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何不是早餐或晚餐?源於背後的文化烙印

2020-12-16 騰訊網

伴隨上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西方文化如同一股春風般席捲了整個中國,一時間似乎連歐美的空氣都是香的。之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誕生於中國本土的東方文化再次復甦,人們在崇洋媚外的新鮮感過後,發現自己的文化似乎沒有想像的那麼遭,甚至還很不錯。

在這期間,源自歐美的西方文化和誕生於中國的東方文化充分交融,程度超過了以往各個時期。如果就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來聊一聊,估計內容可以寫一本書了,所以我們就先從關於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諺語入手,來管窺一番。

飲食習慣的差異

先來說一個大家熟悉的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其中「免費的午餐」便是源自歐美的飲食文化。時間回到17世紀,當時的歐美商業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從鄉村匯聚到城市,並逐漸形成了市民社會。

繁榮的商業讓城市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酒吧和沙龍,為了吸引顧客不少酒館打出了「免費午餐」的噱頭,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這類酒吧和沙龍要麼酒水收費高,要麼就是飯菜不足。因此,free lunch常喻指「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優惠」。

而在傳統中國文化中,表達這個意思則是成語自食其力,典故出自《禮記·禮器》:

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

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十分嚴格的等級制度,最上層是天子與諸侯、中層是士大夫,下層則是普通老百姓,都需要從生活中的小事上不斷注意。而這裡面的「食力」,指的便是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二者雖然意思相近,但出現和使用的時間卻相差前年,這是中西方文化中一個典型特點。

出了差異外,中西方關於飲食養生的諺語也有著不少相通之處。如《抱樸子養生論》之四中說:

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

這就是建議人們不飢的時候不要勉強進食,不渴的時候不要勉強飲水。不飢時勉強進食會使脾疲勞,不渴時勉強飲水會使胃飽脹。冬天時,早上不要餓著肚子,夏天時,晚餐不要過量。明末居士袁了凡在《攝生三要》中總結的養生法則是

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他認為養生要注意一是慾念宜少,二是勞動宜節制過勞,三是不要發大怒,四是戒酒儘量少飲,五是對飲食五味要慎重選用。

西方諺語中也有飲食要有節制,不可多飲酒的內容。比如:

「Health does not consist with intemperance.」(健康和放縱,彼此不相容)

「Hygiene is two thirds of health.」(衛生能保證三分之二的健康)

「The windows open more will keep the doctor from the door.」(常開窗戶,醫生不近門);

「Bed is a medicine.」(睡好覺如服良藥)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nd man healthy,wealthy and wise.」(早起早睡使人身體健康,富有智慧)。

「For when the wine is in,the wit is out.」(天才遇酒也變傻)

飲食種類的差異

除了不同的飲食習慣,在關於食材方面的諺語中也能體現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和聯繫。比如我們常用「飯碗」指代謀生的手段,「金飯碗」也被人們用來形容待遇好的工作。而法國人則喜歡用「麵包」(見注釋1)來形容謀生手段。想要表達「搶別人飯碗」的意思,法國人往往會說:從別人嘴裡搶走麵包。「麵包」還會便被引申為父母手中的積蓄,或是退休金。所以法語中「吃父母的麵包」,被西方人用來形容依靠父母養活的「啃老族」。

葡萄在歐美飲食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尤其釀造的葡萄酒,是西方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飲品。所以在歐美就產生了許多借葡萄隱喻的諺語,如義大利人常說:「好的葡萄酒不需要茂盛的葡萄藤來證明。」

原來在古代葡萄收穫的季節,酒農需要低價處理去年剩下的葡萄酒,便會在路邊放上一捆茂盛的葡萄藤來告訴路人,這裡有酒賣。所以這句諺語說的是,如果葡萄酒的質量足夠好,是不需要放上茂盛的葡萄藤來吸引路人的注意的,自然會有人慕名而來。這和中文「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有著異曲同工的意思。

工業革命以後,牛肉走進的歐美的千家萬戶,一張牛排可能就是一頓飯,因而在西方人表達「漂亮不能當飯吃」時會說:「Beauty will buy no beef.」

鹽在古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十分珍貴的,也都曾一度作為流通貨幣,古羅馬的軍隊還曾經將鹽作為軍餉的一部分,按日實行定量配給,拉丁語稱為「salarium」(買鹽的錢),後來被引申為工資的意思。而在中國《南史·陶潛傳》記載中,歸隱田園的大文豪陶淵明曾送給他兒子一個僕人來幫助你打柴汲水,後來人們便把工資叫做:「薪水」。不論是「薪水」還是「買鹽的錢」,都與飲食息息相關,在民以食為天上,東西方都相差不大。

「mustard after dinner」,飯後上芥末,源自歐洲人的飲食習俗。綠芥末(mustard)是歐洲人用餐時常用的佐料,區別於原產於中國,由芥菜籽製作的黃芥末,綠芥末是歐洲特產,由山葵製作而成。正常情況下,芥末通常和其他食品一同擺在餐桌上,如果等大家都吃完飯後,才把芥末端上桌,似為時已晚,無此必要了。因此,「mustard after dinner」的含義與漢語中的「黃花菜都涼了」意思很相近。黃花菜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美食,其熱食方可嘗其美味,而涼的吃了就會感覺有股異味,所以被這句話被批評那些遲到了,大煞風景之人,有著調侃的意義。

通過以上中西方諺語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中西方飲食文化有著不小的差異,但在其中也有著不少相通之處,這就為新興的歐美文化與傳統的東風文化的交流和互通提供了契機。人類的發展起於合作,取長補短,互利共贏才是長久之道。

注釋1:麵包對於歐美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所以也被引申用來形容和飯碗相近的謀生手段。

相關焦點

  • 誰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就吃了免費的晚餐!
    我已經有太久沒有吃過火鍋了,說得我要流口水了。」Mimi:「那就這麼說好了,後天來吃火鍋。」M:「好的。」其實吧,我真沒有在意。畢竟,之前也遇了好些遊客,也有說要一起做火鍋或做飯吃的,讓我去解饞。但是都是不了了之……結果沒有想到我今天剛回到家就看到了信息:「 Mantra boat house 306. 今天去釣魚啦,釣了好多!晚上火鍋肉更多了!下班過來,地址發給你了哈。到了給我微信電話或信息。」她發信息時是五點半,因為我在上瑜伽課,沒有看信息,回到家六點半了,她又發了信息:「回來了嗎?今天菜多了,你都不用買菜做飯哈。」說到吃的,我速度那個叫快呀!
  • 誰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連晚餐都可以免費吃
    在大理,你總能認識幾個素食主義的朋友,他們會帶你去各式各樣的特色素菜食館,那是因為大理自古便有「妙香佛國」之稱,佛教文化從古至今源遠流長。而素菜館其實也是大理的特色之一。在大理的一段時間,我去過很多素食餐廳,其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是一家能夠免費吃飯的地方——慈緣齋天下真的有免費的午餐慈緣齋2014年開業,位於古城南門一塔路19號,17年4月,為配合洱海整治,慈緣齋暫停營業,於2018年12月重新營業,地址搬至博愛門外綠玉路207號,面向所有用餐群體開放。
  • 移動為何喜歡「免費送寬帶「?果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網際網路時代讓家家戶戶都離不開寬帶網,隨著電子產品的興起,我們對於網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為沒有網絡就無法使用這些電子產品。尤其是電腦,如果沒有寬帶就形同一部廢機,因此現在幾乎所有的家庭和單位都會安裝寬帶。國內現有三大運營商,移動、電信和聯通。用戶在選擇安裝寬帶時可三選一。
  •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免費午餐」(free lunch)的把戲在美國由來已久,起始於19世紀中葉。不過,它不是向沒飯吃的窮人的施捨,而是指酒館老闆為了吸引酒客,為買酒水的人提供免費午餐。免費午餐通常是冷食,但有的也可能相當豐富。
  • 想減肥,天天考慮早餐和晚餐,午餐的重要性知道多少?
    想減肥,天天考慮早餐和晚餐,午餐的重要性知道多少? 健身的人都知道早餐很重要,許多健身達人也都注重早餐打卡,但是,你見過多少人去做「午餐打卡」呢?大家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午餐健康了呢?
  • 早餐、午餐、晚餐什麼時候吃最好?一篇文章給你說清楚
    那麼,我們每天吃的早餐、午餐、晚餐,都應該在什麼時間吃呢?早餐什麼時候吃曾有雜誌說,上午九點半前吃早餐,可以有效避免患肥胖症、糖尿病等疾病。這是因為,什麼時候吃早餐會影響人體的「生物鐘基因」,可以調節餐後血糖和胰島素反應,所以會和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有聯繫。
  • 9道美味的素食早餐、午餐和晚餐
    3、素食者的早餐三:石榴開心果布丁早餐如果你還不吃奇亞種子,那麼,這個就是你的完美早餐。營養學家艾米·戈林創造了這道美味佳餚,讓你感覺就像早餐吃了甜點一樣。她喜歡它,因為你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準備好,第二天早上你就可以享用美味、營養的飯菜了。它富含蛋白質和纖維,讓你充滿能量!
  • 健康身體離不開一日三餐:早餐吃好,午餐和晚餐怎麼吃才好?
    早餐要吃好:吃到早餐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早餐要吃好,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因為時間忙碌或者是想要減肥,不僅沒有把早餐吃好,甚至有時還會放棄早餐,是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胃部經過了一夜的消化,在早晨的時候處於空空如也的狀態,同時早晨也是胃部啟動的階段,此時膽汁分泌比較旺盛,不吃早餐不僅會促進胃液分泌,容易損傷胃黏膜,不是也不利於其他器官的健康,所以早餐不僅不能節食,而且還要吃好吃飽,這樣才有助於一天精神飽滿,身體健康。
  • 早餐、午餐、晚餐有圖有真相
    一、早餐篇 1、劉雯的早餐 玉米,蘋果,酸奶 劉雯的早餐大多很豐盛,可是實際上量並不多,重在種類豐富。
  • 早餐要醒腦午餐應益智晚餐宜安神
    一、早餐要醒腦。早餐是保證午前精力充沛的飲食基礎。一頓好的早餐或者說營養早餐應該包括以下幾類食物:穀類、牛奶或奶製品、動物性食物、新鮮蔬菜或水果。早餐最好包含這4類食物,如果只有3類食物也可以認為這頓早餐是較好的,如果在2類以下則說明這頓早餐質量不好。奶及奶製品缺乏的可用豆漿、豆腐腦代替。
  • 早餐很油膩,午餐精緻,晚餐實在霸氣
    早餐很油膩,午餐精緻,晚餐實在霸氣。,午餐很精緻,晚餐太霸氣了。其實要說到早餐的話,他也算得上是在我們中國人眼裡面特別重要的一頓飯了,而且畢竟在我們中國也都是有著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早飯吃的沒有營養,那麼也就會讓我們感覺到一天沒有任何的經歷,不過在看了杜拜土豪的這些早餐之後,許多網友他們也都會覺得養分,實在是有一些太豐富了吧,一大早也就會出現滿桌子的海鮮和各種各樣的一些烤肉而且不過也有很多的網友他們都表明這還真的是有一些太油膩所以早上吃的這麼油膩
  • 【家長必看】最經典的高考食譜,早餐醒腦午餐益智晚餐安神!
    至於早餐是中式還是西式,並不重要。比如說,吃兩個菜肉包子,加一碗小米粥,一個蛋,再加上一把草莓,就是很好的早餐了。再加上一勺核桃仁,就更為理想。午餐:補充上午的熱量消耗,儲備下午的熱量,起承上啟下作用的午餐一定要吃飽。但吃飽不是吃撐更不是暴食,八分飽最合適。考生要選擇熱量高,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各種營養素較為豐富的食物。
  • 什麼時候喝湯更有營養,是在早餐、午餐還是晚餐?
    科學喝湯有益健康,那什麼時候喝湯更有營養,是在早餐、午餐還是晚餐,是在飯前,還是飯後。喝湯應有所講究。今將何時喝湯好簡介於下,以供參考。(2)早餐喝湯日本提倡起床後先喝菜湯,再吃些糕點,早餐可選白菜湯、胡蘿蔔湯、豌豆苗湯等。(3)午餐喝湯有專家指出,「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因此,為了防止發胖,不妨選擇午餐喝湯。
  • 不要坐等天上掉餡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原創┃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不要坐等天下掉餡餅,不要坐等免費的午餐。癩蛤蟆天天想吃天鵝肉,天鵝遊在湖裡,它坐在岸邊,等著它;天鵝飛在天上,它就在地上追。但是,天鵝的肉,它還是沒有吃到。不要坐等天上掉下一隻肥天鵝,也不要坐等天上掉餡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人生沒有誰會一輩子餓肚子,只有一輩子的大懶漢,沒有一輩子吃不飽飯。沒錢吃飯,就別省著汗水不流,就別省著力氣不出,就別省著幹勁不拿出來。生活,從來沒有那麼容易,要想混出個模樣,就得汗水摔八瓣。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運氣輪流轉,再好的運氣,還得勤勞努力。現在日子都好過了,人人都奔向小康。
  • 一日三餐,早餐像國王,午餐像平民,晚餐像乞丐,別犯了這些禁忌
    俗話說「早餐吃得要像國王」「午餐吃得要像平民」「晚餐吃得要像乞丐」那我們在這幾個階段應該怎麼吃,才是正確的呢?一起來看看吧。早餐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不能忽略的。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雖然在多次加工後的白饅頭軟糯可口,機體經歷了一晚上的代謝,饅頭中大量碳水化合物可以給機體供能,能夠有效避免低血糖、低血壓的現象,但它不是最好的選擇。更建議大家吃飽腹感更強的全穀物主食,如一碗燕麥粥、一個蕎麥花卷或其他粗糧主食。油炸食物不要碰。
  • 早餐醒腦,午餐益智,晚餐安神
    一、早餐要醒腦 早餐是保證午前精力充沛的飲食基礎。一頓好的早餐或者說營養早餐應該包括以下幾類食物:穀類、牛奶或奶製品、動物性食物、新鮮蔬菜或水果。早餐最好包含這4類食物,如果只有3類食物也可以認為這頓早餐是較好的,如果在2類以下則說明這頓早餐質量不好。奶及奶製品缺乏的可用豆漿、豆腐腦代替。稀飯、炒麵、麵包等食物含碳水化合物中的糖和澱粉高,可使腦中的血清素增加,血清素有鎮靜作用,可使人的智力在上午達到最高峰。
  • 天下確實有免費的午餐!
    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鼓勵人們努力學習工作:多少汗水,多少收穫嘛。我退休整整四年了,想想人生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其中很有趣的一件事就是發現:天下確實有免費的午餐!1,讀小學時每次期末考試,我語文算術各得滿分,然後校長竇柄權發給我兩本白紙做的作業本以資鼓勵。
  • 說好的早餐,變成午餐,又變晚餐,最後索性成了第二天早餐………
    無奈,先蒸了包子給魚先生早餐。麵包麼,就只好從早餐就改到中餐了,雖然中餐吃麵包並不常見,我們也並不曾有過。我是想,面裡放了五隻雞蛋,只是沒有發起來,並沒有壞掉。總要挽救回來才好。於是我又打開了百度,這是我解決問題的一貫操作程序。
  • 「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 」你為什麼做不到?
    至於是哪個營養專家提出的「早餐要好午餐要飽,晚餐要少」,已不可考。但是儼然卻成了我們中國人吃飯的鐵律。這種說法,確實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可是你做到了嗎?據小編觀察,我周圍大部分人並沒有做到。這麼好的飲食建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呢?
  • 「早餐像國王,午餐像平民,晚餐像乞丐」,很像段子,但是正確
    中國民間一直流傳「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說法。西方國家也一直流傳「早餐吃得像國王,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的俗語。這兩種說法都很形象的比喻了我們一日三餐的營養食物應該如何分配比重的情況,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也是人們多年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