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小專題——氣候對人文景觀的影響

2020-12-11 地理興說

典型例題一:(2019·華安縣第一中學高二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圖所示為傳統的民居――韓屋,背山臨水,坐北朝南,屋前常年種植落葉闊葉樹,在房間裡設置暖炕(溫突)設施,在結構上採取寬敞過廳的形式,以便達到良好的通風效果。

材料二韓國位於朝鮮半島的南半部,三面被黃海、朝鮮海峽和日本海所環抱,海岸線較長。國內約70%是山區。韓國經濟實力雄厚,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是韓國的支柱產業。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國內礦產資源較少,種類多但儲藏量不大。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

材料三 泡菜是韓國的特色菜,其主要佐料之一是大蒜。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農業在韓國經濟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 地位日見低下。大蒜等農產品主要依賴進口,且進口量趨於增長.大蒜喜冷涼氣候,為秋播作物,喜溼、喜肥、不耐旱、忌漬水,在發芽階段忌陽光曝曬。

(1)試從地理的角度解釋韓國傳統民居的屋前選擇種植落葉闊葉樹的原因?

(2)為克服自然條件對種植大蒜的不利影響,當地農民播種時在原有土地上增鋪了一層禾草,使大蒜的產量、質量顯著提高。說明禾草對大蒜生長自然條件的改善作用。

(3)試推斷韓國工業布局特點,為什麼?

參考答案:

(1)①韓國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②夏季炎熱,落葉闊葉樹夏季冠廣葉密,遮陰取涼效果更好;③冬季寒冷,太陽高度較低,落葉闊葉樹落葉後,可讓陽光充分射入室內,提高室內溫度

(2)增鋪禾草層可遮陽,避免大蒜髮芽時遭受爆曬;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水分;禾草腐爛後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

(3)臨海型分布;韓國國土狹小,資源(原料、燃料)缺乏;國內市場狹小,產品主要依賴國際市場;沿海地區海運便利,即便於進口原料、燃料,又利於出口產品

典型例題二:(2018·山西高考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示地區中分布有很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 「蜂巢屋」,一般由3至4個相連的土塔狀建築構成,是當地人利用茅草(或是碎木、麥穗)和泥土築造而成。這樣的民居,既克服了當地物資缺乏,又適應了該地「夏季炎熱,冬季多雨,春秋多風沙」氣候特點,是一種古老而優越的生態民居。

(1)描述「蜂巢屋」分布的地理位置。

(2)「蜂巢屋」的牆體可達80釐米,簡述其對適應當地氣候的作用。

(3)雖然「蜂巢屋」優點不少,但也常常要半年維護一次。請推斷其原因。

參考答案:

(1)分布於敘利亞北部國界線附近(幼發拉底河以西或阿勒頗市西北部均可);大致在37°N,37°E附近。

(2)厚牆可以阻隔夏季陽光,使得室內較為涼爽;阻擋冬季冷空氣,室內降溫慢;抵禦風沙和雨水的衝擊。

(3)此處冬季降水較豐富,且土塔主要以泥土混合茅草等而蓋成,易被侵蝕,每半年的雨季及風沙侵蝕前後,需要加固維修

典型例題三:(2016·天津高三月考)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與漢堡比較,描述瓦倫西亞的氣候特點,並說出主要的影響因素。

(2)說明圖示洋流對海洋航行的影響。

(3)下圖為北歐傳統民居。說出該民居的主要特點,簡述其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

參考答案:

(1)特點:氣候的海洋性較強;氣溫年較差較小;年降水量較多。影響因素:海陸位置、洋流。

(2)影響航運的速度,順航速度加快(節省燃料),逆航速度減慢;圖中為暖流,使流經海區的海水的溫度增加進而影響海水的結冰期(形成不凍港),影響通航的時間;與沿途的寒流相遇時可能產生海霧,影響航運的安全性等。

(3)窗戶多或大,利於採光(緯度高,氣溫低);屋頂坡度大(降雪量大);材料多以木材為主(當地森林資源豐富)。

典型例題四:(2019·福建省羅源第一中學高二月考)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穿堂風也叫過堂風,是氣象學中一種空氣流動的現象,是流動於建築物內部空間的風。我國許多地區民居設計都充分考慮了穿堂風,在炎熱的夏季,太陽高掛,不需要空調同樣取得了納涼的效果。

材料二左圖為四川某山區的傳統民居景觀圖,民居坐南朝北,房前一般為水泥或石子院壩,屋後種植林木;右圖為該民居穿堂風示意圖。

(1)民居屋前石子地面屋後種植林木,可以明顯增強夏季穿堂風。請運用熱力環流原理加以解釋。

(2)冬季,白天人們緊閉屋後窗戶,開啟前門。從氣候角度分析此舉的目的。

(3)從採光條件分析,該民居建為「坐北朝南」的原因。

參考答案:

(1)石子地面增溫較快,林木增溫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後林木)增強了房前房後的溫差,從而增強了房前房後的水平氣壓梯度力

(2)(冬季)緊閉屋後窗戶,可以阻擋北方冷空氣,同時切斷穿堂風;開啟前門,利於屋內與院壩之間保持對流,從而保持室內溫度,同時使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疾病發生。

(3)四川大多位於北半球中緯地區,都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因而全年正午時太陽位於其正南方,房子坐北朝南的設計,大門朝南利於獲得較多的光照。

典型例題五:(2019·北京師大附中高二期中)閱讀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有位記者曾到過圖示地區(圖a),發現在那裡局部區域分布著很具地域特色的「蜂巢屋」(圖b)。「蜂巢屋」一般由3至4個相連的土塔狀建築構成,土塔狀建築主體用規則的多邊形土坯砌成,站在屋內仰望,仿佛置身於蜂窩中。當地氣候夏季乾熱,冬季多雨,春秋多風沙,「蜂巢屋」充分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是當地典型的傳統民居。

(1)指出「蜂巢屋」分布的地理位置。

(2)簡述「蜂巢屋」所在地區氣候特點的成因。

(3)請參照表中①④,簡要說明②③「蜂巢屋」的建築特點對適應當地氣候的作用。

參考答案:

(1)分布於敘利亞北部(土耳其南部或阿勒頗西北部均可);北溫帶或中緯度。

(2)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所以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同時靠近沙漠分布,受乾燥的東北信風影響,多風沙。

(3)②圓錐形屋頂利於冬季快速排除雨水,減輕屋頂壓力;同時減弱春秋季的風沙對房屋的衝擊。

③厚牆可以阻隔陽光,減緩夏季室外高溫,(冬季保溼)減小室內溫差,抵禦風沙及雨水。

典型例題六:(2019·湖南高一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左圖為塔裡木盆地地圖。下右圖為該地區傳統民居,多為1-2層的低矮建築,也有極少數房屋加建到3層,建築物前後相依、左右緊鄰、上下交錯、互相遮擋,形成了較為封閉較為內向的住宅區和住宅群體。

(1)結合上左圖描述塔裡木盆地聚落分布的特點。

(2)從氣候角度分析該地傳統民居較封閉內向的原因。

參考答案:

(1)多分布於盆地邊緣;沿主要交通線分布;多沿河流分布。(任答2點)

(2)該地區氣候乾旱、乾熱、風沙大、陽光輻射強烈;房屋封閉內向,減少了受風面積,削弱了風沙危害;減少陽光的輻射,使室內溫度不至於過高。

典型例題七:(2018·福建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北海道島冬季氣候寒冷,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有積雪,最深達4米,北海道森林資源豐富,既是日本主要的糧食基地又是世界著名的滑雪聖地。當地傳統民居多是質地較輕、外牆體配有雙層木牆板的尖頂木屋。

材料二下圖中甲圖為北海道島地區示意圖,乙圖為北海道傳統民居圖。

(1)分析圖中M地區冬季多雪的原因。

(2)說明冬季積雪對北海道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

(3)結合北海道的地理環境特點,分析尖頂木屋建築的優點。

(4)分析北海道成為著名滑雪聖地的自然條件。

參考答案:

(1)冬季風經過海洋上空,攜帶大量水汽;該地區位於山地冬季風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明顯,冬季氣溫低,產生大量的降雪。

(2)冬季積雪覆蓋,利於農作物保溫越冬;春季積雪融化,土壤水分條件好(改善土壤墒情);害蟲不易過冬,病蟲害少。

(3)尖頂屋頂冬季利於積雪的滑落,減少屋頂負重,夏季利於排水;雙層木牆板可以起到冬季保暖,夏季隔熱的作用;當地森林資源豐富,木屋建築材料供應充足;當地多地震災害,木屋(質地較輕)抗震能力強。

(4)冬季氣候寒冷,降雪量大,積雪厚度大且積雪時間長;山地地形為主利於滑雪場建設

典型例題八:(2018·西藏拉薩中學高二期中)讀並分析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聚落是人類聚居和生活的場所,作為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打上了當地地理環境的烙印。下圖示意某大河下遊傳統聚落與農田分布及當地的氣候資料。

(1)指出圖示聚落形成的空間形態,並簡述其原因。

(2)依圖示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河岸民居建築形態的特點。

(3)分析資料,說明在當地形成「民居位於河岸高地,農田處於河岸低處」這一空間組合的原因。

參考答案:

(1)呈條帶狀。原因:當地為熱帶沙漠氣候,乾旱少雨;人們的定居地及生產地靠近河流水源;沿河分布呈條帶狀

(2)平頂、牆厚、窗小等

(3)該河徑流量季節變化大,為避免遭受夏半年河水泛濫的影響,民居選建在較高的地方;洪水消退的河岸低地土層深厚肥沃,在枯水期便於農田耕作與灌溉。

典型例題九:(2018·江西高考模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貴州省位於我國西南地區,這裡氣候溼潤,喀斯特地貌廣布,地形崎嶇,地表水缺乏,耕地比重小。吊腳樓是貴州省少數民族獨特的民居,吊腳樓多依山而建,選擇山坡,在高低不平的地面上,用木拄撐起。吊腳樓的基本特徵可歸納為,「木質結構,尖頂寬簷,支柱架空(注釋:簷是指房頂伸出牆壁的部分)」。一定意義上說,吊腳樓是溼潤氣候條件下的產物。下圖為吊腳樓景觀圖。

(1)簡述貴州地形崎嶇對種植業的不利影響。

(2)結合房屋基本特徵,說明貴州吊腳樓與溼潤氣候的關係。

(3)評價貴州吊腳樓依山而建的利與弊。

參考答案:

(1)耕作難度大(修築梯田增加成本);土層較薄(土壤貧脊,容易水土流失);灌溉困難(水資源不足);交通不便(與處界聯繫困難) (2)溼潤氣候森林資源豐富,木質結構可以就地取材;尖頂有利於排水;寬簷能夠減少雨水對室內的影響(對木質結構的腐蝕);下部架空,以利通風隔潮 (3)利: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少佔耕地);受洪澇威脅較小(便於就地取材)。弊:出入不方便;地質災害風險較大

典型例題十:(2016·遼寧高考模擬)貴州省花江鄉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積達80%,乾旱頻率高達90%。l997年該鄉森林覆蓋率僅3%。作為「西電東送」的馬馬崖大型水電站,歷時2年多,於2015年1月正式投產發電。結合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花江鄉在貴州省的位置圖花江鄉2000年石漠化狀況

(1)年降水量1000多毫米的花江鄉乾旱頻率高,請分析原因。

貴州苗族服飾及其著裝習慣深受所生活區域的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貴州為我國苗族聚居區之一。該區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著對襟短衣和褲筒較寬大的長褲,外出時打「綁腿」。

(2)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圖示區域地形和氣候條件對該區域苗族男子著裝習慣的影響。

(3)針對花江鄉的環境問題,請你為花江鄉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建議。

參考答案:

(1)季風氣候,降水時間集中,無雨時間較多(1分);碳酸鹽類巖石地區,地下漏鬥發育,地表和地下水容易滲漏(2分);森林覆蓋率低,土壤層薄,涵養水分功能弱(2分);山高坡陡,(經濟欠發達),(1分)修建水利工程難度大,雨水難以儲存(1分)。

(2)圖示區域以山地為主,地形起伏較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溼熱(植被茂密);(2分)穿著短衣和寬鬆長褲便於散熱(可減輕酷暑高溫帶來的不適);(2分)打「綁腿」利於在山間及林中行走;防蚊蟲、蛇等叮咬;冬季防寒等。(2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評分)

(3)以水資源開發利用(或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為中心(1分)。通過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1分),以及修壩、建梯田等工程措施(1分),解決乾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問題(1分)。開發喀斯特景觀,庭院經濟、立體農業等,發展旅遊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1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自然地理)》

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人文地理)》

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

高考地理小專題系列(自然地理部分)

相關焦點

  • 高考地理小專題——文化與地理環境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類活動的產物,地域的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域文化的形成,但地域文化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建築作為物質文化景觀,最能體現一定地域文化特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地理環境特點。廣州西關大屋(左圖,也稱竹筒屋)和北京四合院(右圖)分別是我國嶺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雪線
    參考答案:(1)東西區域自然景觀差異顯著原因:①火地島島上山脈阻擋西風,西側為迎風坡,降水較多,氣候溼潤,形成溫帶闊葉林景觀;②東側為背風坡,降水較少,氣候較幹,形成溫帶草原和荒漠景觀。 雪線低的原因:火地島山體所在緯度高,且受寒流影響,氣溫低;火地島在西風作用下,降水量大。
  • 【微專題】高考地理如何考察 氣候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大陸性較強,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風化作用顯著;③高緯度、海拔高地區,冰川作用顯著;④山嶽冰川的存在,會形成冰川侵蝕、沉積地貌;⑤降水多的石灰巖分布區易形成喀斯特地貌;⑥降水極少地區易形成荒漠景觀對水文對河流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水文特徵受降水量的影響較大;以冰雪或積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受氣溫的影響較大對湖泊內流區,氣候乾旱,蒸發量大
  • 高考地理小專題——花崗巖地貌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描述地理環境特徵
    (2)分析中亞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對該地區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參考答案:(1)①地形特徵:總體上,該區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主要為高原、山地,東北部以丘陵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為主。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典型例題一:(2019·全國高三專題練習)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根據目前的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到2050年,全球夏季將更乾燥,冬季更潮溼多雨,極端天氣現象更多。隨著全球氣候繼續變暖,預計德國到2100年的氣溫將比目前升高2 ℃~4 ℃。材料二 可怕的全球變暖。(1)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麼?
  • 高考地理微專題24 外力作用影響因素的分析
    1.氣候因素:主要從氣溫與降水兩方面進行分析【典型例題】圖A示意新疆北部及其周邊區域,圖B為甲城市氣候資料,圖C示意甲城市附近某地典型地貌景觀。從氣候的角度簡析甲城市附近該典型地貌的形成條件。高考地理微專題25 高考地理綜合題審題技巧
  • 高考地理小專題——水量平衡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海水鹽度
    (4)氣候變暖對水環境的影響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推測氣候變暖對斯瓦爾巴群島周邊海域溶解性總固體量的影響,並說明理由。參考答案:(1)處於高緯度地區,蒸發量小於降水量;夏季部分冰川融化,淡水注入中部海峽;海域相對封閉,與外界鹽分交換較弱。
  • 藝術生地理複習資料 微專題6氣候類型
    一、氣候類型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注意】(1)該知識點在高考中的考查,需要考生從海陸位置、緯度分布兩方面把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2)該知識點在高考中的考查,還需要考生掌握一些重要經緯線(如0°、180°、東西經60°、東西經120°、西經100°、東經20°、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南北緯60°等等),能夠準確定位,判斷氣候類型。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嘴、潟湖
    往期精選高考地理小專題——節水農業高考地理小專題——泉高考地理小專題——潮汐高考地理小專題——反季節農產品高考地理小專題——地熱高考地理小專題——海綿城市高考地理小專題——河流階地高考地理小專題——凌汛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入侵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氣系統
    2)高考地理小專題——逆溫高考地理小專題——氣溫日較差高考地理小專題——天文觀測選址高考地理小專題——赤潮高考地理小專題——曲流、曲峽>高考地理小專題——牛軛湖、堰塞湖高考地理小專題——河谷夜雨高考地理小專題——冰川地貌高考地理小專題——凍土高考地理小專題
  • 高考地理小專題——天山準靜止鋒
    天山準靜止鋒是影響我國的主要準靜止鋒之一,來自西伯利亞和北大西洋的不太強的冷氣團進入準噶爾盆地,形成冷鋒後進而形成天山準靜止鋒。下圖示意天山準靜止鋒。(1)闡述天山準靜止鋒的形成過程。(2)推測天山準靜止鋒活動的主要季節,並闡述理由。(3)說明天山準靜止鋒影響的地區及帶來的天氣狀況。
  • 高考地理小專題——沙塵暴
    (2)冬春季氣候乾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3)(鐵路路基較高)風沙堆積,填埋路基和軌道;侵蝕路基(和路肩);損害機車車輛和通信、信號設備等,加大鋼軌、車輪等設備的磨損;影響運行列車安全。
  • 高考地理小專題——湖泊面積萎縮
    (任答其中2點)典型例題四:(2015·吉林高考模擬)(24分)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圖甲為世界某區域圖,圖乙為圖甲中M地氣候資料圖。(3)運用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積萎縮對周邊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參考答案:(1)春季,以積雪融水補給為主;夏季以降水和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秋冬季節以地下水補給為主。
  • 高考地理小專題——捕霧器
    下面左圖是某國地理位置和等高線地形圖。該國首都年降水量約2O毫米,冬季多濃重溼霧,表現出「少雨、多霧」的獨特氣候特點。下面右圖中的裝置是用特殊材質生產的捕霧網,用來採集大氣中的霧氣,令霧氣成為飲用水。(1)簡述該國的地形特徵。(8分)(2)分析該國首都「少雨、多霧」氣候特徵的成因。
  • 高考地理小專題——山谷風
    且受地形阻擋,受冷空氣影響小,冬季氣候溫暖;地形以山地為主,海拔高,夏季涼爽;洱海對氣候的調節作用較大。下關風:受季風影響較強;湖陸風和山谷風的疊加;位於山谷地區,加劇風勢(形成"狹管」效應)。(3)夏季白晝時間長,日出時間早;太陽高度較冬季大,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量多,陸地升溫快。 典型例題二:(2013·上海高三)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 2020高考地理地球小專題
    2020高考即將開戰,你準備好了嗎?高考網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複習方法,供大家參考閱讀!  高中地理的複習一直是文綜裡面最沒有章法可循的一科,尤其是系統性的總結很少,今天就精心總結了高中複習所需要的專題知識並分成專題,同學們可以對照著知識點來回憶所學內容,如果有忘記的,就標記下來著重複習,希望同學們能夠複習順利,爭取在地理科目不失分。
  • 高考地理小專題——熱帶氣旋(颱風、颶風)
    材料二、颱風發生在熱帶海洋上,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指的是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異常增暖和變冷的現象,這一影響大氣環流和氣候異常的強信號,必然會對颱風發生的個數、強度產生影響。1949年至1996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颱風的年平均數為28個,厄爾尼諾年生成颱風平均為26.4個,拉尼娜年生成颱風數平均為31.3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