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道新疆之美。」閱讀下列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地處天山以西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疆特點,素有「中亞綠洲」「塞外江南」的稱譽。那裡有雄美的雪峰、冰川,俊秀的河川,恬靜悠然的牧場,人神共織的農耕大地。由雪嶺雲杉形成的森林沿山谷向山下延伸,與山地草場交織在一起。伊犁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水能蘊藏量為705.25萬千瓦。
材料二 伊犁河谷享有糧倉之稱。春季一片綠油油的冬小麥映著大地的嫩綠;夏秋季薰衣草盛開,香氣清香舒爽、濃鬱宜人,可做香料;冬季銀裝素裹潔白世界。
材料三
(1)據A圖分析中國境內的伊犁河流域地形分布特點對伊犁河谷自然環境的影響。
(2)據C圖,有人發現了天山垂直變化有趣的現象:在森林草場交錯帶,樹木只長在山的陰坡,而陽坡多為草場,出現了山脈「陰陽臉」現象。請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陰陽臉」現象形成的原因。
(3)據材料二,分析伊犁河谷薰衣草「花開兩季」的原因。
(4)近年來我國東部紡織工業將工廠遷移到本區,分析該地區吸引工廠遷入的優勢。
參考答案:
(1)①該河谷呈半封閉狀,西側開口,北南山脈在東側匯聚,利於西風進入,在東側迎風坡形成地形雨。
②該河谷內降水充分,植被生長茂盛(覆蓋率高)。
③河流水量豐富,利於農業灌溉。
④北部高大山脈阻擋來自西伯利亞的冷幹氣流,冬季氣溫較溫和;南部高大山脈可阻擋來自塔裡木盆地的風沙入侵。
(2)陰坡:溫度低,蒸發弱,且為迎風坡,來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形成地形雨,降水多,溼度大,林木生長快。
陽坡:溫度高,蒸發強,且為背風坡,降水少,水分少,適合草場生長。
(3)原因:①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夏季升溫快,早播種;
②北有山脈阻擋冷空氣,入冬遲,可栽種時間長。
(4)①該地區有充足廉價勞動力,②土地價格低,③長絨棉主產區原料豐富。
典型例題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寧夏平原地處斷裂陷落帶,在1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時期,寧夏平原是一個浩瀚大湖,滄桑巨變,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平原。現在的寧夏平原,即使年降水量僅僅200毫米左右,蒸發量近2000毫米,但賀蘭山前仍草場廣袤,銀川附近則湖沼遍布,灌溉農業發達,有著「塞上江南」的美稱。下圖為寧夏平原及周邊地區示意圖。(1)解釋寧夏平原從大湖到平原的演變過程。
(2)「沒有賀蘭山,也不會有寧夏川」。請從自然地理角度說明其原因。
(3)說明寧夏平原引黃河水發展灌溉農業的地形條件。
(4)分析寧夏平原發展灌溉農業對黃河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大湖時期,由於地勢低洼接受黃河搬運物質的堆積,(加上來自賀蘭山的堆積物,水生生物遺體等的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不斷升高擴大,露出水面,連接在一起,形成平原。
(2)阻擋西北方寒冷氣流,削弱冬季寒冷空氣的侵襲;擋住沙漠的東移;東坡為東南季風迎風坡,增加降水補給等。(其它合理角度說明正確也可給分)
(3)地形平坦,便於引水灌溉和擴大灌溉面積;地勢南高北低和西高東低,可自流灌溉等。
(4)受灌溉用水、灌區蒸發的影響,導致黃河徑流量減少;農田灌溉退水排入黃河,導致水質下降;黃河變淺,搬運能力下降(或修建攔水大壩),導致含沙量減少等。
典型例題三: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寧夏平原位於賀蘭山以東的黃河兩岸,自青銅峽至石嘴山之間,海拔1100~1200米,面積7000餘平方公裡,自南向北緩緩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寧夏平原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被譽為「塞上江南」。下圖為寧夏平原及周邊地區示意圖(左圖)和寧夏平原地質剖面圖(右圖)。(1)試從內外力地質作用過程角度,描述寧夏平原的地質成因。
(2)根據圖中信息比較賀蘭山東西兩坡植被帶分布的差異,並分析其成因。
(3)賀蘭山被稱為「塞上江南」寧夏平原的「守護神」,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1)成因:①寧夏平原是內外力地質共同作用形成的;②因地殼運動,兩側巖塊相對抬升,寧夏平原斷裂下陷,形成沉積(地塹)構造;③因黃河上遊水土流失嚴重,河流泥沙含量大,出山口後,大量泥沙沉積而成。
(2)差異:①東坡比西坡多了針葉林帶;②西坡比東坡多了荒漠草原帶;③東坡各植被分布下限的海拔比西坡低。原因:①東坡地處夏季東南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②西坡地處夏季東南風的背風坡,降水較少。
(3)①賀蘭山冬春阻擋西北方乾冷氣流入侵寧夏平原;②賀蘭山阻擋沙漠(風沙)入侵寧夏平原;③賀蘭山東坡為東南季風迎風坡,地形雨豐富,增加了平原水源補給;④賀蘭山東坡夏季地表徑流含沙量大,增加了平原土壤厚度和肥力。
典型例題四:典型例題六: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根據圖示從地質作用的角度描述寧夏平原的成因。
(2)指出P處的地貌類型,並分析其形成過程。
(3)賀蘭山被稱為銀川平原的「守護神」,分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1)兩側地塊(賀蘭山和鄂爾多斯高原)相對抬升,寧夏平原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構造;再經黃河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
(2)山麓衝積扇。山區地勢陡峭,水流速度快,河流攜帶大量泥沙;在河流出山口,地勢趨於平緩,河道展寬,流速減慢;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形成扇狀堆積體。
(3)賀蘭山阻擋西北方寒冷氣流;阻止沙漠入侵;其東坡為東南季風迎風坡,增加降水補給。
典型例題六: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套灌區(見圖)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黃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區。河套灌區有一種特殊的傳統灌溉制度——秋澆(農作物收割後的澆灌,每年從9月底開始到11月初結束,是該灌區一年中用水量最大的一次)。(1)分析陰山對河套灌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2)說明河套灌區秋澆的作用。
(3)簡析烏梁素海對河套灌區的作用。
(4)簡述河套灌區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參考答案:
(1)削弱南下的寒流,減少農作物受凍害威脅;緩減西部沙漠入侵,保護耕地;阻擋北上暖溼氣流,增加南麓降水補給;山地森林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改變黃河流向,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肥沃的衝積平原。(答對3點即可)
(2)利於淋鹽,減輕土壤鹽鹼化;利於保墒,增加土壤水分;減輕風沙危害等。(答對2點即可)
(3)調節水量的作用(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排灌結合)減輕風沙和鹽鹼的作用。
(4)節約用水,防止黃河下遊水量和烏梁素海水量減少;防治水汙染,改善烏梁素海水質。
典型例題七:(加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下圖為我國某區城圖。
材料二 下圖為庫布齊光伏農業示意圖,即在「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草,板間養殖「
材料三 下圖為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示意圖。
(1)分析河套平原灌渠縱橫的原因。
(2)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陰山對河套平原成為塞上米糧川的作用。
(3)結合材料二,說出光伏板的作用。
(4)指出庫布齊沙漠生態治沙模式的核心環節並分析該環節產生的效益。
參考答案:
(1)該地主要發展灌溉農業,天然降水無法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離黃河近取水方便;地形平坦易於修建。
(2)削弱南下的寒流,減少農作物受凍害威脅;減緩西部沙漠入侵,保護耕地;阻擋北上暖溼氣流,增加南麓降水補給;山地森林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補給;改變黃河流向,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形成肥沃的衝積平原。
(3)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減少地表水蒸發,降低風速,有利於下草本植物生長。
(4)甘草種植。生態效益:增強固沙能力,恢復沙地生態;增加土壤肥力,恢復土地生產力;經濟效益:甘草藥用價值高,栽培甘草能夠增加經濟收入;社會效益:增加就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典型例題八:典型例題四: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西走廊的制種業發達,這裡生產的玉米種子,可以滿足全國玉米用種需要的一半以上;這裡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瓜類、花卉等對外製種產業基地,佔全國種子出口量的75%。
材料二:
(1)河西走廊的自然景觀變化體現了____的地域分異規律,其主導因素是____
(2)有人說「沒有祁連山就沒有河西走廊」,為什麼?
(3)據圖說明2000-2008年河西走廊玉米制種的變化特點。
(4)分析河西走廊成為「種子黃金繁育走廊」的原因?
(5)「城市化可以保護綠洲」觀點是否贊成?請說明依據。
參考答案:
(1)沿海向內陸 水分
(2)祁連山海拔高,冰川體量大;7-9月氣溫高,融水量大;山地迎風坡降水多;山麓地帶多衝積扇地貌,多綠洲。
(3)玉米制種產量呈波動上升趨勢;玉米制種佔比全國比重持續上升。
(4)冰川融水提供充足灌溉水源;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海拔高,氣溫低,溼度小,病蟲害少,利用貯藏;公路、鐵路交通沿線,利於種子流通。
(5)贊成:因為農業用水比重大,耗水多。城市化是將農村人口轉化非農業人口,降低農業用水,可以保證城市用水供應。
不贊成:城市化會擴大城市用地破壞綠洲生態環境。
典型例題九:(2019·山西實驗中學高三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地區大致可分為壩上高原(屬內蒙古高原一部分)、燕山和太行山、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面積約為15萬km2。下圖為1961~2011年京津冀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線(mm)分布圖。(1)簡述京津冀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間分布特徵。
(2)比較圖中甲、乙、丙三地降水量的大小,並分析原因。
(3)說明圖示地形特徵對河北平原自然環境產生的有利影響。
參考答案:
(1)年降水量空間分布不均;東部降水量大於西部(東南多西北少);平原地區普遍高於壩上地區(燕山南路和太行山東路迎風坡一側降水量較大);降水量最大值出現在燕山東南側,最小值出現在壩上高原西北側。(答出其中3點即可)
(2)乙大於丙大於甲。 原因,甲地位於壩上高原,距海遠同時受燕山山脈的阻擋,受夏季風影響弱,降水量少;乙地距海近,且地處燕山東南側,為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量較多;丙地地處河北平原,地勢平坦,地形抬升作用不明顯,降水量較少。
(3)河北平原西側和北側為山地地形,有利於抬升夏季風帶來的水汽,增加平原地區的溼度;河流發育且攜帶泥沙提高平原地區的土壤肥力;阻擋西部和北部的冬季風減少,風沙低溫凍害帶來的危害。
典型例題十:(2020·山東高三專題練習)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烏魯木齊到吐魯番地形略圖。
材料二 博格達峰北鄰準噶爾盆地,南隔達坂城谷地與吐魯番盆地遙遙相望,處於荒漠包圍之中。博格達峰垂直分帶景觀十分明顯,由上至下為冰雪帶-高山草甸草原-森林帶-山地草原-荒漠帶,野生物種資源豐富。
(1)根據材料分析博格達峰野生物種豐富的原因。
(2)達坂城至吐魯番附近一段被稱為「30裡風區」,簡述「30裡風區」多大風的原因。
(3)從整體性角度分析圖中山脈對附近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參考答案:
(1)①山地垂直差異顯著;②山地降水較多,且多冰雪融水,水源豐富;③人類活動少,生物保護較好。
(2)①多山口等特殊地形,加強了局部地區的風力(狹管效應);②鄰近寒冷氣流的源地,冬季風強勁;③達坂城到吐魯番地勢高差大,順著地勢下滑風力加大;④沙漠戈壁地區,季節變化形成巨大的氣壓梯度必然導致強烈大風。
(3)水汽受山脈阻擋多地形雨;高山冰川成為河流重要水源;山麓形成土壤肥沃的衝積扇;山脈海拔較高,植被垂直分異明顯(或生物多樣性豐富)。
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掃一掃上面二維碼加入學習吧。
適用對象:高二,高三全體學生,高中地理老師,地理旅遊愛好者
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僅供大家學習探討之用,如涉及侵權,請留言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