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2019·廣東中山一中高考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的深厚的低氣壓旋渦。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颱風形成于洋面溫度超過26 ℃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洋面上。西北太平洋海域上空颱風發生的頻率很高,一般發生在6~11月,因為這裡有廣闊的暖洋面,海水通過蒸發,能向大氣提供充足的水汽,還有下熱上冷的不穩定大氣層結構,促使空氣上升,水汽凝結致雨。颱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歷發展、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下圖表示西北太平洋(局部)熱帶氣旋路徑頻率(1949—2000年)。
(1)說明圖示區域熱帶氣旋路徑頻率的分布特徵。
(2)分析熱帶氣旋很少向內陸地區深入的原因。
(3)分析圖示區域9~11月颱風威力仍然很強的原因。
(4)指出颱風可能誘發的自然災害。
參考答案:
(1)熱帶氣旋多在15°N—20°N的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向南北兩側和陸地減少;太平洋沿海地區(菲律賓、越南東部、我國東南沿海、韓國南部、日本)為陸上多發區,向內陸迅速減少。
(2)颱風登陸後,地表摩擦力增大,風速減小;水汽迅速減少,凝結產生能量減少,颱風中心上升氣流缺乏動力,氣壓迅速升高,颱風強度迅速減弱、消亡。
(3)7~9月,太陽直射點位於圖示區域附近,太陽輻射強,海水由於吸熱慢,水溫的變化滯後於太陽輻射的變化,9~11月海洋仍然維持較高溫度,為颱風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此時北方冷空氣南下,冷暖氣團相遇,增加了風力和降水強度。
(4)暴雨洪澇、強(狂)風、風暴潮、滑坡、泥石流等。
典型例題二: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颱風(颶風)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及以上的熱帶氣旋。颱風多發生在夏秋季節,一般生成在溫度超過26℃的開闊洋面上,從熱帶低氣壓逐漸發展壯大形成。颱風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推毀力。颱風的破壞力主要由強風、暴雨、和風暴潮三個因素引起,具有突發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我國是世界上受颱風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下圖為「熱帶氣旋源地分布示意圖」
(1)據圖歸納熱帶氣旋源地分布規律、生成後主要移動方向及影響我國熱帶氣旋的主要源地。
(2)分別說明赤道附近和中高緯度海域幾乎不會形成颱風的原因。
(3)分析近洋面空氣從熱帶低氣壓發展壯大形成颱風的過程。
(4)颱風並非有百害面無一利,簡要說明颱風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帶來的有利影響
參考答案:
(1)源地分布規律:熱帶、副熱帶海洋上(或南北緯5°-30°的海洋上、或低緯度的海洋上)。移動方向:偏西方向。影響我國熱帶氣旋主要源地:西北太平洋。
(2)赤道附近:因地轉偏向力小,難以使氣流發生旋轉。中高緯度海域:水溫較低,難以持續提供颱風形成的水汽和能量。
(3)熱帶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形成熱帶低氣壓,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區;受地轉偏向力影響,流入的空氣發生旋轉運動;上升空氣逐漸降溫,其中水汽凝結成水滴,釋放熱量,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更低,空氣旋轉更加猛烈,最後形成颱風。
(4)帶來豐沛的降水,緩解農業旱情;緩解夏季高溫酷暑的環境。
典型例題三:(2015·雲南高考模擬)自然災害與防治
熱帶氣旋是形成於水溫在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廣闊海面上的氣旋性環流。發生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熱帶氣旋被稱為颱風。下圖是該海域1981~2010年颱風各月多年平均發生次數的統計情況。
概括該海域颱風災害月際分布特點,並說明8月份颱風發生次數最多的原因。
參考答案:
各月均有分布;集中於7-10月(4分)。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大氣受熱過程影響(海水受熱慢於陸地),8月北半球表層海水溫度最高;此時大氣的水熱供應充足;海洋上的大氣受熱後容易形成低壓。(6分)
典型例題四:(2018·廣西高三月考)根據下列材料,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 美國年降水量圖
材料二 墨西哥灣地區的氣候有熱帶和亞熱帶之不同。特別應該一提的是幾乎每年都侵襲這一地區且常常是災難性的颶風(熱帶氣旋)。颶風從6月1日開始,一直延續到11月30日。破壞性特別巨大的颶風有1900年侵襲德克薩斯州加爾維斯敦(Galveston)的颶風和2005年侵襲紐奧良及其附近的颶風。在颶風季的那段時間內,北大西洋生成的颶風也可能穿過墨西哥灣,並且往往在此得到加強。
(1)試分析美國中東部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及形成原因。
(2)從大氣環流的角度分析,美國太平洋沿岸降水北多南少的成因。
(3)簡述大西洋生成的颶風穿過墨西哥灣時會得到加強的成因。
(4)芝加哥終年多風,因此有「風城」之稱,其多風的主要原因是 。
參考答案:
(1)由沿海向內陸地區逐漸減少。
形成原因:中部是平原,阿巴拉契亞山脈海拔較低,對於來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擋作用較弱,降水深入內地,由沿海向內陸遞減。
(2)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風影響,由北向南,西風的影響逐漸減弱。
(3)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氣溫高,水汽充足。
(4)芝加哥位於中部平原,易受到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和南方的暖空氣影響。
典型例題五:(2019·山東省濟北中學高三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颱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特殊形式。颱風有時候有兩個雨帶,一個位於中心附近的旋渦風雨區,一個位於颱風北側等壓線彎曲處(颱風倒槽).2019年9月2日第13號颱風「玲玲」生成於菲律賓以東洋面,並一路向北在朝鮮登陸,7日到達我國東北地區後,逐漸減弱為溫帶氣旋。下圖為T時刻「玲玲」演變為超強颱風階段的位置及周圍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
(1)結合氣旋的形成,闡釋颱風「玲玲」在菲律賓以東洋面是如何形成的。
(2)說明T時刻「玲玲」北側槽線附近發生大範圍強降水的原因。
(3)分析颱風「玲玲」登陸並移動到我國東北後是如何減弱為溫帶氣旋的。
參考答案:
(1)9月菲律賓以東洋面熱帶海區溫度高(超過26℃),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區。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釋放潛熱,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猛烈,最後形成颱風。
(2)「玲玲」北側槽線東西兩側(冷暖氣團)氣流性質不同;東側吹偏東風,從海洋帶來充足的暖溼空氣,西側(吹偏北風)陸地冷空氣帶來降溫,水汽易凝結降水;近洋面溫度高,空氣對流旺盛,產生降水;且降水釋放潛熱,加強對流過程。
(3)登陸朝鮮半島並移至廣闊的東北大地後,緯度升高;且受北方冷空氣影響,「玲玲」近地面空氣氣溫降低,氣壓升高;降溫升壓使空氣旋轉上升勢力減弱,風力減弱;地面摩擦力的影響,使氣流勢力進一步減弱;移至陸面後「玲玲」的水汽來源大減,降水強度減弱。
典型例題六:(2020·南昌市新建一中高二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颶風是形成於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強熱帶氣旋(中心附近風力達到12級或以上)。廣闊的洋面、充足的熱量、水分對熱量的持續傳輸和地轉偏向力是颶風形成的關鍵條件。墨西哥灣沿岸平原經常受到來自北大西洋颶風的影響,墨西哥灣水溫比同緯度大西洋高出2~3℃,颶風在經過墨西哥灣時和登陸後,勢力有顯著變化。下左圖為墨西哥灣區域示意圖和下右圖為颶風結構示意圖。
(1)根據右圖的颶風結構示意圖,說出颶風的三個組成部分。
(2)與同緯度大西洋相比較,簡述墨西哥灣水溫較高的原因。
(3)颶風給沿海地區人們帶來的災害主要有哪些?
(4)說明在登陸過程中颶風勢力的變化,並解釋原因。
參考答案:
(1)颱風眼 漩渦風雨區 外圍大風區
(2)有暖流(暖海水)匯入 水體較淺,(海域封閉)受熱增溫幅度大。
(3)狂風 暴雨 風暴潮
(4)勢力減弱;缺少熱量和水汽的供應;地面摩擦力強,減弱風力。
典型例題七:(2015·安徽高三月考)(18分)
材料一 :超強颱風海燕於2013年11月8日凌晨4點40分在菲律賓中部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速260km/H,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的最強登陸颱風。下圖是超強颱風海燕的移動軌跡。
材料二、颱風發生在熱帶海洋上,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事件指的是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異常增暖和變冷的現象,這一影響大氣環流和氣候異常的強信號,必然會對颱風發生的個數、強度產生影響。1949年至1996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颱風的年平均數為28個,厄爾尼諾年生成颱風平均為26.4個,拉尼娜年生成颱風數平均為31.3個。
(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回答:說出颱風海燕10日08時和11日08時海南島的風向,從10日08時到11日08時的颱風強度有何變化及原因?(7分)
(2)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對颱風生成數量的影響,並分析其原因。(8分)
(3)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包括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是影響我國的主要災害性天氣系統之一。請你為減輕颱風災害提供一些合理建議(3分)
參考答案:
(1)10日08時東北風、11日08時東南風。(2分)颱風強度變弱。(2分)
原因:緯度越來越高,熱量越來越少,登陸後水汽補充減少,摩擦力增大,颱風減弱(3分)
(2)厄爾尼諾年較常年減少,拉尼娜年較常年增加(2分)
在厄爾尼諾年,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增高,熱帶西太平洋海溫偏低,在西北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太平洋低緯地區對流活動減弱,這是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高層輻散的環流條件,因此在厄爾尼諾年颱風活動減少。(3分)
而在拉尼娜年,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西太平洋海溫升高,使西北太平洋對流加強,有利於熱帶擾動發展,因此颱風活動增強。(3分)
(3)建議:加強預警預報系統;完善災後應急系統;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提高自救能力;
完善城市的排澇系統,提高城市防洪、排洪能力;相關地區應當注意防範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加固港口設施,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停止室內外大型集會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答其中3點得3分)
典型例題八:(2019·安徽亳州二中高三月考)甲圖是「北京時間」14點的太陽光照示意圖,乙圖是某個國家的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乙圖中的國家,目前的晝長大約是 小時、C河流的名稱是 。
(2)根據甲圖中的信息,簡述乙圖中A城市的氣候類型、目前的氣候特徵及成因。
(3)簡述乙圖中的國家極少出現颱風氣象災害的原因。
參考答案:
(1)15或14-16;塞納河;
(2)A地區的氣候類型屬於地中海氣候,目前的氣候特徵是炎熱乾燥,成因是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A城市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空氣以下沉運動為主。
(3)颱風形成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颱風的移動方向是由東向西、西偏北方向移動,主要影響大陸的東部、東南部和南部沿海地區。乙圖中的國家緯度偏高、且位於大陸西岸,故出現颱風氣象災害的概率極小。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自然地理)》
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
《高考地理小專題100例(人文地理)》
電子書籍+100Word文檔獲取方法
高考地理小專題系列(自然地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