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東方文明誕生於江河的廣袤,而西方文明則孕育自大海的廣博,可見中西雙方的生存環境完全不同。而東西方不同的生存環境,也帶來了中西方各相異趣的生產形式、經濟模式。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中西方各民族最初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結構,形成中西方特定的文化形態、民族精神。
華夏土地上的農耕文明
東方文明,發源於在江河流域的河谷地帶和衝積平原上。廣袤的國土面積,豐富的河流,以及適宜的氣候溫度,使得中國誕生了農耕文明。
1,中國早期文明已經產生農具、農作物,開始飼養家畜
人類擺脫愚昧,邁向文明的一大步,就是農業的產生。如果按照此標準,中華文明最起碼,早在距今7000年前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旅途。比如,西安的半坡遺址中,就已經發現了石斧、石鏟、骨鋤、陶刀等最初的農具,甚至還發現了殘存的小米或慄的皮殼。可知那時,以黃土高原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中華土地上的先民們,就已經開始廣泛種植耐寒的粟谷,並且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農業定居點。
而同一時期的中國南方,也已經開始了水稻種植。比如,在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已經發現了骨耜、木耒耜等,遠在7000年前的水稻種植工具,以及大量已經碳化的稻穀粒。還值得注意的是,考古發現還向我們揭示了,當時已經出現了家畜馴化。比如,現在常見的:豬、狗、馬、牛、羊等等家畜,在當時都已經被馴化和飼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已經可以完全放棄文化早期的"採集""魚獵"等,獲取生活資源的形式,還是需要輔以"採集""魚獵"等方式。
2,中國早期文明,已經有了大規模排水、灌溉系統
到了距今5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農業和畜牧業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謀生形式。甚至,神話中的大禹治水,就是同一時期的事情。如果,擺脫神話的外衣,來看大禹治水,我們可以得出,當時的先民們,已經開始建造大規模的排水、灌溉系統。比如,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澮,距川",說的就是排水、灌溉之事;在《論語.泰伯》中記載有:"盡力乎溝洫,"說的也是排水、建溝渠之事。
同時,《漢書.食貨志》中,是這樣評價大禹治水的:"禹平洪水,定九州,制田圖,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斐"。說大禹治水,將九州的洪水都完全平定,因此田地得到灌溉,遠近的田地糧食產量,都有所增加,連稅收都因此受益。可見,大禹治水的作用,是大規模排水、灌溉系統對農業的貢獻。在此基礎上,華夏大地才產生了最早的奴隸制農業經濟和最初的民族國家——夏。所謂"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從大禹治水開始,我們的祖先邁進了文明的門檻。
3,農業成為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的經濟形式
雖然,因為歷史長河的流逝,我們很難考察關於夏朝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組織的形式。但是,中國與神話經過《淮南子》的雜糅,已經:"史融於神話"。所以,根據中國遠古神話的記述,我們不難看出,農業成為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的經濟形式。比如,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上古大神,不是南徵北戰的驍勇大將,更多的是制耒耜教民農作並和藥而濟的神農,治水的大禹和女媧,構木為巢的有巢氏,播百穀的后稷,始作牛耕的叔均,養蠶抽絲的嫘祖,創製牛車的王亥等等。
《淮南鴻烈集解》記載:"炎帝於火而死為灶,禹勞天下而死為灶,后稷作稼檣而死為稷,羿除天下之害而死為宗布,此鬼神所以立。"講的是,上古大神們對於農業發展的貢獻:炎帝、大禹死於灶;后稷死於稷,而"稷"字的意思是穀神。在這些事發生後,中國古代徹底形成了"社稷崇拜""祭祀風氣",周代甚至直接形成了"左社稷右宗廟"的祭祀特點。甚至,形成了後世:帝親耕,後親蠶,這樣的特殊祭祀儀式,一直到清代都還保留著。從此,不僅可以看出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也可以看出以種植為基礎的農業,已經成為華夏國家經濟生活的主要支柱。
《左傳》中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記載,已經說明祭祀在古代是多重要的事,而在如此重要的禮儀中,來"祭祀社稷",足見農業在古代對國家的重要性。甚至在後世,一個王朝的建立,都與宗廟社稷息息相關,社稷甚至成為一個國家的象徵,一個國家的宗廟社稷被毀就意味著亡國。完全可以看出,在中華文明中,農業是國之命脈。比如,在甲骨文中,和國計民生相關的字樣,都與農業相關:"邦"字就從田,表示建立土界,也即"封疆"之義。從此就可以看到中華文明以農業立國。
4,中國北方的遊牧文明是是農業文明的一部分
雖然,在中國古代的文明中,還有其他的文明,比如和中原農耕文明相愛相殺的北方遊牧文明。但是,遊牧文明的產生,是因為中國北方的地理環境和中原地區不同,北方的地貌多是草原,沒有大片可耕地,所以人們才以畜牧遊獵為主要經濟形式。但是,遊牧文明和中原文明是保持著交融和交流的,比如歷代曾入駐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進入中原後,原本的生活習慣都會和中原文明相融合,甚至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比如,清朝旗人的沙琪瑪、奶茶現在遍布全國。所以,遊牧文明並不是游離於中國農耕文明之外的文明,而是農耕文明的一部分。
但是,中國古代也是有商業發展的。只是,因為中國古代農業是基本國策,是重中之重,所以,即便有商業發展,也不是國家重視的經濟形式,商業只是農耕文明的經濟補充。比如,古代發達的絲織業,引發了發達的絲綢製造業,甚至誕生了絲綢之路的繁榮。但是,中國古代,仍然是以大量農業戶口為主的農業大國,對農業的依靠多於商業,歷代都推行"重農抑商",認為"力田為生之本也""工商多則國貧"。
即便曾有國家組織的經濟活動,如鄭和下西洋、張騫出使西域等等。但是,不是為了揚國威,就是為了和外邦交好,目的都不是單純的興復商業。因此,農耕文明下的中國經濟形式,長期停留在男耕女織的經濟模式,沒有形成獨立於鄉村的大型商業城市。也沒有打破歷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整個國家的文化狀態、民族精神,都是內向的。
古代希臘羅馬的商業文明
而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的衝積平原不同。西方文明發源於廣袤的大海中。比如,西方文明的中心歐洲,就因為三面環山的多山地形,全境多被分為大大小小的島嶼,人們不得不走向大海,開始貿易,最後形成了西方的商業文明。
1,商業文明的特點:以城市為中心,外向型發展
與中國的早期文明很像,西方的早期文明中,也有畜牧、農耕、定居。比如,考古發現,早在6500年前,西方文明發端的希臘半島的帖撒利亞平原、愛琴海流域的克裡特島,就已經出現了種植的穀物、蓄養的動物。比如,曾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銅製武器和工具,以及大量的豬馬牛羊等家養動物的骸骨。這些文明的特點,和中國早期的文明,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可見中西方早期文明發展方向具有趨同性。
但是,西方文明在距今2000年前,突然走向了和中華文明完全不同的方向。據考古發現,在2000年前的,西方米諾斯文明時期,愛琴海流域的克裡特島上,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宮殿和城鎮遺址,城市功能非常的完備,有便利的排水系統,甚至有先進的浴室和廁所裝置。同時,還發現與克裡特島相距不遠的塞拉島,也有城市遺址,根據考古發現。這兩個城市遺址,都有大量的城市居民生活的痕跡。而如此近距離內的島嶼上,同時發現了高程度的城市文明遺址,可以發現,西方的文明走向,已經與東方的農耕文明不同,走向了另外的商業文明,因為大型的城市,多輔以發達的商業基礎。
同時,愛琴海流域的商業文明,也因為歐洲多山的地形,沒有多餘的耕地來養活暴增的人口而誕生。在諾米斯文明時期,可克裡特島的人民就已經向大海出發,用劫掠的方式,去獲取生活資源。後來,逐漸的發展為用當地大理石、橄欖、葡萄等特產,通過海上貿易的方式來獲取資源。但是,這些商業行為的發展,都是建立在愛琴海的克裡特島上,已經形成了大型的城市的基礎上。加上考古發現,克裡特島上有發達的手工業:建築上的華麗浮雕、壁畫,精美的陶器、金屬瓶、金銀工藝品;人們以城市為中心,貿易規模不斷向外擴散,商業和航海業成為歐洲國家的經濟支柱,最後才形成歐洲的商業文明。
2,歐洲經濟的開放,帶來歐洲文化的開放
而經濟的形式,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文化的形態,比如中國千年不變的小農經濟,就形成了中華文化內斂的民族文化。而歐洲時期,向海洋尋求發展的外放性經濟,使得歐洲文化也形成了外放性的模式。比如,據考古發現,歐洲早期城市的發展,形成了早期的文字——倉庫貨物清單。比如,出土自連克諾索斯王宮的泥板文書,也就是歐洲早期的原始線性文字,內容,都是記載的貨物帳單。
之後,隨著克裡特島的經濟向外發展,這種早期文字也傳至其他的島嶼,線性文字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響。比如,克裡特島的邁錫尼,曾出土的文物中,其中的文字,很明顯能夠看到來自歐洲其他文字的影子:有線性文字的特點,象形字母的特點,字母文字的特點,也有外來的埃及文字、腓尼基文字的特點。之後,克裡特島的邁錫尼文明雖然沒有繼續流傳,但是,後來歐洲文化繁榮時期的希臘文明、羅馬文明,都受到了克裡特島這種外向型海洋商業文明的影響,甚至歐洲後來變大變強,成為世界霸主的新航路開闢,都是海洋經濟的另一種變形。
3,歐洲神話中,所體現的歐洲文化形式
與東方神話所體現的農耕文明相同,歐洲的神話中,也對歐洲的商業文明有所體現。在希臘神話中,智慧女神創造了橄欖樹,然後打贏了海神波塞冬,成為雅典的領導,同時智慧女神還手握農業、航海、紡織、縫紉等方法,所以被譽為智慧女神。而橄欖,是愛琴海流域的特色植物,農業、航海等,都是早期城市經濟中的商業組成部分。
另一位神明——狄奧尼索斯,是酒神,和歐洲葡萄酒的釀酒業有關,也和葡萄酒出口的商業行為有關,代表著酒造福歐洲,,因為酒的出口,對歐洲不同地方文明有促進作用。所以,狄奧尼索斯,還被歐洲人視為和平之神。這些歐洲神話中的神明,從不同方面,體現了歐洲的商業文明,更表現了歐洲開放性的文化形式和民族精神。
中西方經濟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程
比較中西方不同經濟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發展歷程,可知,中西方各相異趣的經濟模式,是在中西方不同的地理基礎上,最後形成的中西方各具特色的經濟模式。是早期的先民們,在面對有限的地理環境下,為了謀生,所做出的的最大努力,和最大的嘗試,才最終形成了中西方獨特的經濟模式:中華大地上的農耕文明,歐洲大陸上的商業文明。大河流域的文明,大海流域的文明,滋養了出了中西方不同的文明、文化、經濟模式,也構成了中西方的民族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