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裡樓下一大片空地開始修樓,6個樓盤同時動工,130多輛重卡整裝待發,60多臺挖掘機同時運作,幾十名能用挖掘機炒菜開瓶蓋的高級技工全面上線,讓我突然想起疫情期間一周建成火神山醫院對於如今的人類也許並不算太難的事情。
從鑽木取火到火星著陸,人類文明發展的太快了!
還記得大學剛開始學計算機原理的時候,老師講到「馮·諾依曼計算機」那一章還感覺挺調侃的。因為當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這種存在,整個人類無論是儲存資料還是計算問題用的都是最傳統的紙和筆,有時候科學家證明一個數學公式,寫的草稿都能堆滿1個房子。直到1945年,馮·諾依曼發表了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Automatic Computer),通過一篇長達101頁的總結報告廣泛而具體地介紹了製造電子計算機和程序設計的新思想。從此時開始,實體化信息存儲方式開始轉為數字存儲,信息傳遞效率指數級提升,整個人類的認知和生活方式都為之巨變,資訊時代來臨了!
縱觀人類上百萬年的進化史和6000多年的文明史,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一次類似「電子計算機」這樣的重大技術突破:
100萬年前學會用火,人類進入氏族時代;
公元前2萬年學會批量種植農作物,人類進入農業時代;
16世紀發明蒸汽機和熱武器,人類進入蒸汽+大航海時代;
18世紀使用內燃機、電動機、無線電和半導體,人類進入工業時代;
18世紀末,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人類開始掌握核技術,人類進入原子時代;
20世紀,計算機、網際網路全面興起,人類進入資訊時代。
可以說,技術突破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
作為能夠推動整個人類文明前進的存在,技術突破當然也擁有其「奇貨可居」的地位。當技術突破在地球上的某一點爆發時,它需要通過人類的信息傳遞逐漸向四周擴散,直到覆蓋整個星球,因此會形成一種類似聲波擴散的都卜勒效應。在交通和通訊都不發達的古代,這種效應顯得尤為明顯。因此,越靠近技術爆發核心地帶的文明進步的就越快,越遠離核心地帶的文明進步的就越慢,整個國際文明群落便被有強有弱的劃分成了各種等級。
就拿中國唐宋時期來說,中國四大發明中的三大——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經由歐洲商船和古絲綢之路向西傳播直到風靡全世界,僅一個小小的指南針,被傳入歐洲後,短短幾十年風靡整個大航海時代,甚至幫助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而正是這些偉大的發明,使得亞洲東方的中原大陸成為了代表整個人類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的核心。
尤以大宋鼎盛時期最為邪乎。大宋王朝在國際中的地位恰如《清明上河圖》上所畫的一般:「八荒爭湊,萬國鹹通」、「萬國舟車會,中天象魏雄」,中華民族真實的體驗到了「我堂堂中原大國」的自豪感。
宋人洪皓在《松漠紀聞》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與漢人通之,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暱,以多為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虯者,蓋與漢兒通而生也。」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宋朝鼎盛時期,有在秦川定居的回鶻人,回鶻人以女兒和宋人(非法)同居為自豪,有的女孩都三十多歲了,帶著好幾個孩子還都沒結婚。媒人來提親,都以看這個回鶻女人和多少個漢人同居過為考驗標準,越多的才越受歡迎,最後形成了回鶻人的一種風俗。所以回鶻的後代有大量的混血兒。
而且當時除了回鶻人,連日本人也是大宋的死忠粉。《清波雜誌》曾記載:「倭國(日本)一舟漂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婦女悉被發,遇中州(宋朝)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是說日本婦女來到宋代中國,遇到宋朝美男子就要而主動獻身,目的是生下後代,來給日本改良人種。
歷史是否真的這麼揚眉吐氣我們無法知曉,但至少我們從中看到了技術突破的威力——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篩選著能夠繼續在這個星球存在下去的基因。指南針、火藥、印刷術就能讓大宋如此霸道吸粉,毫無壓力的輝煌整整319年。而現如今新中國的建立還不足100年。
而沒有技術突破會怎樣呢?你只消將上面所講的回鶻人和宋人交換下位置。
18世紀,西方國家藉助海上貿易迅速鞏固了政治、經濟等社會體制。在良好的物質環境下爆發了人類歷史上至為偉大的工業革命,將封建王朝體系逐漸過渡成了資本主義體系。通過技術突破成為了世界的核心。
而彼時清政府傲慢自大,遵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對世界日復一日的翻天巨變充耳不聞,結果1840年鴉片戰爭開打的時候才發現我們是長矛,人家是火槍;我們是鎧甲,人家是大炮。甚至某些清政府官員都無法理解洋人的鋼鐵炮艦是什麼存在,難道是外星科技?
歷史和時間用血淋淋的事實告訴咱們:別人都來巴結你,是因為你有技術,有技術就有資格將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別人敢來欺負你,是因為別人的技術你沒有,沒有技術就要被優勝劣汰。
中華民族對技術突破重要性的認知也大概就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因為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砸鍋賣鐵也要造核武器;省吃儉用也要造東方紅;雜交水稻收穫的那一刻全國農民臉上都是喜悅的淚水——孩子們終於能吃飽飯了。那是一個充滿了奇蹟的年代,每個人都充滿了幹勁。
也許當時每個人,至少那些扛旗的人悟通了人類發展歷程的這個道理:謀求技術突破,謀求復興,尋找當年唐宋盛世時期的國際地位才是能讓這個民族永遠存在下去的那條唯一的道路。
前輩們不糊塗,所以當代的我們更需有這樣的覺悟。
有時候看新聞你會看到很多特別奇葩的。比如當年美蘇冷戰時期,美國人把人送上了月球,蘇聯人就想挖穿地球建一個地心隧道,結果最後蘇聯解體,已經挖到地下16公裡的隧道失去了資金後盾停工了,成了地球上最大的一個坑,都特麼挖到了巖漿……至今沒有回填。
還有美國建成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全轉速運行的時候甚至會產生微小的黑洞,強大的磁場能讓加速器上空的雲層都產生漩渦。
一般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會一笑置之,畢竟離我們生活這麼遠,或者稍微捫心自問一句:「這是吃飽了撐的,瘋了嗎?」
如果真要問是不是瘋了,那類似這樣的新聞裡還真就有一個身邊的例子——SPACE X。想必其老闆埃隆·馬斯克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了。這個人不僅想帶領上百萬地球人殖民火星,還想撬開人的腦殼植入晶片,把人變成半機械人。最牛逼的是他還特別能花錢,比如:為了讓NASA信他的火箭就算炸了也能保證太空人的安全,花幾個億放個火箭當煙花跟玩一樣,還提前放出直播消息讓人去觀賞(火箭爆炸很好看哦)。
可能生活壓力太大,導致埃隆·馬斯克真的已經瘋了?
不!恰恰相反——他這是明白透頂了。
觀察美國這幾十年來的世界霸主道路。先用美元控制世界經濟,再用航母+洲際飛彈強行賴帳,實在賴不掉就找個藉口把你給滅掉(見伊拉克、科威特、越南)。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一套為什麼就能玩的這麼6?
往前推100年,當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打的如火如荼的時候,英法俄等當時的歐洲大國都因和納粹門口乾戰而元氣大傷。但美國卻發現了通過技術突破制霸全球的良機。因為遠離歐洲戰場,美國本土並沒有實質性捲入戰爭。於是美國先通過軍事力量加入同盟國對抗納粹,增強和鞏固了軍隊全球作戰能力;後依託戰時「大後方」的優勢地理位置,向其他國家兜售物資軍火,使得大量的黃金和優秀的尖端科技人才流入自己囊中。
再後來就不用說了,大量的先進技術突破:諸如首次登月、首次原子彈爆炸成功、首艘航空母艦……整個世界那麼多的「首次」被烙上了「美國製造」的鋼印。你要想學我的,你就得巴結我,就得給我錢,就得聽話,所以順利成章,美國成為了霸主。
二戰結束後,一晃過去幾十年,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一直穩如泰山。但最近這些年,美國政府明顯有點慌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用來制霸全球的那些「大殺器」已經不再稀有。說航母,中國也有了,而且馬上就能造出和美國福特號相媲美的核動力航母;說航天,俄羅斯和中國都能獨立建造空間站;說核能,就連朝鮮都能研發原子彈了……
就連處處都有「美國製造」影子的網際網路IT技術。諸如:Google、Facebook、iPhone、微軟……都在逐漸被蠶食和超越,如中國在數字支付(alipay),硬體設備(華為),5G,北鬥等領域的成就,大有甩開老美自己High的架勢。老美能不慌?
而SpaceX和馬斯克的「瘋子」行為,便是這種環境運作的產物!舊的技術被學習甚至突破了,新的技術還沒有誕生,而且全世界所有人都在競賽這些新科技。作為一個美國公民,埃隆·馬斯克是川普的死黨,自然也就希望美國的霸主地位不會被撼動。而又作為一個科研人員,能維護美國霸權地位的唯一方法他非常清楚,就是:技術突破。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麼評價多多少少有點危言聳聽,按咱們的俗話:「人有錢唄,敗家唄,有神馬好稀罕」。但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矽谷創投教父,即《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曾在訪問中國的時候直言: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並不是從0到1,而更多是從1到N。也就是說,中國並沒有產生技術突破,而是在現有的技術背景下做得更加出色,向周邊國家推廣的更加廣泛而已。同時他認為,中國企業還可以在從1到N的套路上做更多的積累。
不得不承認,雖然不好聽,但他說的並沒錯。比起唐宋時期的三大發明,Alipay強吧?但本質還是Internet;華為設備好吧?但本質還是半導體晶片;5G牛不牛逼?但本質還是無線電;北鬥怎麼樣?人家GPS都掛了好幾年;空間站探月更別提了……
從0到1,指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你讓他有了,也就是本文我們一直在提的技術突破;
從1到N,指的是已經有了的,你讓他的表現更出色了。
這中間的區別在於:從1到N只要條件滿足就總有可能被超越和取代(恰如當今緊張的一匹的美國);但從0到1是難以被超越和取代的,尤其是智慧財產權被法制化的現在。
而此時再反觀前文說過的那些「瘋子」。如果蘇聯的地心隧道挖通了,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只要幾個小時,壟斷大陸交通;如果粒子加速器成功分離出量子,人類或許能控制時空,壟斷穿越技術;如果100萬地球人殖民火星,將節省地球一個小型城市的固定開銷,壟斷外星資源;如果晶片成功植入大腦,可能你想記住的東西都不會忘掉,壟斷日常生活……一旦這些從0到1的技術突破實現了,智慧財產權的擁有者就能稱霸世界後幾個世紀。
所以,也許我們看到的馬斯克並不是你所想的那樣純潔美麗。我們所做的「1到N」技術升級也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輝煌。
那為什麼中國要搞容易被超越和取代的「1到N」呢?而不是效仿馬斯克等流,也去搞這個難以逾越的「0到1」?怎麼看「0到1」都是那條前途更加光明的路。
原因很簡單:「1到N」雖然可能被反超,但難度低,更能實事求是,符合我們當今的國情;而「0到1」雖然能稱霸,但不僅難度高到極點,而且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到蛋。選擇「1到N」是我們現有條件下不得不做的妥協。
就拿老美來說,為什麼PayPal出現的早,但不如alipay好用?為什麼無線電是美國發明但5G是中國專利?……因為老美只做了「0到1」,但為了不被技術超越,並沒有深挖「1到N」的深層價值,等於全程都在追逐更新科技的路上。反而是中國的「1到N」,在已被論證的技術基礎上厚積薄發,免去了對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實驗,然後通過將舊的技術慢慢積累改進,量變促成質變。說白了,錢多你就玩「0到1」,沒人攔著。
而再看「從0到1」的路,每一步都有可能萬劫不復,需全面考驗你的心性和運氣:
愛因斯坦5歲的時候都不太會說話,上學的時候老師讓學生DIY小板凳,愛因斯坦做了一個特別弱智的作品,老師諷刺他,問他還有沒有比這個更差的板凳,結果他還真從外面又拿進來2個確實差的多的;後來愛因斯坦研究天體物理,提出空間彎曲的概念,被很多其他科學家嘲笑:「一定是外星人派來拯救地球的。」但如今相對論成為了物理學的基礎理論。——從0到1,必須要承受孤獨;
貝多芬4歲被迫學鋼琴,17歲失去母親,獨自照顧兩個弟弟,26歲的時候開始耳聾,30歲開始出現內臟疾病,33歲的時候追了N年的女友和他分手。耳聾的貝多芬為了在當時的封建體制下活下去,為了不失業,靠用牙齒感受琴弦的震動創作了舉世聞名的《命運交響曲》。——從0到1,必須要直面痛苦。
愛迪生上小學的時候,經常會問老師一些終極問題,讓老師很難堪,比如:風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1+1=2而不是4……最後被老師開除學籍。30歲那年,在火車上工作的愛迪生因為做化學實驗點著了車廂被辭職。47歲那年,愛迪生死活要研究電燈泡,求爺爺告奶奶讓投資方給投了5W塊經費,結果現如今,全球夜夜燈火通明。——從0到1,必須要孜孜以求。
1864年9月3日,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郊外海倫堡工廠的實驗室發生了硝化甘油大爆炸。整個實驗室被炸得無影無蹤,參加實驗的人當中,有五個人死於非命,其中包括諾貝爾的小弟弟埃米爾。他的父親在這次爆炸中也負了重傷,及時送往醫院搶救,保住了性命。諾貝爾當時不在實驗室,才倖免於難。——從0到1,必須要承受最大的風險。
我們最熟悉的天才大佬馬斯克,為了實現火箭回收技術,連續3年實驗,炸毀了N艘實裝大火箭,翻翻當年的新聞,你會發現所有人都在看spaceX的笑話。就連馬斯克的投資人都說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騙子。然而現如今,全世界只有4個國家+1個人掌握了火箭回收技術,這個人就是馬斯克。也許他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從0到1,必須要不計成本?
……
所以,「0到1」就像賭博,一局翻盤就連本帶利賺翻天,一次失敗就傾家蕩產血本無歸;「1到N」就像種地,辛辛苦苦幾十年,也能攢套小別墅,就算失敗了,也還有餘力換個辦法繼續種。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
既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我們就沒辦法爭論其好與壞,但我仍舊是支持「從0到1的」。因為賭徒贏來的錢不是自己的血汗錢,翻身一戰就變土豪,因為不介意,所以有信心;而農民辛苦一輩子富有了仍舊還是農民,畢竟自己的血汗積累,處處都盤算,而且還可能被更勤勞的農民所取代,處處束手束腳。
結合技術突破引領文明進步的歷史事實不難說明,在有限的人生歷程中,如果我們想引領潮流,想扛旗,就必須得:「從0到1」。
人生只有一次,從0到1還是從1到N,選擇了其中的任意一條路,都將成為我們有生之年永無止境的追求。而被奉為國粹的「中庸」之道終究還是讓我們無法擺脫「激流勇退」、「見好就收」、「知足常樂」、「得過且過」的桎梏,成了我們勇敢探索未來的致命枷鎖。
不過我相信,每個人,尤其是每個足夠有社會影響力的大佬,他的內心都有一個創造0~1技術突破的夢!
最後,送各位讀者一封錢學森爺爺的信以自勉:
王壽雲同志、於景元同志、戴汝為同志、汪成為同志、錢學敏同志、塗元秀同志:
元旦剛過我就給諸位寫這封信,這是因為我讀了《中國科學報》去年12月26日4版上幾篇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01周年的「毛澤東與科學」研討會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毛主席要我們創新,我們做到了嗎?
回想在6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人員是按毛主席教導辦的:
我國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基本粒子的「層子」理論,它先於國外的「夸克」理論。我國率先人工合成胰島素。 我國成功地實現氫彈引爆的獨特技術。 我國成功地解決了大推力液體燃料、氧化劑火箭發動機燃燒穩定問題。 其它。 但是今天呢?我國科學技術人員有重要創新嗎?諸位比我知道得更多。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我們這個小集體,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 奉上所說文章複製件,請閱並思考。 此致
敬禮!
錢學森
1995.1.2