堪稱早教的兒詩,具有教育意義。
這首詩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到這首詩,讓我們覺得很親切,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背,在飯桌上掉幾個飯粒,媽媽就和孩子一起背最後一句,小朋友就高興地把飯粒撿到碗裡。
李紳在《憫農》的第2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也是胸懷天下民眾,體恤農夫疾苦的詩篇。
李紳是安徽亳州人,生於唐代大曆七年,即公元772年。李紳在六歲時他父親就去世了,他父親做縣令期間,李紳的家裡也算衣食無憂,可年幼喪父,家裡的日子大不如以前了。李紳隨母親搬到了潤州無錫,從小由他的母親教他讀書識字。李紳讀書非常用功,母親一心想要把他培育成人,報效國家,實現他父親的遺願。
李紳十五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在一座山上給他租了一個房子,找個老師教他學問。就像現在的寄宿學校,可學生就他一個人。這段時期李紳過著貧寒艱苦的學習生活,也磨練了他的意志。李紳起早貪晚刻苦的學習,閒暇時經常坐在廟前的石階之上,面對青山峻岭背誦古詩,有時用樹枝當筆在地上練習寫詩,錯了擦掉重新再寫,這樣日復一日,水滴石穿,李紳的學問越來越大。
同時艱苦讀書的經歷,讓他和民間平民的生活有充分的接觸,在目睹農夫終日在田間勞作,還不得溫飽,而社會貧富懸殊,心中就感到壓抑不平,於是在詩中流露出了感慨。
李紳在二十七歲中了進士,仕途多有波折,曾在節度使府裡做過幕僚,因和節度使政治觀念不和,而被誣陷入獄。獲釋後又回到無錫的惠山寺裡讀書。可以說李紳的仕途一波三折,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可之後又捲入了朋黨之爭的漩渦中。李黨失勢後,李紳被貶為今廣東肇慶(原端州)司馬。在放逐期間,李紳福報安民,興修水利,造福人民,鼓勵農民開荒種地,減免苛捐雜稅,使端州出現前所未有的生機。端州的百姓,對李紳很是愛戴。
李紳很想在端州常住,就把妻子孩子接到身邊,船要到端州時,突然風雨交加,船在江中被困,端州的百姓都拿著縴繩來幫忙,據說民眾都是自發的前來,一個接著一個列對十餘裡,蔚為壯觀。那些沒力氣的老人,跪在岸邊為李紳妻子祈禱平安,李紳看後非常感動。最後終於化險為夷,平安上岸。
這個期間,李紳和民眾水乳交融,寫下了大量的民眾疾苦的詩作。李紳在文學上,對無病呻吟的詩詞,非常反感,他和元稹、白居易共同策劃新樂府運動。使得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的風氣。 公元833年,李德裕為相,李紳被任命為浙東觀察使。公元840年,李紳任淮南節度使,後又入京拜相,封趙國公。
李紳留下的詩作不多,後人把他的詩稱為「憫農詩」。這是因為他十分體恤農民的生活。說他早年有一天,李紳想去長安拜訪名師,開闊眼界,辭別母親後,李紳趕往去京東的路上,此時正是農曆六月炎熱的夏季,太陽把地考得火熱,行人都熱得找個樹蔭下乘涼休息,可是農田歷代農夫卻光著膀子在除草。
李紳看了心裡不是滋味,農民太苦了,整天在田裡勞動,還不知道秋天能不能有個好收成。如果老天不下雨,辛苦一年還是沒有糧食吃。於是李紳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憫農》。
李紳來到長安後,把這首詩送給朋友呂溫,讓他指教。朋友看後說,只有向你這樣體察百姓疾苦的為官者,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你是做宰相的料啊,果然人朋友言中了,李紳的晚年還真做了宰相。
《憫農》詩描寫了農民辛苦勞作的場景,通過此詩,也是在勸誡人們,要愛惜農民用血汗換來的糧食,不要浪費一粒米,世上糧食是寶中之寶,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長一張嘴,每天都得吃飯,「民以食為天」,糧食才是根本,所以浪費就是極大的犯罪。
這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而讀後卻發人深思,意義深刻。李紳的一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奉勸那些不顧農民疾苦的人,不愛惜糧食的人們,要對農民心存感恩之心,珍惜勞動者的辛勤奉獻。一個「憫」字,寫出了詩人對於農民的同情和體恤之情。
但是最後,李紳卻忘了初心,為了自己的利益,成為了一個酷吏和大貪官,他生活奢侈無度,對老百姓也十分的不友善。曾經寫《憫農》的他已經不復存在,他橫徵暴斂,極力地搜刮民脂民膏。李紳死後,他在當官的時候那些不好的事情全被翻了出來,朝廷下令剝奪他的一切職務,而且子孫也不得為官。
可以說李紳前期是很愛護百姓的,但是後期因為自己的貪慾,逐漸改變了自己善良的本質,也是很值得惋惜的。
每一位詩人寫的名詩背後,都有詩人不同尋常的經歷,了解詩人鮮為人知背後的故事,能讓人們更加深刻理解詩人創作的意圖和深刻意義。
今日話題:你覺得李紳《憫農》和他的人品匹配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我們一起學習和交流。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