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生存環境,形成中西方各相異趣的經濟模式

2020-12-17 趣史微視頻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東方文明誕生於江河的廣袤,而西方文明則孕育自大海的廣博,可見中西雙方的生存環境完全不同。而東西方不同的生存環境,也帶來了中西方各相異趣的生產形式、經濟模式。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中西方各民族最初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形成中西方特定的文化形態、民族精神。

華夏土地上的農耕文明

東方文明,發源於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帶和衝積平原上。廣袤的國土面積,豐富的河流,以及適宜的氣候溫度,使得中國誕生了農耕文明。

1,中國早期文明已經產生農具、農作物,開始飼養家畜

人類擺脫愚昧,邁向文明的一大步,就是農業的產生。如果按照此標準,中華文明最起碼,早在距今7000年前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旅途。比如,西安的半坡遺址中,就已經發現了石斧、石鏟、骨鋤、陶刀等最初的農具,甚至還發現了殘存的小米或慄的皮殼。可知那時,以黃土高原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中華土地上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廣泛種植耐寒的粟谷,並且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農業定居點。

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南方,也已經開始了水稻種植。比如,在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已經發現了骨耜、木耒耜等,遠在7000年前的水稻種植工具,以及大量已經碳化的稻穀粒。還值得注意的是,考古發現還向我們揭示了,當時已經出現了家畜馴化。比如,現在常見的:豬、狗、馬、牛、羊等等家畜,在當時都已經被馴化和飼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已經可以完全放棄文化早期的"採集""魚獵"等,獲取生活資源的形式,還是需要輔以"採集""魚獵"等方式。

2,中國早期文明,已經有了大規模排水、灌溉系統

到了距今5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農業和畜牧業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謀生形式。甚至,神話中的大禹治水,就是同一時期的事情。如果,擺脫神話的外衣,來看大禹治水,我們可以得出,當時的先民們,已經開始建造大規模的排水、灌溉系統。比如,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說的就是排水、灌溉之事;在《論語.泰伯》中記載有:"盡力乎溝洫,"說的也是排水、建溝渠之事。

同時,《漢書.食貨志》中,是這樣評價大禹治水的:"禹平洪水,定九州,制田圖,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斐"。說大禹治水,將九州的洪水都完全平定,因此田地得到灌溉,遠近的田地糧食產量,都有所增加,連稅收都因此受益。可見,大禹治水的作用,是大規模排水、灌溉系統對農業的貢獻。在此基礎上,華夏大地才產生了最早的奴隸制農業經濟和最初的民族國家——夏。所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從大禹治水開始,我們的祖先邁進了文明的門檻。

3,農業成為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的經濟形式

雖然,因為歷史長河的流逝,我們很難考察關於夏朝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組織的形式。但是,中國與神話經過《淮南子》的雜糅,已經:"史融於神話"。所以,根據中國遠古神話的記述,我們不難看出,農業成為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的經濟形式。比如,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上古大神,不是南徵北戰的驍勇大將,更多的是制耒耜教民農作並和藥而濟的神農,治水的大禹和女媧,構木為巢的有巢氏,播百穀的后稷,始作牛耕的叔均,養蠶抽絲的嫘祖,創製牛車的王亥等等。

《淮南鴻烈集解》記載:"炎帝於火而死為灶,禹勞天下而死為灶,后稷作稼檣而死為稷,羿除天下之害而死為宗布,此鬼神所以立。"講的是,上古大神們對於農業發展的貢獻:炎帝、大禹死於灶;后稷死於稷,而"稷"字的意思是穀神。在這些事發生後,中國古代徹底形成了"社稷崇拜""祭祀風氣",周代甚至直接形成了"左社稷右宗廟"的祭祀特點。甚至,形成了後世:帝親耕,後親蠶,這樣的特殊祭祀儀式,一直到清代都還保留著。從此,不僅可以看出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也可以看出以種植為基礎的農業,已經成為華夏國家經濟生活的主要支柱。

《左傳》中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記載,已經說明祭祀在古代是多重要的事,而在如此重要的禮儀中,來"祭祀社稷",足見農業在古代對國家的重要性。甚至在後世,一個王朝的建立,都與宗廟社稷息息相關,社稷甚至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徵,一個國家的宗廟社稷被毀就意味著亡國。完全可以看出,在中華文明中,農業是國之命脈。比如,在甲骨文中,和國計民生相關的字樣,都與農業相關:"邦"字就從田,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義。從此就可以看到中華文明以農業立國。

4,中國北方的遊牧文明是是農業文明的一部分

雖然,在中國古代的文明中,還有其他的文明,比如和中原農耕文明相愛相殺的北方遊牧文明。但是,遊牧文明的產生,是因為中國北方的地理環境和中原地區不同,北方的地貌多是草原,沒有大片可耕地,所以人們才以畜牧遊獵為主要經濟形式。但是,遊牧文明和中原文明是保持著交融和交流的,比如歷代曾入駐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進入中原後,原本的生活習慣都會和中原文明相融合,甚至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比如,清朝旗人的沙琪瑪、奶茶現在遍布全國。所以,遊牧文明並不是游離於中國農耕文明之外的文明,而是農耕文明的一部分。

但是,中國古代也是有商業發展的。只是,因為中國古代農業是基本國策,是重中之重,所以,即便有商業發展,也不是國家重視的經濟形式,商業只是農耕文明的經濟補充。比如,古代發達的絲織業,引發了發達的絲綢製造業,甚至誕生了絲綢之路的繁榮。但是,中國古代,仍然是以大量農業戶口為主的農業大國,對農業的依靠多於商業,歷代都推行"重農抑商",認為"力田為生之本也""工商多則國貧"。

即便曾有國家組織的經濟活動,如鄭和下西洋、張騫出使西域等等。但是,不是為了揚國威,就是為了和外邦交好,目的都不是單純的興復商業。因此,農耕文明下的中國經濟形式,長期停留在男耕女織的經濟模式,沒有形成獨立於鄉村的大型商業城市。也沒有打破歷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整個國家的文化狀態、民族精神,都是內向的。

古代希臘羅馬的商業文明

而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的衝積平原不同。西方文明發源於廣袤的大海中。比如,西方文明的中心歐洲,就因為三面環山的多山地形,全境多被分為大大小小的島嶼,人們不得不走向大海,開始貿易,最後形成了西方的商業文明。

1,商業文明的特點:以城市為中心,外向型發展

與中國的早期文明很像,西方的早期文明中,也有畜牧、農耕、定居。比如,考古發現,早在6500年前,西方文明發端的希臘半島的帖撒利亞平原、愛琴海流域的克裡特島,就已經出現了種植的穀物、蓄養的動物。比如,曾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銅製武器和工具,以及大量的豬馬牛羊等家養動物的骸骨。這些文明的特點,和中國早期的文明,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見中西方早期文明發展方向具有趨同性。

但是,西方文明在距今2000年前,突然走向了和中華文明完全不同的方向。據考古發現,在2000年前的,西方米諾斯文明時期,愛琴海流域的克裡特島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宮殿和城鎮遺址,城市功能非常的完備,有便利的排水系統,甚至有先進的浴室和廁所裝置。同時,還發現與克裡特島相距不遠的塞拉島,也有城市遺址,根據考古發現。這兩個城市遺址,都有大量的城市居民生活的痕跡。而如此近距離內的島嶼上,同時發現了高程度的城市文明遺址,可以發現,西方的文明走向,已經與東方的農耕文明不同,走向了另外的商業文明,因為大型的城市,多輔以發達的商業基礎。

同時,愛琴海流域的商業文明,也因為歐洲多山的地形,沒有多餘的耕地來養活暴增的人口而誕生。在諾米斯文明時期,可克裡特島的人民就已經向大海出發,用劫掠的方式,去獲取生活資源。後來,逐漸的發展為用當地大理石、橄欖、葡萄等特產,通過海上貿易的方式來獲取資源。但是,這些商業行為的發展,都是建立在愛琴海的克裡特島上,已經形成了大型的城市的基礎上。加上考古發現,克裡特島上有發達的手工業:建築上的華麗浮雕、壁畫,精美的陶器、金屬瓶、金銀工藝品;人們以城市為中心,貿易規模不斷向外擴散,商業和航海業成為歐洲國家的經濟支柱,最後才形成歐洲的商業文明。

2,歐洲經濟的開放,帶來歐洲文化的開放

而經濟的形式,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文化的形態,比如中國千年不變的小農經濟,就形成了中華文化內斂的民族文化。而歐洲時期,向海洋尋求發展的外放性經濟,使得歐洲文化也形成了外放性的模式。比如,據考古發現,歐洲早期城市的發展,形成了早期的文字——倉庫貨物清單。比如,出土自連克諾索斯王宮的泥板文書,也就是歐洲早期的原始線性文字,內容,都是記載的貨物帳單。

之後,隨著克裡特島的經濟向外發展,這種早期文字也傳至其他的島嶼,線性文字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響。比如,克裡特島的邁錫尼,曾出土的文物中,其中的文字,很明顯能夠看到來自歐洲其他文字的影子:有線性文字的特點,象形字母的特點,字母文字的特點,也有外來的埃及文字、腓尼基文字的特點。之後,克裡特島的邁錫尼文明雖然沒有繼續流傳,但是,後來歐洲文化繁榮時期的希臘文明、羅馬文明,都受到了克裡特島這種外向型海洋商業文明的影響,甚至歐洲後來變大變強,成為世界霸主的新航路開闢,都是海洋經濟的另一種變形。

3,歐洲神話中,所體現的歐洲文化形式

與東方神話所體現的農耕文明相同,歐洲的神話中,也對歐洲的商業文明有所體現。在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創造了橄欖樹,然後打贏了海神波塞冬,成為雅典的領導,同時智慧女神還手握農業、航海、紡織、縫紉等方法,所以被譽為智慧女神。而橄欖,是愛琴海流域的特色植物,農業、航海等,都是早期城市經濟中的商業組成部分。

另一位神明——狄奧尼索斯,是酒神,和歐洲葡萄酒的釀酒業有關,也和葡萄酒出口的商業行為有關,代表著酒造福歐洲,,因為酒的出口,對歐洲不同地方文明有促進作用。所以,狄奧尼索斯,還被歐洲人視為和平之神。這些歐洲神話中的神明,從不同方面,體現了歐洲的商業文明,更表現了歐洲開放性的文化形式和民族精神。

中西方經濟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程

比較中西方不同經濟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程,可知,中西方各相異趣的經濟模式,是在中西方不同的地理基礎上,最後形成的中西方各具特色的經濟模式。是早期的先民們,在面對有限的地理環境下,為了謀生,所做出的的最大努力,和最大的嘗試,才最終形成了中西方獨特的經濟模式:中華大地上的農耕文明,歐洲大陸上的商業文明。大河流域的文明,大海流域的文明,滋養了出了中西方不同的文明、文化、經濟模式,也構成了中西方的民族精神內涵。

相關焦點

  • 中國茶企:從農耕文化轉向商業文明的雄起之路
    中國茶企:從農耕文化轉向商業文明的雄起之路
  • 家國和城邦,不同的經濟類型,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結構
    中國的農耕文明,誕生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小農經濟,進而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家族本位的獨特家國文化。而西方的商業文明,則打破了家庭的生產方式,以城市為據點,出現了集中的商品生產和經營,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城邦制度。中西方,經濟類型的不同,生產方式的不同,塑造了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結構、文化秩序。
  • 趙一凡論中美五大差異之一︱農耕文明vs航海文明
    馬克思的批判更為犀利而明確:「佔主要統治地位的商業資本,是和暴力掠奪、海盜行徑、綁架奴隸,徵服殖民地直接結合在一起的。無論是在迦太基、羅馬,還是後來在威尼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那裡,情形都是這樣。」《火槍與帳簿》大象與鯨魚 美國人怎樣看上述陸海文明的差異?
  • 復旦大學商業文明和共同體研究所成立,聚焦全球商業策略
    東方文明和社會治理機制是否也可以帶來經濟的巨大變化?不同於西方文明和社會治理機制對商業策略的貢獻在哪?兩條不同線路如何匯通?復旦大學近日新成立的商業文明和共同體研究所將探討這些學術問題。復旦大學商業文明和共同體研究所成立儀式暨學術講座近期在復旦管院舉行。商業文明和共同體研究所是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批准成立的一個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為依託建立的國際地緣政治經濟和商業文化研究聯盟。現場超過120名中外專家學者和復旦師生及校友見證了研究所的成立。
  • 中國原始聚落形態與文明起源的路徑,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問題
    就是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古代歷史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把對於「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的研究「延長」到對於中國文明起源路徑的研究。侯外廬對問題所做的新解,將這方面的研究引向了深入。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於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又有新的重大進展。這主要表現在轉換研究視角方面,即根據馬克思的社會形態學說。
  • 「學思平治」王帆:探索中西方觀念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從...
    王帆:探索中西方觀念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從文明的高度解決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的重要課題學思平治西方政客在錯覺初步形成之後,還會形成錯覺偏好,以冷戰思維和現實主義權力觀來看待中美關係的變化,從而加深和固化他們原有的偏見;3中西方觀念差異有可能帶來對中國發展的對立觀念。
  • 英語和狗: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病毒
    狩獵民族的主要食物來源於對其他動物的獵殺,其生存能力取決於其本身具備的攻擊能力,這種攻擊能力並不僅僅局限於他們對其他動物的攻擊能力,也還包括對其他部落的攻擊或掠奪能力。他們的生存還取決於生存的環境,以及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旦原來的環境不適合生存,他們就需要尋找新的環境來生存。因此,他們就要侵略、驅趕相鄰的部落以霸佔他人的生存地盤。
  • 海南騎樓開放商業文明之獨特風景
    作為中國沿海地區騎樓群的經典之作,海口騎樓從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和中國其他諸多傳統建築不同,它一掃封閉、保守的氣質,彰顯著開放、平等、商業等藍色文明的氣息。它的崛起、綻放和凋落,乃至今日的重新煥發,無不承載著海南的開放史、華僑史和商業史。
  • 地理環境造就文化差異——中西方文化的內外之別
    在絕大多數的地域內都是「農耕經濟」。而形成這樣的經濟基礎又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的:首先,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那裡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適合耕種。因此,文明首先在這裡滋生。這種農耕經濟首先影響到政治領域,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戰國時期秦國高度重視「耕戰之術」,最終秦國得以快速地富國強兵,最終實現大一統。此外,在中國逐漸形成了「士農工商」的階層觀念。「農」排在了第二位,大家可能有些疑惑了,不是「農業為本」麼?怎麼反倒排第二?
  • 【每日一習話】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習近平: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  這段話出自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發表的講話。
  • 文明本質的深層解讀與中國智慧
    與之相伴隨,在學術和思想領域,以「主奴哲學」「東方學」等為代表的理論建構,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諸如「衝擊—反應模式」「傳統—現代模式」和「帝國主義模式」等人文思維模式,也長期左右和支配了人文社會科學關於不同文明形態之間互動關係問題的思考與判定。由此可見,不論是對文明關係的歷史狀況進行「病理學」診斷,還是就文明關係的觀念建構做出當代澄清,都迫切呼喚著新的思想成果。
  • 李子柒現象——中國農耕文明的影像
    我且把這種現象稱為「中國農耕文明影像」我看到的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一種農耕文明在我國城鎮化率每年不斷快速增長下,用現代科技記錄下的農村生活片斷,這種片斷把所有的美好通過技術手段處理,連綴在一起,以色彩畫面來激起人們心中對美的追求,以此來填補生活在城市裡人們心中的空白。
  • 秦朔:數字經濟時代,中國企業家為商業文明再加碼
    帶著這兩個案例的解讀,知名的人文財經觀察員、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發起人秦朔,上周四晚(12月3日)做客「儒商論域2020」,「前者預示著中國政府正在倡導社會的價值利益均衡,後者表明只要有創新,依然可以重構產業形式和流程,塑造新的商業模式。」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歷史形成的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貫穿了習近平同志早期知青歲月和整個地方政治生涯。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 古希臘文明的形成及其特徵-光明日報-光明網
    希臘及地中海世界國家多樣化的政體為政治思想家們探討理想的國家治理模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古希臘人的民主和法治是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成果。在說印歐語的希臘人到來之前至少數千年,主要由海路移居於此的皮拉斯基人生活在那裡,沿襲著自己的傳統風俗。在國家形成和成文法確立之前,人和人之間、個人和社會共同體之間的關係,主要有賴於習慣法加以調節,因而「法」起到維繫社會組織的紐帶作用,享有社會成員公認的權威地位。但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補充和修訂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農耕文明 康莊大路
    田園裡,勞作的人們在這片神奇沃土上耕作不輟,日積月累,沉澱了古老而悠久的農耕文明。  目前,瓊海市大路鎮黨委政府遵循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一鎮一風情、一鎮一特色、一鎮一產業」的田園城市建設指導方針,結合本地的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最具突出代表農耕文化的區域優勢,打造具有獨特農耕文化風情,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田園中心城鎮,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傳統農耕文化積澱的傳統農業大鎮正在實現蛻變。
  • 中華文明為原生文明,淮河為華夏文明唯一發祥地,而非黃河長江
    (夏朝與詩經研究)【核心提示】黃河上中下遊的緯度差距非常大,氣候和生活環境往往不一致,並不具有成為一個大而完整的早期文明軸心地區的條件,反而應該表現為眾多零散的文化區才合理,並符合在文明擴散的時代,作為不同生活方式族群之間來往交通要道的條件。
  • 論人類文明及人類文化之什麼是人類文明以及人類文化?
    舉個例子:農業文明的發生,農業文明是因為形成中原平原是人類的三大原始農耕基地之一,有了這樣一塊適合農業耕種的環境,其次是人類大腦皮層細胞的進化導致只能吸收葡萄糖,這是人類自身條件,這兩者結合起來稱為智人的生存結構,由此農業文明誕生.
  • 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這兒的旅遊,追溯古今
    輝煌的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曾在農耕時代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農耕文明下,男耕女織,田園牧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也許是刻在基因中的傳承,不時被國人所嚮往。既然如此,不妨讓我們走進中華農耕文明發源地之一的雲丘山,一探歷史的窺密。
  • 中西方商業倫理有何不同
    原標題:中西方商業倫理有何不同   【摘要】中西方商業文化存在顯著的差異。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企業國際化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充分認識和了解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中西方商業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價值觀、決策方式、思維模式、商業倫理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