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明清史
【階段特徵】
明清時期是指從明朝建立到鴉片戰爭爆發這一時期。
政治
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經濟
自然經濟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但農業生產出現商品化(市場化)、區域化的趨勢;高產作物的引進推動了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手工業領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並緩慢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區域性貿易發達。
思想文化
程朱理學佔據主導地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但同時也出現了「反傳統」的思想活躍局面;文藝大眾化、世俗化;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同時並存。
民族關係
和平交往與暴力衝突並存;對外關係趨於保守和封閉,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中外差距拉大
【必備知識】明朝(1368~1644年)
一、政治
1.中央
(1)丞相制度廢除:廢丞相,由皇帝親自掌管六部
(2)內閣制度形成:明太祖時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內閣出現
(3)選官制度: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加強了對人們的思想控制
(4)監察制度:在中央設有都察院和監察御史,又設六部給事中,負責監察百官
2.地方
(1)地方廢行省,設三司。
(2)地方上設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監察和司法
(3)設督撫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察,提高了辦公效率
二、經濟
1.農業
(1)農耕技術:生產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被引進和推廣,加上廣泛植棉,民眾衣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2)農業著作:徐光啟編寫的《農政全書》體現了當時農業科技的水平
2.手工業
(1)生產方式:明代中葉以後,私營手工業在很多行業超過官營手工業,佔據主導地位,一些行業出現手工工場
(2)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明中葉以後,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3)制瓷:明宣德年間的青花瓷最為著名,景德鎮成為著名瓷都
3.商業
(1)工商業市鎮:明朝中後期,在運河沿岸、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湧現
(2)商幫: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幫
(3)外貿:「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明代燒制帶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裝飾圖案的瓷器
4.經濟政策
(1)明朝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擔心流亡海外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規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三、思想文化
1.思想
(1)王陽明「心學」:王陽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張克服私慾,恢復良知
(2)李贄自稱「異端」,力圖衝破傳統儒學的束縛,有強烈的追求個性發展的要求。主張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認為人皆有私,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主張個性自由。提出「萬物皆生於兩」,否定「天理」的存在,主張男女平等
2.科學技術
(1)《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藥物學成就。它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體現了生物進化的思想
(2)《農政全書》:系統總結歷代經驗、達到傳統農業科技的頂峰。徐光啟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3.文學藝術
(1)文學:《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
(2)戲曲:明傳奇形成四大聲腔
(3)繪畫:文人畫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圖》。
【必備知識】清朝前期(1644~1840年)
一、政治
1.清朝初年: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軍國機要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皇權受到限制
2.康熙時期:設南書房參與機要,與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三足鼎立,集權於皇帝
3.雍正時期: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每日跪受筆錄,軍國大事由皇帝裁決。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了君主專制
二、經濟
1.手工業
絲織業進入鼎盛時期,蘇、杭和南京成為絲織業中心;制瓷業進步(瓷窯、品種、技術);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2.商業
晉商和徽商;「閉關鎖國」政策
3.外貿
「海上絲綢之路」;根據歐洲商人的訂單,專門燒制西餐用具和魚缸等。
4.經濟政策
(1)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2)清朝禁海、遷界;閉關鎖國,只留極少口岸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商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如廣州「十三行」的設置
三、思想文化
1.思想
(1)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倡導工商皆本
(2)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提出「眾治」主張,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注重實學,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
(3)王夫之:政治思想,揭露了歷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的做法;哲學思想,提出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
(4)明清進步思想的特點
①反傳統、反教條:明朝進步思想家李贄指出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是「聖人」,提出男女平等和「萬物皆生於兩」的觀點。他的「異端」思想和狂傲不羈的品行,令維護名教傳統的士大夫們驚懼
②批判封建專制:黃宗羲指責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③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主張「經世致用」,他提倡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當時的思想家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④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
2.文學藝術
(1)小說創作的興盛。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經濟上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為適應市民階層需要,通俗文學獲得蓬勃發展。《儒林外史》《紅樓夢》《聊齋志異》是其代表作
(2)繪畫和書法:強調個性、講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韻意趣的文人畫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畫風貌的是寫意畫,如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
(3)京劇:形成於道光年間,發展於同光年間,成為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
【重點知識 】
一、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1、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進行了大規模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強化皇權,把秦漢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形成了「政皆獨斷」的君主極權政治
①罷中書省,廢丞相制,由六部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
②擴充監察機構並充分發揮其作用
2、經過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點是一切權力集中於皇帝。丞相、三省制為府、部、院、寺所替代,從地方到中央都是軍、政、司法三權分離,由一卿獨尊變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並列。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從整個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看,這種高度的君主極權政治及與之相應的各種極端手段窒息了社會發展的活力
3、地方:布政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掌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又設都指揮使司,掌管軍事。三者合稱三司,長官為封疆之吏。原來行省的權力至此一分為三,三者各司其責,互不統屬,互相牽制,各自直屬中央。後來,地方上臨時派遣的巡撫成為地方最高長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二、古代中國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權:在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
①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
②轉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移的總趨勢是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朝或宮內的侍臣、宦官)轉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同時,行使相權的機構總是不斷地由內朝(宮內)向外朝(外廷)轉移,即由內向外,內朝逐漸發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
2、加強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清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
3、變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分化事權,使其相互節制:如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縣制;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實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選拔和任免:自秦廢分封制後,官吏任免權由皇帝一人決定。隋唐之後的科舉考試,也是培養和選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徑
5、加強監察機制:如秦代設御史大夫,漢代設刺史,宋代地方設通判,明代的東廠、西廠、錦衣衛等
三、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
①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如行省制度、選官制度體現了繼承,內閣和軍機處的設置體現了發展
②專製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廢丞相、八股取士和軍機處的設置等方面
③體現了時代特徵。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並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徵
2、影響
①積極作用: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對於穩定和重建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粉碎內部分裂叛亂、抵禦外來入侵,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極影響:從目的看,它是為了維護漸趨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統治,具有歷史的反動性。從措施看,它是以強化封建專制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對全國的統治置於皇帝一人之下,杜絕和排斥其他人的幹預,這就違背了時代潮流,阻礙了歷史進步,從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強烈的統治危機
提示:注意區分明清時期的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明清時期的專制主義空前強化,走向極端,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阻礙了歷史進步,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伍。但明清時期中央集權的加強,其積極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
四、明清時期經濟新現象及原因
1、新經濟現象
①地區性商業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顯,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東南地區產生資本主義萌芽
③大宗白銀交易盛行,對外貿易中出超明顯
④各地之間和內部,尤其是東南地區商業發達,並湧現出地域性的商人群體。
⑤政府對經濟的幹預,對人身依附關係的控制逐漸減弱。人口迅猛增長,人口密集地區逐漸向邊地遷徙,向海外移民的規模逐漸擴大
2、原因
①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
②西歐用大量從美洲掠奪的白銀換取中國的商品
③自然經濟佔主體的封建經濟,對外貿易長期出超
④「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實行,調節了政府與勞動者的關係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遷,促進了北方地區經濟的復甦
五、古代中國農耕經濟向近代化轉變的制約因素
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導致土地兼併。土地兼併導致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始終在低水平的狀態下運行,很難實現社會經濟財富的積累,無法使財富轉化為商業資本
2、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影響了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及資本轉化的進程。
3、經濟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分散性,不利於市場的發育,加之沉重的賦稅,小農經濟無法實現量的積累,也無法實現農業經濟的商品化
4、思想觀念:以「農本」為立國的經濟思想,歷代統治者始終對工商業採取壓制政策,導致民間資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來經營工商業
提示:中國高度成熟的農耕文明具有極富韌性的自我整合機制,不斷扭曲化解異質變革因素,修補完善自身的體制,成為桎梏近代化因素髮展的巨大障礙。而這又是傳統農耕文明衰落,被遠遠甩到世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癥結
六、明清儒學與宋明理學的不同
提示:明清儒學批判宋明理學,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儒學,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儒學的繼承和發展。繼承表現有:批天理,「存人慾」,體現民本思想;經世致用體現的是儒家的入世務實思想。發展表現在:批判君主專制、三綱五常,體現出平等意識;限制了君主專制,體現出民主色彩;主張人慾天然合理,體現出個性解放色彩;經世致用體現出否定權威和獨立的思想
七、中國古代科技沒能轉化為近代生產力的原因
1、經濟上: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大規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應有的土壤。另外農民貧困、國內市場狹小以及剝削者買田置地,束縛了手工業發展,使科學技術的發展缺乏物質基礎和動力
2、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剝削制度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3、思想上:文化專制使大量知識分子脫離對自然界的觀察研究
4、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學為內容,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
提示:中國傳統科技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法,西方近代科技則採用實驗方法,重點放在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上。科技的創新和轉化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於科技的創新和轉化,反之,則阻礙。明清之際的社會環境不利於古代科技轉化為近代生產力
【知識對比 】
1.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闢的比較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闢
時間與規模不同
鄭和下西洋在時間上比新航路開闢早半個世紀,規模、航海次數、船隊規模和數量、船員配備都要強,這說明中國人民有足夠的能力和膽略徵服海洋
目的不同
主為政治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聯繫,以和平友好為主要形式
主為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掠奪財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性質不同
是各國的友好使者
屬於殖民擴張活動
影響和後果不同
增強了中國與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同時,還恢復了朝貢關係。貢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對中國新的經濟形態產生未起直接作用
引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
2.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與歐洲啟蒙運動思想的比較
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
歐洲啟蒙運動思想
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政治條件
中國封建制度雖然衰落,封建專制卻空前強化,封建統治仍十分鞏固,還未形成資產階級力量
已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空前強大
經濟條件
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
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
文化條件
封建傳統文化仍佔統治地位
文藝復興使資產階級文化迅速傳播,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內容差異
中國的思想家抨擊君主專制,提倡注重實際,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確提出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批判封建制度,並為之設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影響差異
對當時的封建專制起了一定的衝擊作用,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但無法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對後來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響
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極大地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對亞洲革命運動也起了一定作用
3.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名稱
時間
主要內容
作用或影響
相地而衰徵
春秋時期齊國
根據土地的數量和質量徵稅
承認土地私有
初稅畝
春秋時期魯國
無論公田、私田都按畝收稅
承認土地私有
編戶制度
兩漢
編戶須向國家交納田租、人口稅、更賦,並服兵役和徭役等
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收入,加重人民負擔
租調製
北魏
受田農民需交納租、調,丁男還要服兵役和徭役
推動了鮮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經濟恢復
租庸調製
唐朝
受田農民除交納租調外,不去服役的可納絹或布代役
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促進經濟發展
兩稅法
唐朝
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
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徵稅標準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
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
北宋
包括地主、官僚在內,不服役的都要交納免役錢;重新丈量土地,按畝納稅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權,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
一條鞭法
明朝中後期
田賦、徭役、雜稅合併,分攤在田畝上,徵收銀兩
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地丁銀
清朝前期
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規律及趨勢
①徵稅標準:以人丁為主到以土地為主,自兩稅法始
②徵稅形式:由實物地租過渡到貨幣地租,自一條鞭法始
③徵稅時間:有不固定到固定,自兩稅法始
④徵稅稅種:由繁到簡,自一條鞭法始
⑤體現社會發展趨勢:封建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日益鬆弛;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
4.比較並評價秦朝「焚書坑儒」和清朝前期「文字獄」
秦朝「焚書坑儒」
清朝前期「文字獄」
背景
產生於我國封建制度初步建立、統一局面剛剛形成的時候,當時新舊制度的鬥爭非常激烈,該措施具有維護新制度和大一統的意圖
產生於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民主思想開始出現,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具有壓制新思想、維護滿洲貴族統治的意圖
方式
都是專制主義高壓政策,都採用了極端殘酷的手段,並且主要是針對知識分子
影響
都是文化專制政策,都摧殘了知識分子,鉗制了思想,對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非常消極的影響
5.中國與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比較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
中國資本主義萌芽
和歐洲一樣
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手工業的進步,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出現的基本條件
從時間上看
出現在14、15世紀
出現於明朝中後期
時間基本一致
從地區看
出現在商品經濟較發達的義大利的一些地區和尼德蘭等地
出現在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較好的江南地區
具有相同的地域特徵
結果不一樣
發展很快,並很快在農村中發展起來。而且17、18世紀的歐洲封建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國家改革,雖然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卻在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明清時期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並繼續發展,但發展極為緩慢。尤其在農村,自然經濟仍佔絕對統治地位,新的生產關係並無突破,請關注公眾號高中歷史學習之苑而且,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6.17-18世紀中西方狀況的比較
17-18世紀東方狀況的比較
17-18世紀西方狀況的比較
政治上
君主專制強化並達到頂峰,自然經濟難以解體,同時又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君主專制是建立在與資產階級聯盟的基礎上的,對資本主義經濟實行扶植和保護政策
對外
對外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限制海外貿易
在地理大發現後,迅速走向世界,進行海外擴張,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意識形態領域
維護、加強傳統的儒教,大興文字獄,束縛了思想,遏制了進步
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發展注入精神動力,解除了精神枷鎖
總之
通過比較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西方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則逐步走向衰落
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