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通志《中國長城志》編後:長城是什麼

2020-12-18 中國軍網

《中國長城志》陳海燕 董耀會等 主編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提起長城,每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它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類文化遺產,從公元前7世紀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修築,到公元17世紀清王朝停止修築,前後修築2000餘年,分布在中國北方15個省市,總長度10萬裡以上,是世界上修築時間最長、地域分布最廣的古代建築遺存,是中國古代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長期衝突和交流的歷史見證,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象徵與勤勞智慧的偉大結晶。

而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組織編纂的《中國長城志》,則是第一部全面展示中國長城的專志,是全面記述長城的大型史志體學術著作,填補了中國長城長久以來有實體無志書的空白,改變了長城研究分散零碎的情況。該書採用述、記、志、傳、圖、表、錄七種體裁,對長城學各分支學科進行系統的研究,為長城學在學界的建立、發展和深入提供借鑑,也為長城學在大眾中的傳播普及貢獻了力量。

這部通志,首先釐清了長城的定義。何為長城,素來說法多樣,各家理解側重不同,在總結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長城志》認為,「長城是中國古代由連續性牆體及配套的關隘、城堡、烽燧等構成體系的巨型軍事防禦工程。」概括出了長城體量大、縱深大這兩大特點。在這一巨大體系中,連綿的牆體是防禦體系的主體,關隘、城堡、烽燧是三大組成部分,它們按特定結構方式組合而成一個有機軍事防禦體系,集信息收集與傳遞、軍力部署與調度、屯邊與屯墾、平戰結合、軍民共防於一體。這也使得長城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放性的特點。長久以來,長城作為一條有形的建築實體將農耕地區與遊牧地區隔離開來,但另一方面,長城又將其與周圍環境如地形、耕地、水源及前方、後方緊密聯繫到一起,千萬座連通長城內外的關隘又將農耕地區和遊牧地區有機聯繫起來,因此,僅看到長城的封閉隔離作用是片面的,更應看到它在數千年歷史上起到的連通各地區、各民族的作用。

長城分布的地域範圍很廣,經過歷代的修建和增築,遍布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志書明確了長城的區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共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長城沿線的農牧交錯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地域。農牧交錯帶兩側不同的政治經濟集團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相互競爭、相互衝突的狀態,這也構成了中國歷史上一直以來的主要矛盾,直接影響了歷史的走向和發展。

長城在每個歷史時期,都不同程度地體現當時的社會發展特點及規律。春秋戰國時期,它是兼併與開疆拓土的產物;秦漢時期,它是遊牧與農耕的分界;北朝金元時期,它是多元與融合的見證;明清時期,它是防禦與封禁的轉變。但無論哪個時代,長城的本質特色都是中央王朝大一統政治的訴求,是農耕與遊牧政權爭奪的核心。長城的存在延緩了朝代興衰更替的周期,一定程度保證了各朝代的政治穩定,進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互通、文化的融合交流。時至今日,其政治、經濟、軍事作用或許已經淡化甚至消失,但其代表的民族精神、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卻歷久彌新,不斷被賦予新的特色和意義。

從通志本身來看,《中國長城志》視角豐富,各卷互相獨立又彼此聯繫,從政治、經濟、民族、建築、軍事、文化各角度全面解讀長城在中國歷史進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無法估量的歷史價值。讀《大事記》,可知歷代圍繞長城發生的重大事件;讀《圖志》,可飽覽國內外收藏的歷代珍貴長城輿圖;讀《環境·經濟·民族》,可知長城對環境的適應、對經濟的影響、對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讀《邊鎮·堡寨·關隘》,可知歷代長城修築的嚴密、整體、系統;讀《建築》,可知長城修建的選址布局、形式結構;讀《遺址遺存》,可知長城遺址全貌及保護現狀;讀《軍事》,可知長城歷代烽煙及本質屬性;讀《文獻》,可從古人原典中窺見長城之重;讀《文學藝術》,可知長城孕育出了多少文化藝術瑰寶;讀《人物》,可知數千年來多少風流人物都與長城有關。翻開每一卷,從厚重的書頁下,便走進了曾經的烽煙歲月,真實又直觀地體會著歷史的述說與民族的記憶。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歷史研究的終極目的都是要回歸現實,長城學也不例外。長城是歷史遺存,更是現實資源,相比其他學術研究,長城的研究更應該走出書齋,與社會需求結合,走進普通民眾的視野,唯其如此,長城才能真正獲得新生。正如羅哲文先生指出的:「長城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方面開始起越來越大的作用」「今天,長城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讓人們更加深入、全面、科學地認識長城,在我國古代各民族人民所創造的燦爛文明中,汲取力量,為建設富強、昌盛的新中國而奮鬥。」

《中國長城志》以學科建設為目標,其中所包含的學術史料、文獻史料、古代輿圖、長城走向示意圖等均可為後人研究長城提供可信的依據,為長城學逐步成為顯學提供理論基礎。同時,由於長城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對長城的研究也受到了普通民眾的極大關注,《中國長城志》除了保證學術的嚴謹與精益求精外,也非常注重可讀性,力求讓長城研究深入人心。而作為世界遺產,長城是中國的瑰寶,更是世界的奇蹟,「中國符號」「民族象徵」,這些名詞都凸顯了長城在人類文明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化的今天,長城的價值早已超出了一國範疇,《中國長城志》既是國內長城學的集大成之作,也最大程度反映了國際學界對於長城的研究。以史為基,回歸現實,立足本土,方能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長城是如何建成的?
    [2].美國漢學家歐文·拉鐵摩爾所著《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一書中提出「長城邊疆地帶」的概念。他認為長城不是一個絕對的邊界的「線」,而是一種「被歷史的起伏推廣而成的一個廣闊的邊緣地帶,」文中簡稱「長城地帶」,這一概念被國內學界廣泛採用,由中國長城學會所著的《中國長城志》中亦採用了這一說法。
  • 北京地區何時開始建造長城?有可能漢代就有了
    據相關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大規模修築長城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先秦時期,戰國七雄大致都修築過長城,但是這時的長城是一段一段的,遍及全國各地,還沒有連起來。第二次是在秦代,將燕、趙、秦三個諸侯國在北面的長城連接在了一起,地點則是沿著農耕文化區與遊牧文化區的分界處,是在中國的北方。
  • 河北地質大學長城研究院院長董耀會做客長城新媒體
    12月9日,河北地質大學長城研究院院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著名長城專家董耀會做客長城新媒體,暢聊長城研究與保護、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話題。董耀會是一個用雙腳「丈量」過明長城的人,上世紀80年代,他與兩位同伴歷時508天、徒步7400多公裡,在長城上留下人類的第一行完整足跡。
  • 中國長城資料:長城的歷史資料
    中國長城資料:長城的歷史資料 2012-11-06 18:17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中國的長城舉世聞名,但你知道英國的長城嗎
    我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說到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長城了。長城是中國的象徵,當老外提起中國時,想到的第一個建築大概就是長城了。長城是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世界新七大奇蹟,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 董耀會行走30餘年:呵護長城是要做一輩子的事
    就大多數人而言,長城是個遊覽勝地,可對於年逾花甲的董耀會來說,長城卻有另外的含義,且值得為之奔波勞頓一生。被譽為「長城之子」的董耀會是著名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長城,他走了30多年、研究了30多年,也宣傳保護了30多年。記者在《中國長城志》編輯部的辦公室見到董老時,他剛從長城風塵僕僕地趕回來。
  • 致力長城文化弘揚 展現時代責任擔當——大同市長城文化旅遊協會
    不久前,著名長城文化學者、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來同參加在同舉辦的一系列長城文化活動,並看到大同市長城文化旅遊協會在保護、傳承、弘揚長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績後,在朋友圈由衷感嘆稱讚,收到國內長城文化界的無數熱情點讚。
  • 長城旅行攻略,這個地方的長城最適合,還是中國最長的長城!
    說到長城,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八達嶺長城,不過長城可不止八達嶺這一個地方,相信不少小夥伴們都去過長城的其他地方,比如嘉峪關長城、山海關、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等等,北京也不止八達嶺這一個長城,今天小編要說的就是慕田峪長城。
  • 中國長城的簡單介紹
    中國長城在如今中國,如我們要從我們國家的眾多地方中選出一個最能代表我們中國的是什麼呢?小編在此認為是我們的萬裡長城。我們國家的萬裡長城建於我們的秦朝,歷經了很多時代的變遷,見證了很多傳奇人物的崛起。今天就讓小編為你介紹一下我們中國的萬裡長城和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作者贈言:我們國家有很多東西都在歲月的史書中逐漸走了出去,但是我們國家有一個有很多歷史的建築景點,那就是我們的萬裡長城。我們的萬裡長城不僅僅是我們國內很有名氣,而且享譽國外。我們的長城迎來過很多的外國人朋友,這讓小編我想起一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中國長城學會與bilibili聯合推出萬裡長城保護計劃
    長城,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中國最早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偉大工程。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如果只選擇一個形象代表中國,你會選擇什麼? 長城,毋庸置疑,應該是多數人毫不猶豫的答案。長城在中國歷史上是作為農牧交錯地區永久性防禦工程而出現的。然而,其作用遠超過軍事層面。中國古代,因為長城的存在,使得中原能夠有效阻擋遊牧民族侵擾,維持穩定的農業和經商環境。同時,長城保護了中原文明向西延伸的重要通道,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
  • ...體系的旅遊開發價值芻議》入選《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旅遊開發價值芻議》入選《中國長城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每日甘肅網11月19日訊 據嘉峪關日報報導(方會萍)近日,市黨史和市志研究院吳曉棠撰寫的論文《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旅遊開發價值芻議
  • 九眼樓長城上的實景魔術表演—「鵬程萬裡,致敬長城」
    近日,由延慶區文化和旅遊局指導,北京市八達嶺旅遊總公司支持,北京大釋文化有限公司承辦,福星惠譽控股有限公司、九眼樓長城景區、中國龍獅運動協會共同協辦的,位於九眼樓長城景區的「鵬程萬裡,致敬長城」大型戶外實景直播活動。
  • 我國少有人知的長城,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全天開放
    當然,在受歡迎的萬裡長城觀光景點中,其本身就很受歡迎,除此之外,長城的文化景點也被忽略了,所以我來看看在我國不太為人所知的長城,其實在這萬裡長城中,萬裡長城的文化遺蹟也相當完整,只是不太明白。古北口萬裡長城,在我國萬裡長城的歷史中,也給很多人帶來了衝擊,不知名的長城也不像北京八達嶺萬裡長城那樣有名,這萬裡長城其實比八達嶺長城不錯,即使很多人看,從這個萬裡長城的文化景點來看,知名度也不太高,只是。
  • 長城的起點竟然不是山海關?
    《明史·兵志》中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這段記載表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 一、明長城最東端——虎山長城
  • 印度專家:印度長城世界第一,中國長城比我們差,網友:自取其辱
    印度專家:印度「長城」世界第一直到現如今,世界很多遊客來中國旅遊的時候,萬裡長城也是100%要去參觀的一個經典,尤其是對於一些喜歡中國文化的世界名人來說,長城就是世界一大奇蹟,比如剛去世沒多久的阿根廷「球王」馬拉度納,他就曾多次來到中國旅行參觀,並4次登上了中國長城,他對中國長城也是相當的欽佩,中國長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人能出其右,已經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了
  • 萬裡長城、薩珊波斯長城、古羅馬長城及拜佔廷科林斯長城
    一,中國萬裡長城。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時間的力量;天長日久,無數人將長城步道踩出了深深的凹痕。)(無長城,不中華;氣勢恢宏的明長城。)(楚長城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總長500多公裡,是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城垛;河南省南召縣華山村境內的楚長城遺址,當地人稱其為周家寨或者長寨。
  • 《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發布 長城保護有章可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4日訊 今天,國新辦就《長城保護總體規劃》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公布了《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全文。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該規劃範圍為經過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認定公布的我國境內各歷史時期長城分布區域,涉及15個省(區、市)。另外,該規劃的實施期限為2019-2035年。
  • 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長城的兩端到底在什麼地方?
    慕田峪長城司馬臺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區,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是中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長城專家羅哲文教授曾評價:「中國長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馬臺長城又堪稱中國長城之最。」司馬臺長城古北口長城位於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臺4個城段。
  • 中國長城最多的城市,有「長城博物館」之稱,北方門戶
    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分布在全國13個省份,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2萬多公裡,長城是世界的奇蹟,不到長城非好漢,去北京登長城成為很多中國人的夢想,但是論長城最多的城市,卻不是北京,你知道是哪裡嗎?
  • 孟姜女哭長城!長城到底被哭倒了沒?哭的又是哪一段長城?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是我國民間的「四大愛情傳說」之一。(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愛情故事。分別為天仙配、孟姜女傳說、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