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2017·天津高一期中)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類活動的產物,地域的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建築作為物質文化景觀,最能體現一定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地理環境特點。廣州西關大屋(左圖,也稱竹筒屋)和北京四合院(右圖)分別是我國嶺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圖中居住文化體現出我國古代怎樣的人口思想,它對我國人口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
(2)說出南北方民居的建築結構特點及其反映出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
參考答案:
(1)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顯家庭興旺(要丁興旺),有利於促進人口的增加。
(2)北方:結構特點:門戶、窗戶均較小,嚴實;反映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冬季寒冷,多風沙天氣。(合理即可)
南方:結構特點:高敞,門戶、窗戶均寬大,通透性好,屋簷多長廊;反映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潮溼多雨的天氣。(合理即可)
典型例題二:建築物作為物質文化景觀,最能體現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地理環境特點。廣州西關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別是我國嶺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讀下圖,完成下列各題。
(1)廣州西關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國地域文化怎樣的特點?
(2)與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廣州西關大屋還體現了哪些獨特的嶺南文化?
(3)圖中民居體現出我國古代怎樣的人文思想?它對我國人口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內向性;封閉性;長者為尊;天人合一;農業文化。
(2)兼容性;商業文化。
(3)多代同堂(或多子多福),以顯家族之興旺(人丁興旺)。 會促進人口的增長。
典型例題三:(2018·全國高二專題練習)(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
媽祖被稱為「海上女神」,民間建造媽祖宮廟供奉媽祖,祈求航海途中平安。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起源於福建省湄洲灣,是當地富有特色的旅遊資源,並已成為福建走向世界的旅遊名片。媽祖文化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下圖示意福建省山脈和媽祖宮廟的分布。
分析福建省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孕育媽祖文化的。
參考答案:
福建省耕地不足,東部臨海,海洋捕魚成為重要的謀生手段;西部多山,陸上交通不便,東部海洋廣闊,海洋運輸成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方式;東部海域颱風多,易發生海難;沿海地區多優良港灣,便於漁船躲避風浪,人們大多能化險為夷,認為是媽祖的保佑。(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形成海內外經商的傳統。)
典型例題四:(2017·上海高考模擬)東西南北中,全民大聯歡。2017年1月27日,北京中央電視臺主會場聯合上海、四川涼山、廣西桂林、黑龍江哈爾濱等四地分會場打造了一臺春節聯歡晚會,充分展示了當地地理環境優勢和城市特色。讀圖,回答問題。
(1)一城一故事,一曲一傳奇。寫出東西南北四地分會場中素有「冰城」之美譽的城市名稱、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徵_____。
(2)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的西昌不僅擁有「月城」、「小春城」等別稱,而且還是中國著名的「航天城」。簡述西昌具有「天然發射場」的自然地理條件____________。
(3)上海,是祖國的東方明珠,海派文化特色;北京,是祖國的心臟,京派文化鮮明。比較海派文化與京派文化在傳統民居、飲食文化、戲曲文藝、地方方言等方面的差異_________。
(4)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它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等相互作用的結果。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知識,簡析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環境特徵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哈爾濱,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2)緯度低,海拔高;峽谷地形好,地質結構堅實;晴好天氣多,幾乎沒有霧天
(3)在傳統民居上,弄堂、石庫門體現海派文化;滬通、四合院體現京派文化,在飲食文化上,五香豆、陽春麵體現海派文化;豆汁、炸醬麵等體現京派文化。在戲曲文化上,越劇、滬劇體現海派文化;京劇、京韻大鼓等體現京派文化。在地方方言上,上海是吳儂軟語,北京則是京腔普通話
(4)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降水較多,利於植物生長,水文:地表水、地下水富集,流水侵蝕作用強。植被:生物的生長旺盛,土壤、流水中有機酸含量高。巖石:石灰巖廣布,且厚度大,巖性純,空隙發育好。地勢:東、西、北地勢高,西南部地勢低,灕江縱貫全境
典型例題五: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個地區的地理條件、經濟技術和建設文化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
材料二 作為人文薈萃之地、風物繁華之城的揚州,自唐、宋時期開始就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市、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瘦西湖更是歷史悠久,受歷代造園專家的青睞,被認為是中國湖上園林的代表。
(1)________是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
(2)徽州的地理環境具有「群山環抱,盆地居中」的地形結構特徵,這對當地居民心理有何影響?
(3)中、西方園林建築結構有何差異?
參考答案:
(1)地理環境
(2)盆地環境加強了人們的保守心態,形成封閉性較強的盆地心理。
(3)中國園林講究含蓄,顯而不露,引而不發,忌直求曲,忌寬求窄;西方園林則強調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直率敞朗,和盤託出。
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液化天然氣指氣態的天然氣冷卻凝結成液態的天然氣,其體積約為同量氣態天然氣體積的1/600。卡達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國。液化天然氣主要出口日本、西歐和北美。
材料二:卡達居民的傳統服裝是以絲綢、棉織物為主材質的白色長袍,領口和袖口部分寬大。
(1)①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港,簡要分析其形成條件。(10分)
(2)推測卡達國內交通線的主要類型,並說明推斷理由。(8分)
(3)分析當地傳統服裝對氣候的適應作用。(6分)
參考答案:
(1)靠近天然氣田(資源豐富);液化天然氣體積小、重量輕;距離輸出國距離遠,運輸以海運為主;有便捷的交通相互聯繫;經濟實力強,技術先進;天然氣適宜海運。(需答5點,每點2分)
(2)公路2分 該國地域狹小(城市間距離短)2分;地形平坦開闊2分,公路適合於短距離運輸。2分
(3)顏色清談(白色)減少吸熱2分;(長袍遮住全身)減少太陽光對皮膚的直接照射2分;長袍內的空氣能對外界有隔熱作用2分。
典型例題七: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要求。
貴州省花江鄉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積達80%,乾旱頻率高達90%。l997年該鄉森林覆蓋率僅3%。作為「西電東送」的馬馬崖大型水電站,歷時2年多,於2015年1月正式投產發電。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花江鄉在貴州省的位置圖 花江鄉2000年石漠化狀況
(1)年降水量1000多毫米的花江鄉乾旱頻率高,請分析原因。
貴州苗族服飾及其著裝習慣深受所生活區域的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貴州為我國苗族聚居區之一。該區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著對襟短衣和褲筒較寬大的長褲,外出時打「綁腿」。
(2)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圖示區域地形和氣候條件對該區域苗族男子著裝習慣的影響。
(3)針對花江鄉的環境問題,請你為花江鄉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參考答案:
(1)季風氣候,降水時間集中,無雨時間較多(1分);碳酸鹽類巖石地區,地下漏鬥發育,地表和地下水容易滲漏(2分);森林覆蓋率低,土壤層薄,涵養水分功能弱(2分);山高坡陡,(經濟欠發達),(1分)修建水利工程難度大,雨水難以儲存(1分)。
(2)圖示區域以山地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溼熱(植被茂密);(2分)穿著短衣和寬鬆長褲便於散熱(可減輕酷暑高溫帶來的不適);(2分)打「綁腿」利於在山間及林中行走;防蚊蟲、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評分)
(3)以水資源開發利用(或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為中心(1分)。通過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1分),以及修壩、建梯田等工程措施(1分),解決乾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問題(1分)。開發喀斯特景觀,庭院經濟、立體農業等,發展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1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典型例題八:(14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要求。
在我國流傳深遠、膾炙人口的 「東北八大怪」、「陝西八大怪」、「雲南十八怪」等傳統民謠是對當地自然環境和傳統民俗風情的精準素描,具有深刻的地理學內涵。
(1)從下面的甲、乙、丙三圖中任意選擇一個現象用地理知識加以解釋。(4分)
(注意: ①只選擇一個現象作答,若選擇了兩個及以上,只對前一個評分;②作答時先寫你所選擇的圖幅代號,再寫解釋答案。)
(2)在我國以雲南之「怪」為最多,簡析其原因。(4分)
(3)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民謠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現象目前已經消逝。以東北「大缸小缸淹酸菜」的消逝為例,簡析這些現象消逝的原因。(6分)
參考答案:
(1)甲:東北冬季寒冷,室內外溫差大(2分);室內暖而溼的空氣在窗上遇冷易發生水汽凝結。(2分)
乙:陝西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多風沙(1分),可用水少(1分),戴帕可防寒、防風沙,減少洗浴(1分);夏季炎熱多雨,戴帕可遮雨拭汗(1分)。
丙:雲南緯度較低,而地勢高(雲貴高原),四季氣候如春,年溫差變化不大(2分);但晝夜溫差較大,降水前後溫差較大(或「一雨即成秋」)。(2分)
(2)雲南緯度低,地勢起伏大,自然環境複雜多變(2分);多民族聚居,民族風情絢麗多姿。(2分)
(3)東北冬季嚴寒而漫長,蔬菜不能越冬生長,須大量醃製蔬菜以備冬荒(2分);近年由於溫室栽培技術、保鮮技術的普及以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人民收入的提高,市場經濟的活躍,時鮮蔬菜可得到大量供應,再加上人們食品衛生意識的提高,大量醃製蔬菜的現象已很少見。(2分)由此可見: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促進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2分)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
往期精選
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乾熱河谷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1)
高考地理小專題——中國城市群(2)
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
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
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
高考地理小專題——泉
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面沉降
高考地理小專題——雅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遷都
高考地理小專題——高山流石灘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高考地理小專題——丹霞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鹹潮
高考地理小專題——瀑布
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
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
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
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高考地理小專題——特有物種
高考地理小專題——轉場放牧
高考地理小專題——梯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魚塘臺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基塘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專題——人工島
高考地理小專題——某產業大力發展的可行性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岸線特徵及其成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上該不該建大壩
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梯級開發
高考地理小專題——曬鹽
高考地理小專題——港珠澳大橋
高考地理小專題——歷史遺蹟保存完好的原因
高考地理小專題——循環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立體農業
高考地理小專題——網際網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一帶一路
高考地理小專題——粵港澳大灣區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水稻
霧的形成
沙丘類問題
地膜、大棚、反光膜、鵝卵石在農業中的應用
房屋
橋
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專題
農作物耕作制度專題
沙源問題
農產品品質好的原因
三角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