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卡速: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使口感香甜的葡萄酒更受國人的青睞

2021-01-16 別卡速

中國自古一來就有著幾千年的酒文化,在酒文化的薰陶中葡萄酒作為舶來品自然而然被我們所接受認知。

以往葡萄酒是作為高端大氣奢貴的象徵,在西方葡萄酒就是貴族專屬,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仰望,現在葡萄酒市場繁榮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葡萄酒,自然葡萄酒得到了大家的喜歡。

在國人的心中"甜"象徵的是喜悅、幸福、成功。逢年過節我們都會吃甜,比如過年、過節、結婚、孩子滿月等都要吃糖,同甘共苦、先苦後甜。

不但中國人愛喝甜葡萄酒,而切味道甜美的酒會讓我們覺得很高興、開心、心裡愉悅!

有研究員稱,儘管葡萄酒在中國市場越來越受歡迎, 但是像席拉等較為成熟的葡萄酒在中國的銷量並不高,大多數我們還是不能夠接受幹紅的酸澀,所以我們必須明白,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識仍然處於初級階段,要想跟隨葡萄酒潮流還需很長一段時間。

實際上,中國開始消費葡萄酒的時間並不算長,對於葡萄酒消費來說,從未知進入必須有一個過程,對於剛剛開始消費葡萄酒的人來說,半甜型酒總是更好接受一些。

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的差異,對葡萄酒的口感選擇也不一樣。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主要在飲食觀念上和烹飪方式上存在差異。

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可以概括為:中國的飲食觀念相對感性,西方國家的飲食觀念相對理性。

中國的各大菜系有著各自的文化特色,都注重對「色、香、味、形」的追求,所以說中國人飲食看重飯菜的外在,注重飯菜的感官享受,飲食觀念偏向於感性。

西方人崇尚理性主義,他們關心食物是否能夠給他們帶來營養,食物的味道、色彩、形狀等不是他們的追求的重點,即使有些食物很難吃、很難看,只要有營養,他們也會照吃不誤,使得多數西方人的體格健壯、個子高大。因此,西方人的飲食觀念是理性的。

概括地說,中國的烹飪方式複雜多樣,西方的烹飪方式相對簡單機械。

中國菜的烹飪方式很多,而且,有時候做一道菜可能需要涉及多個烹飪方式和複雜程序,一種菜也會變換烹飪方式,做出多樣化的菜品。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的飲食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和美味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

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西方人的烹飪方式要簡單很多,主要是燒、煎、炸、烤、燜等。各種做菜原料也是單獨製作,很少摻和在一起。

西方國家的飲食特點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普遍比較油膩。特別是冬天,天氣寒冷需要進食高脂肪的食物抵禦嚴寒。這時幹紅酒中的酸度就能起到解膩、開胃的作用,如果喝甜型酒則會加重油膩!此外,幹紅中的單寧雖然給人以澀口的感覺,但是卻能軟化肉質纖維,使得牛排吃起來口感不粗糙。

說到葡萄酒消費,還是以西方為主,中國的人均葡萄酒消費量跟西方的相差達 20 多倍。當然,因為不同國家葡萄酒市場的成熟度不同,國人消費葡萄酒的標準和口感也會有差異。

那麼,在中國葡萄酒市場不夠完善但增長迅速的情況下,如今的中國人喜歡喝什麼樣的葡萄酒呢?

一、喜歡有故事、有文化的葡萄酒

一開始,葡萄酒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潮流,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很多人跟風喝,是為了表明自己受過良好的教育以及良好的品味。但其實他們並不懂酒,不過沒關係,他們很樂意學習葡萄酒知識,對酒的認知也越來越深。

他們逐漸明白,葡萄酒不僅僅是一種酒飲料或是保健飲品,更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它背後的風土,它背後的品牌故事,往往令人驚嘆不已。

喬治亞是世界葡萄酒發源地,8000年的葡萄酒文化,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釀酒工藝,喬治亞還是種植葡萄最早的國家。據1965年考古發現,喬治亞出土的10粒葡萄籽是距今 7000-8000 年前人工栽培的 vitis vinifera sativa D.C 葡萄品種,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品種。此外,喬治亞還出土了 8000 年前大量儲酒陶器的碎片。

喬治亞人血液裡流淌的是紅色的葡萄酒,作為葡萄酒的發源地,依舊保存著最古樸的釀造方法。擁有525種葡萄,獨有的薩佩拉維釀酒葡萄品種釀造出了半甜、半乾葡萄酒,由於非常符合中國人的口感,從而深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

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當年上帝給各個民族劃分土地時

喬治亞人卻因為喝自釀的葡萄酒喝高了

醒來時,地已經分完了

於是,喬治亞人請上帝再分一塊地給他們

上帝問:那你們分地的時候為啥都喝醉了

機智的喬治亞人趕緊說:那還不是為了您老人家祝福嘛

上帝很高興,就把自己的後花園種葡萄地劃出一塊

這就是喬治亞

有故事、有文化的葡萄酒,常常比沒有歷史、沒有故事的葡萄酒更受歡迎。

二 、喜歡紅葡萄酒

在中國,葡萄酒消費仍是以紅葡萄酒為主,Vinexpo 曾做過一份調查報告,發現中國有 88% 的飲酒人士偏愛紅葡萄酒。

首先,紅色代表吉祥,紅葡萄酒則象徵著「好運」、「健康」和「幸福」,這促進了紅葡萄酒在中國的消費。如今,越來越多的紅葡萄酒擺上了婚宴,甚至在農村地區也如此。

其次,人們堅信紅葡萄酒更健康。因為紅葡萄酒中含有大量單寧,能預防心血管疾病,有益身體健康。對女性而言,單寧也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能美容養顏。白葡萄酒的單寧含量卻極少。

三、喜歡果香充盈口感柔順的半甜、半乾型葡萄酒

要說中國人喜歡什麼口味的葡萄酒,水果香氣絕對排在第一位。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葡萄酒中的水果香氣不但比較容易分辨而且會有明顯的愉悅感,因此古老世界的喬治亞葡萄酒「濃鬱充盈的水果香氣」要比其他新舊世界國家葡萄酒「輕盈含蓄的水果香氣」愉悅感更為強烈!

中國人普遍不喜歡太酸太澀的酒,更喜歡柔順且偏甜一點的口感。多年前,中國的進口葡萄酒往往單寧粗糙、口感堅澀,所以很多人把葡萄酒和可樂混著喝,為的就是讓酒更柔順可口一些。無獨有偶,許多葡萄酒機構也都花費大力氣來研究中國人的口味,得出的結論綜合來看,中國菜適合更搭配一些口感柔順飽滿、果香充沛口感偏甜的葡萄酒。

相關焦點

  • 飲食文化:通過中西方餐桌禮儀對文化差異進行研究
    西方人喝酒也聽憑自願,白蘭地,威士忌,雞尾酒,喜歡什么喝什麼,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個人意志,體現出的飲食思想觀念要合理的多。綜上,中西禮儀千萬種,以下是我對餐桌禮儀的一些淺析方法。  一、出席時間的差異  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西方人是單一時間觀念的人。
  • 椅子文化: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椅子,來探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而西方文化的圖騰是十字架,十字架體現的是直線思維,因此西方人做事情的時候講究規則,一是一二是二。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造成了東西方人生活習慣和審美的不同,這種差異也體現在了椅子上。通過對比研究東西方椅子的不同點可以充分地展現出不同文化在家具上的體現,讓我們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有一個更為直觀的認識。接下來本文將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椅子在材料、結構、外觀和功能上的不同,來具體分析椅子上所展現出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 葡萄酒品鑑入門:如何品嘗出葡萄酒之間的差異?
    對於剛接觸葡萄酒的酒友來說,品嘗出各類葡萄酒的差異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好像每一種喝起來都是一樣的酸澀,所謂的「香氣」、「風味」、「口感」也難以分辨。其實,這不僅僅有新手喝酒較少的原因,也是有品嘗方式不對的問題。
  • 飲食也是一種文化,中國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差異原來有這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全世界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積澱,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 中西方婚禮的差異,到底差在哪?
    中西方的差異化除了文化還有飲食以及一些生活習慣。所以在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上——婚禮。也是會存在很多差異的,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薰陶下也逐漸呈現出了不同的風俗習慣,那麼中西方婚禮差異到底有哪些呢?中國婚禮和西方婚禮的區別有主要在哪呢?今天我們從四個方面來了解一下。
  •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圖)
    一、飲食結構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西方國家秉承著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以採集、種植為輔,葷食較多,吃、穿、用都取之於動物。高熱量、高脂肪類的飲食結構適應於高緯度的地理和氣候。生熟結合,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
  • 為什麼澳洲葡萄酒酒在中國流行
    說起葡萄酒,人們都知道法國葡萄酒很有名,確實有很多名酒也產自法國。不過近年來筆者發現澳洲葡萄酒越來越受國人追捧,這是為什麼呢?傑豹1890老藤西拉葡萄酒澳洲酒更適合國人口感。中國人喝葡萄酒喜歡低單寧的甜葡萄酒。
  • 大學英語教學中,明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並運用
    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掌握英語文化。如果脫離英語民族文化來學習運用英語,往往會犯下很嚴重的語用錯誤。有些人用中式語言交際標準來套用英語還搞出過許多笑談。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表現。
  • 英語教學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學生文化知識的欠缺和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已經會影響到學生對於所學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其中包括對西方的文化,社會習俗和典故的理解。如果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學語言國的文化知識,那麼他就不能更好的掌握這門語言。
  • 中西方「坐月子」文化的差異
    那麼,中西方「坐月子」為什麼這麼大的差異呢?下面小編從多方面分析一下。在身體結構方面:牙齒,中國人28顆,即便算上智齒,也只有32顆,而西方人的牙齒比中國人多4顆,是32顆,少部分36顆。中國人的膝關節面軟骨層的覆蓋面積多,但不覆蓋整個膝關節面。所以中國人可以作蹲位,能蹲著幹活。而西方人和其他人種,一般蹲不下來。都採用跪著操作。
  • 導致中西方教育差異的原因,你知道多少?
    中西方教育的差異與其各自的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文化差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它主要以人倫為出發點,以禮義為核心。西方的文化以人文主義為出發點,以理性和科學為核心,重視個人的發展。受此文化的影響,在西方學校裡,老師的角色就是一個諮詢者或者顧問,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老師和學生的關係都是平等的;同樣在家庭裡,家長都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在給孩子做決定的時候都會徵求他們的意見和興趣。二、社會環境的差異。
  • 體驗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帶傷上陣  節日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每個節日都有著深刻的寓意。  近日,黔西南日報小記者訓練營來到小倫敦英語,在外教Nadia老師的帶領下,小記者們了解體驗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一起輕鬆學習、快樂遊戲。
  • 源於背後的文化烙印
    如果就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來聊一聊,估計內容可以寫一本書了,所以我們就先從關於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諺語入手,來管窺一番。 飲食習慣的差異 先來說一個大家熟悉的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其中「免費的午餐」便是源自歐美的飲食文化。時間回到17世紀,當時的歐美商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從鄉村匯聚到城市,並逐漸形成了市民社會。
  • 「駿騰酒業」亞洲及歐洲的葡萄酒文化差異?
    在正式進入今天的話題之前,小編想和大家分享些觀察到的國內外葡萄酒文化差異以及談一些常見的葡萄酒文化思考。雖然比起許多專家來說,我接觸葡萄酒的時間並不算長(頭尾大概八年多),但之前長期生活於歐洲,加上過去幾年業餘攻讀WSET的所學,也觀察到歐洲飲酒文化與其他地區的不同。
  • 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
    跟北方人接觸多了以後發現,這種南北方的差異真的是太多了,對於我這種吃貨來說,尤其是飲食上的差異,這是我到現在還接受不了的。還有...辣椒油調料洋洋灑灑的撒在碗邊而豆腐腦到了南方,大都以飯後甜品的形式出現了夏天還加入紅豆、綠豆、芋圓等放入冰箱裡,清甜可口到了冬天,甚至還加上巧克力糖漿、芝麻糊等香甜順滑
  • 底部加熱破壁機和摩擦加熱破壁機的差異 飲食文化造就不同的魅力
    文化差異造成理解不同:首先,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注意文化差異。在飲食方面,歐美飲食習慣往往是新鮮的原材料。但國內用戶更青睞熟食。在這種飲食文化差異下,歐美人自然不需要機器具備底座加熱的功能。因為他們更喜歡新鮮食材中的維生素,可以說,國內外破壁機的功能差異主要來自於生活習慣和飲食文化的差異。
  • 周末的閨蜜聚會,一定要帶上好看又好喝的民權葡萄酒
    民權葡萄酒的前世今生提起紅酒,就不得不提天明民權葡萄酒,雖然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是它確是長城葡萄酒的前身。眾所周知,長城葡萄酒是"全球500強企業"中糧集團旗下馳名品牌,是中國葡萄酒第一品牌,連續多年生產銷量居全國第一。
  • 「學思平治」王帆:探索中西方觀念差異形成的原因,有助於我們從...
    西方文化被置於中心地位,而東方文化則處於邊緣地帶。東西之別涉及到文化中心與文化從屬的區別,涉及到西方價值主導還是多元價值共存的問題。表面上看主導與被主導由競爭法則決定,實際上中西方之間卻受到一種極大的不平等不公正對待。回顧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西方人的視野中,東方文化並非一直作為弱勢文化而存在,東方在歷史上曾經一度被尊奉為西方的榜樣。
  • 好侍咖喱,為豐富國人飲食文化而來
    然而,由於飲食習慣和文化上的差異,在中國內地,咖喱作為營養主食還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認知。好侍食品與奧運冠軍、體育健兒一起,將美味咖喱和健康的咖喱文化帶入更多中國家庭。這對於飲食習慣和文化原本就十分豐富的中國來說,咖喱作為營養主食更是錦上添花,正在逐步得到大多數人的認知。  好侍咖喱,將健康美味帶進中國尋常百姓家  作為日本咖喱第一品牌,好侍食品一直致力於向中國消費者推廣這種健康、營養、美味的餐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