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文化向內求,而西方文化向外求,是與地理環境有關嗎?我認為非常有關。
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叫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中「上層建築」不僅僅是指政治制度,還包括意識形態領域,這其中就包含了文化、藝術、哲學。換言之,也就是經濟形式不同,所產生的文化不同。舉個例子:古代時北方遊牧民族以放牧為生,逐水草而居。生存的緊迫感與資源的缺失,造就了古代遊牧民族剽悍掠奪的天性。
1.東方文化向內求
古代中國(以華夏民族為討論對象)的經濟基礎是什麼?在絕大多數的地域內都是「農耕經濟」。而形成這樣的經濟基礎又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的:
首先,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那裡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足,適合耕種。因此,文明首先在這裡滋生。
其二,中國的陸地面積廣闊,距海遙遠,自然資源豐富,不需要向外索取,人民就可以做到自給自足,自力更生。
因此土地逐漸與財富掛鈎,歷代百姓勤勤懇懇地耕作,形成了中國人「保守」「安土重遷」「重視土地」「踏實肯幹」「不願意冒險」的性格特徵。
這種農耕經濟首先影響到政治領域,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戰國時期秦國高度重視「耕戰之術」,最終秦國得以快速地富國強兵,最終實現大一統。
此外,在中國逐漸形成了「士農工商」的階層觀念。「農」排在了第二位,大家可能有些疑惑了,不是「農業為本」麼?怎麼反倒排第二?其實不必疑惑,我們看一下「士人」普遍出身在哪裡呢?貴族家庭,經濟條件良好,經濟從哪來?從土地上來,所以我們還把統治階層,剝削階層稱為「地主老財」。這也說明了在中國古代土地是衡量財富的標準,因此也逐漸形成了「上農」的觀念。
由於這種以耕種為主的經濟體系的形成,使得中國在有關農事方面的成就非常之高。曆法《夏小正》在夏朝時就已成書,裡面詳細地描述了每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此外中國的天文學也很先進,夏商時期就出現了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春秋時期出現了世界公認的最早的關於哈雷彗星的記載。眾所周知,古代耕作是要靠天吃飯的,所以古代人格外的關注天象,天文也就變得容易理解了。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也相當厲害,戰國時期建設的都江堰,至今都堅固無損。
體現在哲學上,中國人讚美自然,喜歡順其自然,中國古代的許多文人雅士也以追求自然為雅趣,他們更加注重自己心靈的寧靜與升華。這正是東方文化向內尋求的高級表現。
2.西方文化向外求
古代西方(古希臘的文化高度繁榮,且非常典型,這裡的西方文化以古希臘為例,這裡不包括美國,因為美國的歷史很短暫。)的經濟基礎是什麼呢?
首先古希臘,以及大部分古代時期文明繁榮的西方國家如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國土面積狹小,海洋國家。這樣的地理條件意味著什麼呢?首先國土狹小意味著土地資源以及各類自然資源短缺,海洋國家意味著海洋資源豐富。因此,人們想要生存發展只能將目標對準大海。通過航海連通諸國,發展海上貿易成了必經之路。因此,西方國家的經濟根源是商業。
商人意味著靈活,冒險,投機,為了保障自身利益,他們需要形成同盟,這種同盟是家族血緣關係難以支撐的,必須是更大的,更有保障的,例如城市的連盟。因此,在古希臘形成了城邦組織。
而商人的本性是追逐利益的,所以他們要不斷地擴大市場。我們可以看到,大航海時代就是在西方國家興起的。而大航海的開端是《馬可波羅遊記》中描述了一個東方的黃金之國,引起了西方人淘金的狂熱。這種情形在後來演變成了侵略與擴張,以及殖民地。
這種經濟特徵在西方人的性格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最顯著的就是冒險精神。例子就不舉了,我們經常新聞報導上看到。
總結
綜上,其實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地理條件對於文化發展的影響的。基本上它的影響步驟是這樣的:地理環境——經濟類型——文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