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史學宗師帶你讀中國史,讓歷史清晰再現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經營報

論熱愛歷史,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中國。

但論會辨史,千萬中國人中,僅有少數。

何為辨史?

不是對王侯將相的事跡讀得津津有味,而是懂得合上書本,去設想,如果是自己會怎樣做,從而以史為鑑,洞察當下。

做到這樣的人,近代中國只有這四位:呂思勉、鄧之誠、孟森、蔣廷黻。

他們都是史壇泰鬥級的人物,當代中國歷史權威學者中,幾乎一半都是他們的門人弟子。

呂思勉,中國史學四大家之一,錢穆、黃永年都得安靜坐著聽他講課。

鄧之誠,弟子三千,當代紅學第一人周汝昌出其門下。

▲ 《無問西東》

魯迅、費正清、顧頡剛、李敖……都對蔣廷黻、孟森拜服不已。

今天推薦的《中國大歷史》,就一次性集齊這四位史學宗師的巔峰之作。

十冊書,縱貫中國先秦到近現代的大歷史,更涵蓋了大師們的「辨史」角度和方法,可謂是現代史學的至高水平。

當代歷史學子及愛讀歷史者,皆以收藏、讀全他們的著作為傲。

四位大師都將其畢生研究都融入了這套《中國大歷史》。

8部著作,組成了代表現代史學至高水平的「中國通史」,白話講解2000多年歷史。

83個王朝, 599位帝王, 從甲骨文到絲綢之路,從八方來朝到虎門硝煙……每部著作都堪稱該歷史時期卓著的巔峰之作。

各種治史方法和史學觀點,不抱偏見,不作武斷,不憑主觀,不求速達,洋洋灑灑地講盡中國。

《斷代四史》有多權威?有人說,裡面的每一小節,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論文。

但千萬別以為它難讀,大師呂思勉可是中國用白話文著述歷史的開創者。

他論漢代外戚:當一種制度的命運未至滅亡的時節,雖有弊病,人們總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恰如我們天天罵奸商,卻沒有人攻擊商業制度的不好。

他論劉邦:「高祖為人······仁而愛人,喜施」這六個字,是用錢撒潑的別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這八個字是無賴行徑,什麼事都不放在心上。

▲ 以歷史事件,去呈現先秦至隋唐以來,制度、風俗、地域、文化的演變。

用白話文,一針見血的讀史方法和史學觀點,完整呈現出一場場社會變遷圖景。

大師還會給歷史翻案,比如關於明朝建文帝宮內起火而崩的探究,讓你讀時,瞠目結舌;讀完,豁然開朗。

鄧之誠的《宋遼金夏元史》,被日本國會圖書館稱為:「中國通史權威」。

與普通歷史書不同,鄧之誠採用顧炎武「搜落史料,印證實物」的史學觀點和治史方法。

書以紀事為主,古代史書原文+大師陳述因果+輔以圖表,條目清晰地釐清宋遼夏金元每朝歷史。

原文採錄,一字不易,涉及正史、政書、傳記雜事、碑版石刻、州郡地誌等材料。

讀大師文字,有種在傳統史學大刀闊斧砍出新奇大道的感覺,一語斷死,痛快淋漓。

不讀明清講義,不可言清史。

這兩部講義,是大師孟森在北京大學歷史系授課的講義;當代作家黃仁宇受其遺澤,沒有它,更沒有《明朝那些事》。

書將明清兩朝的重點,放在了統治者統治期間內外部的利益爭鬥中,對大量史料進行了全面考察。

讀它,能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這兩個朝代興衰原因,對歷史的理解更上一層樓。

蔣廷黻,不僅是清華大學的歷史系主任,更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博士。這樣的經歷,讓他的史學觀點有了政治家的視角。

這本書在世界史的角度下審視探討中國在近代的轉型:那時每一個改革,都在導致著如今的結果。

用它,理解了近代史中轉型的得失,看清當時中國人的選擇,才能真正理解當今的中國。

歷史哲學家柯林伍德曾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歷史學離不開的人的思維。

想要在歷史知識的更深處,辨證地看清社會進化的真相,就需要這套書。

在大師們的治史之道中,去鍛鍊自己的史學眼光,從而獲取更多在當代前行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史學大家錢穆:讀歷史最忌諱這些!史學泰鬥苦口婆心,字字金玉
    錢穆先生出生於1895年,他是浙江無錫人,天資聰穎,自幼勤奮好讀書,在歷史研究方面具有極其高的造詣,被後世的學術界一致奉為「一代宗師」,「最後一位士大夫」。他和呂思勉,陳寅恪等人一起被稱為「近代史學四大家」。
  • 中國史學之連續性發展的特點及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孕育了中國史學的連續性發展;中國史學的連續性發展,以其固有的特點即史官、史館制度的存在,撰寫本朝史、前朝史的傳統和史學家對自覺的史學發展意識的堅守等,蘊含著深遠的歷史意義:一是以豐富的、多種表現形式的歷史撰述,雄辯地證明與闡說中國文明不曾中斷的歷史事實;二是從精神和情感層面揭示出中國歷史上各族間歷史文化認同之趨勢的存在與發展,以及中國之所以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必然性;三是為史學自身積累了厚重的思想遺產和學術話語
  • 近代四大最著名史學家排行榜 第三被毛主席稱為國寶
    本期我們一起來盤點一下近代四大最著名史學家——「前輩史學四大家」:4 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
  • 細說中國史,讓歷史「變裝」,走進你的心裡
    說到歷史,好多同學不免有心理陰影——背書,不停地背書。於是乎,想盡一切辦法逃離歷史,上了高中,趕緊選擇理科;高考實行分科制後,馬上選擇物理。這也讓家長和老師頭痛不已,那麼,到底如何讓孩子對歷史不再抱有偏見呢,給大家推薦一本書,《跟大師悟歷史:細說中國史》。
  • 中國社會科學報:與中國史學共前進——《歷史研究》創刊60周年感言
    次年,《歷史研究》第1期發表包括拙文《開展社會史研究》在內的多篇會議論文,田居儉以評論員名義發表倡導性文章《把歷史的內容還給歷史》,論述開展中國社會史研究的必要性和對史學建設的意義,特別講到要寫有血有肉的史學著作。此次研討會是新時期首屆中國社會史學術會,將中國社會史研究正式提上研討議程,自此這一研究領域廣受學者關注,成為研究熱點,且有長盛不衰之勢。
  • 王晴佳:全球史以及史學的前景
    選自王晴佳:《新史學講演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八講,「全球史和史學的前景」,第96-110頁。版權歸出版社所有。微信來源:世界歷史放映室考察史學研究的變化,有人曾借用科學史家庫恩(Thomas Kuhn)的術語,也就是「範式」(paradigm)來概括其階段性的發展。
  • 讀歷史長大的孩子,人生必定不會平庸
    千挑萬選,找到了這套《少年中國史》,看完之後我迫不及待的想跟大家分享。(套裝整體實拍)這套書好在哪裡?它權威準確——兩位主編都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史學大家,還有13位專家學者作序指導閱讀。它緊密結合新教材——有專門的教材配套閱讀索引,還有中考歷史考點匹配表,不論預習還是備考,都能一站搞定。
  • 蘭臺說史·「史學天才」自殺的背後_中國現代史頻道_鳳凰網
    悲劇的發生媒體的過分炒作難辭其咎 《當道家統治中國》是林嘉文的第一本史學專著。這本書出版時,林嘉文拒絕了出版方和學校的宣傳,並要求隱瞞年齡。 李先生在序文中這樣寫道: 「治史大致可分寫史和研史兩類。寫史是描述歷史,如人物傳、歷史事件等。歷史轉瞬即逝,又不斷翻新,它不可能重複出現,紛繁複雜的歷史過後,只留下一些殘片碎末,後人只能根據有限的材料去復原歷史,這就需要一定的想像去拼接,所以胡適認為這是文學家的任務。
  •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看《中國通史》
    但《二十四史》卷帙浩繁,一個普通人可能一生都讀不完。有一位歷史學家,不但讀完了二十四史,而且通讀了數遍,他就是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之一的呂思勉先生。呂思勉(1884—1957),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曾任上海光華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師範大學一級教授。
  • 中國古代寫歷史的場所叫史館,唐代史館開始正規化,受到官方重視
    文/古今史談中國古代寫歷史的場所叫史館,唐代史館開始正規化,受到官方重視現在我們能讀到的古代正史有很多,這些史書在當時是由官方主持統一修撰的,這些史書被創造出來的場所就是史館。說到史館這個機構,其實最早可以講到漢朝的蘭臺,所謂蘭臺修史。簡單來說就是,中國是一個有著修史傳統的國家。人們一般講到修史就會想到司馬遷,司馬遷的家族也確實是某種程度上的史學世家,他在自己的文章裡就說到自己祖上是天官,是有著修史傳統的。在中國古代早期時期,天文和歷史的記載是混淆在一起的,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史學家。
  • 疾病地理史學:疾病史的地理空間解析
    隨著20世紀新史學的產生,年鑑學派開始認識到歷史學應該突破傳統史學的研究思路和範疇,通過吸收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論來豐富史學研究。年鑑學派第一代領導人費弗爾和布洛赫注重政治史和軍事史以外的領域,書寫社會史、經濟史、心態史和地理史學等等,強調總體史學和跨學科研究。而疾病史逐漸受到國際史學界的關注大致始於20世紀最後30年,即對麥克尼爾的疾病史著述的認可。
  • 華人世界公認的權威國史巨著,值得每一位國人閱讀
    比如讀斷代史,多是為了某種專門興趣、情結或者搜求資料的需要;讀史論,多是為豐富思想,增益文採;讀文化史、軍事史、飲食史這樣的專門史,則或出於職業需求或是愛好的精進……唯一國通史,是應該讓每個本國受教育者都至少讀一遍的。
  • 讀書先讀史,不枯燥的歷史更好讀
    史學界的「一代宗師」錢穆曾經說過:「當下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個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讀書先讀史,好的歷史讀物能開闊孩子的眼界,增長孩子的智慧。現在的家長們也都有這樣的共識,多讀歷史不僅能豐富孩子的知識,更能開闊孩子的心胸,從而影響他們的作為。
  • 菲律賓史研究中的殖民史學
    西班牙殖民者用《聖經》和槍炮完成對菲律賓的佔領,傳教士、殖民官員和世俗的史學專業人才成為撰寫殖民史學的三種主體。美國奪佔菲律賓後,殖民官員和各種考察團成員留下了大量關於菲律賓歷史的著作。與西班牙人的殖民史學具有強烈天主教特點大不相同,美國人的殖民史學具有強烈為現實服務的色彩。西班牙人編寫的最早的菲律賓史著作出現於16世紀末期。
  • 讀漆俠《歷史研究法》書後
    [13]的確,史學研究要有基本功,要長時間的堅持,才會有所成就。被嚴耕望稱為「史學四大家」[14]之一的陳垣,37歲時才發表他的第一部史學論著《元也裡可溫考》,之後便享譽海內外。[15]近代版本目錄學大家餘嘉錫,一生致力於《四庫全書總目》的研讀,寫出了目錄學的大作《四庫提要辯證》。
  • 常識積累: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
    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鬥,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又將自己獨特的人生哲學融入其中,使中外經典熔鑄一爐,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 朋輩薦讀 | 《中國大歷史》——最值得推薦的中國史讀物之一
    今日朋輩薦讀來啦讓我們跟隨小編的腳步了解一下這本《中國大歷史》吧!《中國大歷史》是歷史學家黃仁宇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專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內容,分析中國曆朝發展的問題,從歐洲的歷史,以至經濟學都有利用。黃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美籍華人,教授、學者。
  • 羅志田:史學方法的示範與臨摹——《名家治史》序
    在我們史學領域,我知道不少學生都想獲得某種可以概括抽象出來的「方法」,以為學會了即可治史。儘管我在一定程度上贊同「史無定法」的主張,但我非常理解學生們的願望,尤其他們身處這樣一個急功近利之風勁吹的時代。 要說史學方法的教與學,其實也不簡單。
  • 歷史明明很有趣,怎麼讀起來那麼難?
    那麼,讀什麼書才算是「讀好書」?書評人史航說,好書就是「你讀完不後悔的書」。秦始皇與長城縱觀各類歷史圖書,從通史角度對華夏文明概括和總結的書籍相當的多,不僅有學術研究專著,也有主打通俗,夾雜著插科打諢、各類野史的趣說歷史。
  • 喬治忠|中國史學的起源及早期發展考析
    內史越來越取代作冊的職務,使作冊逐步退出古代職官制度的歷史舞臺,於西周中、晚期即趨於消亡,形成了《周禮》所謂「史掌官書以贊治」的官制格局。內史取代作冊從事政府的文字方面工作,待到史學產生之後,官方記錄史事機制建立起來,內史才兼任記錄史事。因此,是史學的產生逐漸促成後世以記史、修史為職責的史官,而不是因為有了史官導致史學的產生。2.我們來總結一下對中國早期史學史考察的學術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