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來,西方殖民者帶著他們製造的堅船利炮和他們豢養的兇悍獵犬橫行霸道,殖民全球。特別是大英帝國的殖民者登上北美洲大陸之後,5000多萬印第安原住民慘死在殖民者的屠刀下,以及晚清時被賣「豬仔」來到舊金山的大批華工慘死在每個礦坑和每根枕木之下,所有這些沾滿血淚的陳年舊案,早已蒙塵太久太久,殖民者和倖存者也早已老去,他們的後代也早已忘記了過去發生的一切。
我們今天也沒有心情去喚起人們對過去的那些痛苦而又殘暴的具體回憶。
西方殖民者來到北美洲
我們今天只來談談,講英語的大英帝國以及其他西方殖民者為什麼要殖民全球,奴役世界?
【01】英語等印歐語言思維具有侵略性思維特徵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一種語言。英語以動詞為中心,英語的每一句話都要明確動詞的人稱、時態、格數的變化,因此英語思維屬於以行為為中心的攻擊性或侵略性思維。而漢語則以名詞為中心,不考慮動詞的人稱、時態、格數的變化,因此,漢語思維屬於以存在為中心的保守性或防禦性思維。漢語中有所謂「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等說法,正是此理。
攻擊性或侵略性思維是狩獵民族最根本的思維特徵。狩獵民族的主要食物來源於對其他動物的獵殺,其生存能力取決於其本身具備的攻擊能力,這種攻擊能力並不僅僅局限於他們對其他動物的攻擊能力,也還包括對其他部落的攻擊或掠奪能力。他們的生存還取決於生存的環境,以及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一旦原來的環境不適合生存,他們就需要尋找新的環境來生存。因此,他們就要侵略、驅趕相鄰的部落以霸佔他人的生存地盤。長期的攻擊、侵略、驅趕、掠奪外族,塑造了狩獵民族的攻擊或侵略思維。隨著狩獵民族不斷的對外攻擊、侵略,地盤的不斷擴大,人口的不斷增長,狩獵民族逐步向遊牧民族轉型。
中國古代的北方遊牧民族的前身是狩獵民族。受亞洲地緣、氣候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北方遊牧民族只能向南方發起攻擊、侵略。幾千年來,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南侵、不斷南下,原居於中原一帶的從事農耕的古漢人也被迫南遷。未南遷的古漢人與遊牧民族雜居融合,逐漸形成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漢族民系即北方民系。與此同時,大部分的北方遊牧民族融入了漢族,其原先具有的攻擊性或侵略性思維,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和漢文化的薰陶,逐步改變並消失了。
人類從遊牧文明走向農耕文明,人類思維從侵略性思維走向防禦性思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既需要歷經幾千年的生存環境的根本改變的磨鍊,又需要歷經幾千年的文化環境的長期穩定的薰陶。誕生於中華大地上的中華民族,雖然脫胎於遠古的狩獵民族,帶有侵略性思維的原始胎記,得益於漢語漢字這一以「名」為本的防禦性思維的智慧的薰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經完全徹底的丟棄了侵略性的思維模式。
農耕文明向工商文明的轉型
世界民族都是由狩獵、遊牧、農耕、工商一步步發展而來的。人類思維也是由以行為為中心的侵略性思維向以存在為中心的防禦性思維發展的。但是,世界民族又並不是同步發展前進的。當我們中華大地沉浸在歲月靜好、天下太平的時候,歐洲人正在拿著我們發明的火藥、指南針,開著堅船利炮向我們走來,向世界走來,,,,,
【02】歐洲語言思維是西方殖民者殖民全球,奴役世界的思維根源
七、八百年前,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遊歷了中國,後人寫了一本遊記,介紹了他在中國的所見所聞。當時,中國出產的絲綢、茶葉,通過中亞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向歐洲,同時,歐洲的黃金、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後來,冒險家哥倫布受他的啟發,發現了美洲大陸,但哥倫布卻認為自己是到了印度,所以把當地居民稱為印第安人。再後來,歐洲列強陸陸續續來到美洲,對印第安人展開了連續幾百年的殺戮。
印第安人的祖先來自東亞,同是黃種人。當哥倫布來到美洲時,印第安人已經初步進入農耕文明時代,國家制度尚未形成,部落民眾的思維已經喪失了攻擊性。面對歐洲列強的瘋狂殺戮、掠奪,一個個印第安人倒下了。歲月的流逝,我們今天雖然無法重述當時的慘況,但是,列強、暴徒的語言還在,殘存、殘留在語言中的血跡還依稀可辯。過往的列強、暴徒雖然已經老去,但其後人尚在,銘記在他們心裡、身上的對受虐者的傲慢和蔑視,仍然在這個世界上橫行、泛濫。
美國印第安人與英國殖民者的戰爭
我們就以英語為例子,看看英語是一種充溢著怎樣的攻擊性、侵略性的思維語言吧。
英語第一人稱單數主格I,賓格me,屬格my。而古漢語不與區別。漢藏語系的各種語言也不做區別。表面看,好像英語表達更準確,而從深層思維角度來看,嚴格區分主格、賓格,將主格與賓格、屬格對立,反映更多的是動物屬性,即過度強調行為的發出者(功勞者)和受益(損)者。
英語等印歐語系語言以表達動作、行為的動詞為思維的核心,並且嚴格依據人稱、數格、時態的不同與變化反覆提示、強調,實質上反映更多的還是思考者的動物屬性。這樣的思維,實質是將思考者與外人作出嚴格的區隔,以思考者的利益為中心,根本不去考慮外人的利益。
在新冠肺炎肆虐世界的當下,印歐語系所屬的西方國家,絕大多數都對我們中國橫加指責、威脅。在國際經貿活動中對我們國家也是野蠻打壓。西方國家之所以要這麼做,其根源就在於印歐語系的語言具有攻擊性、侵略性的思維元素。
【03】狗,已經成為西方殖民者奴役世界的幫兇
狗的祖先是狼,狗繼承了其祖先的攻擊性基因。狩獵民族和遊牧民族養狗的目的是將狗作為幫手。
狩獵
農耕民族也養狗,用來看家護院。多餘的狗,也會擺上餐桌,成為一盤美味。
西方國家歷經幾百年的殖民侵略與統治,佔有了地球上最優質、豐富的自然資源。他們早已經解決了國內民眾的溫飽和肉食需求。他們在溫飽之餘,飼養一些寵玩動物,提高生活情趣,是好事。但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卻鼓吹什麼狗是人類的朋友,人類不僅不能吃狗肉,還要人類對狗要有尊重,要有感恩。否則,就是不道德,不文明。這也難怪,西方人的思維充滿了攻擊性、侵略性,他們喜歡的,當然不允許我們反對。但是,人類如今還有十幾億人掙扎在溫飽線下,我們國家還有六億多人口月收入1000元以下,我們餓了,吃一口我們自己養肥的狗的肉,怎麼就不道德、不文明了呢?至於那些自行上高速路服務區去攔車救狗的所謂的愛狗人士,其行為的違法性眾所周知,我就不與他們多爭吵了。只是,我們國家竟然有上億隻寵物狗,不知道它們要吃掉多少糧食。如果沒有這些寵物狗,受餓的人肯定會少許多。
【04】英語和狗,已經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病毒
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耕文明地區。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是這一農耕文明的傑出代表,漢藏語系各民族的思維是這一地區最具人類文明要素的思維,即保守性、防禦性的人類文明思維。至於尚未蛻變的遊牧民族的攻擊性、侵略性的人類文明思維,終究要向保守性、防禦性的人類文明思維轉型。因為,地球就這麼大,土地就這麼多,攻擊、侵略總會走到盡頭,人類要想不自我毀滅,中華民族要想不被外人毀滅,任何一個民族要想不被其他民族毀滅,都得放棄西方殖民者的攻擊性、侵略性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大家坐下來,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因此,人類是到了該放棄英語的時候了。
因此,人類是到了該放棄養狗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