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與熱帶風暴是如何來命名的呢?

2020-12-25 中國天氣

颱風與熱帶風暴是如何來命名的呢?

2009-12-18 09:00:50 來源:中國天氣網
字體
大中小

颱風與熱帶風暴造成的危害極大,具有很強的破壞力,當颱風與熱帶風暴襲來時,往往伴有狂風、暴雨、巨浪和風暴潮,有時還能引起海嘯。據世界氣象組織報告,全球每年死於颱風與熱帶風暴的人數約為2~3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70%以上的海難都與颱風與熱帶風暴有關,故人們常將颱風與強熱帶風暴稱為製造海難的頭號「元兇」。

颱風與熱帶風暴固然能帶來災難,但也能為人類做些好事,如颱風的降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颱風降水是其降雨量的重要來源,對於農業灌溉和水利發電等提供了便利條件。

人們談「風」而色變,但有個奇怪的現象是,每個颱風與熱帶風暴都有個好聽的名字,如「達維」、「悟空」、「蝴蝶」、「瑪莉亞」、「桑美」、「寶霞」等,颱風與熱帶風暴是如何來命名的呢? 首先來看一下颱風與熱帶風暴的定義。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種,其英文名稱為Typhoon, Hurricane。颱風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稱謂。如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稱為颱風,在大西洋、東太平洋、加勒比海地區叫做颶風,在印度洋、孟加拉灣叫做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叫做熱帶氣旋。因為叫法較為混亂,因此,應有個同一的標準。於是,1988年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熱帶氣旋命名和等級制定了統一標準,規定熱帶氣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力達到12級及以上的,稱為颱風;10~11級的,稱為強熱帶風暴;8~9級的,稱為熱帶風暴;小於8級的,稱為熱帶低壓。

據考證,中國在古代不叫颱風,而叫做颶風。公元5世紀沈懷遠在其《南越志》中曾寫道:「熙安多颶風,颶者,其四方之風也,一曰颶風,言怖懼也,常以六七月興」。後來為什麼改叫颱風,有多種猜測。一種說法是古人不清楚颱風的起源,認為颱風自臺灣而來,故叫颱風;另一種說法是颱風來自於廣東話,在廣東話中颱風是「大風」的諧音;還有一種說法是颱風是英文「Typhoon」的諧音,「Typhoon」一詞於16世紀初最早出現在法國詞典中,後來被收錄到英文字典中,再後來就傳到了中國。

由於颱風與強熱帶風暴只有在暖洋中產生,因此颱風與強熱帶風暴的分布很不均勻。據統計,全球每年平均出現颱風與強熱帶風暴約43個,西北太平洋為最多。北半球檯風約佔全球總數的76%,而南半球僅佔全球的24%,且都集中在低緯地區。全球檯風與強熱帶風暴多出現在7~10月份,其中,8月為最甚。

由於颱風與熱帶風暴多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因此,習慣上,人們常將颱風與強熱帶風暴與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聯繫在一起。在亞洲,受颱風影響較大的當屬中國、日本、菲律賓和越南4個國家。每年在我國登陸的颱風與強熱帶風暴平均佔整個西北太平洋颱風總數的35%,菲律賓為21%,日本為19%,越南為15%。在我國登陸的颱風與強熱帶風暴,平均每年約10個。北起遼寧,南至兩廣均有颱風登陸,但以廣東、福建和臺灣三省登陸次數最多。由於海水溫度高了,才有可能形成颱風與強熱帶風暴,因此,冬天刮颱風與強熱帶風暴的機會很少,颱風登陸期多集中在7、8、9三個月,約佔全年登陸颱風與強熱帶風暴總數的79%。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颱風與熱帶風暴,為便於區分,必須給每個颱風與熱帶風暴起個名字。給颱風起名最早起源於二戰時期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起初用少女的名字來命名,由於受到女權運動的強烈抗議,自1979年起加入男性名字,一般採用男女名字交替命名的方式。自2000年1月15日起,颱風與熱帶風暴的命名改由世界氣象組織中的颱風委員會負責。而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颱風與熱帶風暴等的命名,由颱風委員會,即中國、朝鮮、韓國、日本、柬埔寨、越南等亞太地區14個國家各提供10個名字,分為5組列表。 實際命名工作則由日本氣象廳負責。每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中國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字,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編號採用「年份+序號」,其中前兩位為年份,後兩位為熱帶風暴在該年代生成的順序。如9902則表示1999年第02號颱風;0312表示2003年第12號熱帶風暴,如果達到規定的相應強度時,則稱為12號強熱帶風暴或12號颱風。美國等一些國家則採用字母命名,如KROVANH,翻譯為中文名為「科羅旺」。颱風中文名字的命名,由我國氣象局與香港和澳門的氣象部門協商確定,一般給出中文名和用漢語拼音表示的英文名。如2003年第13號熱帶風暴的中文名為「杜鵑」,英文名為DUJUAN。

相關焦點

  • 颱風·颶風·熱帶風暴·熱帶氣旋
    4個颱風「扎堆」!10多個省份強降雨》報導,這段時間,西太平洋一度出現「四旋共舞」的局面,分別是14號颱風「摩羯」的殘餘低壓、15號颱風「麗琵」、16號颱風「貝碧嘉」和17號颱風「赫克託」。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颱風。  颱風是發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具有暖心結構的氣旋性渦旋,是達到一定強度的熱帶氣旋。颱風威力強大,風力能達到12級以上。風力在16級以上的被稱為超強颱風。
  • 科普:颱風和颶風如何區分 又如何命名
    而在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泰利」已於9日晚形成,預計數日後在中國東南沿海登陸。每年夏季,是颱風和颶風在東亞、南中國海和北美地區集中來襲的時間。那麼,颱風和颶風究竟有何區別?它們又是如何得名?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定義,颱風和颶風都是指中心風力達到12級、風速達每秒32.7米及以上的熱帶氣旋。
  • 氣象局規範颱風用語 熱帶風暴等統稱為颱風
    11月4日,有細心民眾在中央氣象臺微博帳號發布的颱風預報中發現,以往的常見的「熱帶風暴『羅莎』」,已經披上了「新外套」,被稱為「颱風『羅莎』(熱帶風暴級)」。    根據中國氣象局規定,自11月1日起,在颱風預報預警服務信息中,針對強度達到熱帶風暴及以上級別的熱帶氣旋,要統一使用「颱風」用語,而不再根據熱帶氣旋不同強度分別使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強颱風」和「超強颱風」等級用語。    「根據國際慣例,依據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
  • 1號颱風黃蜂加強為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和颱風有什麼區別?
    據菲律賓國家氣象局於5月12日晚11時發布的消息,2020年的第一號颱風「黃蜂」已經於當晚獲得國際命名,並已經加強為熱帶風暴級別。預報顯示,「黃蜂」將為菲律賓大部分地區帶來降雨,部分地區可能會在6到12小時內升起一號風訊,此類地區的海況將變得惡劣。「黃蜂」在行進過程中會逐步加強,可能會在14日左右以強熱帶風暴級別登陸菲律賓薩馬島附近地區。
  • 颱風是怎樣命名的 颱風命名規則方法及命名一覽表(圖)
    颱風是怎樣命名的 颱風命名規則方法及命名一覽表  颱風是怎樣命名的?人們對颱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首次給颱風命名的是20世紀早期的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他把熱帶氣旋取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藉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
  • 颱風「利奇馬」已降低為熱帶風暴,我們能掉以輕心嗎?絕對不能
    這次「利奇馬」颱風,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2019年第九號颱風「利奇馬」是建國以來登陸浙江的第三強颱風,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為16級,最大風速達到了52米/秒!上一個則是2006年的中心風力達17級的超強颱風「桑美」,給浙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次的「利奇馬」導致了402.4萬人受災,緊急轉移86.7萬人,倒塌房屋1.4萬間,直接經濟損失超過74億元!
  • 颱風共有多少個名字——颱風命名一覽表
    颱風的名字不是有了颱風才取的,是事先確定了的。颱風委員會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命名表按順序命名,循環使用。
  • 這次颱風為啥叫"摩羯"? 來看千奇百怪的颱風名字如何命名
    另外,濟南市防辦工作人員給大家來科普一下颱風的命名規則: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
  • 颱風是怎麼命名的?颱風命名法使用原則(圖解)
    颱風命名法  為了避免名稱混亂,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 超強颱風「利奇馬」竟然是一種熱帶水果?
    小辰雖然沒有吃過利馬果,但有幸在西雙版納品嘗過蛋黃果,這是一種要用鐵勺子挖著果肉吃的、乾巴巴的熱帶水果,口感和蛋黃神似,只是有點甜味而已,想像一下在吃甜的蛋黃就行。不難推測,利馬果的味道應該和蛋黃果差不了多少~言歸正傳,我們還是回到颱風的話題上,聊一聊這些稀奇古怪的颱風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名字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一起坐好,聽劉夙博士開講吧!什麼是颱風?
  • 今年第7號颱風「海高斯」生成 強度為熱帶風暴級別
    8月18日消息,今年第7號颱風生成
  • 颱風如何命名,2017年會出現哪些名字的颱風?
    颱風和颶風都是對於熱帶氣旋的不同說法,一般把出現在太平洋海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出現在印度洋或者大西洋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全球熱帶氣旋分布圖西北太平洋海域是受到颱風影響最大的地區,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每年都會有不少颱風登陸,有的甚至帶來巨大的危害,比如2006年的「桑美」颱風,嚴重影響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共造成了25億美元的巨大損失。
  • 颱風如何命名,2017年會出現哪些名字的颱風?
    颱風和颶風都是對於熱帶氣旋的不同說法,一般把出現在太平洋海域的熱帶氣旋,稱為颱風;出現在印度洋或者大西洋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全球熱帶氣旋分布圖西北太平洋海域是受到颱風影響最大的地區,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每年都會有不少颱風登陸,有的甚至帶來巨大的危害,比如2006年的「桑美」颱風,嚴重影響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共造成了25億美元的巨大損失。因此2006年12月4日至9日的第三十九屆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桑美」這個名字退役,由「山神」替代。
  • 我國南海熱帶低壓迅猛發展,日本氣象廳宣布:27號颱風桃芝生成
    鑑於南海熱帶低壓的迅速發展增強,17日晚18時,日本氣象廳宣布其增強為熱帶風暴,正式命名其為今年第27號颱風「桃芝」,這是一個朝鮮提供的名字,意為桔梗花。較為特別的是,日本氣象廳在命名之前並未對熱帶低壓發布烈風警報(GW),一般來說,烈風警報的發出意味著日本氣象廳認為這個颱風胚胎將在24小時內加強成為熱帶風暴,但對於27號颱風桃芝來說則是直接跳過了警報給予命名,這其實是南海颱風桃芝的發展超出了日本氣象廳此前的預期。
  • 颶風和颱風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人秒想到颱風(typhoon)。不得不說你很機智啊!那麼颶風和颱風究竟有什麼區別呢?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hurricane and a typhoon?
  • 捅了颱風窩!3風暴肆虐全球,「雙颱風」瞄準韓國,大西洋不示弱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2019年的超級颱風「利奇馬」和5級颶風「多裡安」,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也只有海神有希望能夠達到17級超級颱風水平,那麼目前3個風暴的現狀如何呢?10號颱風「海神」雖然形成的很晚,但是一聽它的名字就知道不簡單,僅僅經過一天的發展就飆升為11級強熱帶風暴水平,截止北京時間9月2日20時,颱風中心位於距離日本九州島東南方向約1750公裡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風速為30米/秒,預計「海神」將以每小時15-20公裡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動,強度逐漸加強,並將於9月6日發展為17級超強颱風。
  • 2020最新颱風命名一覽表
    最新消息:新颱風名字出爐!2020年8月17日,由泰國和馬來西亞提交的2個新颱風名字「山陀兒」和「普拉桑」正式對外發布。它們將代替在ESCAP/WMO颱風委員會第51次屆會上宣布除名的颱風「山竹」和「溫比亞」,開啟未知的颱風之行。
  • 4月第2個風暴24S生成,或成超強颱風可能登陸這裡
    4月第2個風暴24S生成,或成超強颱風可能登陸這裡已經是4月下旬了,全球氣象界仍舊不平靜。大陸上,20日開始,受豪雨及冰雪融水影響,加拿大魁北克地區開始了新一波洪災,這是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後,再一次極端天氣襲擊。而海洋呢,更是鬧騰得很,今日(23日)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海洋一共存在著3大熱帶氣旋90S,91S和92S,而且都分布在印度洋上。
  • [視頻]氣象小常識:熱帶氣旋、颶風和颱風
    進入[環球時訊]>>     CCTV.com消息(環球時訊):我們經常會聽到颶風、颱風、熱帶氣旋、熱帶風暴這些名詞,它們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讓我們通過一個小短片來了解一下。
  • 2018年第四號颱風叫什麼名字?2018颱風命名表一覽
    颱風是如何命名的呢?  首先,你要知道颱風也是有「國籍」的。颱風通過不同的海域來劃分不同的名稱。我國習慣稱為「颱風」,但在北大西洋地區和東太平洋地區則統稱為「颶風」。在印度洋地區颱風被稱為「風暴」。因此,當颱風登陸時的地點在哪,就會按當地的習慣冠以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