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人類歷史上的文明奇蹟,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文化帶」在北京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名列北京三大文化帶之一。北京地區何時開始建造長城?目前相關專家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北齊時期,但是,又有文獻顯示,北京地區修築長城的時間可能會更早一些。
據相關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大規模修築長城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先秦時期,戰國七雄大致都修築過長城,但是這時的長城是一段一段的,遍及全國各地,還沒有連起來。第二次是在秦代,將燕、趙、秦三個諸侯國在北面的長城連接在了一起,地點則是沿著農耕文化區與遊牧文化區的分界處,是在中國的北方。第三次是在北齊時期,這次修築的長城,與秦長城的修築路線已經有所不同,主要是為了防禦突厥、奚族等遊牧部落的侵擾。第四次是在明代,主要是為了防禦蒙古草原遊牧部落的侵擾,其修築線路又與北齊長城有所不同。中原王朝之所以傾全國之力來修築長城,是出於當時政治、軍事局勢的需要。
北京從古薊城的建造開始,就因為地處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交界處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最初也是距長城最近的軍事要塞。許多研究長城的學者認為,在這四次大規模修築長城的過程中,前兩次所修築的長城沒有經過北京地區,而是在其北面,從遼東到內蒙古,然後一路向西。也就是說,前兩次的修築長城,線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秦朝把三個諸侯國的長城連接在一起而已。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北京赫赫有名的居庸關,和長城是什麼關係?
如果在北齊修築長城之前,居庸關和長城有關係,那麼,此前的兩次修築長城的工程就應該進入北京地區了。如果和長城沒有關係,那麼,此前的修築工程也就與北京地區無關了。
居庸關是什麼時候有的?應該是在先秦時期。早在《呂氏春秋》一書中即有記載稱:「何謂九塞?大汾,冥厄,荊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九塞之中的居庸塞應該指的就是居庸關,而其他八塞也應該是重要的關隘,只是有些關隘與長城並無關係。
從漢代開始,記載居庸關的相關文獻多了一些。如《漢書·地理志》是較早記載全國行政建制的專門文獻。該書在相關記載中稱:在秦朝設置的上谷郡(漢代隸屬於幽州)下面有十五個縣,其中的兩個縣為軍都縣和居庸縣。而居庸縣下面則標出「有關」,指的當然是居庸關。北魏時期《魏書·地形志》稱:當時的燕郡下面轄有五個縣,其中一個是軍都縣。顯然,這時的居庸縣被合併到軍都縣中。在該縣下面標出:有觀石山、軍都關、昌平城。這時所標出的軍都關,就是在《漢書·地理志》中所標出的居庸縣的「關」,即居庸關。
到了唐代,幽州的行政建制又發生變動,幽州下轄的範陽郡(今北京)設置有九縣,其中即有昌平縣。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在昌平縣治所「北十五裡有軍都陘。西北三十五裡有納款關,即居庸故關,亦謂之軍都關」。在此之後的諸多學者對於居庸關與軍都關的關係都進行過探討,有的認為是相鄰的兩座關隘,有的認為是一座關隘而分為兩處,故而才有了兩座關隘的名稱。這時文獻中提到的居庸關,已經是北齊修築長城之後的事情了,換言之,這時的居庸關已經與北京地區的長城有了必然的聯繫。
居庸關是先秦時期就存在了,而這處關隘與北齊之前的長城是否有關聯,就成為北京地區何時有了長城的關鍵所在。對於這一點,西晉時期的著名學者張華給了我們一點點寶貴的信息。張華是範陽人,在晉朝以博學著稱於時,在他的著述中,尤以《博物志》一書影響最大,流傳最廣。在該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文字:「燕卻背沙漠,進臨易水,西至軍都,東至於遼。長蛇帶塞,險陸相乘也。」文中「燕」指北京地區,「軍都」指軍都關,即居庸關,「遼」指遼東。「長蛇」指長城,是形容長城綿延不絕的樣子。文中所述,是說這一段長城,西起軍都關,東達於遼東。「險陸相乘」,則是指山險和平地相互交替的樣子,即不論是山地還是平地,長城都是綿延不絕的。
張華是晉朝人,距北齊要早二百年左右。而他又是範陽人,對於北京地區的情況是比較熟悉的。因此,他在這段文字中寫到的居庸關與長城的關係證明了在北齊修築長城之前,也就是古燕國或者秦朝時期修築的長城,是以居庸關(即文中的「軍都」)為起點的。至於這段長城是否向西面延伸,他沒有說,我們也不好下結論。但是一直向東面延伸,到達遼東地區,則是可以確定的了。因此,在北京地區修築長城的歷史,是可以上溯到北齊之前的。也就是說,北齊在北京地區修築的長城,不是北京地區最早的長城。
在晉朝以後的文獻中,又有三種重要文獻轉引了這段文字。其一為《(乾隆)清一統志》,該書在引用這段文字時,標明是引自張華《博物志》。其二為清代朱彝尊的《日下舊聞》,他在引用這段文字時,標明是引自《河圖括地象》一書,這部書早已經佚失,據稱是漢代人所著。其三為《(雍正)畿輔通志》,該書也引自《河圖括地象》。如果《河圖括地象》確係漢代人所著,張華的《博物志》所引文字,也應該是從這部書中轉引的。那麼,漢代就已經有了從居庸關修往遼東的長城了。
自漢代以後,據《北齊書·文宣帝紀》的記載,北齊天保六年(555年)修築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恆州九百餘裡」,這裡的「北夏口」即居庸關南口,也就是晉代張華所說的「軍都」關。「恆州」在今山西大同一帶。也就是說,北齊修築的長城,是從北京到山西大同,共九百餘裡。由此而形成了一條以居庸關(即軍都關)為中樞,東到遼東海邊,西到山西大同的北齊長城。
由此推斷,北京地區最早修築長城,可能是在漢代,最遲也是在晉代,其跨度是西起居庸關,東到遼東。到了北齊時期,又從居庸關往西直到大同,修築了一段長城。而從居庸關往東,已經有了張華所描述的長城,北齊再加以修築和完善,也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